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节选)
〔宋〕孟元老①
◎酒楼
白矾楼,后改为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初开数日,每先到者赏金旗,过一两夜则已。元夜,则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内西楼后来禁人登眺,以第一层下视禁中②。
◎民俗
加之人情高谊,若见外方之人为都人凌欺,众必救护之。或见军铺收领到斗争公事,横身劝救,有陪③酒食檐④官方救之者,亦无惮也。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借动使⑤、献遗茶汤、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
◎七夕
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⑥。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艳。
宋人咏梅诗词选读
点绛唇·雪中看西湖梅花作 〔宋〕朱翌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①。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 | 宋代咏梅诗词集句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苏轼《红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_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
文 | 范仲淹《岳阳楼记》 周敦颐《爱莲说》 欧阳修《醉翁亭记》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诗词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4首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陆游《卜算子·咏梅》等3首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4首 文天祥《过零丁洋》等2首 另有李清照等所写诗词共10首 |
戴着斗笠,穿着蓝色粗布外套,背着一个黑色大单肩包,丽水市图书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读者——84岁的朱贞元老人。老人家住农村,长期务农,但他一直保持着阅读习惯,对图书馆充满了向往。
2020年7月19日,他乘坐公交车来到市区后,因为不知道市图书馆的具体地址,他就一路问一路走,最终在太阳底下步行了近四十分钟才辗转来到了市图书馆。得知老人是第一次来图书馆,而且喜欢看故事书,细心的馆员为他找来了相关书籍,还为他办理了免押金借阅证。
第二天,朱贞元老人8点半就到了市图书馆。不巧的是,每周一是固定的闭馆日,不对外开放。让老人意外的是,图书馆破例为他开了门。馆长说,图书馆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场地,而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市民大书房。
亮点纷呈的冬奥科技展现了创新中国的实力,让我们感到自豪;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再次演绎了中国式的飞天浪漫,让我们感到自豪;日新月异的无锡展现出更为宜居智慧的样貌,让我们感到自豪。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自豪的……
【甲】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候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
老军校
宝元元年,党项①围延安七日,邻于危者数矣。范侍郎雍②为帅,忧形于色。有老军校③出,自言曰:“某④边人,遭围城者数次,其势有近于今日者。虏人不善攻,卒不能拔。今日万万无虞⑤,某可以保任。若有不测,某甘斩首。”范嘉其言壮人心,亦为之小安。事平,此校大蒙赏拔,言知兵善料敌者,首称之。或谓之曰:“汝敢肆妄言,万一言不验,须伏法。”校笑曰:“君未之思也。若城果陷,何暇杀我耶?聊欲安众心耳。”
(节选自《梦溪笔谈》)
A.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
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 D.邻于危者/数矣 |
除岁(节选)
汪曾祺
①守岁烛的黑烟摇摇的,像一条小水蛇游进黑暗里。烛泪漓漓淋淋的流满了锡烛台的周身,发散着一种淡淡的气味,烛焰忽大忽小,四壁的光影也便静静的变化着。
