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苏教版(2001)|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快乐阅读。

我的父亲丰子恺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日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
       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头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讲完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一幅背纤图。
1.用“________”画出能表现这篇短文中心思想的句子。
2.短文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短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类文阅读。
苏 武 牧 羊
西汉大臣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君主(1)于多次威胁利诱,许以丰厚的俸禄和高官,劝其投(2),苏武严词拒绝了。
单于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直到19年后,苏武才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1.加线字选择合适的读音。
(1)A、dān  B、chán C、shàn (_____)
(2)A、jiàng B、xiáng (_____)
2.“严词拒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面对单于一次又一次的威胁利诱,苏武会这样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A. 礼貌地拒绝;你们不要再劝我了,我是不能投降于你们的
B. 用很高的声音拒绝;你们不要痴心妄想了!我是不会投降于任何人的!你留住我的人,也留不住我的心,我的心将永远与大汉在一起
C. 用严厉的话加以拒绝;你们不要痴心妄想了!我是不会投降于任何人的!你留住我的人,也留不住我的心,我的心将永远与大汉在一起
3.“单于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这里的”酷刑”指的是_______,而苏武_______。 (    )
A. 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改变了信念
B. 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濒临死亡仍然不屈服
C. 让苏武吃雪、嚼羊皮袄;受尽折磨
4.单于先许以高官厚禄,后又施以酷刑,他前后的做法可以用“__________”这个成语来形容。 (   )
A. 想尽办法    B. 威逼利诱    C. 不择手段
5.苏武的信念是什么? (   )
A. 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
B. 苏武想凭个人的能力逃出去。
C. 苏武一心想坚持着活下去。
6.下列对短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 短文表现了苏武不畏强权、忠贞不屈的精神。
B. 短文表现了苏武非常爱国且不向挫折屈服低头的精神。
C. 短文表现了苏武不怕孤独和困难,与使节和羊群作伴,终于等来了救援。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完成1-4题。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学家谈迁。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què)》。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è)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1.第一自然段主要写谈迁自幼_______,他克服_______,经过20多年的_______,完成了_______《国榷》。(   )
A. 刻苦好学;家境贫寒;努力;明朝编年史
B. 刻苦好学;生活的艰难;时间;清朝编年史
C. 刻苦好学;生活的艰难;奋斗;明朝编年史
2.第一自然段中,从“20多年”、“6次”、“50多岁”、“400多万字”等词可以读出谈迁著书的_______和_______。 (   )
A. 刻苦;信念的坚定    B. 刻苦;做事的执着    C. 认真;严谨
3.第二自段主要讲_______的谈迁_______,但他没有被厄运击垮,决心_______这部史书。从谈迁身上,我们可以深刻地明白:一个人有了真正_______是不容易被打垮的。 (   )
A. 年近花甲;书稿被盗;重新撰写;坚定的信念
B. 50多岁的;书稿丢失;重新撰写;坚定的信念
C. 50岁的;书稿被盗;重新撰写;坚定的希望
4.这两自然段中共有5处的_______,作者用这些具体的_______就能更清晰地体现出谈迁在逆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品质,从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_______。 (   )
A. 数字;数据;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内容
B. 数字;数字;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内容
C. 数据;数字;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中心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巩固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1.为了使编写的书更加完备、准确,谈迁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    )
A. 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亲自到郊外考察历史的遗迹。
B. 他四处奔波,考证研究。
C. 面对孤灯,日夜读书。
2.一部新的《国榷》诞生是如何得来的?  (    )
A. 这是谈迁终日奔波得来的。
B. 这是谈迁重新照着第一次的样子再次写出来的。
C. 这是谈迁在《国榷》被盗后重新考察、寻访、奋笔疾书的结果。
3.读读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谈迁这么做是为了(    )
A. 使新的《国榷》与之前的不一样
B. 使《国榷》更加完备、准确
C. 使内容更加完整、具体
4.文中的“崎岖和坎坷”比喻        。“厄运”的意思是        。 谈迁遇到的“崎岖和坎坷”是指        ,谈迁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        。(    )
A. 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挫折;多灾多难的命运;一贫如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B. 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挫折;多灾多难的命运;《国榷》被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C. 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挫折;多灾多难的命运;一贫如洗;名垂青史
5.“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这句话的含义是:        。 (    )
A. 只要有重新再来一次的勇气就一定能成功。
B. 只要坚定信念,满怀希望,就可以战胜厄运,获得胜利或成功。
C. 所有的事情只要从头再来就可以获得成功。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是宋朝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教育,立下了报国之志。
他30岁那年,参加了礼部举行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但遭到了大奸臣秦桧的打击,被除掉了姓名,然而,这一打击并没有使陆游灰心,回家以后,他仍然刻苦地攻读兵书,认真练武,准备为国建功立业。
陆游34岁时当上了一个县官的属员,后来,他凭着才能又担任了一个较大的官职,可没过多久,他又一次因为坚决主张北伐,受到了投降派的排挤,被罢免回乡。
公元1170年,45岁的陆游投奔积极抗金的王炎旗下,真正过上了军营生活,在军旅的生活中,他(1)尽全力为收复祖国北方的失地而努力,他多次亲(2)前线去视察,由于他亲自感受到广大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几年写下了不少爱国诗篇,后来,因南宋皇帝投降,陆游的愿望又一次破灭了。
公元1210年,陆游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然念念不忘北伐,念念不忘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有一天,他的身体十分虚弱了,躺在床上动也不能动,眼神失去了光彩,嘴里不停地喘着粗气,但是,当他看到乡亲们和他的儿子来到眼前是,忽然振作起来,瞪大了眼睛,吃力地抬起头,要儿子把纸和笔拿来,当他的儿子把纸和笔捧到他跟前时,他用力支撑着,写下了《示儿》这首诗,写完之后,他慢慢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
陆游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爱国诗篇却永远为广大人民所传诵,直到今天还激(3)着千万人的斗志。
1.为文中的括号选择恰当的字。
(1) A、竭 B、偈(______)
(2)A、临  B、凌(______)
(3)A、励   B、发 (_____)
2.给括号前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罢(______)回乡   A、停  B、免去  C、完了
(2)与世长(______)   A、告别 B、请求离去 C、解雇
3.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叙述的? (   )(多选)
A. 他凭着才能又担任了一个较大的官职。
B. 回家以后,他仍然刻苦地攻读兵书,认真练武,准备为国建功立业。
C. 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教育,立下了报国之志。
4.对第四自然段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 陆游年迈仍不忘收复失地,临死写下爱国诗句。
B. 陆游临死前还在想着为后人留下诗篇。
C. 陆游临死前将对儿子的话写在诗中。
5.陆游为什么能在军旅生活中写下不少爱国诗篇? (    )
A. 他念念不忘北伐,念念不忘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
B. 他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教育,立下了报国之志。
C. 因为他亲自感受大搜广大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感情。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瞭望塔。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片断)
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    ),广泛(    )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    )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名垂青史。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1.下列各组词语用在文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查访   搜寻   考察
B.寻访   搜集   考察
C.寻访   查找   考查
D.拜访   搜集   考查
2.片断中标下划线的词“此”指的是________。
3.对于谈迁来说,“崎岖和坎坷”指的是________;“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信念”指的是________。
4.“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根据这句话中的“终日”展开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________,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________,他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________,他一袭破衫,依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5.用“________”画出文中揭示道理的一句话,并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瞭望塔。
天火之谜(片断)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①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我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来形容雨很大。
2.片断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片断中画“横线①”的句子中,作者用________来比喻乌云,用________来比喻风筝,形象生动。
4.用“横线②”在片断中画出描写天气恶劣的句子。想一想,富兰克林为什么要选择在这样的天气里做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选文内容,将下列实验材料和它们的作用连起来。
风筝   检验是否带电
铁丝   淋湿后当导线
麻绳   带向高空
丝带   吸收“天电”
铜钥匙   起绝缘作用
6.哪些词句表现了实验的危险性?表现了富兰克林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从头再来(节选)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发明不少,失败也不少。1914年,他都67岁了。突然一天晚上,他工厂里的软片室发生自燃现象,顷刻间,包装材料、软片和其他可燃物品全部着火,把他的工厂烧了个干干净净。此时,他怎么办呢?他没有心灰意懒,而是决定从头再来。他召集全体职工宣布:“人往往可以因祸得福,旧厂烧了也好,我们可以在废墟上再建立一座更大更好的新工厂。”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经过多年的伏案,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出于信任,他把它交给最好的朋友米尔去完善。谁知,第二天,手稿却被米尔家的女佣当成废纸丢进了火炉!卡莱尔每写完一章,就把原来的笔记、草稿顺手撕碎,根本没有“备份”。当时,可以想象卡莱尔的心情。但他很快就平静下来,反而安慰悲伤的米尔:“没关系,就当我将作文交给老师批阅,老师说‘这篇不行,重写一次吧,你可以写得更好!’”我们今天读到的《法国大革命史》,就是他再起炉灶,重写的第二稿。
人的一生,谁都可能遭遇失败。能够从头再来,是人生的一种豪迈。
1.“再起炉灶”在选文中的意思具体是           
2.读着“人往往可以因祸得福”,你想到了老子的哪句话?
                                          
