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①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②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①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③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④呜呼!世之都三公⑦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⑧,为沟中瘠⑨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⑤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节选(钱公辅《义田记》有删减)
【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画一处)【甲】
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收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
(选自洪迈的《容斋随笔》)
【乙】
子思②居于卫,缊袍无表③,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入,
(刘向《说苑·立节》)
A.仅有 |
B.子思居 |
C. |
D.受 |
拾鹿角(作者:申平)
①那年春天,我和哥哥到大山深处去捡拾鹿角。
②每到春天,公鹿头上的旧角会自行脱落,然后长出新角来。鹿角可入药,又可作装饰品,一对鹿角,能卖到一两千块。
③春天的山里,说不出有多么美丽。我们却无心欣赏美景,眼睛只管盯着地面,在草丛里、树空间寻找鹿角。
④但是第一天,我们一无所获。哥哥就说:a走,咱再往远处走走。不觉间,我们走到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晚上,我们在一块巨石下面支起了帐篷。夜晚的山谷,寒风阵阵,还夹杂着隐约的狼嚎。我们蜷缩在里面,浑身直打哆嗦,紧握砍刀一动不敢动,仿佛一动狼就会扑过来。
⑤天亮以后,哥哥说,赶紧收拾东西往回走吧。但是,我们转了好久,竟然又转回到昨晚宿营的地方来了。我张嘴要哭,却被哥哥严厉制止住。他说:b走,我们换一个方向走。
⑥我们已经没有心思去找鹿角了,只能在大山里不停奔走。当我们走到一片林间空地时,突然惊起一群野鹿,轰隆隆地一阵响,直冲进树林。奇异的是,有一对雄鹿,犄角别着犄角,在原地打转。我们一看,立刻呐喊着冲了过去。两只雄鹿惊慌地侧着身子奔跑,很快就被两棵树夹住,动弹不得。
⑦太好了!哥哥呼喊着跑过去,举起砍刀就要往野鹿脖子上砍,但他的刀突然停在空中,然后又放下,说:不行,野鹿是国家保护动物,砍死是犯法的。我说,那就干脆把它们的犄角敲下来!
⑧我们走到鹿角旁,看到野鹿那两双充满恐惧绝望的眼睛。别住就意味着死亡,野狼会毫不费力地把它们吃掉。既然都是鹿角惹的祸,给你们敲掉正好。我举刀要砸,哥哥又说不行。他说,如果硬砸鹿角,鹿也会流血而死。
⑨哥哥郑重其事地考虑了半天,最后他说:咱们还是帮它们把犄角分开吧,救命总比杀生强。
⑩于是,我们放下砍刀,上前去拆解鹿角。它们却很害怕,脑袋不停摆动挣扎,尖尖的鹿角竟然划破了哥哥的手。后来哥哥开始跟野鹿说话,还轻轻地唱歌给它们听,慢慢靠近,轻轻抚摸它们。野鹿渐渐安静下来。哥哥看准了鹿角卡住的地方,左掰右扭,最后哗啦一声,鹿角真的分开了。两只野鹿立刻纵身跃起,闪电般跑向了丛林。
⑪野鹿获救了,可我们依然迷路。我们在树林里左突右奔,森林好像无边无际。天渐渐又要黑了,我和哥哥的脸变得蜡黄,手脚发抖。我们躺在地上哭起来,一起高喊:救命呀,救命呀!我们的声音在树梢上滚动,在山谷间回荡,回答我们的只有沉默。
⑫正在绝望之际,忽然听见一阵轰隆隆的声响,我们抬头一看,竟然是一群野鹿举头看着我们,还有两只公鹿朝我们发出“呦呦”的叫声。咦,难道这是刚才我们解救的公鹿吗?它们跑来干什么呢?
