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苏教版(2001)|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类文阅读。
苏 武 牧 羊
西汉大臣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君主(1)于多次威胁利诱,许以丰厚的俸禄和高官,劝其投(2),苏武严词拒绝了。
单于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直到19年后,苏武才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1.加线字选择合适的读音。
(1)A、dān  B、chán C、shàn (_____)
(2)A、jiàng B、xiáng (_____)
2.“严词拒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面对单于一次又一次的威胁利诱,苏武会这样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A. 礼貌地拒绝;你们不要再劝我了,我是不能投降于你们的
B. 用很高的声音拒绝;你们不要痴心妄想了!我是不会投降于任何人的!你留住我的人,也留不住我的心,我的心将永远与大汉在一起
C. 用严厉的话加以拒绝;你们不要痴心妄想了!我是不会投降于任何人的!你留住我的人,也留不住我的心,我的心将永远与大汉在一起
3.“单于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这里的”酷刑”指的是_______,而苏武_______。 (    )
A. 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改变了信念
B. 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濒临死亡仍然不屈服
C. 让苏武吃雪、嚼羊皮袄;受尽折磨
4.单于先许以高官厚禄,后又施以酷刑,他前后的做法可以用“__________”这个成语来形容。 (   )
A. 想尽办法    B. 威逼利诱    C. 不择手段
5.苏武的信念是什么? (   )
A. 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
B. 苏武想凭个人的能力逃出去。
C. 苏武一心想坚持着活下去。
6.下列对短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 短文表现了苏武不畏强权、忠贞不屈的精神。
B. 短文表现了苏武非常爱国且不向挫折屈服低头的精神。
C. 短文表现了苏武不怕孤独和困难,与使节和羊群作伴,终于等来了救援。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完成1-4题。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学家谈迁。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què)》。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è)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1.第一自然段主要写谈迁自幼_______,他克服_______,经过20多年的_______,完成了_______《国榷》。(   )
A. 刻苦好学;家境贫寒;努力;明朝编年史
B. 刻苦好学;生活的艰难;时间;清朝编年史
C. 刻苦好学;生活的艰难;奋斗;明朝编年史
2.第一自然段中,从“20多年”、“6次”、“50多岁”、“400多万字”等词可以读出谈迁著书的_______和_______。 (   )
A. 刻苦;信念的坚定    B. 刻苦;做事的执着    C. 认真;严谨
3.第二自段主要讲_______的谈迁_______,但他没有被厄运击垮,决心_______这部史书。从谈迁身上,我们可以深刻地明白:一个人有了真正_______是不容易被打垮的。 (   )
A. 年近花甲;书稿被盗;重新撰写;坚定的信念
B. 50多岁的;书稿丢失;重新撰写;坚定的信念
C. 50岁的;书稿被盗;重新撰写;坚定的希望
4.这两自然段中共有5处的_______,作者用这些具体的_______就能更清晰地体现出谈迁在逆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品质,从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_______。 (   )
A. 数字;数据;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内容
B. 数字;数字;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内容
C. 数据;数字;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中心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巩固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1.为了使编写的书更加完备、准确,谈迁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    )
A. 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亲自到郊外考察历史的遗迹。
B. 他四处奔波,考证研究。
C. 面对孤灯,日夜读书。
2.一部新的《国榷》诞生是如何得来的?  (    )
A. 这是谈迁终日奔波得来的。
B. 这是谈迁重新照着第一次的样子再次写出来的。
C. 这是谈迁在《国榷》被盗后重新考察、寻访、奋笔疾书的结果。
3.读读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谈迁这么做是为了(    )
A. 使新的《国榷》与之前的不一样
B. 使《国榷》更加完备、准确
C. 使内容更加完整、具体
4.文中的“崎岖和坎坷”比喻        。“厄运”的意思是        。 谈迁遇到的“崎岖和坎坷”是指        ,谈迁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        。(    )
A. 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挫折;多灾多难的命运;一贫如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B. 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挫折;多灾多难的命运;《国榷》被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C. 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挫折;多灾多难的命运;一贫如洗;名垂青史
5.“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这句话的含义是:        。 (    )
A. 只要有重新再来一次的勇气就一定能成功。
B. 只要坚定信念,满怀希望,就可以战胜厄运,获得胜利或成功。
C. 所有的事情只要从头再来就可以获得成功。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瞭望塔。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片断)
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    ),广泛(    )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    )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名垂青史。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1.下列各组词语用在文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查访   搜寻   考察
B.寻访   搜集   考察
C.寻访   查找   考查
D.拜访   搜集   考查
2.片断中标下划线的词“此”指的是________。
3.对于谈迁来说,“崎岖和坎坷”指的是________;“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信念”指的是________。
4.“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根据这句话中的“终日”展开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________,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________,他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________,他一袭破衫,依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5.用“________”画出文中揭示道理的一句话,并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瞭望塔。
天火之谜(片断)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①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我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来形容雨很大。
2.片断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片断中画“横线①”的句子中,作者用________来比喻乌云,用________来比喻风筝,形象生动。
4.用“横线②”在片断中画出描写天气恶劣的句子。想一想,富兰克林为什么要选择在这样的天气里做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选文内容,将下列实验材料和它们的作用连起来。
风筝   检验是否带电
铁丝   淋湿后当导线
麻绳   带向高空
丝带   吸收“天电”
铜钥匙   起绝缘作用
6.哪些词句表现了实验的危险性?表现了富兰克林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1.下列选段中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逸闻:世人不知道的传说(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B.“不可多得”指新的《国榷》只有一本,是谈迁的,其他人都不能阅读。
C.“奋笔疾书”指快速地挥笔书写。
D.“名垂青史”可以换成“流芳百世”。
2.文中加点的“此”指的是。
3.59岁的谈迁之所以携带书稿来到都城北京,是因为。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做的事情主要是:①;②。
4.用“”画出介绍新《国榷》的句子,说说从这句话中的一连串数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经过了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1.查字典,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破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奋笔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文中列举的数字,从这些数字中你感受到了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