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识·百年发展
1912 年,在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和教育部佥事周树人的努力下,我国第一座由政府筹设并直接管理的博物馆【甲】历史博物馆在国子监开办,拉开了北京博物馆发展的
截至2022年底,北京地区备案博物馆已达215座,全年共举办展览和活动近500项。这在全球城市中是屈指可数的,为我们创建博物馆之城
今年,以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为统领,北京加大了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力度【乙】根据规划,到2025年,北京博物馆总数超过260座,平均每10万人拥有1.2座博物馆;到2035年,各类博物馆总数超过460座,平均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
博览·自主研学
2.同学们依据在“北京博物馆云”查找的资料,自主选择了不同的博物馆进行研学活动。下面是学校小记者准备的文稿,请你阅读并完成各题。对戏曲感兴趣的同学走进了北京戏曲博物馆,感受中国戏曲的瑰丽;喜欢书法的同学走进了天佑兰亭书法文化博物馆,在300余幅书法艺术作品中感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魅力;热爱古典文学的同学走进了国家典籍博物馆,惊喜地看到了著名刻书家廖莹中所刻的《
在博物馆里,使同学们不仅可以参与动手体验活动,还可以参观展览。在中国古动物馆里动手体验考古学家修复化石的工作,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里亲手制作编钟,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参与投壶游戏,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乐游鲁博”活动中体验木刻版画拓印和线装书制作……这些动手体验活动培养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博悟·交流体会
3.研学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请你完成各题。小明:首都博物馆展出的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纹瓶,充分显示出艺术工匠精湛高超的技艺,令人
小京:各大博物馆丰富多彩的展览
小华:博物馆中的很多书法作品现在仍然
小红:文物修复工作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专注,我们在体验时
李花
﹝宋﹞杨万里
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惟繁始足看。
莫学江梅①作疏影②,家风③各自一般般。
A.首句写李花就应该开得多开得繁,而且观赏李花时应该远远地观看。 |
B.第二句进一步强调李花只有“远”“繁”才能够给人观赏的意题。 |
C.第三句中诗人认为李花不具备梅的神采,学不了“江梅疏影”的意韵。 |
D.第四句是全诗的诗眼,赞赏了李花的品性,也暗含着诗人的治学为人的主张。 |
鲜花感激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激天空,因为天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激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激您明眸的凝视,因为它像一股暖流,永远奔流在我的心谷。
明“和”之义
①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①yuán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是“和睦”,是真诚待人,不②挑拨离间;“和”是“温和”,是以理服人,不③强词夺理;“和”是“④和zhōnɡ共济”,不同室操戈。“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②我国的“和”文化呈现出极强的包容性,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精神:“和”是对立统一的思想交融,它承认差异,接受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甲】“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融合纽带,它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不是对立的,表达了自然对人的认同感与融合感【乙】同时,“和”也体现出接地气的实用性特征,“和”能生财、能致祥、能旺家,它根植于百姓的日常思维,是中国百姓朴素的价值追求。
