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苏教版(2001)| 六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课内阅读。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海洋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1.先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然后写出该字的另一种读音并组词。
(    )(    )(    )    提供(    )(    )(    )
便利(    )(    )(    )    予(    )(    )(    )
2.用“ ”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3.短文围绕中心句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   ”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5.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畏惧海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引号用法,选择下面句子引号的用法。
A.表示直接引用的话。B.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C.表示讽刺或否定。
D.表示突出强调。 E .用来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1)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________)
(2)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民只能“望洋兴叹”。 (________)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按照要求写句子。
(1)“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用上“谁……就……”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变化词序,使句子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这样自问自答的句子我也会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语言表达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吴王(_____)准备出兵攻打楚,(____)他只看到自己国家的军事实力比楚国强大。
(2)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_____)取胜的希望很大,(____)(____)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_____)不堪设想。(_______)大臣们都不同意吴王的主张。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选择不是一类的一个。
①东海 南海 上海 黄海 渤海________
②公路 铁路 马路 山路 信息高速公路________
类型:信息匹配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 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 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 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 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 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 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 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 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 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 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苑、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 在不断翻番。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 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 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 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 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坏捕榜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奥如南极的嶙坏,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一 1. 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 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 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一⑥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粮仓”中的哪三类食物?
(1) ________;(2)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
3.指出画线句子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请就保护海洋的重要性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按课文内容填空。
(1) 课文围绕海洋能够为人类提供____、____、____、_____以及在海底____ 这几个方面说明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2)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必须____ ,珍惜___ 。只有这样,海洋_____ 。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容易0.94
收藏
纠错
详情
在下列句子中填写一组合适的反义词。
(1)海洋总是(____) 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从不(____) 它的奉献。
(2) 科学家发现,海洋是个聚宝盆,它蕴藏着(____) 的石油、天然气等,而陆地矿藏由于无节制地开采,正面临着资源的(____) 问题。
(3)烧煤发电价格非常(____) ,而利用海水的运动来发电,价格就十分(____) 了。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看拼音,写词语。
yùncáng(_____) jìngwèi(_____) wēixié(_____) 
wēi jí(_____) wàng yáng xīng tān(_____)
类型:填空题
难度系数:容易0.94
收藏
纠错
详情
(题文)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居里夫人和三克镭
居里夫人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把第一克 捐给了科学,公众则把第二克和第三克回赠给了她。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和由此唤起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1920年5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见到了镭的发现者。
端庄典雅的主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 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她非常惊讶的是,居里夫人居然能够说出世界上每一零星镭的所在地。麦隆内夫人问:“法国有多少呢?”
“我的实验室只有一克。”
“你只有一克镭吗?”
“我?呵,我一点也没有。这一克是属于我 的实验室。”
此时,镭问世已经18年了,它当初的身价曾高 达每克75万金法郎。美国女记者由此推断,提纯镭的专利技术,应该早已使眼前这位夫人富曱天下。但事实上,居里夫妇早在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 :法。他们当时经济拮据,生活贫困,却不肯用自己历尽艰辛获得的科学成果谋得丝毫个人利益。居里夫人后来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我的研究。但是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既感惊憾又非常不平静。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困顿至此,以致无法进行研究!
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出一克镭在美国当时 的市价是10万美元,便先找了10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同是女人又有钱肯定会解嚢相助,却碰了壁。
这使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而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获得成功。
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哈丁将公众捐 献的一克镭赠与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在仔细阅读完文件后说:“美国赠给我的这一克镭,应该永远属于科学,希望你们立即请个律师,把它改赠给我的实验室。”
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在自己的祖国波兰创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病的时候,美国民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既然是为了科学研究,在专利书上签个字,不是要省事得多吗?
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 题:“……我的许多朋友坚持说,若是比埃尔• 居里和我保留了我的权利,我们就可以得到必 需的资金,来建立一个满意的镭研究院,而以前阻碍我们两个人,现在仍在阻碍我的种种困难 都可以避免。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 仍然相信我们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 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即使是为了科学,也不能将科学的成果据为己有。这是居里夫人向人类贡献镭的同时,贡献的另一种价值。
1.(小题1)读文中画线句子,麦隆内夫人“惊憾”的是___________;“不平静'是因为________ 。
2.(小题2)居里夫人的三克镭分别有着怎样的由来?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