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歌德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冯梦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是一首酬答诗,颔联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诗人运用典故,怀念逝去挚友,并描述自己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情景,表达了诗人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B.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D.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
勇者不惧
①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②“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根,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据《史记》记载,蔺相如携壁出使强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家利益而甘受个人委屈。蔺相如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③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孔子曾经在门人面前称赞颜回的聪明睿智,一向以勇猛自诩的子路不服气地问老师,如果您行军打仗,将选择和谁一起呢?孔子回答道:徒手与虎搏斗、赤脚横涉河滩,如此莽夫,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的“无惧”与“有惧”应是如此:从大局的角度出发,在坚守道义的同时不怕外在艰险,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对道义心怀敬畏,如履薄冰。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
④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具有压倒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是谓锐气。王阳明在带兵平定宁王朱震濠叛乱时,这种静气和锐气得到了生动体现。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论道。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于皆惊惧失色,阳明却神色自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仍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凭借纯笃的学问和丰富的战斗经验,王阳明深知,早已妥当布好战略战术,最终一定能够获胜。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
⑤如何培养沉着的静气与进取的锐气?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锐意进取。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孔子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孔子珍视这场坎坷遭遇,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于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已,在克服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磨练,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勇往直前、奋发有为。
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在其间磨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选自《光明目报》2020年4月20日,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指出“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历史征程中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
B.文中多处引用经典名言,列举历史故事,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C.文章②③段都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达到了有破有立、突出论点、愈辩愈明的效果。 |
D.第⑤段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展开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
不要告诉别人
艾小米
①咖啡馆里的自家烘焙糕点特别受小朋友的欢迎,经常有父母喝完咖啡后打包一块带给家里的孩子,或者干脆带小朋友一起来吃。
②父亲与男孩一起出现时,是中午,服务员刚上班。昨天下过一场春雨,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男孩戴着一顶深蓝色绒线帽,在这个流行“春捂秋冻”养生观的城市里并不显得突兀。
③男孩四五岁的样子,很活泼,边吃蔓越莓饼干,边与服务员聊天,他父亲站在院子里,大约因为只买了三块饼干而不好意思坐下。
④因为不是节假日,大家很自然地问男孩为什么没上幼儿园。“因为我要去看病。”他的声音十分响亮,像个真正的男孩。“什么病呀?”服务员随口问。男孩的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冲了进来,一只大手牢牢地按在儿子肩上。
⑤男孩抬头看着他的父亲,说:“姐姐问我呢。”语气里充满了“我想说”。父亲注视着他的眼睛,坚定地摇头。男孩低下头,喝了一口免费的柠檬水,又吃了一口饼干,忽然语速很快地大声说:“爸爸说我病得很重,做完化疗还要吃中药,但我一点儿也不怕。”空气像滴在香草冰淇淋上的巧克力,瞬间凝固,男孩的父亲尽管努力克制,还是忍不住揪了一下他的耳朵。看上去轻巧,下手却很重,男孩明显被弄疼了,愤怒地质问父亲为什么打他,父亲显然不想当着我们的面解释什么,儿子更加愤怒,摘下帽子狠狠地甩在桌上,他的小脑袋露出来,上面覆盖着稀疏的毛发,头皮一块块暴露着,似乎在说“我很痛”。