②想不到适当的事情做,我移移坐在椅子里的屁股,轻轻地嘘出一口气。父亲抬起头来看了我一眼。算盘珠子刷溜的响着,薄薄的关山纸一张一张的翻过。
③真的,过年了。
④“还好,亏不了多少,够开销的了。”【甲】父亲……
⑤父亲少年时节完全是个少爷,作得好诗,舞得好剑,能骑人不敢近身的劣马,春秋佳日常常大醉三天不醒,对于生业完全不经意。现在却变成一个老老实实的生意人,教人简直不能相信。我凝视壁上挂着他的照像,想寻出一点风流倜傥的痕迹。
⑥“一到天明,你等着瞧吧,多少字号要在公会的名单上勾去了。广源,新丰,玉记,……船多不碍港,客多不碍路,兔死狐悲,要是有点办法,谁不愿援之以手,然而自顾都不暇了,只好眼睁睁看着一爿一爿的不声不响的倒。”
⑦【示例】父亲说着一手抓起茶杯,把杯内的残茶往嘴里倒,大概茶早已凉透了,他用力打了个寒噤,把茶都泼在痰孟里。(设计意图:从上下文看,父亲对于当下的社会现状并不满意,此时父亲谈到无力改变的现状,心情是无奈与气愤的。利用“凉茶”这个道具,“倒”“用力打”“泼”等动词将父亲的不满具象化。)
⑧炮声又紧了,纸窗沙沙的抖了一阵。也辨不清是敌人的,是我们的。夜来,炮声就没停过,不过到紧的时候才救人一惊。
⑨“这次是抗战,抗战,我们难道不明白吗?为了抗战,商人吃点苦是应该的,只是——”【乙】父亲……。
⑩“写春联吧,年,总是要过的。墨已经研好了,在架子上茶杯里,你拿来渗点水,燉在脚炉上,写春联的墨要熟,才有光。炉里该还有火,三十夜,要彻夜火烈。纸-怎么‘万年红’买不到?这是本城出的啊!没有就将就省用吧。”【丙】父亲……
⑪“大门后的联字换换,就用‘频忧启瑞,多,-多福兴邦’。”“福?”“福。大年下,用个‘难’字让老太爷看见要不高兴。”“那,‘忧’字为甚不换一个呢?”“忧总是忧的,难道不忧么?只要能启瑞就好。哈哈。”
⑫夜深了,寒气愈重了,我拨拨火盆里的炭。“不行,一会儿就要支不住了,你去再搬点炭来加上去,回来,索性拿壶酒来。”
⑬“喝,我久不同你喝了,今天不是个平常日子,我们爷儿俩守守岁,来,干!”
⑭我的杯子停在敲门声里。父亲掀开棉帘,一步跨了出去,我拿了蜡烛跟在后面,屏着气听着,心里不免有点忐忑,等待着甚么事发生。
⑮门环又响。“哪个?”“是我。”“哦,是远翁,有甚么事?进来坐吧?”“不,不,不,我这就要走,你门上封着元宝,怎能开,你不用开,不用开。”“有甚么要紧事吗?前线上怎样了?”“很好,前线上,冲过去二十几里,扎到小杨村了,小杨村离麒麟壩还有四十多。我就要去,跟王团附一块去,把慰劳品带到团部,一天亮就走。”
⑯远翁顿了顿,提高声音继续说道:“你知道收上河一带稻子的是谁?”“谁?”“陈国斌,全是替敌人收的。”“陈国斌?是去年春上被驱逐出境的?”“是他,汉奸!”“现在怎样了?”“逮到了,他正想把稻子偷运过去,由湖里。在杨林溏就擒的。所有囤粮,全部搜到,明春是没大问题了。我已经在拜年片上写明叫同业能支持的还是支持,市面要紧。”“对,市面要紧。”“我大概得过两天回来,这事得拜托您。”“当然,当然。”
⑰“怎么样,你今年?”“还好。”“你是百节之虫①,——”“见笑,见笑。”“哈哈哈哈”,门里门外一片笑声。一种压抑不住的真正的笑。
⑱“干。”
⑲“干。”
⑳父亲和我的眼睛全飘在墨瀋(shěn)未干的春联上,春联非常的鲜艳。一片希望的颜色。
场景 | 人物 | 情节 | 道具 | |
第一幕 | 书桌边 | “我”父亲 | 父子交谈,诉说(1) | 蜡烛与烛台、书桌椅、茶杯、算盘、账簿、墙上照像 |
第二幕 | 脚炉边 | 父子共写春联,(2) | 笔墨、脚炉、粗糙红纸,一对酒具、若干炭火 | |
第三幕 | 家门处 | “我”父亲远翁 | 远翁敲门,(3) | 蜡烛、挂着棉帘的门 |
内外真心欢笑,恢复(4) | 写完后的春联、酒杯 |
![]() | ![]() | ![]() | ![]() |
蓝色:孤独、忧郁 | 红色:乐观、希望 | 橙色:热情、动感 | 绿色:平静、舒适 |
汪曾祺小说中真正见功力的,是那些谈不上有情节的,纯粹叙述生活的小说。汪先生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他的小说越到后来,越是返璞归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只是呈现情景。
(汪曾祺写作风格网络热评)
构建匹配时代的精神文明
①近年来,在餐馆,适量点餐、文明用餐已成饮食守则;在景区,乱扔垃圾、折枝摇树的现象越来越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新礼俗……文明、理性正在成为时代的底色,支配着我们的公共生活。
②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生在公共场域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乃至违法事件才显得格外刺目,引发舆论普遍谴责。因坐过站,重庆一乘客与司机争执互殴,导致车辆坠江;高铁和公交上公然“霸座”,无理取闹……此类行为引发网友留言:你的公民素质已“欠费”,文明“余额”已不足。对不文明行为的态度,体现着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公众的“义愤”构成了健康社会的免疫力,形成了社会向善的道德土壤。