1.同学们对文段中四处成语的字音或字形发表了不同看法,请你选出看法有误的一项( )A.成语①要表达的意思是“历史悠久”,根据其本义“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可知拼音处应填写的汉字是“源”。 |
B.成语②中含有“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的意思,字典中“间”在读四声的义项中有“挑拨使人不和”,据此可知,“间”的正确读音应为“jiàn”。 |
C.成语③的意思是“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含有“态度很强硬”的意思,由此可推知,“强”在此处应读 “qiáng”。 |
D.成语④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拼音处对应的汉字应该是表示“内心”之意的“衷”。 |
A.【甲】 ; 【乙】 。 | B.【甲】 ; 【乙】 ; |
C.【甲】 。 【乙】 。 | D.【甲】 。 【乙】 ; |
探“和”之源
①“和”与音乐有关。“和”字源于“龢”(hé)。《说文解字》中说:“龠(yuè),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龠是中国古代一种吹奏的竹制乐器,最初只有三孔,后来发展为多孔,即今所谓的排箫。“龢”以左旁的“龠”表形,以右旁的“禾”表声,表示吹奏该乐器时,从长短不同的竹管发出的“和和”乐音能调和众声。
②古人追求“八音克谐”,即用八种不同材料的乐器演奏出和谐的音乐,达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境界,这样的演奏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普遍理想:追求多样性的和谐。
③“中和韶乐”是明清时期规格最高的宫廷雅乐。“中和”,即中正平和之意,儒家以“致中和”为最高理想。“韶”相传是大舜时的乐舞,被孔子推尊为尽善尽美,成为历代雅乐的最高典范。这种音乐的主要乐器是编钟和编磬(如右图),乐曲开始时以铜钟发声,结束时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即“金声玉振”,后来这个词语也用来形容人的学识。“中和韶乐”可以说是儒家推行礼乐教化理念的一个缩影。
4.文段“A.①庆升平 ②三孔排箫 | B.①庆升平 ②八音克谐 |
C.①鸣盛世 ②三孔排箫 | D.①鸣盛世 ②八音克谐 |
寻“和”之用
为探寻“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同学们收集了四幅与“和”有关的书法作品。
第一幅 | 第二幅 | 第三幅 | 第四幅 |
A.第一幅是楷书,横平竖直,方正有力,严谨端庄。 |
B.第二幅是行书,笔法灵活,字体舒展,自然流畅。 |
C.第三幅是隶书,蚕头雁尾,厚重典雅,潇洒飘逸。 |
D.第四幅是篆书,笔画繁复,线条匀净,圆润古朴。 |
A.“家和万事兴”的“和”,是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感受,加强成员间的交流和理解,那么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会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家庭就会和谐兴旺。 |
B.“和善可亲”的“和”,是指一个人脾气随和,待人厚道,不得罪人,使人愿意接近,即使面对不合理的情况,也可以降低自己的原则标准,谦卑有礼地处理问题。 |
C.“和为贵”的“和”,是有前提条件的,不是委曲求全,更不是一味纵容,不能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违背原则,破坏制度。 |
D.“礼之用,和为贵”的“和”,是说面对无法调节的矛盾,要“以礼节之”,也就是通过礼来约束、规范社会秩序,人与人的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和谐起来。 |
祖母
①祖母去世二十多年了,这么快。那年我才十多岁,尚不知世事,又过了青涩少年的青春,“刷——”就到了中年。
②前几日与姑姑一家聚会,姑妈说起小时候:那时候你奶奶年轻漂亮,瘦高个,穿青布裤子白布衫,头发挽一个髻子。她早晨起来烧水做饭,然后我们哥仨站在枣树下——那时我大哥拉二胡,我二哥吹笛子,我唱歌……这句话说出来,全场静了。