⑥父亲的态度缓和下来,将帽子重新戴在他的头上,拍拍他的脑袋,男孩的气还没有消,他离开了椅子,狂躁地从房间这头走到那头。“等我长大了,也要让你尝尝挨打的滋味。”终于,他在父亲面前停下来,稚气的话语逗得人想笑。从他走下椅子,他父亲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他一秒,甚至连眼睛都没眨一下。此时,他闭上眼睛,短短几秒之后,睁开看着他的儿子,说:“一言为定。等你长大了,如果爸爸不听话,你也揪爸爸的耳朵。”
⑦我认真地看这位父亲,年纪大约35岁,粗黑的头发里夹杂着更粗的白发,背一只双肩包,包的两端已经磨破发白。或许是有一阵风经过,他在说到“等你长大了”这句话时,声音抖动着。
⑧店里来了别的客人,大家开始忙碌。父亲终于肯在桌子边坐下来。他将儿子拉进自己怀里,迫不及待地教育他“以后不要告诉别人”,声音不大,以为我们听不到。
⑨“为什么?”男孩在吃最后一块饼干。
⑩“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如果别人知道你跟他们不一样,就会瞧不起你。”大约这个答案的确听过太多次,男孩有些泄气,却没再问为什么。吃完饼干,他又喝了一杯水,父亲拉着他的小手走了。我们给父亲倒的水,他一口都没喝。
⑪“真可怜,应该送几块饼干给他。”一个服务员说。
⑫我摇摇头。谁愿意接受同情呢?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所有平常的人一样。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童话大王郑渊洁去参加笔会,有位作家在发言时,大谈自己读了很多书,此人在说完一位外国作家的书后,问郑渊洁:“你知道这本书吗?”郑渊洁摇了摇头说:“不知道。”
世界那么大,知识那么多,谁都不可能全知道。“说‘不知道’”体现了一种态度、一种品质、一种精神、一种胸怀……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下列对《月夜忆舍弟》一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更鼓响过,行人断绝,诗人听到孤雁的叫声,不由得想起了家乡和亲人。 |
B.“露从今夜白”一句既写景也点明时令:白露既降,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一句实写眼前明月,抒发了思乡之情。 |
C.由颔联的“思乡”过渡到颈联的“忆弟”,诗人感叹离乱造成亲人离散,抒发了思念之情。 |
D.尾联写兄弟离散,寄书常常不达,何况现在战事频繁,更难有亲人消息,表达了内心忧虑之情。 |
母亲弯腰
①我看到母亲在一里之外弯腰,她在捡拾农人秋收时遗落的麦穗;我看到母亲在十里之外弯腰,她在向上苍祈祷,可以有更多的恩赐落到我们身上;我看到母亲在千里之外弯腰,她在向岁月妥协,她在把自己交出去,她在慢慢变成句号……
②母亲用弯曲的腰身,换来了我们的笔挺。
③母亲弯腰的样子,像一棵被风吹拂的野草。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让她想到自己。她弯腰,为我们拾取生活中的惊喜。母亲,你看不见,就让我说你听吧。布谷鸟已经让春天撒满音符,梨花也让春天布满经文。我现在就想搬到离你最近的地方去上。
④想到自己在外地工作那会儿,母亲在电话里总是很关注叶子,常常有意无意地唠叨,叶子又落了一地,我还没来得及扫,明天一阵风,怕是又要落下不知多少呢?你穿得衣裳是不是太薄?——这种由叶子到衣的跨越,只有母亲的思维可以做到。
⑤更多的时候,我会想起她无数次爬过的山,想起她无次背回的柴禾,年轻时一次比一次多一点点,年老时一次比一次少ー点点,慢慢弯下去的腰身,便再也直不起来。
⑥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去种土豆,把土豆放进坑里,盖土,整个过程严肃而虔诚。我问母亲,土豆是不是死了?母亲笑了笑说,死了一个,会生出更多。起土豆的时候,母亲故意给我看豆上结的一串串土豆,“看,我没说错吧。”我惊讶万分,那是多么神奇的“死而复生”。那是我和母亲一起弯腰的为数不多的画面。“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道理,即便五岁的时候我不懂,慢慢总会懂的。“面对死亡,不必恐惧”的信念,却在那个时候的心底扎了根。
⑦母亲渐渐瘦弱下去,但她的爱始终是(fēng ráo)的,就像我看到可以长出成串的土豆时的土地,那个时候的我就相信,土地是可以产生奇迹的。母亲也一样,对土地存有敬畏,在她眼里,自己的弯腰,与苦楚无关,那只是自己在向着大地行礼。母亲谦卑了一辈子,对人和事,从不过多索取,总是无穷尽地给予。哪怕老了,也要弯下腰去,对着深爱的土地,深深地下一躬。
⑧母亲爱着一切,从无抱怨,她甚至爱上了自己的关节炎,在缓慢的疼痛里,证实着自己还活着。她说,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念想,摸摸我们的手和脸,闻闻我们的味道,都是她的幸福。所以,每当我因为生活中的不顺心之事而乱发脾气时,总是劝自己想一想母亲的宽和,在地的(fēng ráo)面前,我照见了自己的贫瘠。
⑨永远忘不掉那个画面----在我们又一次从她身边离开的时候,母亲执意要送我们。她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但是依然倚在大门口,“目送”着我们,迟迟不肯转身,她不知道我们已经上了车,仍旧在那里执着地挥手。
⑩我的泪,硕大的,为母亲而流。母亲弯腰的背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镶嵌在那一日的黄昏里,再也抠不出来。
1.根据拼音写汉字fēng ráo( )弯腰情节 | 母亲形象 |
弯腰捡拾农人秋收遗落的麦穗,背回柴火 | (1) |
(2) | 热爱生活,懂得人生的哲理 |
弯腰对土地鞠躬 | (3) |
(4) | 对孩子无私的爱 |
A.首段从“一里之外”到“千里之外”暗示母亲一生为生活而付出,逐渐老去。 |
B.文章第③段中“光碎成一片一片,渐渐暗淡”暗示母亲的日渐衰老,“我无法帮她把那些碎光拾捡起来”则表达作者面对母亲老去的疼惜与无奈。 |
C.母亲因为迫切地想见到我,常常只穿着单薄的衣服,甚至不带围巾,我知道母亲匆忙间会忘记加衣,所以带了暖宝,母子彼此间的温情让人感动。 |
D.文章以“母亲弯腰”为题,简洁朴实而富含深意,既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还暗含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与感激之情。 |
杭州亚运会上,有一只手作“加油鸭”悄然走红,进入大众的视野。公益志愿者们用原本在竹笋加工过程中被废弃的笋壳,经过两三小时以上的精心制作,化身惟妙惟肖的亚运“加油鸭”。它传递着公益志愿者的一个初心:变废为宝,将废弃笋壳与非遗结合,变成环保伴手礼赠送给各国运动员,传递中国向“绿”前行的亚运理念,同时“鸭”通“甲”,寓意拔得头筹,“加油鸭”为亚运健儿加油,为“无废”亚运加油!