③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我们要让美德和善举挤压自私与冷漠,以公共文明塑造公共场域,构建匹配我们时代的精神文明。
④作家梁晓声曾指出,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常举手投足的审美,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公共场合不大声接打电话、自助餐厅按需取餐不“哄抢”、后面有人别着急关电梯,这样的文明细节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规范,也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自制、自觉和对他人的尊重。在现代社会,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对整个社会来说,实现精神上的现代化也是文明再造的契机。
⑤文明其表,制度其里。任何一种文明的成长和成熟,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支撑。社会学家认为,信任是为了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法治和规则同样如此。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社会中,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合作都需要不断打量和试探,社会如何维系,文明又如何延展?正因如此,我们信仰法治、遵守规则,是为了让公共空间变得稳定、可预期。
⑥公共场域的文明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成熟。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文明的因子。文明不仅仅体现在精神层面,更体现在你我日常的举手投足、洒扫应对。当中国出境游突破1.3亿人次,每一个乱丢的瓶子、乱闯的红灯,都有可能影响别人的文明观感。这就需要我们以“文明使者”的自觉,体现出和大国身份相适应的文明教养。
⑦构建匹配我们时代的精神文明,就是唤起人们心中的文明因子,并让它开枝散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而我们社会也将因这一巨大的精神力量,闪耀出既传统又现代的文明之光,照亮前路、引领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精神文明也随之实现大幅度跃升。 |
B.精神文明重视的是精神的自制、自觉和对他人的尊重,而不会计较行为规范。 |
C.精神文明会影响公共生活,良好的精神文明能让公共空间变得稳定、可预期。 |
D.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可汇聚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
A.文章立足于当今时代特点,具体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主要途径。 |
B.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列举多种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两相对照,突出了论点,说服力较强。 |
C.文章第④段引用梁晓声的观点,证明了日常行为比精神层面更能体现社会文明程度。 |
D.文章指出我国出境游人次众多,强调游客不文明的行为举止可能影响文明观感。 |
A.乘客与司机争执互殴的行为受到普遍谴责,可见社会向善的道德土壤逐渐形成。 |
B.自觉约束行为,遵守社会规范,多为他人着想,这些都是个人精神文明的体现。 |
C.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增加了合作成本,严重制约文明发展。 |
D.构建匹配时代的精神文明,需要唤醒人们的文明意识,进而使之成为自觉行动。 |
谁的微信
蒙福森
①那天,老高在上班。近来单位的事特别多,特别烦。老高正忙着,突然,口袋里的手机振动了一下,老高拿出手机一看,有一条微信,儿子发来的。老高的儿子在外地读大学,已经大四了,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
②“老爸,下班了?”
③老高回复:“没有,正忙着呢。”
④“您和老妈还好吗?”
⑤老高蓦然一怔,回道:“好,都好。你呢?好吗?”
⑥“我啊,很好,我每天跑步,打球,上课……过几天我要参加学校篮球比赛……”
⑦老高看着手机里大段大段的文字,心想:今天儿子咋回事了?太阳打西边出来啦?
⑧老高有些茫然。
⑨儿子继续发微信,一条接一条,老高读得眼花缭乱,一条还没有看完,没来得及回复,另一条又来了。
⑩老高懵了。
⑪老高去了一趟卫生间,洗了一把脸,好让头脑冷静下来。洗过脸后,老高思维清晰多了,脑海里突然间跳出一个念头来——接下来,他该问钱了吧。
⑫“老爸,我想买台电脑用来学习。给我打三千块钱,好吗?”