③那是怎样的一幅美好画面,春日艳艳,一个女人在低头做饭,即使每日里劳作,衣服依旧那么干净透亮,三个孩子在枣树下拉琴唱歌。(A)枣花开了,香气袭人。那大概是姑妈最美好的记忆。而祖母的教育也影响了她的三个孩子——大儿子(我的父亲)一生痴迷于音乐、书法、科学,一把二胡拉了一辈子,并把自己的孙女培养进了兰州大学音乐系二胡专业。叔叔一生喜欢吹笛子,参军后转业到辽河油田,晚年仍然保持浪漫主义情怀,常常一个人去周游西藏、青海。姑妈更是浪漫了一生,当了一辈子音乐老师,弹钢琴出神入化。姑姑说:如果没有你祖母,我们没有这样好的情怀。
④而在我的印象中与祖母却不亲不近。
⑤我儿时在一个叫南燕务的村子里长至八岁。母亲生下弟弟便把我送到外婆家。母亲与祖母关系一般,自然会将女儿送给娘家养。在八岁之前,我对祖母的印象寥寥。她那时照看叔叔家的孩子,母亲自然不满,而我与祖母的感情几乎是空白。
⑥八岁,我回城里读书,总见祖母穿了白衫黑裤坐在枣树下听评书。哦,她长得真好看。和外婆比起来,真好看得多。身材亦好,瘦高的个子。外婆矮而胖,而且没有脖子,自然不如祖母好看。祖母身上有种莫名其妙的气息这种气息,甚是吸引我。她识过一些字,还会唱评剧和梆子,那些戏从她嘴里唱出来真是好听。
⑦但祖母与别的女人比起来,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气场,她几乎从不出门,常坐在枣树下听收音机,(B)院子里有四五棵枣树,枣花开的时候落在她的发间,香极了。
⑧我却并不靠近她,她天生让人有隔阂感、距离感。一多年之后,我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突然心头一酸,那潜伏了多少年的基因或DNA,它们
⑨我已是,中年。
⑩后来,我与她同住。她的房间雅致,墙上是连环画《霍小玉》《穆桂英挂帅》……床下的柜子上有绿色暗花,纸糊的窗透出木头方格子,上面贴了她剪的鸳鸯。她仍旧一身白衫青裤子,美得有些沧桑,却自有让人想靠近又不能靠近的气息。
⑪虽然与她做伴,却依旧不亲近。我说话是细声细语,她睡西边,我睡东边。我假装睡着了,听她跟着收音机唱戏,后来真睡着了——后来的后来,我与戏曲结下极深的缘分:去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去很多大学讲戏曲,写了《裴艳玲传》。有三四年时间,都在和伶人打交道,那时祖母已离世多年,如果她知道孙女能唱程派《锁麟囊》该多高兴啊。每每想起这些,总会想起祖母。但祖母早已不在,早已不在。
⑫祖母心气高,是小镇上第一个去北京的老太太。她每次去姑姑家都要去北京。在我小时候,北京是一个遥远的地方,而祖母能经常去,在北海、颐和园。故宫照了相回来,放在相框里,有邻居来便指给人家看。我站在一旁,恨她不带我。她不爱孩子,她爱她自己的世界——我越老越像她了,像得不留余地,像得片甲不留。
⑬她带我去赶集市,不似外婆那样疼惜地问我想吃什么,亦不会牵着我的小手。她疾疾地走到前面,像风。白衫子还是那么白,她的头发也有白发了,她的青裤子像有风。我想我不爱这个孤傲的老太太。我比她还倔强,绝不撒娇,绝不讨好她。以一种敌对的姿态和她抗衡着。但她身上分明有一种气质,让我难以离开,那是远比外婆更要迷人一千倍一万倍的气息,莫名其妙却又欲罢不能。
⑭她每每从北京和廊坊回来,都会带一些奇怪的东西回来——几个假领子、几块牛皮糖、一简麦乳精……她把假领子给我缝上:小女孩,就应该知道打扮自己。我留着短发,穿着男孩儿衣服,又丑又小又自卑。她的高个子白皮肤,她的白衫子青布裤子,她的居高临下,她的清冷。
⑮几年后,我长得又高又瘦。很多年后,我欢喜穿白衫子青裤子。很多年后,我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跟着唱戏。很多年后,我亦清高冷淡不与常人俗闹,亦格格不入只做那个唯一的自己。
(雪小禅/文)
(望·文脉)
1.阅读文章,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我喜欢文中的祖母,她朴素而又精致。
我也喜欢文中的祖母,她高雅而又迷人。
我喜欢文中的祖母,她热爱生活,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家人的一生。
(1)做人,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这份“孩子气”。如果你身边有一些带着“孩子气”的人,你一定要珍惜,这种人真诚、纯真……
(2)我说你“别耍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人。
(《宝贝,你们好吗:梁启超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
永远的山楂树
魏丽饶
