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作文。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小时候的年

①小时盼年,其实与食物有关。那时候农村最好的食物就是饺子,这些食物,只有在过年时才可以吃到。

②一进腊月,节日就比较多了。首先是腊八,要喝腊八粥,凑够七种粮食加上大枣。过了腊八之后就盼望辞灶,腊月二十三。辞灶也叫过小年,比较隆重,晚上吃一次饺子。过了腊月二十三,再有七天,有时候是六天,就是除夕。

③那就一天一天数着,盼望着。

④大年夜里最好烧豆秸。豆秸烧起来噼啪乱响,一些残余的豆粒在烧的过程中发出爆裂的声音,散出一股香气。实在没有豆秸烧,就烧棉花柴。说是“烧豆秸出秀才,烧花柴出刀才”。半夜时分,母亲就把孩子们都叫起来了。然后就看见在被子上面放着母亲给我们准备好的新衣服。午夜时分,正是最冷的时候,农村的房子里没有暖气,房子都是破破烂烂的,到处漏风,每个人都打战,牙齿打战,嘚嘚地响。天特别的黑,那时农村没有电,平常的日子,每家就点一盏小油灯。大年夜里点着蜡烛,蜡烛插在“阁板”上,火苗抖动,辉映着“轴子”上的人物,闪闪烁烁,神气活现。母亲在那里忙忙碌碌,豆秸烧得噼啪响,炉膛里的火很明亮,从来没觉得小房子里有这么亮过。蜡烛的光和炉膛里火苗使烟熏火燎多年的黑色墙壁,像上了釉一样闪闪发光。

⑤这时候我们都悄悄地等待着,一直等到母亲把煮好的饺子从锅里捞出来放在碗里。父亲就用托盘端着饺子,带着我们,走到街上去接财神。这时村子里突然之间就像战争爆发一样,家家放鞭炮,此伏彼起,连成一片。放过鞭炮后,父亲就带着孩子,对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磕头。磕完头就回家,回家之后这神圣的过年过程就基本上结束了。

⑥然后就上炕吃饺子。炕中央放一张矮腿炕桌,全家人围桌而坐。这时候小孩子有一个任务就是给大人磕头,给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磕头,反正最小的就磕一圈,一边磕头还一边喊“给爹磕头,给娘磕头”。磕完头就要分磕头钱,就是压岁钱。有的小孩儿想钱想得太心切,该说“给爹磕头”都说成了“给爹磕钱”。磕完头,拿到压岁钱,就该吃饺子了。饺子里是包着钱的,谁在饺子里吃出一枚铜钱来,就预示他一年有钱花。

⑦从饺子里吃出的钱归自己所有,所以孩子们都希望吃到硬币。有一年我吃了两三碗饺子没有吃到硬币,不肯罢休,非要吃到,很执着。我母亲怕我撑坏了,悄悄地把一个硬币塞到饺子里,放在我碗里,我一咬,咯噔一下子,好了,终于就吃到钱了。

⑧大年初一、初二的时候,村子里的年轻人玩一种叫“打尖”的游戏,上点年纪的人,都站在一个避风的墙根下,双手插到袖筒里面,晒着太阳看热闹。所谓“打尖”,就是把一根细木棍的两端,用刀子削成尖儿,用一根粗木棍打细木棍的尖儿,打得远就赢了,输了的要受惩罚。

⑨惩罚的方式是“摸糊”,具体方法是先约定摸村子里某个地方,或是某棵大树,拿帽子将输者的头眼蒙住,然后就是“蹲三蹲、抡三抡、十二晃荡八大锤”。输者此时已经蒙头转向,在赢者监督之下去摸那个预先约定的目标。这时候几乎全村的人都跟着看热闹。“摸糊”者经常是与既定目标背道而驰,有时还会掉到猪圈里。我们小孩子自己玩的游戏叫作“挤出大儿讨饭吃”。具体玩法是,一群孩子,顺墙排开,脊梁紧贴着墙,从两端拼命往中间挤,中间的小孩谁被挤出去了,就成了出去讨饭吃的大儿。这个活动如果被家长看见了,肯定是拖出来给上两拳头,然后拧着耳朵拖回家。因为这游戏特费衣裳,玩上两三次,棉袄就开了花了。

