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家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注】①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②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
B.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 |
C.盟,盟约,这里用作动词。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端”的用法相同。 |
D.与,动词,结交、同盟。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与”意思和用法都一样。 |
A.材料一中所写的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
B.材料二中“得秦置成而去”指的是材料一中“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一事。 |
C.材料二中“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指的是材料一中烛之武关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等的分析。 |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烛之武游说成功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中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局面,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骆驼
王松
顾莎起来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对芳妈说,半小时后出发。
顾莎在车上给女儿打了个电话。女儿马上要高考了,正在最后冲刺。但顾莎没直接打给女儿,打的是丁容的手机。丁容果然在家,正给女儿做早餐。他在电话里乐呵呵地说,放心吧,女儿状态很好,昨天模考结果出来了,成绩很稳定,一会儿吃完早饭就去学校。顾莎这才放心了。
顾莎5岁时,把母亲叫芳妈。顾莎是在姥爷家长大的。顾莎只听说,芳妈是在一个很远的地方工作,那里到处是沙漠和戈壁。到顾莎上小学时,芳妈就回来了。芳妈一见顾莎就抱着她,一边亲一边说,这次芳妈不走了,再也不走了。但当时,顾莎问了芳妈一句话,她问,爸爸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的童年时光,别的小朋友都有妈妈来接,或者是爸爸,唯独她,只有姥姥和姥爷。①
飞机在云层的上面飞着,像漂浮在一团一团的泡沫上。
飞机落地,停稳,顾莎带了随身的背囊和提袋,用轮椅推着芳妈下了飞机。走在廊桥上时,手机响了。顾莎拿出手机看了一眼,是云姨。想了想,把电话按掉了。
顾莎来到一个拐角,回头瞥一眼,确信看不到芳妈了,才拿出手机。云姨在电话里的声音还是那么平静,是一种湿润的平静,像溪水流到石头上的声音。顾莎一直感到奇怪,②
顾莎没见过云姨。虽然芳妈从没说过,但顾莎猜测,芳妈应该也没见过。
顾莎知道有云姨这个人是在高中毕业时,正准备高考。当时因为一件偶然的事,那天下午,顾莎去医院给芳妈送巧克力。进医院大门,收发室的曹大爷知道她是顾芳主任的女儿,就出来叫住她,说又有顾主任的汇款单。当时顾莎感觉到了,曹大爷的眼神有些异样。③
这次和云姨通电话,尽管顾莎没问,云姨也没说,但顾莎明白了,也许是潘大兴工作忙,走不开,这些年,一直都是云姨在替他往这边寄钱。
也正因如此,这次顾莎并没告诉芳妈,到了那边,云姨会在机场接机。
汽车来了,随行的还有矿区的两个年轻人——成林和陈偌偌。汽车下了高速,向西一转,开上一条很窄的林荫道。顾莎没想到,在戈壁滩上竟然会有这样一条枝叶繁茂,浓荫郁郁的小路。两边的树枝伸展着交织在一起,朝远处看去就像一条绿茵茵的长廊。刚才下高速时,顾莎听云姨对小秦说,先去英雄塔。
汽车又开了一段路,前面出现一个宽阔的广场。车停了下来。云姨对芳妈说,您就不用下去了,在车上看一看就行了。芳妈指指轮椅,对顾莎说,我要下去。
云姨看看芳妈,又看看顾莎。
顾莎说,那就下去吧。
这是一座灰色花岗岩的纪念塔。在纪念塔的前面,还矗立着一面巨大的国旗造型雕塑。芳妈从车上下来,坐在轮椅上,并没过来,只是远远地朝这边看着。云姨说,这座英雄塔的塔高是19.58米,寓意这片矿区,当初是在1958年建立的。
说着,回头看了看成林和陈偌偌。
这时,两个年轻人拉着手过来,仰起头朝英雄塔看着。
云姨在英雄塔的前面站了一会儿,说,上车吧。
汽车又向前开了一段,朝旁边一拐,开上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又开了一会儿,来到一个公园。
车停下来,顾莎下来朝四周看看,发现这不是公园,是一个陵园。
她立刻睁大眼,回头看着云姨。
云姨看一眼坐在轮椅上的芳妈,转身朝前面走去。
顾莎推着轮椅,跟在后面。
一条很窄的小路。路边长满了骆驼草。但看得出来,这些骆驼草显然不是野生的,而是有人特意在这里栽种的。顾莎知道,这种骆驼草看着不起眼,其实是一种很神奇的植物。它在地表只有小小的一蓬,可是下面的根系却扎得极深,而且会向四周蔓延,能有几米甚至十几米。来到一座墓碑跟前,云姨站住了。这时,顾莎看清了,墓碑上镌刻着几个大字,“潘大兴同志之墓”。下面还有一行竖着的小字:“1992年敬立”。
芳妈回头看看云姨,问,他是,1992年去世的?