⑬老高在心里窃笑了一下,回道:“好啊。你什么时候要?”
⑭“当然是现在啦。”
⑮“可我正上班呢,忙得很,没空。下班再打给你好吗?”
⑯“好。你什么时候下班?”
⑰“十二点。”
⑱手机终于像一匹奔跑了很久的马,暂时安静下来了。
⑲下班后,老高刚回到家,儿子的微信又来了:“老爸,怎么还没打钱啊?我在街上,等着买电脑呢。”
⑳老高立刻回了一句:“等等。”老高对老婆桂芬说:“儿子来微信了,要钱买电脑呢。”桂芬说:“那赶紧打给他呀。”
㉑老高说:“可我怀疑这不是咱们儿子。和我微信聊天的,应该是一个骗子,他捡到了咱儿子的手机,想敲诈一笔!”
㉒桂芬大吃一惊:“这、这是怎么回事啊?你咋知道是骗子?你打儿子电话啊!”
㉓老高说:“打了,没接。和他微信聊天,他就聊。”
㉔桂芬说:“打儿子辅导员的电话,跟儿子联系。”
㉕辅导员的电话打通了,联系上儿子后,儿子说,手机丢了,正在上课,本想放学后再打电话告诉你们。
㉖老高说,有人捡到你的手机了,想诈骗一笔钱。
㉗儿子哦了一声,没说几句就挂掉了。老高说:“看见了吧,这才是咱儿子。”
㉘桂芬觉得奇怪,问老高:“你咋知道那不是咱们儿子?”
㉙老高打开儿子的微信给桂芬看:“这几年儿子在上海读大学,你什么时候见过他主动问候我,并和我聊这么多话——每次,无论我说什么,写了多少字,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他都草草地简单回复几个字:‘嗯’“哦”“知道了’等等。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热情的儿子,跟我聊了这么多,心里就嘀咕:这是我儿子吗?该不会是骗子吧?你看看,果然是骗子!”
㉚桂芬叹息:“谁让你和儿子有代沟有隔阂啊!从小到大,你和儿子说过多少句话?”老高沉默下来,有些伤感。
㉛桂芬安慰他:“唉,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你别往心里去。”
㉜老高很不高兴:“年轻人就是这样吗?”
㉝“你发什么火,你不也是这样——你跟你父母一年到头聊过几句话?你关心过他们吗?你有多久没去看望他们了?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桂芬瞪了老高一眼。老高的心突然痉挛了一下,像被子弹击中一样。
㉞黄昏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老高的心里,像被雨水浇湿了似的,湿漉漉的。
㉟老高冒雨来到一栋旧楼,提着大包小包,上到五楼,昏暗的路灯下,老高望着那扇熟悉而又陌生的门,百感交集,稍顷,轻轻地敲了一下,一下,又一下。
㊱“谁呀?”屋里,一个苍老的声音传出来。
㊲那是老高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的声音。
㊳“爸,是我……”老高靠在门框上,不由自主地,脸上泪水肆意流淌。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老高收到“儿子”不寻常的微信写起,再写老高识破骗局并在与妻子的对话中自我反省,最后写老高雨夜回家探望父母。 |
B.文中的老高是一个渴望得到儿子的关爱,但又和儿子存在代沟与隔阂的父亲形象。 |
C.文中桂芬说的“你发什么火……”这句话主要是针对老高对她发火而做出的反击回应,此时她觉得很委屈。 |
D.这篇小说大量采用对话描写,通过对话描写,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
父 亲
林贤治