⑩初三、初四就开始走亲戚。到了正月十五,基本就是总结性质的,过年期间留下一些肉、豆腐,拿出来包顿饺子吃。然后漫长的一年又开始了。

(选自莫言公众号2023年1月16日有删改)

1.第①段有什么好处?
2.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句。
4.结合全文揣摩第⑦段的含义。
5.体验了莫言老师小时过年“打尖”游戏,你也分享一个过年游戏。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郗公值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②共饴③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②传:轮流。③饴:同“饲”,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还家       (2)郗公永嘉丧乱
2.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所             战则请
B.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记之而去
C.公常携兄子迈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       下船
D.席苫公灵床头             行者休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处处充满挑战,能够安然无恙的长大成人便是一个挑战,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是一种挑战,能够战胜自己的惰性改变不良习惯依旧是挑战!2020年我们与新冠肺炎的“战争”更是挑战!人生即挑战,挑战蕴藏机遇。


请以《挑战》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②诗歌不少于20行;③文中不能出现影响评分的校名,人名,如不得不出现,请用XXX代替;④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我国漆艺传承兴盛的秘诀

余闻荣

①漆树是植物,其树液,就是我们传统上所说的漆,或曰生漆,经加工提炼,即为熟漆,又称“大漆”。到了现代,各种化学合成涂料也被混称为漆,“大漆”反而被加以“土漆”之名。事实上,通过考古,中国乃至世界用漆的历史一直在提前。考古工作者在余姚井头山遗址的两件木器表面上发现了人工漆的涂层,而位于浙江杭州的跨湖桥遗址发现了世界上较早的漆器——漆弓。约8000年前的跨湖桥先民,已懂得利用漆树汁液所具有的自然固化结膜特性,通过髹涂弓身表面,使其质地光洁又防水,色泽美观而持久。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也出土了约7000年前的朱漆木碗,足见漆与古人生活之密切。

②史料有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传说舜禅让天下于禹,禹所做的祭器外面髹黑漆,里面以红漆描绘。这些传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陆续出土的漆器中得到了印证。漆鼓、漆觚的发现,显示出漆器在早期礼乐文明中的地位。

③随着历史的发展,漆器工艺屡有创新。工匠们用竹、木、金属、陶乃至皮革、麻布、纸等材料制作成漆器的胎体,在胎体上髹漆,并用各种珍贵的材料和巧妙的手法加以装饰。汉代拓土开边,国力强盛,之后,漆艺亦达到高峰。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漆绘巨棺到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的漆画列女屏风,这些文物展现了漆艺的辉煌成就。

④唐宋之际,漆艺风格发生变化,追求“素以为绚”。素髹是宋代漆艺的时尚,是宋代人文精神的一种象征,单纯但不单调,高分子结构的天然漆经过人工无数次的髹饰和推光,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及触感。厚重、幽深、静谧、古朴、含蓄、蕴润、毫光、内敛……文人的审美情趣,通过这些修辞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

⑤明至清初,民风尚巧,此时,漆艺中的雕镂镶嵌达到高峰。乾隆初期,国力强盛,为宫廷工艺美术的空前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在众多工艺门类中,宫廷所用漆器制作呈现繁荣景象。

⑥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是中国最早的漆艺专著,记载的漆工艺表现技法多达497种。杨明在序言中用“坚牢其质,光彩其文”形容漆的品格,让人想起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漆善于和任何材质相结合:竹、木、麻、棉、丝、纸、皮、石、陶瓷、金属、琉璃……不择精粗,不拣荣枯,所谓“有髹无类”。而且凡经大漆髹饰之器,无不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大漆固化后,愈磨愈亮,耐热耐湿、耐酸耐碱,透出由内而外的温润光泽,仿佛新一轮生命的开始。于是,我们明白,为何我们的祖先会如此爱漆。

