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迷人的夏季牧场

   

就在群峰环绕中,一片绮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沿着两岸的草丛在漫流。无边的草原是这样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闪烁着白光。

当你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尽情驰骋的时候,处处都可以看见成千上万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膘肥体壮,毛色格外发亮,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落日映红了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退,银灰色的暮霭笼罩着草原的时候,你就会看见无数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烧起铜壶在准备晚餐。

当家家蒙古包吊壶三脚架下的野牛粪只剩下一堆红火烬的时候,夜风就会送来冬不拉的弦音和哈萨克牧女们婉转嘹亮的歌声。这是十家八家聚居在一处的牧民们齐集到比较大的蒙古包里,欢度一天最后的幸福时光。

深夜,整个草原沉浸在静谧中。如果这时你披上一件皮衣走出蒙古包,在月光或繁星下,你就可以朦胧地看见牧群在夜的草原上轻轻地游荡。夜的草原是那么宁静而安详,只有漫流的溪水声引起你对这大自然的遐思……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风平浪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碧辉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按照______的顺序,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千里牧场的绮丽风光。
3.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这句话的作用是衬托 (       )
A.牧场的辽阔。B.牧草的肥美。C.牧民的勤劳。
4.本文是怎样围绕“迷人”这个中心意思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写“夜的草原是那么宁静而安详,只有漫流的溪水声引起你对这大自然的遐思……”想象一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材料完成练习。       

1.张轩宇同学住在文昌汽车站附近,他周六要在6点40分以前赶到纸箱厂路口,和同学们一起参观纸箱厂,他怎样乘车最合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叔叔家住在公务员小区,在中医院上班,他22日晚上10点下夜班,适合乘坐哪路车回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

他两个在流沙河岸,各逞英雄。这个是总督大天蓬,那个是谪下卷帘将。昔年曾会在灵霄,今日争持赌猛壮。这一个钯去探爪龙,那一个杖架磨牙象。伸开大四平,钻入迎风戗。这个没头没脸抓,那个无乱无空放。他两个米来往往,战二十回合,不分胜负。

上面一段文字选自______,文中的“总督大天蓬”指的是______,“谪下卷帘将”指的是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呜——”随着一声鸣笛,两列火车正从相反方向向着同一个小站驶来,发出铿锵铿锵的声音。
       为了避免两车相撞,一位扳道工赶紧走向自己的岗位去扳道岔,好把其中一列火车引向岔路。
       他无意识地回了一下头,突然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路上玩耍!
       怎么办?立即飞奔过去,把儿子抢救上站台吗?但是,迎面的两列火车上有几百人哪!
       扳道工强忍巨大的痛苦,向儿子大吼一声:“卧倒!”随即飞奔向岗位,扳动了道岔,转瞬间,一列火车安全地驶进了岔路。

       车上的旅客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经千钧系于一发;车上的旅客不知道,为了他们的安全,一个高尚的心灵曾经忍受了撕心裂肺的痛苦。
       当火车停下后,那位父亲向着儿子狂奔而去,他不敢想象儿子惨不忍睹的样子。
       然而,他的儿子活着,而且没有受一点儿伤!
       原来,他的儿子平素就习惯了服从命令。听到父亲的命令,孩子丝毫也没有慌乱,立即笔直地躺倒在两条铁轨中间……
       列车从孩子的身上呼啸着开过去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撕心裂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惨不忍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_”画出描写扳道工发现儿子在铁路上玩耍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3.火车即将进站,儿子在铁路上玩耍,扳道工面临怎样的抉择?最后选择了什么?结果怎样?
线   情节
面临的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的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下列加点的词语中,可以看出扳道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随即飞奔向岗位,扳动了道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火车停下后,那位父亲向着儿子狂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        ”画出描写火车飞驰的语句,说一说凑出描写对表现扳道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做毽子

汪曾祺


       我们小时候踢的毽子都是自己做的。选两个小铜钱,大小厚薄相同,轻重合适,叠在一起,用布缝实,这便是毽子托。在毽托的一面,缝一截鹅毛管,在鹅毛管中插入鸡毛,便是一只毽子。鹅毛管如果不易得,就把鸡毛直接缝在毽托上,把鸡毛根部用线缠缚结实,使之向上直挺,这和插在鹅毛管中相比,踢起来尤为得劲儿。