——《中国青年网》
每个字都孤悬如梦
刘亮程
①“有些事,不干也就没有了。干起来一辈子也干不完。”
②我用毛笔抄自己的句子,写成条幅挂起来。这些散文里的长短句,因此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写成书法的句子脱离开书本,脱离开原来的文章,独立成为一幅作品。
③写毛笔字这件事,不知不觉已经做了几十年。写作之余,写几笔书法,似乎也跟写作有关系。写作是用字,千万字地用,多少字被反复用坏、用烂、用得没了知觉味道。写书法则是养字,一笔一画、恭恭敬敬地写,字单独地摆在纸上,挂在墙上,有被供养的意思。写作的人尤其要养字。既要跟字熟,心有灵犀;又要跟字生,保持一个敬的距离。不是你认得字。要字认得你了,写起来才有灵性。
④以前喜欢读字,看字典。书读厌了读字、字字是书。
⑤觉得读《词典》《词源》,都不如读字典过瘾。字一旦组成词,就仿佛被逮住降伏了。单个字都是野的,独立于天荒地老中,像一个个孤悬的梦,每个字都自成一个世界。
⑥用字作文的人,有能力唤醒那些字,让字活起来,生出意想不到的意思。古人早已让有限的汉字生出无限的意义。但是那些字远未被用到头,每个字都有远方,都孤悬如梦。
⑦单独读一个字,读久了会出神,觉得字也在看你,你看懂了字,字也看透了你。你所在所知的世界,就在这些字里。
⑧读字改为读帖,是写毛笔字之后的事。从欣赏一幅字、一个字,到细读一笔一画,读得更细更具体,也更抽象。
⑨曾经细读过楼兰出土的木简文书,不是做研究,只是喜欢那些残片上的毛笔字。文书多。为戍边吏士所写,从边关写往内地,有公文、有家书,它们都未来得及寄出,便突然被黄沙封埋。残片上的每个字都像在赶路的人,茫茫黄沙路,漫漫戈壁路,遥遥边关路,那些被风刮歪但自有趣味筋骨的字,大义凛然的字,匆忙但又不失章法风度的字,穿越了两千年岁月。木简草纸未腐,墨色未褪,笔画未丢。对我而言,文字的内容或许已不重要,书写内容的毛笔字成为一种单独的表述,它在一笔一画的笔墨中传递给我的,远比字义更多更永恒。
⑩我喜欢汉代之前那些处在勃勃生长期的书法。那时候,汉字的书写笔画还没有完全安排停当,或者还有许多布局的可能,每个书写者都有可能写出一种风格来。那是汉语书法成熟前最迷人的探索期,书写者对字充满好奇、谨慎、犹豫和敬重,每一笔都认真地写,落下一笔时,下一笔的走向或全然不知,得想、犹豫,行笔速度就在想和犹豫中慢下来,笔画凝重起来。
⑪那时汉字的每一笔都有远方,都如一个初生的梦。书写者心中既有书写内容、思想情感,又有对书写文字的审美追求。这两者的完美结合,让那时遗留的断简残纸,都有了双重价值。书法成就了一个语言的梦。它是文字之上的字,是字的神。古人所谓惜字如金,敬字如神,是说给所有写字和作文的人的。
(选自《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译林出版社)
形散:题材广泛,结构自由,不拘一格。 | 神聚:散文写人写事从根本上是写“情感体 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 | |
情感体验 | ||
1-3段 | 写书法以养字。 | 字有灵性。 |
4-7段 | ① | 每一个字都自成世界,孤悬如梦。 |
8-9段 | ② | 一笔一画是人生,是历史,字是其单独的表述。 |
10-11段 | 品汉代书法以悟价值。 | ③ |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送孟秀才①序》
韩愈
今秋,见孟氏子琯于郴(地名),年甚少,礼甚度……其十月,吾道
A.每假借 |
B. |
C. |
D. |
A.甲文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求书之难、求师之难和生活之苦,但他依然勤奋求学。 |
B.甲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比如将“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和作者的谦卑恭敬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一心向学,害怕被辱的学习态度。 |
C.乙文作者直接写第一次见到孟瑁的印象是“年甚少,礼甚度”。由此可见韩愈对孟瑁的第一印象应该是不错的。 |
D.乙文写“其所与皆尽善人长者”,从侧面表现了孟瑁也是个道德高尚的“善人长者”,这让作者愈发地赏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