①一个大小半尺的原木相框摆放在书桌的上端。十五年了。由于居室靠近阳台,灰尘很大,每隔一段时日都得扯一块棉花擦拭一次;不然,里面的面影和衣衫很快就给弄模糊了。
②这是朋友为晚年的父亲拍的一帧侧身照。
③父亲身后的院子,那砖墙,小铁桶,孩子种的花草,一切都是我所熟悉的。如果说院子是一个小小王国,那么父亲就是那里的英明的君王。他以天生的仁爱赢得儿女们的尊敬,以他的勤勉和能力,给王国带来了稳定、丰足与和平。作为一个乡村医生,他对外施行仁义而非“输出革命”,所以,邻居和乡人也会常常前来作客,对父亲的那份敬重,颇有“朝觐”的味道。我最爱看傍晚时分,忙完一天活计,他一个人端坐在大竹椅上那副自满自足的样子。但是,自从院子的土墙换成了砖墙以后,他就迅速衰老了,目光里仿佛也有了一种呆滞、茫然的神色。只是照片里的父亲很好。
④父亲是乡下少有的那种爱体面的人,而他也确乎能够维持相当长一段体面的日子。自从六十年代末,他被撤销了大队卫生站医生的职务,还曾一度被剥夺了行医资格,整个人就变得很委顿了。这个打击是沉重的。
⑤由于命运的戏弄,过了一段时间,我居然做起了医生,辗转以至终于代替了父亲的位置。这种叫做“子承父业”的情况,应当令父亲感到宽慰的了;但我发觉,事情并不完全是这样。因为老屋行将倾塌,七十年代初,我通过多方借贷,重新建造了一座青砖大瓦房。建造期间,父亲是兴奋的,忙碌的;他总喜欢包揽或干预一些事情,譬如给人计算砖瓦账之类,但当见到我走近,有时竟会中途突然停下来。我总觉得那神色有点异样,但是形容不出来,也无法猜度那意思。他总该不至于嫉妒起自己的儿子来了罢?大约在这种场合,他觉得他的存在有点多余,或者自觉已经失去了干预的能力。无论如何,属于他的王国是被摧毁了。在父亲看来,像建屋这样的大事业,是只配他一个人来撑持的。他是唯一的顶梁柱。他应当把巢筑好以后来安顿他的儿女,让儿女在他的羽翼之下获得永远的庇护;而今,事实证明了他不但无力保护,反而成了被安顿的对象了。他不愿意这样。
⑥然而,时光同世事一样无情。这是我们无法抵御的。
⑦后来我到了省城做事。每次回家,都看到父亲明显地一次比一次衰老。终于有一天,父亲一病不起了。
⑧父亲中风卧病半年,我不能请长假照顾他,只能断断续续地匆匆回去看望。最苦的是父亲不能言语,只能呆呆地望着床沿上的我;有时,我能看到他眼里的闪烁的泪花。一天,大家都说父亲不行了,要我请理发师傅给他理发。在乡下,老人临终前,理发几乎成了一种固定的仪式。我不愿承认父亲的大限已到,更不愿父亲承受这样的折磨。为了这件事,我足足犹豫了几天。周围的人们都来劝说我,说理发是为父亲好。我同意了。
⑨我把村中的理发师傅请来,亲自将父亲强扶起来,又叫了两个人帮忙抱住他坐好。当剪刀刚刚落到他的头上,他的身子猛的一抖,父亲一切都明白了!我的眼泪忍不住刷地流了下来……
⑩此后,每当想起父亲,虽然相框摆在桌边,也常常有着不愿重睹的时候。
(选自《孤独的异邦人》,江苏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作者主要回忆了父亲哪几件事?A.选文以“相框”开头,引出父亲,又以“相框”结尾,抒发情感,首尾呼应。 |
B.第③段画线句中“最爱”一词,表达了“我”看到父亲这样的神态后内心的欢喜和满足。 |
C.选文记叙中饱含深情,第⑥段还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 |
D.选文和李森祥的《台阶》均刻画了一位勤劳肯干、低眉顺眼、为子女着想的父亲形象。 |
与梅圣俞①
〔北宋〕欧阳修
某启②。雨不止,情意沉郁。泥深不能至书局,体候想佳③。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岂天苦其劳于笔砚,而欲息之邪?闷中谨白。
某启。阴雨累旬,不审体气如何?