⑦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的“文脉华滋——中国工艺美术基本陈列展”中,作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中富有特色、重要的构成部分,历代的中国漆艺都有充分的展示。近代以来,因其取材方便、技艺丰富、装饰性和实用性强,漆艺更成为人们美化生活、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手艺人一直在继承传统工艺时存长去短、推陈出新,开拓出漆艺新的领域,如雕漆、脱胎漆器、点螺镶嵌技法、漆画等。材料、观念、生产等方面的更新,求实用与审美的和谐,这正是中国漆艺传承、兴盛的秘诀。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4月01日第07版)

1.中国漆艺传承兴盛的秘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⑥段画线句用到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说说我国的传统漆艺有何特点。
【链接材料】

中国古代所用漆,是漆树分泌的一种汁液,经日晒脱水后,即成为可作涂料的熟漆。同时常在漆中加入桐油一类干性植物油。作漆器时,以木、竹蔑、麻布等为胎骨,然后以漆涂其外表,干燥后即可使用。也可在漆中调色,以便涂饰花纹,绘制图案。涂漆既可保护器物,经久耐用,又可使其美观。

——“360百科”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斗茶记

唐庚

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人,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皆精绝。

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祐七年亲飨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

时熙宁元年也。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己非活水。自嘉祐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

今吾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戻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及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

(选自《眉山文集》)


注释:①斗茶:流行于宋代的一种品评茶叶高下的游戏。②寄傲斋:唐庚被贬惠州时读书、品茗、会客之室。③赍(jī):携带。④大较:大略,大体。⑤要之:总之。
1.作者多次运用对比手法阐述观点。理解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对比一作者A____水贵活
李卫公不远数千里,取惠山泉
对比二作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B_____
欧阳少师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

2.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不一致的是(     
A.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赍傲斋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B.其所赍宜   清冽《小石潭记》
C.或有所不能   无从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D.更阅三而赐茶犹在   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3.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即交代斗茶的时间、地点及人物,叙述清晰。
B.这一次斗茶的水是不一样的,都是客人自己带来的。
C.文中对李卫公之水提出了质疑,认为奔波千里取来的水已不是活水。
D.文章名为《斗茶记》,但对斗茶一事一笔带过,重在生发议论。
类型:课外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以“_____其实很快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③按文体要求作文,600字左右;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汪曾祺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完成问题。

①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辞,字是晋人小楷,一看就知道是张充和写的。词想必也是她拟的。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是嵌字格,但是非常贴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这个四妹对三姐夫沈二哥真是非常了解。

②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他在填履历表时,“民族”一栏里填土家族或苗族都可以,可以由他自由选择。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是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煮在豆芽菜汤里)。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③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看似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

④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最顺畅,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从文自传》。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只用了三个星期,一气呵成。

⑤他很爱他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沈家门外的小巷,屋顶墙壁颇零乱,有大朵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欢这张画,说:“就是这样!”八十岁那年,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他的家乡每年有人来看他,沈先生非常亲切地和他们谈话,一坐半天。

⑥沈先生很好客,朋友很多。老一辈的有林宰平、徐志摩。沈先生提及他们时充满感情。我认识他后,他经常来往的有杨振声、张奚若、金岳霖、朱光潜诸先生、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他们的交往真是君子之交,既无朋党色彩,也无酒食征逐。清茶一杯,闲谈片刻。

⑦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拉了一笔债,沈先生提出卖字来帮助他,价款直接寄给诗人。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我在昆明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

⑧沈先生自奉甚薄,穿衣服从不讲究。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但在帮助家乡时先生总是竭尽全力。《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他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

⑨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⑩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摘自汪曾祺《慢煮生活》,有删减)


(1)请你根据文章④﹣⑧段内容,把方框里的事件补充完整。(每空限 6个字以内)