云姨点头说,是。
顾莎在心里回想了一下,那是自己要高考,父亲突然让云姨寄来2万元钱的前一年。接着就明白了,父亲直到临去世,心里还记着,他的女儿第二年就要高考了。
她终于忍不住了,眼泪流了下来。
云姨说,他是个不要命的人。那次是反应堆突然出故障,他下去维修。按规定,人在下面最多只能停留4小时,可他一连待了二十几个小时,直到排除了故障,就这样……
云姨没再说下去。
顾莎慢慢回过头,看着墓碑,喃喃地叫了一声,爸。
④
(本文获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方式叙述,将顾莎陪妈妈前往矿区的过程,她对爸爸是谁的疑惑,并给我及收到署名“潘大兴”的汇款单等情节巧妙穿插,将家事与国事勾连起来。 |
B.顾莎想象中的矿区环境是荒凉的,眼见的却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虚实对比中体现了扎根戈壁滩的人们对这里环境的改造。 |
C.潘大兴是一个虚写的人物,但人物形象并不虚化,他既有对自己职业的坚守,也有对家人的牵挂,在国与家的矛盾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
D.文章结尾出现的“骆驼草”,既呼应了标题,又是全文的线索,同时象征着扎根戈壁荒漠的建设者们。 |
A.①处流泪的细节,写出了妈妈顾芳对自己未能尽到母亲的应尽之责的愧疚之情。 |
B.②处“湿润”一词修饰声音,造语新奇,写出了“我”感受到云姨的慈爱与关切。 |
C.③处补叙了收到汇款单的情节,巧妙地为后文顾莎在潘大兴墓碑前的回忆作了铺垫。 |
D.④处以省略号收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大量的想象空间。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原精灵”藏羚羊的迁徙被誉为“全球最壮观的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①
每年冬季和夏季,②
藏羚羊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繁殖生育的需要之外, A 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冬季漫长且寒冷,食物和水源都十分匮乏。通过迁徙,藏羚羊可以寻找到更适合生存的环境,同时也促进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此外, B 也是藏羚羊迁徙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和保护力度的加强,藏羚羊数量已经逐渐恢复到约30万只。
为了保护藏羚羊及其栖息地,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方面,加大了打击盗猎的力度,使得藏羚羊数量得以恢复;另一方面,通过科学考察和研究,为藏羚羊迁徙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保护。尽管如此,藏羚羊迁徙 C 。我们需要继续加强保护意识,加大保护力度,为这些可爱的动物创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
1.请在文中A、B、C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在园子里逛得太久,贾母有点儿感冒,就没有亲自送刘姥姥出去。但刘姥姥确是不枉此行,得了一百多两银子,还有好多衣服绸缎、瓜果点心,满意而去。临行前刘姥姥给凤姐的女儿取名为“巧姐”,取遇难成祥逢凶化吉之意。
吃过早饭,黛玉被宝钗叫到屋中“训斥”了一番。原来在昨日行酒令时黛玉竟引用了《牡丹亭》和《西厢记》中的话。宝钗“教导”黛玉不要被杂书移了性情,否则“就不可救了”。说得黛玉心下暗服,自知有错,虚心接受了宝钗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导。
然后二人被请到李纨处,得知惜春因奉命作画而向诗社告假,众人追根溯源,埋怨起刘姥姥来。黛玉嘴巧,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又取笑惜春要两年才能完成此画,惹得众人直骂她嘴刁。而宝钗的一番评价更让黛玉的嘴“促狭”之极,黛玉不仅给惜春的画取名为“携蝗大嚼图”,而且在宝钗给惜春列出用料单子后,开玩笑说宝钗列的是嫁妆单子,被宝钗按在床上要拧她的嘴。宝钗论画得到众人赞赏。
1.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临行前刘姥姥给凤姐的女儿取名为“巧姐”。 |
B.黛玉虚心接受了宝钗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导。 |
C.宝钗“教导”黛玉不要被杂书移了性情。 |
D.黛玉嘴巧,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 |
A.山色经年青未改,水流竟日听无声。 |
B.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
C.只要世界上仍然有痛苦和冲突,我们知道我们仍事业未竟。 |
D.他真是初生之犊不畏虎,竟自命不凡地把这些名家作品评得一文不值。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星寺①
曹彦约
好风好雨旧关情,落在江心不强名。
地尽匡庐犹变现,水连彭蠡略峥嵘。
金山②但设龙鱼险,滟滪③空闻象马惊。
争似④清晖楼上好,重湖九叠互分明。