①按照县里对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的规划,麻糊村山楂岭这片山上将要种植百亩松柏。植树造林与宝峰湖打造绿水青山自然风景区,是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大好机会,但正式文件下来后,村支书立东犯了难。他首先想到那片山楂林,山楂树不同于麻糊村的其他树木。
②抗日战争时期,麻糊村地处八路军太行军区和太岳军区联络的交通线上,军队要过浊漳河必经麻糊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培养了村民的政治觉悟和参与意识。游击队、武工队、县大队等抗日武装常常三五成群地在村中歇脚,有时组织村民夜间秘密参加各种抗日活动,或者配合武工队破坏日伪统治下的白晋铁路公路,或者突然切断日方通讯电话线路,或者筹集军粮运送到八路军驻地,或者护送联络交通员过河……这些事情村民们总是齐心协力,配合得天衣无缝。那天夜晚,一支日本小部队沿白晋公路突然自南而来,打算抄顾家沟近道去小溪沟,往沁县方向一路北上,到太原与大部队汇合。行至南老岭村时,天色已晚。日军对地形不熟悉,在崎岖复杂的山路上迷失了方向,决定就地休息一晚。日军最紧急的是要打听前方路线,天亮继续赶路。他们敲开了魏大爷家的门。这是一个没有女人打理的院子,角角落落都弥漫着男子汉粗糙的气息。老伴早年去世,给魏大爷只留下一个儿子。日本鬼子假惺惺让魏大爷带路,开出高报酬。魏大爷有了钱就能给儿子娶媳妇,将来这稀稀拉拉的苦日子就有指望了。但无论日本人好言相劝还是威逼利诱,魏大爷不为所动,日本人恼羞成怒,一刀刺死了家里唯一值钱的老黄牛。A魏大爷血红的双眼眼睁睁地看着倒在地上不停抽搐的老牛,顿时感到嘴里涌出一股咸腥,他紧紧攥起了拳头。日本人见魏大爷不肯松口,将刺刀架在他的脖子上。魏大爷的儿子吓得浑身一哆嗦,面如土色地说:“你们往北,先找到一棵山楂树……”“不许说!”B魏大爷一声低吼,瞪着15岁的儿子斩钉截铁地说:“老魏家没有汉奸!”日本人的刺刀魔鬼般地挥舞着,魏大爷倒在血泊中。C远处山头的猫头鹰凄惨地悲鸣着,这个院子成了南老岭村沉痛的记忆。
③当地老百姓习惯将那棵60年树龄的大山楂树当作去沁县的路标。从南老岭的山圪梁上下来,一路向北,看到山楂树,不出五里路就进入了沁县地界。日本鬼子疯了似的要找那棵山楂树,又横冲直撞地来到了麻糊村。为了阻止日军滥杀无辜,村民们表面答应明早天一亮就带他们去找山楂树。南老岭村抽出村民去接应麻糊村,两村村民合计,无论如何赶在日军出动前,让麻糊村对面的山头“长”出一棵山楂树来误导敌人,将他们引过浊漳河,送入我军领地,来个瓮中捉鳖。村民们分头行动,有的在山头挖树坑,有的从大山楂树上砍下一根粗壮的树枝,有的收集枯秆、枯草等用来做掩护,以假乱真。很快,一棵临时的山楂树便“长”了出来,一爪一爪的红果子在秋阳里结满枝头。
④正是这棵一夜之间“长”出来的山楂树,成功扰乱了日军的行进计划,为我方赢得了主动。为了纪念和感恩这棵山楂树,也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前辈的勇敢和智慧,记住太行山区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奉献和牺牲。第二年春天,人们便在这里种下一棵真正的山楂树,并将麻糊村对面的山头称作山楂岭。
⑤70多年后的今天,当初参与抗日的村民先后离世,长在麻糊村的山楂树却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像一个抗日战士神采奕奕地站在山岭上。春华秋实,四季更迭,山楂岭上的一棵山楂树,渐渐生发出山楂林,如今这里一片赤诚的秋红……
⑥立东支书径直上了山楂岭。他陡然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里变成了纯粹的山楂树的世界。没有杨槐榆柳等树种,高高矮矮的山楂树聚集在一起,像一个独立王国,又像一支能征善战的特种部队。支书一棵棵清点着已经成材的山楂树,共有136棵。枝条上有着数不清的暗紫的芽苞。他快步从山楂岭下来,召集村里的长辈商量种树的事。
⑦支书当然清楚,这件事压根儿不必商量,村民们都希望能留住这片山楂树,一双双布满皱纹的眼睛,一副副饱含期待的眼神,齐刷刷看着支书。“咱们写个集体申请!”上了年岁的三爷爷虽然不识字,但他经的事多,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所有人都按下了红手印。薄薄的一页申请报告上,一爪一爪的红手印像秋日里红艳艳的山楂果。支书将这份沉甸甸的集体申请送到镇上。很快上面就派人来村里调查核实情况,最终,对麻糊村种植百亩松柏的规划重新作了调整,扩大植树面积,保留这片山楂林。
⑧村民们三五成群搭伙上山种树,三爷爷捋了捋白胡子,眯缝起眼打量着那些欢喜的背影,感慨道,侠骨柔肠,这才是咱麻糊村人的性格,生生就是从太行山上长出来的那股劲儿!