                                             
3.卡莱尔重新编写了《        》,读着文中他说的那句话,我感受到了卡莱尔           的精神。
4.你觉得爱迪生、卡莱尔和谈迁,他们的共同之处是:                                           
                                            
5.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1.下列选段中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逸闻:世人不知道的传说(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B.“不可多得”指新的《国榷》只有一本,是谈迁的,其他人都不能阅读。
C.“奋笔疾书”指快速地挥笔书写。
D.“名垂青史”可以换成“流芳百世”。
2.文中加点的“此”指的是。
3.59岁的谈迁之所以携带书稿来到都城北京,是因为。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做的事情主要是:①;②。
4.用“”画出介绍新《国榷》的句子,说说从这句话中的一连串数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苏武牧羊

西汉大臣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君主单(chán)于多次wēi xié(   )利诱,许以丰厚的fènɡ  lù(     )和高官,劝其投降,苏武严词拒绝了。

单于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kù  xínɡ(    )。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qū fú(     )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直到19年后,苏武才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1.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写出词语。
2.“严词拒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面对单于一次又一次的wēi xié利诱,苏武会这样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根据问题提示标画句子,再完成第(3)小题的填空。
(1)“单于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这里的”酷刑”指的是什么?(用“____”标出有关句子)
(2)面对酷刑,苏武是怎么做的?(用“____”标出有关句子)
(3)单于先许以高官厚禄,后又施以酷刑,他前后的做法可以用“__________”这个成语来形容。
4.苏武的信念是什么?(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