【注】①落星寺:《庐山记》载“落星石在彭蠡湖水中。石上有落星寺”。②金山:位于镇江西北,古代金山原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有“江心一朵美芙蓉”之称誉。③滟滪:指滟滪堆,长江瞿塘峡口的险滩,在四川省奉节县东。④争似:怎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连用两个“好”字表明风和雨是温和的,“落在江心”一词则从地理位置上解释了落星寺不出名的原因。 |
B.诗的颔联巧妙地形容“落星石”犹如庐山变换样貌在湖中出现,其周边的湖水因连接彭蠡湖而显得略为峥嵘。 |
C.诗的颈联写到诗人登临落星寺,看到了处于险要地势的金山,听到了从滟滪堆传来的像象马受惊的声音。 |
D.“九叠”形容山峰相互重叠的样子。同柳永《望海潮》中“叠𪩘”的意思相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
(节选自《墨子·修身》)
材料二:
传曰:人君比天下之道,当显明其
(节选自朱熹《近思录·卷八·治体》)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A.务,指致力、从事,与《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中的“务”词义相同。 |
B.秏,虽然是个生僻字,但是可以根据所在句子的语境来推断其词义。它和“名”搭配,所以推断其词义为“损害”。 |
C.比,指使……亲近,和文中“必察迩来远”的“来”用法相同;和“在天愿作比翼鸟”的“比”词义不相同。 |
D.熙熙,指温和欢乐的样子,与现在经常使用的“熙熙攘攘”的“熙熙”意思是一样的。 |
A.墨子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篇中提出的“君子之道”应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坚持不懈、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内容。 |
B.如果一个人既没有智慧,又没有洞察事物本质的内心,再加上自身懒惰不堪,那么他一定会背离正道。 |
C.墨子认为一个人功不成一定名不就,因为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还认为功成不一定名就,因为名声是不能自己做假的。 |
D.材料二中提到做帝王的要学会舍逆取顺,对于主动来亲附的就安慰他们,不要故意装样子来求得外物。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对北方的黄牛,我多少懂一点。这么说吧:现在要是有谁想买牛,我担保能给他挑头好的。看体形,看牙口,看精神儿,这谁都知道;光凭这些也许能挑到一头不坏的,可未必能挑到一头真正的好牛。关键是得看脾气,拿根鞭子,一甩,“嗖”的一声,好牛就会瞪圆了眼睛,左蹦右跳。这样的牛干起活来下死劲,走得欢。疲牛呢?听见鞭子响准是把腰往下一塌,闭一下眼睛,忍了。这样的牛,别要。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春天,火红的太阳把牛和人的影子长长地印在山坡上,扶犁的后面跟着撒粪的,撒粪的后头跟着点籽的,点籽的后头是打土坷垃的,一行人慢慢地、有节奏地向前移动,随着那悠长的吆牛声。夏天,村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折腾,往水潭里“扑通扑通”地跳,有时候捉到一只鳖,又笑又嚷,闹翻了天。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棱棱”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冬天,月亮也躲进了山谷。星星和山峦,不知是谁望着谁,或者谁忘了谁。
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大伙都说:“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有时破老汉坐在饲养场前面的窑顶上就哑着个嗓子唱起来:“提起那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破老汉是绥德人,年轻时打短工来到清平湾,就住下了。
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我一个人躺在土炕上。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后来才知道,是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的。破老汉说,那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那天,队长把一碗“子推”放在炕沿上,让我吃。他也坐在炕沿上,“吧达吧达”地抽烟。队长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
开社员会时,黑压压坐了一窑人,小油灯冒着黑烟,四下里闪着烟袋锅的红光。支书念完了文件,喊一声:“不敢睡!大家讨论个一下!”人群中于是息了鼾声,不紧不慢地应着:“酝酿酝酿了再……”乡亲们说“酝酿”的时候,心里也明白;球事不顶!可支书让发言,大伙总得有个说的;支书也是难,其实那些政策条文早已经定了。最后,支书再喊一声:“同意啊不?”大伙回答:“同意——”然后回窑睡觉。
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她总是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
“真个是在窑里看电影?”