⑨太行山上的秋色五彩斑斓,暗红的树叶一片片从枝头飘落,飘进麻糊村的记忆深处。山楂树在季节的轮回里默默地生长着,却从未被遗忘。
(选自2022年11月9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A.第①段设置了悬念,使文章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B.第②段中A句通过细节刻画,写出了魏大爷对日本人极深的仇恨。 |
C.第②段中C句是环境描写,“猫头鹰悲鸣着”营造了悲壮的气氛。 |
D.②-④段属于插叙部分,补充了相关内容,去掉不影响文章主题。 |
田野上,杏花“正”了
明前茶
①星期四,小钟提前办完事,赶去小学门口接儿子放学,与每天按时来接娃的婆婆不期而遇。一家人正准备一同离开时,班主任沈老师忽然向小钟招手,以口型示意她留下来。
②让祖孙俩先走后,沈老师提醒小钟:“你家老太太好像有点脊柱侧弯,你看她肩膀一高一低,还向侧边佝偻着身子。我怀疑是孩子的书包太重了,老太太心疼孙子,天天帮他背书包导致的。你是不是应该带她去看医生,拍个片子?”
③周六,小钟好说歹说,拐着婆婆去医院拍片。果然,老人的脊椎在X光片上呈明显的S形。医生说,赶紧锻炼纠正,不然,等歪斜的脊椎压迫内脏器官,到时候就不得不开刀了。
④拿着诊断书,小钟脑壳嗡嗡作响,婆婆这么大毛病,自己竟没发现,是有多粗心呀。当天下午,出门上绘画课的儿子又丢下画板让奶奶背,小钟立刻黑脸训斥了儿子。等她训斥完了,孩子奶奶拉着媳妇的手,解释说:“如今我老了,脊柱侧弯了,这哪能怪孩子呢?一块画板能有多重,要怪,就怪我年轻时争强好胜,总扛100多斤的麻包呀。”
⑤婆婆这一说,小钟倒想起来了。公公早逝,婆婆当年为了养大两个儿子,供他们上大学,一直把自己当男劳力使。小钟去过丈夫在大山中的老家,发现山里物产丰富,但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每年春天,与所有的人一样,婆婆总是把成筐的竹笋、成包的新鲜茶叶从崎岖的山间小径上扛下来,夏天的枇杷和桃子运输也是要靠人力,踏台阶、过乱石,一步一个脚印地扛到有公路的地方,方能装车。秋天的山芋与稻谷,也一样是装在巨大的麻袋里,嘿哟一声扛上肩,咬着牙、撑着腰,走出狭小的田块,一直走到公路上,才被捆上摩托车的后座。
