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①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     )谁的恩赐,(     )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的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的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它们不能再生,(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这篇课文是用文章的____________作题目的,六年级上册所学课文中用主要人物作题目有《_______________》,用主要事件作题目的有《_______________》,用地点作题目的有《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语“本来”能删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①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②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③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选文第①自然段运用比喻和____的修辞方法,说明了地球的美丽壮观和____,表达了作者对地球的______之情。
2.选文第②自然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多选)
A.作比较B.举例子C.打比方D.列数字
3.选文第②自然段中加点的“约”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地球是一个半径为6400千米的星球。
___________________
4.从③④自然段内容可以看出资源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不识字的老师

①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延续求学的方法。

②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

——一个壮硕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③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④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了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

⑤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站在地狱边,快退后一步。”

⑥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分享吧。”从此我常常在午

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⑦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顺而甜美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⑧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天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间,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⑨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1.给加点字注音。
(      )       (       )        咀嚼(         )
2.从文中找出下列两个词语的近义词。
温柔(           )          粗壮(         )
3.第④自然段中“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自然段中说:“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老人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我”为什么开始“怕他”,到后来又“欣赏”他,以至“永远忘不了”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全文,请谈谈,为什么老人不识字而“我”还要称他为“老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某市教育局公布的该市学生体质状况的最新检测结果。
监测项目升降趋势监测项目升降趋势
身 高肺活量
体 重视 力
胸 围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
1.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信息,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阳光运动会”写一条宣传标语,提高大家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保护大自然

学校开展以“保护大自然”为主题的实践周活动,你所在的班级选择的主题是保护野生动物。

材料一

多年前在西藏枪杀、乱捕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黄羊等,现已成凤毛麟角。

材料二

藏羚羊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易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1.除了藏羚羊,你还知道哪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拟一则广告语来宣传保护野生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会如何劝说你的家人和朋友同你一起保护野生动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

土地的颜色

有一句歌词“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民间亦有“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说法。人的生命融入土地后,最后的结局是剩下“一抔黄土”。由此可见,土地的主色调是黄色,在一般人的眼里,这种色彩带有单调和悲凉的味道。

其实,土地的颜色并不单调。土地是神奇多彩的,她是所有陆地生命的家园。古人说的“大块文章”,不是今天所指的作家或学者写出的长篇巨著而是指大地上的斑斓景观。这可以从李白的“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中得到权威性的证明。“大块”就是大地,“文章”是指错综复杂的色彩花纹。我们有“五色土”的叫法,还有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的分类,说明土地五彩缤纷,迷幻多姿。

面对地图,就是面对五色焕然的土地。而实实在在的土地,其颜色要比地图上的色彩丰富得多,复杂得多。在喜马拉雅山上,土地是银色的,呈现白皑皑的景观;在西部广阔的沙漠里,土地是苍黄的,留下无穷的关于生命的思索;在东北广袤的原野中,土地是黑色的,把丰收和喜悦送给人间;在南方的丛山丘陵中,土地是绿色的,孕育着无限生杌和希望;在坦荡无垠的平原里,土地是金色的,现代神话正在天天演绎;在革命老区,土地是红色的,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春天的土地是     的,金黄的菜花、殷红的杜鹃花及各色的野花铺天盖地。夏天的土地是           的,浓绿的草木、深蓝的河水、火热的阳光写满山川。秋天的土地是       的,金色的稻浪、橙黄的水果、红红的高粱透着喜气。冬天的土地是      的,晶莹的霜花、洁白的山川,银色的世界玲珑剔透。

土地不仅表面上璀璨耀眼,而且其内心也藏着一个缤纷的世界。黄灿灿的金子、清亮亮的石油、灰色的铅和铁、乌黑的煤、翠绿的翡翠、血红的玛瑙、亮晶晶的宝石等都是土地本身的颜色。

如今,银色的冰川在消融,大地上的绿色在减少,黑土地正在流失,黄地上流走的泥沙危及千里沃野,白花花的盐碱地挤走了良田肥地,苍黄的沙尘暴席卷城市村庄,地下宝藏乱采滥挖……这样的举止,如果任其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就会真的变得色彩单调,不再神奇。人类将会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

我们只要对土地带有一份感情,就会觉得它是一个斑斓的世界。陆地生命的多姿多彩,源于神奇的土地。保护土地的颜色,就是保卫地球的蔚蓝色。

丰富多彩的土地,孕育一个美丽的主题……

(石绍河,有改动)