“不是窑,是电影院。”
“前回你说是窑里。”
“噢,那是电视。一个方匣匣,和电影一样。”
她歪着头想,大约想象不出,又问起别的。
“啥时想吃肉,就吃?”
“嗯。”
“玄谎!”
“真的。”
“成天价想吃呢?”
“那就成天价吃。”
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
“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
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她仰着小脸儿,望着天上的星星;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山里的娃娃什么也解不开。”破老汉说。破老汉是见过世面的,他三七年就入了党,跟队伍一直打到广州。他常常讲起广州:霓虹灯成宿地点着、广州人连蛇也吃、到处是高楼、楼里有电梯……“您那时候怎么没留在广州?”我随便问。他抓抓那几根黄胡子,用烟锅儿在烟荷包里不停地剜,瞪着眼睛愣半天,说:“咋!让你把我问着了,我也不晓得咋价日鬼的。”然后又愣半天,似乎回忆着到底是什么原因。“唉,毬毛擀不成个毡,山里人当不成个官。”他说,“我那阵儿要是不回来,这阵儿也住上洋楼了,也把警卫员带上了。山里人憨着咧,只要打罢了仗就回家,哪搭儿也不胜窑里好。”
……
十年过去了。前年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能吃饱,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她说,黑肉真的还是比白肉好吃些。
“清平河水还流吗?”我糊里巴涂地这样问。
“流哩嘛!”留小儿“咯咯”地笑。
“我那头红犍牛还活着吗?”
“在哩!老下了。”我想象不出我那头浑身是劲儿的红犍牛老了会是什么样,大概跟老黑牛差不多吧,既专横又慈爱……留小儿给他爷爷买了把新二胡。自己想买台缝纫机可没买到。
“你爷爷还爱唱吗?”
“整天价瞎唱。”
“还唱《走西口》吗?”
“唱。”
“《揽工调》呢?”
“什么都唱。”
“不是愁了才唱吗?”
“咦?!谁说?”
我只是常常记起牛群在土地上舔食那些渗出的盐的情景,于是就又想起破老汉那悠悠的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
哦,我的破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破老汉不仅吃苦耐劳,对新中国的建立还有一定的贡献,但是革命胜利后,其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还是让他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返乡。 |
B.作者笔下的这个偏远的穷困的陕北农村,有着对苦难的坚忍的承受,对生命的顽强的追求,对生活的淳朴的向往,以及赤诚动人的美好的人性温情。 |
C.留小儿代表了清平湾新一代的人物形象。她和《哦,香雪》中的香雪一样,她们身上既有勤劳的优点,又对外界保持好奇,身上散发着生命的活力。 |
D.作者没有突显生活粗暴、艰辛的一面,而是始终流淌着脉脉的温情,着力开掘苦难中陕北人民的朴实、积极乐观的性格,激发人们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甘薯营养丰富,且具有良好的食疗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被称为蔬菜中的“保健之王”。近年来,随着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甘薯加工食品不断涌现。甘薯加工食品因具有浓郁诱人的香味、香甜可口的口感,而深受大众喜爱。但由于人们对不同加工方式下甘薯糖类物质转化规律及其对香味和甜度的影响认识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甘薯加工业的发展,也影响甘薯制品的质量档次和营养价值。
烘干法和晒干法这两种干燥方式均可使甘薯粗淀粉含量显著减少,还原糖含量显著增加。但这两种干燥方式处理的甘薯糖含量变化幅度差异较大。与烘干法相比,晒干法粗淀粉含量降幅和还原糖增幅明显偏低。甘薯中含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前者最适温度70℃~75℃,热稳定性好,能水解淀粉粒;而后者只能水解糊化淀粉,甘薯淀粉糊化温度为73℃~75℃,所以,在70℃~80℃干燥条件下两种淀粉酶活性最大。而烘干法处理温度较高,更接近于甘薯内源淀粉酶最适温度,因而更有利于淀粉糊化进而转化为还原糖。
研究人员对不同加工方式下甘薯中还原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煮制的初始阶段,甘薯还原糖略有下降,而在煮制10min~20min内,还原糖含量迅速增加,在煮制后期还原糖含量有所下降。与煮制不同,蒸制甘薯不直接与热水接触,因而在其开始阶段,甘薯还原糖含量大幅增加,随着蒸制时间延长,还原糖含量仍持续缓慢增加。在烤箱烤制过程中,甘薯还原糖含量呈现先降低,而后升高,最后又降低的趋势。与烤箱烤制不同,在烘箱烘制的前2小时内,甘薯还原糖有所增加,而在随后的2h~4h内,还原糖含量大幅度降低,但在后续4h~10h中还原糖含量几乎不变。在微波加热初期,甘薯还原糖含量急剧降低,而在加热中期,由于甘薯内源淀粉酶对淀粉的降解作用,还原糖含量明显提高,加热后期还原糖含量有所下降。