④爱改自己文章

_______________

⑧竭力帮助家乡


(2)沈先生的“耐烦”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的意思,你认为我们日常说的“耐烦”还有哪些含义,请写出其中一种。耐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善于通过生活场景来刻画人物,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的划线句。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用“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评价沈从文一生的理解?
(5)沈从文先生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链接材料]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沈从文《水云》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以“不是你想的那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云里深处是故乡》,完成下面小题

云里深处是故乡

黄敬敬

①外出工作后,很难有时间在家中长住,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心境的某些变化,对家乡的情感日益深了。

②人间秋季里,跨过山水,从千里之外的城市赶至家乡,温而不燥的空气中,家乡的一碗热汤面,淡淡香味在半空中氤氲,这香味,早已在列车未抵达前闯进了我的鼻腔。

③故乡的清风、雨露、虫鸣,院落里母亲平日栽下的辣椒、丝瓜等,绛红色的红木门以及奶奶矮小守望的身影,不时会在某一刻闯进了我的脑海。回到故乡,一切都未改变,在秋之苍茫的日子里,一切又似乎有了变化。还是出门就笔直向北的小路,路两旁是还未完全成熟的水稻、黄豆,抬眼望向远方,在日渐崛起的小楼旁,还留有儿时的淡淡乡味。旧屋朴朴斑驳,成片的稻田,在故乡温柔、厚实的怀抱里,孕育着即将成熟的稻谷,清风拂来,浩浩荡荡,掀起一片黄绿。

④“农民对土地是有感情的。”想起十余年前,祖父拄着手杖,站在深绿色的芽草上,面向绵延不尽的大地说。如今,他的生命与土地混为一色,使得故乡的那片土地更加温和柔软。

⑤爷爷的坟屹立于那个灰黄色的高坡上,坟周围围笼着高大的杨树,密密的枝叶,在风中互相摩擦,仿佛是在替我那亲爱的爷爷诉说着一切。我每次回到故乡时,总要到他的坟前坐一坐,最好说些话,我总觉得,即便十多年过去了,他的音容笑貌仍旧清晰如昨,仿佛我抬起头,仍旧能听到他的那句,“妮,人一定得善良”。他确实做到了,他的一生中,质朴善良,在远离都市的乡村生活里,春耕秋收,年复一年,将自己的气息融于沃土,坦然面对乡村生活的寂寥与平淡,最终,又归于大地。

⑥回乡之前,为了避免奶奶过度的期待,我们总要小心翼翼地藏着回去的日期,但她仿佛有感知。九旬的她,或许总是在心底默算着家人回去的日子,还未到家,远远地,便看到她站立于大门前,目光望向远方,仿佛在等着什么。我叫一声“奶奶”,她便兴奋地应答一声,身体紧紧地靠向我,就像小时候,稚气未脱的我总要依偎在她的身旁,接受着她的慈爱与抚摸。大把大把的饼干、面包不时地往我的手里塞,满满的,即将溢出来的爱,像一股热流,缓缓地漫过我的内心,温暖着我。

⑦门前的野菊花,金黄色的光,明亮亮地投进奶奶浑浊的眼窝里,那光里,仍是慈爱。有一段时日,她糊涂至不知冷暖,炎夏里,穿着厚厚的棉外套,捂出满背的痱子,她一直觉得自己可能撑不过夏天了,秋天来的时候,她的眼里又有了光芒。我搀着她,一起在院子里走路,沐浴着灿烂的阳光,青黄色的杨树叶在风中,翻转身后缓缓落下。那个时候,我多希望,能一直搀着奶奶,一直这样走下去。“妮,下次回来还不知能不能再见到奶……”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⑧夜晚,收拾杂物时,看到了奶奶四十余岁时的老照片,穿着灰黑色衬衫,黑发繁密,脸庞年轻秀气,如此年轻的面容,让我感到丝丝陌生而又心中五味杂陈。原来,她也曾年轻过,和我一样。想到当年那个扎着马尾辫,蹦蹦跳跳跑向家,向自己的妈妈撒娇的女孩,如今,脸庞的皱纹满布,蹒跚的身影,还在向岁月宣告着她的倔强。