鸡毛须是公鸡毛,用母鸡毛做毽子的,必被人笑话,只有刚学踢毽子的小毛孩子才这么干。鸡毛要“活”的,即从活公鸡的身上拔下来的。这样的鸡毛,用手摩挲几下,往墙上一贴,可以粘住不掉。死鸡毛就粘不住。后来我才明白,大概活鸡毛经摩挲会产生静电。活鸡毛做毽子毛茎柔软而有弹性,踢起来飘逸潇洒。死鸡毛做的毽子踢起来就发死,发僵。毽子上的鸡毛讲究要从五彩大公鸡身上拔下来的。毛的末端乌黑闪金光,下面的绒毛雪白。次一等的是芦花鸡毛,赭(zhě)石的、土黄的,就更差了。我们那里养公鸡的人家很多。入了冬,正是公鸡肥壮、羽毛丰满的时候,孩子们早就“瞄”上谁家的鸡好了,有时是明着跟人家要,有时趁没人看见,摁住一只公鸡,“噌噌”,拔了两把毛就跑。
       大多数孩子的书包里都有一两只足以自豪的毽子。踢毽子是乐事,做毽子也是乐事。一只上好的毽子摆在桌子上看着,也是挺美的。
1.做毽子分哪几个步骤?
运用________________的阅读方法可知,做毽子的步骤是:首先_____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
2.做毽子选鸡毛有哪些讲究?
运用________________的阅读方法归纳要点: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踢毽子是乐事,做毽子也是乐事”?
运用________________的阅读方法理解其含义: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知做鸡毛毽子时缠鸡毛:一要________________,二要________________。这样“踢起来尤为得劲儿”,反映了“我们”________的心情。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作描写,勾勒出农家孩子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折射温暖

①我去天山旅游,那里地处偏远,人们生活节奏缓慢,太阳升得老高才起床张罗生意。我第二天一大早要上山抓景,就准备买些方便面当早餐,也要准备照相机电池。

②我到宾馆下面的小街购买,女店主听我说要电池和方便面,淡淡地说:“这里没有,往下走彩云商店有。”

③我来到彩云商店,那是一家只有六七平方来的鸽子笼店,招牌、货柜都很旧了,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太太窝在里面,活动空间很小。这里倒是有我要的方便面和电池,可是老太太的货品简单稀少、杂乱陈旧,让人没有购买的欲望。

④我转身离开,去不远处的超市。那家超市有货架二十几排,小具规模,货物琳琅满目,环境也不错,但里面居然没有最常见的方便面和电池。

⑤我再次来到彩云商店,老太太起身拿货非常艰难,她拄着拐棍,手都颤颤巍巍的。

⑥我折回来,从女店主嘴里知道了真相,她说:“方便面和电池这条街只有彩云商店有,这是我们约定好的,有几种货品大家都不卖,只留给彩云商店。

⑦原来,彩云商店老太太的老伴早逝,她靠吃低保过活,日子过得迫,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邻居们想帮她,但老太太牌气倔,不愿意欠人家的。邻居们能为她做的,就是达成一致,留一些生意让她独享

⑧女店主打了个比方:“老人家生活困苦,心情总是背离阳光。我们扳不过她的身子,便当镜子,把阳光折射给她。

⑨我回头望望这条狭窄的小巷,只觉得太阳光照下来,每个角落都好明亮。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张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写女店主对待方便面及电池生意时“淡淡”的态度,说明女店主(             )
A.不在手小润头卖B.本能地操防陌生人
C.故作秒持另寻曲机D.舍已利人助老太太
3.第③段描写彩商店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所及的“真相”是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背离阳光”指___________,而“把阳光折射给她”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
6.为什么“我”觉得小巷每个角路的阳光都好明亮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成功由善良指引

   