研究人员还研究了不同加工处理对紫甘薯淀粉及还原糖含量影响,结果表明:蒸煮和烘烤处理后,紫甘薯淀粉含量分别减少2.68%和3.21%,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5.87%和5.27%,而经烘干和晒干后,紫甘薯淀粉含量分别减少9.98%和7.34%,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31.07%和12.24%,蒸煮和烘烤甘薯糖类变化幅度也比烘干和晒干小很多。与烘干法、晒干法、蒸煮法、烘烤法相比,经微波加热和油炸加工后,紫甘薯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变化率相近,变化幅度最小,说明微波加热法和油炸法的酶促糖化作用较弱。这可能与其传热特点有关,微波加热法使甘薯各部分在同一瞬间获得热量而升温,加热时间短,β—淀粉酶尚未能完全发挥作用即被灭活;油炸法由于油温过高,β—淀粉酶失活较快,紫甘薯糖化强度不足。
烤制甘薯糖含量最大,其次煮制,微波处理的甘薯糖含量明显偏小,由于热处理后甘薯糖含量差异,其香味特征明显不同,感官评定人员可轻易区分出三种加工方式下的甘薯香味。相比于传统烤制方式,蒸煮和微波处理的甘薯只产生54.26%和6.43%的香味活性物质,研究人员还从烘烤、蒸煮、微波处理的甘薯中分别检测出了37、20、32种风味物质,其中风味稀释因子≥100的挥发性化合物,分别有21、12、14种,香味活性物质的总浓度分别为26.87、14.58、1.73μg/kg。
甜度是评价甘薯食味的最重要品质指标,在甘薯品种选育时,生鲜薯甜度常被作为品种筛选的有效指标。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鲜薯可溶性糖与甘薯食味无关,甘薯的甜度主要来源于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糖分,熟薯可溶性糖具有较高的品种间差异和与甜度相关性,更适合作为甘薯的甜度评价指标和食用品质指标。研究人员对甘薯储藏期淀粉酶活性和淀粉率降低的动态研究发现,淀粉率下降速度与淀粉酶活性高低相关性不显著,显然α、β—淀粉酶未必是生甘薯淀粉降解和产生糖分的来源。理论上α—淀粉酶只能对糊化淀粉起作用,对原淀粉没有作用,显然在热加工过程中,淀粉边糊化边糖化使得蒸煮后的可溶性糖大幅度增加,而还原糖的增加主要来自于β—淀粉酶在蒸煮中对生薯可溶性多糖的进一步糖化。
基于对甘薯热加工过程中糖转化的不断研究,课题组成功研制了一种甘薯浸膏香料,并验证其在卷烟调香领域的潜在价值。这一探索对于提高甘薯经济附加值、拓展甘薯应用范围,进而促进我国甘薯加工产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杨金初、王宏伟等人的《加工方式对甘薯糖类、香味及甜度影响研究进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薯之所以深受大众喜爱,是因为其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食疗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加工后还具有浓郁的香味、香甜的口感。 |
B.蒸煮和烘烤加工均能使紫甘薯淀粉含量降低,还原糖含量增加。但是与干燥法相比,蒸煮法和烘烤法还原糖含量的幅度稍微高一些。 |
C.烘干或晒干处理后甘薯中均有部分淀粉发生酶解反应,产生还原糖。但是这两种干燥方式糖含量变化幅度不同,可能与其干燥温度有关。 |
D.文章深入分析并总结了加工方式对甘薯糖类、香味及甜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选育加工专用型甘薯品种和研制新型甘薯制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
A.甘薯甜味不是由生甘薯总糖含量决定,而是与热加工过程中淀粉的糖化程度密切相关。 |
B.烤制甘薯香味的物质种类和浓度均比煮制和微波的甘薯高,因而香味更为浓郁。 |
C.紫甘薯加工后甜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α—淀粉酶作用,且淀粉糖化速度与其活性强弱有关。 |
D.加工方式可影响传热和升温速度,进而影响甘薯内源淀粉酶的作用效果和时间,从而引起还原糖生成量的显著差异。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脱发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颜值即正义”的当下,脱发对人们的困扰,远不只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对大众心理的考验。
有人统计,我国脱发人群约2亿,其中90后占比高达39.3%,80后人群占比37.9%,脱发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世界性难题。小小的脱发,甚至让年轻人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有媒体此前对全国64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5成大学生有脱发困扰,超7成学生处于轻微脱发状态,超6成学生曾采取措施缓解脱发。对脱发的担忧,日渐成为压在年轻人心头的一座大山。