某启。经节阴雨,犹幸且晴,不审尊候何似?闲作《归田乐》四首,只作得二篇,后遂无意思,欲告圣俞续成之,亦一时盛事。来日食后,早访及为望。
(选自《给孩子读短信:古人的尺牍》,锺叔河著,现代出版社2020年9月版)
A.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 |
B.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 |
C.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 |
D.某以手指为苦旦夕来书字,太难恐,遂废其一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
B.(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D.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张岱《湖心亭看雪》) |
冷风暖香
包利民
①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凝结着永不会融化的冰。走在街上,忽然觉得周围有了一种灵动,那是一丝带着甜味的温暖气息荡漾过来,仿佛使寒流也有了脉脉的涟漪。
②街上每隔上百十米,便有一个卖烤地瓜的,面前是一只改装过的豆油桶,那些甜甜的香味就从其中溢出来。行色匆匆的人们,都会略略停顿一下脚步,那气味,那感觉,会让他们瞬间想起家的温馨。这条街是我每天上下班常走的,虽然不曾买过一只烤地瓜,可心里每次都会充满了温柔的感激,只为他们给了我一种微甜的心情。
③已不知是从哪一天起开始注意那个女人的。她也就三十多岁吧,全身都围裹在厚厚的棉衣里,面前的三轮车上,一只大铁桶里碳火正红,地瓜的香甜将她围绕在中间。在她的脸上,挂着一丝笑意,没有顾客的时候也是如此,仿佛心里想起了什么幸福的事一样。第一次看见她的笑容,我有一种感动,甚至震动,惊讶于在寒风街头做小生意的她,竟能露出如此清澈的微笑。不像她身前身后的同行们,即使笑也是满怀沧桑与无奈,偶尔还会和顾客诉说一下生活的艰辛。而她却没有,就如地瓜的馨香把她的心也变暖变甜起来。
④常有两个小女孩出现在地身边,七八岁的样子,像姐妹俩,她们也不多停留,只是和那女人说上一小会儿话,便牵着手跑开。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________在她们手上。几乎每天下班的途中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暖意融融,让人徒生羡慕。
⑤新年的前两天,我下班路过那条街,女人仍在将暮的街头站立着。想想明天就开始休假,会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不再路过,心中一动,便走上前去。我深深吸了口气,感受着那种甜甜的气息。好一会儿,我才迎上那张笑脸,此刻,那两个孩子刚刚拿着地瓜跑远。我说:“我要买两个烤地瓜!”女人便打开桶盖,说:“你挑吧!”女人的眼睛清明见底,我指着两个最大的,她却说:“这两个不行呢!我要带回去给孩子!”一副很不好意思的神情,我讶然问:“你不是刚刚给过她们吗?”女人愣了一下,笑着说:“哦,你说刚才那两个孩子呀!她们可不是我的孩子,她们的爸爸在前面拐角摆修鞋摊儿,腿脚有残疾,都挺不容易的。两个孩子跟我好,我每天都给她们烤地瓜,她们倒是越吃嘴越甜呢!”
⑥铁桶里的热气扑散出来,女人将头上的帽子摘下,我看见她发间戴了一只很漂亮的小发卡,一朵淡粉的梅花。见我看她的头发,她说:“快过年了,女儿送我的,说我戴上好看!”一种幸福与满足写满了她秀气的脸,那一刹那,冰封雪冻间都充满温情。离开的时候,我轻轻说了声“谢谢”,她微笑着点头,眼睛亮亮的,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
⑦年后回来上班的时候,竟有了一种期待的心情。只是那条熟悉的街上,不见了那个微笑如花的女人。一连很多天,都是日复一日的失望。满街的香气仍在,却再也没有了那张寒风中最暖的笑脸。我想,那样的一个女人,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该是满怀幸福的吧!
1.本文以A.“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凝结着永不会融化的冰。”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天气的寒冷、干燥。 |
B.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只是结尾处猜想“那样的一个女人,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该是满怀幸福的吧”的表述过于绝对,与现实不符。 |
C.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传神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更是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具体鲜明,读来生动感人。 |
D.第③段中对烤地瓜同行们进行描写,目的是与烤地瓜女人形成对比,突出烤地瓜女人乐观面对生活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