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苏教版(2001)|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课外类文阅读。

爱迪生用智慧救妈妈

在一个大雪天的下午,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病了。晚上,爸爸请来了医生。原来,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

当时,家里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用油灯照明做手术很危险,医生犹豫了。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爱迪生站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妈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 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 突然 他眼睛一亮 说 医生 我有办法了 说完 爱迪生把所有的油灯都端了出来 医生看了看,摇摇头说:“这些灯围一圈挡手呀!”

谁知爱迪生又搬来一面大镜子,把油灯放在床头上,镜子放在油灯后,这样既不挡手,光线又亮。

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高兴地说:“孩子,是你用智慧救了妈妈。”

妈妈醒来了,虚弱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一本正经地说:“妈妈,晚上没有太阳多不方便,我要造一个晚上的‘太阳’。”后来,爱迪生通过努力,终于发明了电灯。

1.给第2自然段缺少标点符号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
焦急地(    )   一本正经地(     )
痛苦地(    )     无可奈何地(     )
3.简要回答,爱迪生是怎样用智慧救了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想象这时爱迪生的妈妈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爱迪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还知道爱迪生有过哪些发明?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巩固
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这种炸药必须引爆后才能爆炸。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1.“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这种炸药必须引爆后才能爆炸。”这句话中的折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递进    B. 表示意思的转折    C. 解释说明
2.“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中的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    )
A. 不能;从加点的词语可以看出诺贝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不怕困难的精神。
B. 不能;加点的词语可以让句子表达更具体。
C. 能;加点的词语不要后,句子的表达效果没有受到影响,表达仍然是清楚、正确的。
3.从文段的阅读中,我们可以知道炸药的作用有(   ) (多选)
A. 劈山筑路    B. 打通隧道    C. 开凿矿井等
4.从课文片段中,能读出诺贝尔的什么精神?  (    ) (多选)
A.不怕困难的精神B.献身科学的精神C.锲而不舍的精神D.胆大妄为不顾后果。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类文阅读。
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常常被人们称为“科学怪人”。说他怪,也确实有点怪。
英国人的衣着一般是比较考究的,而开文迪许却总是穿着过时的服装。他的衣服很少有一件是纽(niǔ)扣齐全的。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客厅被他改作实验室,楼上卧室的床边堆满了仪器。开文迪许的主要家当就是图书和仪器。
开文迪许十分珍爱图书。他的藏书很多,别人向他借书要办借书手续,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个手续。他的书从哪里拿,以后还要放回到哪里去。
开文迪许非常珍惜时间,不喜欢那些慕名来访的人打扰他的研究工作。别人来访问时,他常常是一言不发,还在思索着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呢。迫不得已时,他才应付一两句,声音尖锐而急促,似乎想尽快地把话说完。客人走时,他刚送到门口,就飞也似地奔回实验室。诸如此类关于开文迪许的怪事多得说也说不完。
其实,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他不过是不愿意把心思用在生活琐(suǒ)事上罢了。开文迪许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他死后,人们找到他的许多遗著,发现其中不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选择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考究(_____)A.究竟    B.讲究   C.考察
(2)思索(_____)A.思考    B.思念   C.探索
2.开文迪许的“怪”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
A.家里的布置十分特别
B.即使自己拿自己书架上的书也要办理手续
C.穿着不讲究
D.不喜欢慕名来访的人打扰他的研究工作
3.这篇文章的多次提到的“科学怪人”都加了引号,这样做的原因是(    )
A. 特定称谓    B. 特殊含义,表示强调    C. 引用
4.其实,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他这样做是(    )
A. 不愿意把心思用在生活琐事上。
B. 他就是不会穿着打扮。
C. 他就是不喜欢生活中的琐事。
5.请给短文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
A. 开文迪    B. “科学怪人”    C. 英国化学家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完成1-5题。
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pēng)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1.给中的句子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
A. !!!,。,。,:“!!”
B. 。。。,。,。,:“!!”
C. !!……,。,。,:“!……”
2.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可以从_______得知,通常这样的句子被称为_______。(    )
A. 第二句;中心句    B. 第一句;中心句    C. 第一句;重点句
3.当实验室发生大爆炸时,从人们的语言可以体会到他们_______的心情。 (    )
A. 惊慌和担心    B. 紧张和疑惑    C. 悲痛心碎
4.这一自然段详细描写了一次_______,其爆炸声“震撼着大地”,当人们惊慌地以为诺贝尔“完了”时,_______的诺贝尔却“冲出浓烟”,高呼“成功了”。一个科学家家为了_______全身心地投入创造发明,连_______都不顾,这种_______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    )
A. 试验性的大爆炸;满身鲜血;造福人类;个人的生死;勇往直前
B. 大爆炸;满身鲜血;获得成功;自己的生死;无所畏惧
C. 试验性的大爆炸;满身鲜血;造福人类;个人的生死;无私奉献
5.文段中恰当地运用了_______,如“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成功了!成功了!”,这些_______的使用,突出了_______,升华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 (    )
A. 重复句;重复句;中心;主题;真情实感
B. 反复句;反复句;中心;主题;真情实感
C. 强调句;强调句;主题;中心;真情实感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快乐阅读。
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
一天,瑞利的家里来了几位客人。瑞利的母亲亲自动手沏(qī qiè)茶,并很讲究地把小茶碗放在精致的小碟子上,端到客人面前。
年轻的瑞利始终坐在一边,他看到,母亲每次端茶时,一开始,茶碗在碟子里很容易滑动。可是,他发现当洒一点热茶在碟子里后,即使母亲的手摇晃得厉害,碟子倾斜得很明显,茶碗却像粘在碟子上一样,一动不动了。
经过不断的实验、记录、分析,他对茶碗和碟子之间的滑动做出了这样的(推测   推论):茶碗和碟子看上去光洁、干净,实际上表面总留有指头和抹(mǒ mā)布上的油腻,使茶碗和碟子之间的摩擦系数变小,容易滑动。当洒了热茶后,油腻被(溶解   化解)了,碗碟也就变得不容易滑动了。
在这个基础上,他又研究了油和固体之间的摩擦。他指出,油对固体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利用油的润滑作用,可以减小摩擦力。
后来,人们就根据瑞利的(发明   发现),把润滑油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了。现在,从尖端科学实验到大型机器设备,从现代化生产到日常生活,几乎都要用到润滑油,甚至连小孩子也知道润滑油的作用。这不能不感谢瑞利所作出的贡献。
瑞利从母亲手中的碗碟之间开始了对物理学的研究,后来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并于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2.用“________”画出说明茶碗在碟子里很容易滑动的原因的句子。
3.读了短文,我知道瑞利对人类的贡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阅读。
         