⑥小钟记得,刚结婚时,正在读社会学博士的她曾去婆家作过一次田野调查,她见婆婆每天成麻袋地往山下扛春笋,便想帮她。婆婆特意关照乡亲,只给媳妇装上半袋子,又给她示范麻袋“上肩”的要领——左手撑腰,人半蹲着,让别人将麻袋搁上右肩。此时,要歪着头,前后调整麻袋的重心,让麻袋的形状与肩形贴合得更紧密,用后脖颈上的颈夹肉,把一包竹笋扛起来。婆婆殷切地嘱咐说:“千万不要中途软塌了腰,将麻袋卸下休息,那样很容易扭伤腰背。一定要咬着牙,一口气撑到外面收竹笋的小皮卡车跟前。到了那里,你背转身去,车上的人就会帮你把麻袋接过去了。”
⑦一趟下山的路,小钟走得像挣命一般,好几次差点滑倒。婆婆走在她前面,人比她矮一头,肩上的麻包比她大一倍,她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小个子女人将所有力气都攒聚在一起,左肩抬高,像一座山梁一样狠命抵住了那一巨包春笋。
⑧从30岁到60岁,每逢大忙季节,扛麻包的女人就像是一条被汗水洗濯的鱼,浑身汗淋淋地走在路上。那些年,要强的婆婆还一个人种着地,承包着果园。小钟给她买过膏药,一买就是100张,望着婆婆贴满一溜膏药的脊背,小钟经常想:这山里人的倔强背后藏着多少无奈与骄傲啊,将来有条件买了房子,得赶紧把婆婆接出来。
⑨小钟没有想到,她的行动还是有点晚了。小钟立刻给儿子买了带轮子的拖拉式书包,要求他放学后自己拖书包,周末出去上课时,琴囊和画板也得自己背。她还嘱咐儿子,放学时路过市民广场,那里有单杠可以锻炼,一定要督促奶奶去拉伸锻炼一下。她又教会儿子使用电子表上的秒表计时。儿子对这项监督工作可上心了,每天瞅着秒表、打着拍子,鼓励奶奶坚持锻炼,竟有一种当体育教练的自豪感。
⑩而小钟自己,记着医生的交代,每周带着婆婆前往游泳馆游泳。她买了两张年卡,婆婆问起,她把购卡费用去掉一个零后才敢说出来。饶是如此,婆婆仍然心疼不已——要卖上多少担谷子,才能挣出这游泳的钱啊。小钟笑着劝婆婆:“医生说了,要想将来不开刀,这游泳锻炼,一年得坚持10个月呢。温水泳池的年卡,得买!”
⑪经过两年多的锻炼,今年春天,小钟惊喜地发现,婆婆似乎比之前长高了。她的背挺起来了,头昂起来了,两边的肩膀不再一高一低,那个因为劳作而微微倾侧的世界,居然被基本扶正了。婆婆回家重修乡间老屋,准备租给隔壁老张回乡创业的儿子时,跟乡人“吹牛”说:“要不是去城里带孙子,媳妇发现我这脊背有毛病,押着我治疗,我将来准会变成一个老驼背,背上的罗锅还得是歪的,哪能如现在这样昂首挺胸?”