1862年,爱迪生在火车上印刷小报,登载逸闻趣事,挣钱补贴家用。8月的一天,他正在月台上将小报往车上搬,突然发现一个玩得起兴的小男孩跳下了月台。就在这时,一辆货车朝这边驶来,司机紧急刹车,可是巨大的惯性还是让车向前飞驰。眼看孩子就要被撞,孩子的母亲当场吓昏过去。

千钧一发之际,爱迪生勇敢地跳下月台,救出了小男孩。孩子的父亲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电报员,因无钱酬报,他坚持教爱迪生电报技术。从此,爱迪生便和这个神秘的新世界发生关系,踏上科学的征途。

7年后,爱迪生到纽约找工作。徘徊几天无果后,正巧他应聘的一家公司的电报机坏了,他没用几分钟便找出故障,帮他们修好了。于是,他成为这个公司的一员。他开始疯狂地搞发明。不久,他花尽积蓄,发明了爱迪生普用印刷机。他想在华尔街推销自己的产品,可一连找了许多家都被拒绝,都说这东西用不上。

一天下午,他走进一家投资公司经理办公室。经理看上去情绪十分低落,原来,这家公司刚刚被诈骗,马上就要倒闭了。爱迪生刚想走,经理却含泪说:我要印刷5万份通知给客户,让他们立即转投别的公司,你能让我用一下你的印刷机吗?可我无法付给你钱。爱迪生心生怜悯,当即决定留下来,帮他免费印刷5万份通知。

爱迪生没日没夜地干了三天才将5万份通知印好。这三天中,事情峰回路转,警方将诈骗犯抓到并追回被骗款项,公司起死回生。经理看着因印刷通知而疲惫不堪的爱迪生,当即表示要买下这台印刷机,让爱迪生出价。爱迪生本想索价5000美元,但缺乏说出口的勇气。于是他让经理出价,经理当即决定给他4万美元。

爱迪生用这笔钱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沃德街建了一座工厂,专门制造各种电气机械,开启了新的人生。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闻趣事(不为人知。)B.千一发(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
C.峰路转(重复环绕。)D.疲惫不(不能忍受。)
2.本文同绕“成功南善良指引”讲了爱迪生人生路上哪两次转机?他因为做了什么事情而出现的转机?根据下面的提示,简要填写相关内容。
   所做的事情出现的转机
1862年8月的一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年后的一天下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迪生的善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第①句中“神秘的新世界”指_________,第②句中“新的人生”指_________
5.读了短文,爱迪生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是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包装纸上的。后来,这首歌词交到了音乐家聂耳手中。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被激发起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青符中。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是结尾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935年7月,电影《风云儿女》上映,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爱国志士唱着它,走上抗日救亡前线,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热情地唱起这首歌,并灌制了唱片。于是,这首歌又传遍世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一首高昂的战歌。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政协讨论国歌时,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力荐用这首歌作为新中国的国歌。毛主席、周总理都支持他们的意见。这时有人提出:歌词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眼下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是否应该把这句改一下。周总理说:“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的建设越有进展,敌人越嫉恨我们,就越想法破坏我们,你能说不危险了吗?倒不如留下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一席话使人豁然开朗,全体政协委员一致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后来,经;过岁月的检验,这首歌被正式定为国歌。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今天,我们唱起它,就会想起祖国被侵略、受压迫的历史,想起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唱起它,就会居安思危,振奋精神,为保卫伟大!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1.解释下列词语。
油然而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用“____”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3.短文详细记叙了《义勇军进行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4.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从三个“一会儿”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周总理不同意把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改一下的原因是          
A.我们的革命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胜利。
B.周总理认为这句话能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
C.这句话能够加快祖国建设的进程。
D.我们的处境很危险,这句话能够对敌人起到震慑作用。
6.从国歌铿锵有力的旋律中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悄然流失。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森林因森林火灾、人类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我们的地球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外衣。

1.资料中主要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针对环境破坏的问题,有人主张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环境;有人主张多开展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与道德水平。那么,保护环境,应该以法律手段为主,还是以道德教育为主?如果以此为题展开辩论,请写出你的观点和辩词。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由: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文内容回顾。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乌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勃争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赶尽杀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家落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