焦耳想在湖边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bān)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他的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焦耳顾不得躲雨,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与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先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认真的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1.请你写出两个“恍然大悟”的近义词。
                          
2.请你为短文取个恰当的题目。
3.文中主要介绍了焦耳做的两个实验,请你分别简要概括两次实验内容。
                                          
                                         
4.在第一次做实验时,焦耳遇到了什么危险?用“       ”在文中画出来。
5.焦耳听了老师的话恍然大悟,他“悟”到了:
                                       。   
焦耳在科学上的主要成就了发现了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阅读。
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这种炸药必须引爆后才能爆炸。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  近了  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   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1.在画线句子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2.这几段话主要写诺尔贝研制出了       
这两种炸药。
3.文中两处破折号的作用都是        
4.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请你用“      ”在文中画出来。
5.摘抄文中描写实验危险的词句,并说说从中可以看出诺贝尔什么样的精神?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继续 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动 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 叫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1.用“﹨”画去括号中不合适的词语。
2.根据你的感悟填一填。
(1)片段中画线的句子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品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观群众的一“惊”和诺贝尔的一“喜”,形成了鲜明的反衬,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就是诺贝尔”能否改成“他就是诺贝尔”?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语段阅读。

有一次 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__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__近了__近了__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 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轰 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 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 人们慌忙赶来 齐声惊呼 诺贝尔完了 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1.给第1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文中画“____”的句子,表面上写火星接近炸药的过程,实际上它还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片段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忘我工作成为众多科学家的标志,读了这个片段,我想这样夸夸诺贝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科学怪人”
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常常被人们称为“科学怪人”。说他怪,也确实有点怪。
英国人的衣着一般是比较考究的,而开文迪许却总是穿着过时的服装。他的衣服很少有一件是纽(niǔ)扣齐全的。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客厅被他改作实验室,楼上卧室的床边堆满了仪器。开文迪许的主要家当就是图书和仪器。
开文迪许十分珍爱图书。他的藏书很多,别人向他借书要办借书手续,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个手续。他的书从哪里拿来,以后还要放回到哪里去。
开文迪许非常珍惜时间,不喜欢那些慕名来访的人打扰他的研究工作。别人来访问时,他常常是一言不发,还在思索着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呢。迫不得已,他才应付一两句,声音尖锐而急促,似乎想尽快地把话说完。客人走时,他刚送到门口,就飞也似的奔回实验室。诸如此类关于开文迪许的怪事多得说也说不完。
其实,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他不过是不愿意把心思用在生活琐(suǒ)事上罢了。开文迪许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他死后,人们找到他的许多遗著,发现其中不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QOrDeR]]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确实--(     )     考究--(       )        思索--(      )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开文迪许的”怪”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实,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这篇文章的题目“科学怪人”为什么要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