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听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紧贴着脚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水,如果没有( )的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的。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 )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气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混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第1段中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特点是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贝多芬练琴
①在乡下一间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他正闭目欣赏着楼上优美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着大地。
②“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正想着,突然,“滴答”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睛往天花板瞧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睛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来人哪!”
③“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
④“楼上是谁,怎么往地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⑤服务员抬头看了看漏水的地方,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⑥“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怒气立刻消了一大半。
⑦“要不要我去提醒一下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⑧“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⑨旅客轻轻地走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琴。琴边放着一盆水。旅客正在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过于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⑩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感叹道:“真是勤奋啊!怪不得可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1.第①自然段中带点的“他”是指__________;第⑧自然段中带点的“他”是指____________A. |
A. |
A. |
A.通过写旅店里发生的一件事,说明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 |
B.通过写一位旅客看到贝多芬全神贯注练琴的经过,赞扬了贝多芬的苦练精神。 |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 )。“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是吗?太好了!我打算请你到我那里作客。”小姑娘跟着爱因斯坦走进了他的工作室。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的东西乱得( )。“你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女孩这样说。“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于是,小姑娘手把手地教起了爱因斯坦。
1.补充片段中缺少的词语A. |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