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亚细亚者,文明起源之地也;欧罗巴者,文明之发达地也。欧美之文明,实渊源于罗马;罗马之文明,渊源于希腊;希腊之文明,实渊源于亚细亚(含埃及)。近世欧洲文明之起源,为第十四世纪所行之罗盘针及火器之用法,并十五世纪前半期之印行术,而此三大发明,非欧人自为。正如马克思所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摘编自尚小明《论浮田和民<史学通论>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关系》
材料二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表(%)
国家 | 1750年 | 180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880年 | 1900年 |
英国 | 1.9 | 4.3 | 9.5 | 19.9 | 22.9 | 18.5 |
德国 | 2.9 | 3.5 | 3.5 | 4.5 | 8.5 | 13.2 |
美国 | 0.1 | 0.8 | 2.4 | 7.2 | 14.7 | 23.6 |
中国 | 32.8 | 33.3 | 29.8 | 19.7 | 12.5 | 6.2 |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科技革命、武器体系和战争形态表
时间 | 科技革命 | 新型武器 | 战争形态 |
16—17世纪 | 近代物理学诞生 | 火枪、火炮、鱼雷 | 火枪炮战争 |
18世纪 | 蒸汽机和机械革命 | 铁甲舰、潜艇、机枪 | 半机械化战争 |
19世纪 | 电力和运输革命 | 飞机、坦克、航空母舰 | 机械化战争 |
20世纪上半叶 | 相对论和量子论革命 | 导弹、原子弹 | 核战争 |
20世纪下半叶 | 电子和信息革命 | 信息武器、精导武器、机器人武器 | 信息化战争 |
21世纪上半叶 | 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 | 神经武器、网络武器、仿生武器 | 神经控制战 |
——摘自何传启《科技革命改变国际战争的形态》
请回答:材料一 美洲金银矿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绞杀、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的征服和掠夺,美洲成为了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些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种田园诗式的过程也是原始积累的过程。
——摘自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材料二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可匹敌的制作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三 19世纪末30年,抢夺殖民地再度成为热点。1914年,世界被占殖民地总和为749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55%。如果按照各区域被占殖民地的百分比算的话,被占殖民土地,澳洲100%,非洲90.4%,亚洲56.6%,美洲20.7%。
——摘编自徐天新、许平等《世界通史(现代篇)》
材料四 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摘自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请回答:材料一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总统收到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来信:“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材料三 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了,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
——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
人类的公正不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真正的公正是建立在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基础上。我相信非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我相信,一个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膛面对敌人而死。
——甘地《论不合作》(1919年11月)
材料四
材料一 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启蒙运动才大大地影响了欧洲的大众。但在1789年以前,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爆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将新学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关系。材料一中,“在英国十三个殖民地爆发的一场革命”具有什么性质?材料二 协约国同德国及其盟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构成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的核心是中国问题……参与会国签订了一个关于中国问题的公约。……战胜国,主要是英、法和美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世界通史》
(2)结合所学,材料二中“和约”、“公约”和“战后和平制度”分别指什么?“关于中国问题的公约”带来哪些影响?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初期,苏联失利是诸多因素造成的。……临战之前,尽管多次获取德军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但苏联领导人依然坚持认为德国在打败英国前不会侵略苏联,因而没有做充分的临战准备;苏联的防御战略思想不当,把主要兵力和军用物资配置在国境线附近,致使前线防线一旦被突破,就很难组织纵深防御。
(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指出“战争初期”“苏联失利”的原因。并写出“粉碎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关键性战役。材料四 党的十九大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4)材料四中“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该理论在中国的不断发展说明了它具有哪些特点?当下我党所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一 1750—1914年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三个历史进程——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了世界。
——《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的政治、经济因素各是什么?材料二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2)根据材料二,概况“光荣革命”的特点。“新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说明此后议会和国王确立了怎样的关系?材料三 一位历史学家说:“当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欧洲大陆造成血腥和暴力的悲剧时,在英国正发生着一个变化。这一变化,使得围攻巴士底狱和滑铁卢战役在相形之下似乎无足轻重了。”
(3)材料三中“这一变化”指的是什么?作者对“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是否全面?请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材料四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是各种对立的政治、经济利益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带有明显的不彻底性,但却是当时最适宜的选择,因为不彻底的改革比农民暴动更能为社会所接受。改革把俄国推向比较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有学者对亚历山大二世作出了以下评价:“亚历山大二世的荣誉在于,他具有勇气和坚定性,并为进行19世纪东欧史上最伟大的改革而斗争。”
——摘编自曹维安《评亚历山大二世的俄国大改革》
(4)你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19世纪东欧史上最伟大的改革”?材料五 明治天皇时期,发布昭告;“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武官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近代日本社会变迁》
(5)材料五的五条誓文中“破历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在社会生活方面有何表现?材料五中“大力振兴皇基”说明改革有何局限性?A.1871年,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
B.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
C.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D.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会议 |
A.影响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形成 | B.适应了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 D.推动了西欧的思想解放潮流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 | B.克里米亚战争、1861年改革 |
C.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 | D.第二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