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一些物,一些人,能够让人感到安全或满足,成为我们心情和精神的加油站,比如:假期结束前把所有作业都写完了;在书包里放了一把雨伞;和好朋友一起上下学;冬天上早自习,路口那家早餐店的灯光亮着;敢冒险也敢失败,因为就算失败了,也有人会把你托住;看到路边公益广告牌上的“国泰民安”……生活中的这些安全感,不论大小,不论来自外界还是自身,总能帮助战胜不安和恐惧,获得满足和力量。然后,你会发现,美好,正是由它们所筑成,幸福,也藏身其中。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①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②
(节选自《重修杜工部草堂记》,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A.【甲】文中的“有仙则 |
B.【甲】文“调 |
C.“并”在古汉语中有以下解释:①并行,并列;②合并,兼并;③一起,一齐;④同“屏(摒)”,念bǐng,抛弃。【乙】文中“轩然与之 |
D.成语“天壤之别”的意思是:高天和平地的区别,极言差别之大。【乙】文句子“子美之名若草堂,与 |
A.孔子云:何陋 | B.予独爱莲 |
C.若秦 | D.轩然与 |
【甲】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
出郊(明·杨慎)【注】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A.这两首诗从内容上来说,都写田园风光,但两首诗的体裁不一样,【甲】诗是律诗,【乙】诗是绝句。 |
B.【甲】诗全诗虽无一“游”字,却处处紧扣“游”来写:先写游到农家;然后写游中所见的村外之景和村中之事;最后写自己游兴未尽,希望能常来做客。 |
C.【乙】诗看似信手拈来,其实独具匠心。全诗以郊外踏青者的目光,捕捉了南方山乡“楼梯”“棋局”“白鹭”“绿秧”等典型意象。诗中有画,静中有动。 |
D.【乙】诗后两句化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写出“万绿苗中一点白”的奇观,是画龙点睛之笔。 |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①,学诗谩②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③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A.《渔家傲》一词,写出了船摇帆舞,星河欲转的奇异景色,同时将生活与梦境交织,亦真亦幻。 |
B.《渔家傲》前后呼应,结构缜密。上片开头在下片尾句中得以呼应,下片开头又紧接上片尾句。 |
C.两首词都妙用典故,其中,《孤雁儿》化用弄玉与其丈夫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思慕之情。 |
D.作者善用口语,如《渔家傲》中风休住”,《孤雁儿》中“没个人堪寄”, 自然亲切,朴实晓畅。 |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 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从张。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有删改)
A.之:往 |
B.其:独行 |
C.以:台谒当 |
D.为:昨闻海令 |
A.今/其行装/盛 | B.今其行/装盛 |
C.今/其行/装盛 | D.今其行/装盛 |
A.【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
B.【甲】文中孟子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对景春推崇的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接着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
C.【乙】文中海瑞在南平和淳安的言行,体现了【甲】文中大丈夫标准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D.【乙】文通过“布袍脱粟、艺蔬自给”和胡宗宪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作为淳安知县的海瑞生活的清贫。 |
人生有困境,阅读是良方
王开东
①人有三种困境。一是人生来只能做自己,而且与他人注定无法彻底沟通, 这意味着孤独;二是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意味着焦虑;三是人生来不想死,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亡,这意味着恐惧。