⑨我只有哑然。

⑩站在院子里,和时间之间,我感受到了一种力,不由自主地享受着这可贵而又平常的宁静。一缕淡淡的桂花香从邻居家的门前飘来,熟悉而亲切的气息,让我瞬间轻松平静下来。大口大口呼吸,入了眼的,是母亲前些时日栽种下的无花果树以及满地的青菜绿,浓烈的绿里,时间仿佛变得无关紧要,只剩下无数被放大了的细微之美,缠绵着这一整日的心情。

⑪每次回乡,我都会站在故乡的小路上,向远处眺望,这个习惯,多少年了,一直未变。十余岁的少女,穿着粉色上衣,脸庞始终挂着两抹红晕,在夕阳里,一直站着,那个时候的自己,坦率爽朗,相信一切的美好。如今,十余年恍然而过,故乡的旧房屋、旧河流,都渐消逝,却仍旧有个身影,总在某一时刻,出现在故乡的小路上,融进热烈的晚霞里,与天空一样,成为温暖的橙红色。

⑫我将拍摄出来的故乡景致、花朵、鸡犬等照片发给朋友看,她回复了一条信息:“怎么这么像我的故乡!”倒像是我的故乡也藏着她的童年,或许,我们都曾经深切地爱过一个与故乡极为相似的地方。

⑬朋友问,“为什么你总想回家?”我微微一笑,找出故乡的图片答,“因为这个地方让我很平静踏实,即便大多数的河流已被填平,即便儿时的玩伴为人父、为人母,奔波的身影,有了岁月的痕迹,只要回到故乡的怀抱里所有经受过的疼都变得不值一提……”

⑭这或许就是故乡赋予人的力量吧!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

1.结合文章5-8段内容,以“我”为视角,完成下列内容。
坐在爷爷坟前,①_______→奶奶的身体紧紧地靠向我,②感受奶奶带来的温暖(接受奶奶的慈爱与抚摸)→③_________→看到奶奶年轻时照片,心里五味杂陈
2.读完本文后,小语和小文展开了讨论
小语:第九段的“哑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小文:“哑然”就是沉默不语的意思。我一直在思考,为何“我”会沉默不语呢?
小语:我觉得“哑然”在这里包含的意蕴很丰富,看到照片里奶奶年轻时秀气的面容,“我”感到(①)。
小文:有道理。当被拉回到现实,看到奶奶如今衰老的脸庞和蹒跚的身影时,“我”又感到(②)。
小语:其实,不止这些,“倔强”一词也是让“我”感到五味杂陈的原因,“倔强”写出了奶奶(③)。
针对小语和小文的讨论,结合文章内容,选出正确的选项(     
A.①陌生②愧疚③顽固、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
B.①疑惑②难过③对生命的热爱、为了活下去的坚韧
C.①陌生②难过③对生命的热爱、为了活下去的坚韧
D.①疑惑②愧疚③顽固、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
3.小语读完这篇文章时,在旁边做如下批注:“故乡是绿色的,故乡是橙红色的。”你认为本文中故乡的颜色是什么?请从以上两种颜色中选出一种颜色,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做分析。
4.本文刊登在《中国青年作家报》,编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张故乡的照片,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提供一张怎样的照片?请描述一下照片里的构成元素、色调、布局。
5.小语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小诗:故乡的一点一滴/汇聚成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给我力量/教我成长。小文读后拍手叫好,随后不解地问:“本文最后一段中也有‘力量’二字,故乡都赋予了人们哪些力量呢?”请结合文章理解“力量”的内涵,用一个两字词语补充中的内容,并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选择的原因。
(1)奶奶即便日渐衰老,也依然努力地活着,对抗日渐枯萎的生命,这是一种(①)的力量;
(2)故乡让人瞬间轻松平静下来,忘记时间,享受着生活的美好,这是一种(②)的力量;
(3)故乡的怀抱可以抚平人们受过的伤痛,带给人们温暖,这是一种(③)的力量。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