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隔离阻止了基因交流并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
B.人类的活动可能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
D.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 |
A.交配后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一定不存在隔离 |
B.生物的变异一定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和生物进化 |
C.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并繁殖后代 |
D.种群中一些个体发生基因突变,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 |
A.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有鳃裂和尾 |
B.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 |
C.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且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
D.鲸的鳍、猫的前肢和人的上肢等“同源器官”结构相似 |
A.5%、81% | B.20%、68% |
C.20%、32% | D.10%、64% |
A.适应就是指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有适应 |
B.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
C.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获得性遗传,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D.经多变的环境诱发产生可遗传变异的个体大都更加适应新环境 |
A.女儿和母亲的基因型可能不相同 |
B.血Ƴ球蛋白缺乏症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C.该对夫妇再生一个表型正常女孩,她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3 |
D.若调查血Ƴ球蛋白缺乏症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取样 |
A.雄蜂是单倍体,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
B.蜜蜂的性别由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决定 |
C.可通过观察雄蜂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来判断其减数分裂过程中是否发生基因重组 |
D.携带白眼突变基因的1个卵母细胞,产生的卵细胞携带白眼基因的概率为0或1 |
A.该育种方法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
B.常用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或萌发的种子获得可育植株X |
C.可育植株X体细胞中含56条染色体,8个染色体组 |
D.植株X自交,子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
A.图甲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可能改变了基因的位置和数量 |
B.在该男子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可能观察到45条染色体 |
C.若只考虑14号、21号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精子的染色体组成有12种 |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生育出染色体组成正常女儿的概率为1/12 |
A.图②、图③中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改变就是基因突变 |
B.图②、图③中的mRNA指导合成的肽链对生物适应环境可能更有利 |
C.图②的碱基缺失一定会使终止密码提前出现 |
D.mRNA中插入或缺失连续排列的三个碱基只会改变一个氨基酸,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很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