②为了解决这三大困境,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阅读。通过阅读,与圣贤促膝对话,我们解决了孤独;通过阅读,我们有了大量的沉淀,稀释了无端的欲望;通过阅读,我们的心灵不断丰富,精神不断走向高迈,逐渐摆脱了死亡的恐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是灵魂的壮游,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③模仿莫言,我也讲几个故事。
④第一个故事,关于中国著名作家肖复兴。七八岁的时候,肖复兴偶然读到了《少年文艺》中的一篇小说:小镇上两个穷孩子为了看马戏,帮马戏团搬东西换入场券,结果马戏开演时,却因劳累睡着了……
⑤小说的名字叫《马戏团来到了镇上》,这个故事多么简单,但两个孩子渴望看马戏最终没有看成,却格外让肖复兴感到异样。一种莫名的惆怅,一种夹杂在美好与痛楚之间忧郁的感受,随着和肖复兴差不多大的两个孩子的睡着而弥漫开来, 竟然弥漫到肖复兴的整个生命里去。
⑥肖复兴从此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希望搞清楚那个让自己惆怅和忧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他省吃俭用,找到了好多《少年文艺》,去找那个《马戏团来到了镇上》作家的文章读,找不到就读别的文章。慢慢地,他的阅读范围不断扩大,视野不断开阔,由阅读而写作,终于成为一个大作家,现在是北京作协副主席。
⑦为人生的困惑而读,阅读改变人生,肖复兴即是一例。
⑧第二个故事,关于清朝中兴之臣曾国藩。据说,曾国藩小时候很笨,没有天赋,脑袋瓜不灵,常常被人嘲弄。有天晚上,曾国藩又用功了,一篇300多字的《岳阳楼记》,他念了20多遍,还是结结巴巴,背不下来。正好这天他家来了一个贼,躲在屋梁上,准备等曾国藩睡熟之后偷点儿东西。贼等啊等啊,谁知曾国藩太笨了,始终背不出来,要命的是,他还与这篇文章耗上了,背不出来誓不罢休。午夜时分,所有人都酣然入梦,曾国藩还在颠来倒去,嘴里念念有词。那贼实在忍无可忍,霍地跳下来,冲曾国藩大吼:“我听都背熟了,你这种笨人还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一字不落地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⑨故事引人深思。那贼聪明则聪明矣,却只能做一个贼。曾国藩笨则笨了一些,却有一股子韧劲。人家读书,他就啃书;人家读书而已,他却知行合一,一定要把读到的做出来,活出来,最终凭着对自己的狠劲,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⑩人之病并不可怕,人之愚最难疗救,唯阅读可以治愚。
⑪第三个故事,关于“聊斋”中的书生。“聊斋”里都是鬼故事。某天,一个书生在书房中看书,读了一篇又一篇,文章被他圈点得密密麻麻。一个鬼正好游荡到这里,想吓唬他,结果书生沉迷在阅读之中,充耳不闻。鬼怒气冲冲把一张大脸伸到书生眼前,谁知书生微微一笑,翻开书,问鬼道:“你认识字不?你会阅读不?”鬼沉默良久,一张脸红得发紫,紫得发黑,黑得发亮,无言而退。
⑫人生而恐惧,阅读让人胆大,阅读者无所畏惧。
⑬显而易见的是,阅读不是为了做一个行走的书橱,而是为了心灵的创造。当心走得更远,脚步自会前行。
⑭阅读,乃灵魂的壮游。
(选自2023年5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人生有困境,何以解困?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某网站曾发布一段名为《后浪》的演讲视频,寄语年青一代:“青春是善良、勇敢、无私和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中有光。”
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颗无名的小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辗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诗中的女子,为何让“君子”寤寐思服?作品 | 选段 | 批注 |
《骆驼祥子》 | 祥子始终没言语,呆呆的立在那里。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他猛的跑出去,飞也似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然后,坐在原位,低下头去,仿佛非常疲倦。 | 这是全书中祥子难得豪气一把的时候。这老者是① |
《海底两万里》 | 船长站起身来,还好没有负伤。他 | 航行到斯里兰卡附近时,尼摩船长邀请众人参观采珠场。船长从黑鲨口中救下印度采珠人的行为让阿龙纳斯教授对他的看法大为改观。这段话中“径直”“抱”等词写出了③ |
《创业史》 | 生宝背着栓栓一边走,一边想:什么叫艰难?“艰难”二字怎么讲?他明白了:鬼!当自己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要 | 生宝背着约190斤的栓栓下山,这是多么困难多么不容易啊!他想到这是为了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