脱发的病因有很多,内分泌、遗传、精神因素、营养不良等都是诱因。除了遗传因素难以避免外,大多数患者脱发都是由生活作息不规律、日常饮食不讲究引起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成为脱发的“催化剂”。除了熬夜、生活压力大等常见原因外,还有一些不良习惯值得警惕。例如,长时间打游戏、玩手机,让大脑皮层一直处在兴奋状态,容易导致脱发;频繁烫染发也对头发造成一定的损伤,而且使用的化学药物对身体也存在副作用……改善生活习惯,显然有助于缓解脱发。
年轻人的脱发焦虑,也与对脱发的错误认知有关。有人将脱发视为“不治之症”,甚至认为脱发意味着衰老的开始,从而产生了恐惧、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事实上,脱发并不等于衰老,精神压力才是加速衰老的催化剂。对于脱发的治疗,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认知,大多数脱发其实是可逆的。如今一些医院已经能够针对不同患者病因,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脱发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深入、治疗手段会更加完善。
对年轻人而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心态是应对脱发的关键。一方面,尽量减少熬夜,避免长时间打游戏、玩手机,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另一方面,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与此同时,应正视脱发问题,不要因此而产生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
(摘编自杨洪涛《脱发虽影响颜值但更需心理脱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脱发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世界性难题,对年轻人的困扰远胜于老年人。 |
B.年轻人脱发的病因主要是生活作息不规律、日常饮食不讲究、遗传等因素。 |
C.年轻人因脱发而产生的恐惧、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比脱发本身更加可怕。 |
D.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脱发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深入、治疗手段会更加完善。 |
A.文章从现实出发提出论点“脱发更需要让大众树立正确的认知”,强调了对大众心理引导的重要性。 |
B.文章分析了年轻人脱发的原因,并从生活习惯、饮食规律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脱发问题的具体措施。 |
C.文章阐述了有人将脱发视为“不治之症”,甚至认为脱发意味着衰老的开始,从而产生了恐惧、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
D.文章结尾强调了对年轻人而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心态是应对脱发的关键。 |
A.脱发虽然是医学问题,但对人们的困扰更体现在对大众心理的考验上。 |
B.好的心态是治愈脱发的良药,因此我们要正视脱发问题,尽量避免产生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 |
C.大多数人的脱发其实是可逆的,只要我们树立了正确的认知并采取科学的治疗手段。 |
D.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就能够避免年轻人出现脱发现象。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同一场聚会,喜好社交的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恐惧社交的人则有度日如年的感觉;而对于同一个人,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① ;而无聊沉闷的时候,时间恍如凝固了。这些体验都说明,相对客观的时间, ②。
时间知觉是指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等变化的感受与判断。个体的时间知觉常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扭曲,其中,刺激特性是影响视觉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常见的刺激属性,颜色能够影响人的时间知觉的准确性,主要表现为在实际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暖色比冷色让人感觉到的时间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