1.给加点字注音。
(        )     广(        )        (        )   (        )
2.选择恰当的一组词语填在第四自然段的横线上(          
a.洁净   b.激情   c.灿烂   d.厚重
A.abcdB.dabcC.cbdaD.bacd
3.作者认为土地是什么颜色?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土地的颜色的?
_______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句子。
土地不仅表面上璀璨耀眼,而且其内心也藏着一个缤纷的世界。
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读报时间看电视时间
20.38分12分

144分

(摘自网络)

材料三: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摘自报纸)

1.上面三则材料是六年级的小宇同学在调查过程中搜集到的。从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搜集信息的渠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周国平认为人们读书的目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为了消遣,我们可以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
B.我国成年国民看电视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读报的时间。
C.阅读书籍是在和我们的右脑交流。
D.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
4.结合三则材料,你会对那些爱看电视不爱读书的小朋友提出哪些建议?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理解。

“绿色”浅层地温能

(1)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2)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 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3)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4)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 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 瓦以上的能量。

(5)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1.“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中的“一般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④自然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
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
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
C.我们生活的室外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具有一定的温差。
D.冬季时,地下的热能可以用热泵抽出来,以供室内取暖。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而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这个文段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___________。其中,第1自然段是写_______________,第2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       
A.矿产资源形成不易。
B.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的严重后果和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
3.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的原因是(     
A.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B.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
4.下列现象属于对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吗?如果是,请在后面打“√”。
(1)工厂把废水排进长江,使得长江的水质变坏。(   
(2)大量开采煤矿,导致山体塌方。(   
(3)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拉古纳村的捕鱼方式

拉古纳村是一个位于海湾边的小渔村。这个海湾一直以来都风平浪静,而且除了海滩边很少一部分只有1米多深的浅水区外,其他的地方都是10米以上的深水区。(①)有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①)这里一直以来都是各种海洋生物的天堂,为包括海豚在内的各种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比在海湾外生活安全得多的生存环境。

海豚捕食的时候,会先集体游到海湾与海洋交界的地方,然后从那里集体往回游。在这个过程中,它们把大量原来在深海处生活的鱼往岸边赶。(②)这样,包围圈(②)会越缩越小,海豚捕食的成功率会越高。拉古纳村的渔民(④)到了这个现象,鱼游到浅水区后,海豚无法到浅水区,因为它们有可能因此搁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食物在自己的眼前游动而毫无办法。

看到这些情景,拉古纳村的人(⑤)到,这是上天赐给自己的最好礼物。因此,每当海湾里出现海豚,拉古纳村的渔民就会全体出去,手拿渔网,站在浅水里,静静地等着海豚把各种各样的鱼赶过来。这种既不费力又不费神的捕鱼方式大获成功。更绝的是,当渔民们下了网之后,已游到浅水区的鱼才发现,原来浅水区也并不安全。于是,一部分漏网之鱼就会马上掉头,再向深水里游去。不想,又游进了早等候在那里的海豚嘴中。

这样,拉古纳村的渔民与海湾里的海豚,就在这种周而复始的互惠行为中,达成一种默契。

更令人称道的是,在渔民与海豚一百多年的合作之中,默契程度越来越高,到后来,当海豚要把鱼赶过来时,渔民们(③)在岸边将渔网在水中轻轻地击打,海豚们(③)会知道渔民们的准确位置,从而把鱼尽量赶往渔民们站立的地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因素才是最主要的。

1.请联系上下文,为文中①②③处选择合适的关联词。
____   ____   ____
A.只有……才……             B.因为……所以……
C.只要……就……             D.假如……就……
2.请根据语境,为文中④⑤处选择最合适的词语。
____   ____
A.发现       B.意识       C.明白       D.注意
3.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
(2)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
(3)逃脱渔网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敌人等。(            )
(4)(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
4.将句子换一种说法,使意思不变。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
5.“近两百年来,拉古纳村的渔民就是一直以这种方式维持着自己的生活,而且凭这种方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这句话放在第____自然段的后面最合适,因为______________
6.“这样,拉古纳村的渔民与海湾里的海豚,就在这种周而复始的互惠行为中,达成一种默契。”这句话中,“互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之所以说拉古纳村的渔民和海湾里的海豚之间是一种互惠行为,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
7.拉古纳村的捕鱼方式能够成功,源于以下原因(       )(多选)
A.人类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善于利用像海豚这样聪明的生物来为自己服务。
B.人类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对自然的控制权。
C.海豚很聪明,它们能根据人们的击水声判断将鱼往什么方向、什么位置赶,没有它们的配合,也不会成功。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