⑫现在老人眼中的田野,就连地平线上的一溜儿杏花,都不歪脖子了,连猕猴桃树在溪边的倒影,都变得端正了呢。
(选自《羊城晚报》,2023年4月6日)
1.文章以“田野上,杏花‘正’了”为标题,有什么妙处?婆婆走在她前面,人比她矮一头,肩上的麻包比她大一倍,她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个小个子女人将所有力气都攒聚在一起,左肩抬高,像一座山梁一样狠命抵住了那一巨包春笋。
3.文中的婆婆哪些优秀品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妈妈的特异功能
高小宝
①我喜欢在网上购物,看到好的东西,也不管实用不实用,自己会不会用,总是先买回家再说。
②前段时间,我买了一台烤箱,看到网上介绍的那些功能,想到自己买回来就能烤各种健康美味的面点,心里美滋滋的。可是,东西买回来后,只烤了一次,我就对它失去了兴趣,因为不但要自己发面,而且要消耗大量时间,面点的口感也差,我只得将这些东西束之高阁。
③妈妈来看我,看到烤箱上布满了灰尘,便怪我乱买东西。结果,我前脚去上班,妈妈就围着烤箱研究起来。等我下班回家,一进门就充斥着面包的香味。这台烤箱我当初并不怎么会用,也不知道妈妈是怎么把那些开关设置弄明白的。
④一问,妈妈倒挺淡定:“有说明书啊。”我被妈妈广博的见识所震惊,因为说明书上的大部分文字都是韩文。妈妈努努嘴:“不还有图呢。”我一时语塞,可转念一想,妈妈的确有这样的才华,她总能把别人搞不明白、做不好的事,用自己的方式和思维处理好,令人刮目相看。
⑤比如,妈妈会用多到你记不住的针法织毛衣,她会记得我们家几乎所有亲戚的生辰八字,我们家的人情往来、每月开销,她不用本子记账,随口说来,准确无误。
⑥妈妈的这些表现,在我看来就像拥有特异功能一般,可直到有一年国庆节,我和妻子开车回老家才发现,有些事并非如此。进我们村有两条路,一条是柏油路,一条是土路,任谁都会选择柏油路走。可是那天在柏油路口,我们竟遇到了妈妈,这里距离我家其实并不近。我问妈妈怎么知道我们今天回来,妈妈说:“早上咱家飞来只喜鹊,我就估摸着你要回来。”
⑦回去时,妈妈说:“村里要安装自来水管道,柏油路挖断了,咱们得走土路。”我笑道:“多亏在这里遇见了你,不然我们又得绕个大圈。”到家后,碰上隔壁邻居,她和我开玩笑道:“怪不得你妈天天顶着太阳往大路上跑,就是在等你啊,总算没让她白跑。”原来,妈妈为了给我指路,自己每天来回折腾,与喜鹊没有半点关系。
⑧上大学那会,有一次我生病住院。一个人正孤零零地躺在床上输液,妈妈打来电话,怕她担心,我没有告诉她自己生病的事。挂掉电话后不久,和我在同一个城市的表姐就打来电话,问我在哪家医院住院。我心里奇怪,她怎么知道我生病了。
⑨表姐说:“你妈打电话跟我说的,让我一定要来看看你。”我讶异极了,难不成妈妈有千里眼?表姐为我解开了谜团:“你妈说,平时给你打电话,你总是说不了几句话就挂断,而且给你打完电话,隐约听见有人喊35床,还说你说话的语气很平静,不像一贯那么大声,你妈就猜你生病了。”
⑩我听后阵阵惭愧,妈妈说得很对,每次她给我打电话,我都烦她一句话反复说,嘘寒问暖,唠唠叨叨,好像我这么大了都不会照顾自己,会上当受骗。所以跟她说话时,我既没有耐心,又没有好脾气。就算她意犹未尽,我也会粗暴地打断,或者以急着上课、吃饭为借口搪塞她。
⑪正因为我以往的急躁表现,才让妈妈对我今天能和她心平气和地通话感到反常。那一刻,我的头脑中仿佛出现了一个画面:电话那头的妈妈,一边小心翼翼地和我说话,一边聚精会神地捕捉我的动静,即便觉察到异常,她也担心触怒我而不敢直接问,只能靠自己判断、猜测,再托人前来印证,那时的妈妈一定很焦虑、很煎熬吧。
⑫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妈妈都是普通人,她们一样会茫然无措,生病衰老,需要被保护和疼惜,而那些所谓的特异功能、坚强忍耐,不过是对我们满满的爱,对家的全心付出。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设悬,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妈妈怎么会有特异功能?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异功能? |
B.妈妈会用“我”买的烤箱,是因为她精通韩语。 |
C.第⑤段通过具体叙述妈妈可以将一些琐事处理得十分妥帖的表现,突出了母亲像是有特异功能一般打理着家里的事。 |
D.妈妈在“我”生病后敏锐地捕捉到“我”的异样,“我”知道后十分惭愧。因为每次妈妈给“我”打电话,“我”都嫌她啰嗦、唠叨,还会粗暴地打断她的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