⑬哥哥猜测说,它们是不是要给我们带路,走,跟它们走试试。于是我们往前走。鹿群果然在前面不快不慢地走,有时还会停下来等待我们。翻过一座山,前面忽然豁然开朗。我和哥哥不由兴奋地喊叫起来。
⑭这时,鹿群要准备回去了。我和哥哥不断向它们挥手,鞠躬致谢。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幕出现了:只见鹿群里的公鹿忽然拼命晃动起头颅来,之后听见辟里啪啦一阵响,等到它们消失以后,它们停过的地方,留下了十几只鹿角……
(选文有删改)
1.请从“原因→结果”的角度例句 | 心理 | 方法 |
第④段:仿佛一动狼就会扑过来 | ① | 通过幻觉描写,揭示人物心理。 |
② | ③ | 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
第⑪段:我们的声音在树梢上滚动,在山谷间回荡,回答我们的只有沉默。孤寂、绝望 | 孤寂、绝望 | ④ |
A.a句的前一个“走”字,表达了在一无所获情况下,“哥哥”坚持前行的果敢态度,应重读。 |
B.a句的后面的“走走”,是前路未知的试探,带有商量语气,应读得平缓一些。 |
C.b句的前一个“走”字,是迷路之际、“我张嘴要哭”时,“哥哥”的严厉呵斥。带有命令语气,应重读。 |
D.b句的后一个“走”字,是“哥哥”指出离开的路径,也带着商量口吻,可用平缓的语气读。 |
母亲的“经书”
冯剑芳
①腊月里的一个早上,下了一场薄雪。母亲一不留神,摔了一跤,左手腕骨折,住进了医院。由于什么活儿也做不成,还得花钱,母亲有些惆怅。
②出院后的第一天早上,等我听见声响,母亲已经挎着胳膊在厨房里忙碌。看到母亲被绷带勒住的手指肿胀得发亮,我的心似油煎一般难受。
③打我记事起,母亲的手背就比正常人厚两三倍,一年四季高高隆起,手指头也比别人粗上一两圈。一到冬天,母亲的双手又红又肿,四处皴裂,那些小口子就张着嘴,往外流着脓血,直到夏天结痴。她的手背上白一块、紫一块,那是为了撑起这个家,多添的一道道伤疤。
④春天,麦苗返青,我和妹妹跟着母亲去浇水。我们站在田垄边,竖着耳朵听流水淙淙地灌溉庄稼,满一个畦的时候,我们喊声“到”,母亲麻利地脚下一蹬,双手一用力,三下两下,铁锹带起厚厚的土,落在垄沟上。“哗”,水流改变了方向,母亲还未痊愈的手背却崩出了几个口子,鲜红的血液汩汩地往外冒。
⑤秋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去摘棉花。她厚厚的手掌一把攥住盛开的棉花,往上轻轻一扬,肉墩墩的棉花就全部听话地跑到她的手掌心,然后被塞进绑在腰上的包袱里。“一定要把棉花摘干净,否则残留下来的‘眼睫毛’晚上就会飞到你的眼前,让你睡不着觉。”母亲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我们。我和弟弟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招一式地摘着棉花,只有妹妹( )跑到了最前面,落下许多“眼睫毛”。渐渐地,包袱里的棉花越来越多,我们都拖不动了,母亲也( )挪着步子。雪白的棉花倒在蒙茸茸刚刚泛绿的麦田上,堆成高高的小山。“幸亏有你们,我一个人得摘到什么时候啊!”母亲颇感欣慰,我们姐弟三个仰起自豪的笑脸。
⑥棉花收成最好的那一年,母亲奢侈并且( )请求父亲买来一台收音机。“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故事和歌谣
⑦“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母亲文化不高,也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姐弟三个谁考试得了第一名,母亲就带谁去新华书店,可以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
⑧冬天的夜里,昏暗的灯光下,我们和母亲一起剥花桃。睡觉前,母亲用不知从哪里寻来的不冻手的偏方,熬制成热汤。我们把温热的汤水捧在手心里,打在她的手背上,氤氲的热气
⑨那时候的冬天,滴水成冰。母亲站在院子里,伸出红肿的双手,从半自动洗衣机里打捞着衣服。她不让我们姐弟三个触着凉水,她怕,怕我们的手像她的手一样。
⑩缝纫机“哒哒哒哒”地唱着歌,母亲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出我们一家人四季的衣衫:我的偏襟小袄、妹妹的泡泡肩小褂、弟弟威武的军装、父亲笔挺的裤子。母亲带上她的大顶针,飞针走线,穿过厚厚的鞋底,换来我们脚下的舒适。
⑪那些清贫的岁月里,母亲的手是一团火,为我们驱走严寒,带来幸福、平安、喜悦和诗意。
⑫“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母亲亲身躬行,不正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无字经书”吗?
(选自《知识窗》2021年第1期,有删改)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艰难地猴急地坚决地 |
B.猴急地坚决地艰难地 |
C.猴急地艰难地坚决地 |
D.坚决地艰难地猴急地 |
时间 | 与“母亲”有关的事 | 母亲心情 |
腊月里下薄雪的一个早上 | 母亲摔跤左手腕骨折住进医院 | ① |
灌溉庄稼满一个畦的时候 | ② | 急切 |
秋天 | 我们姐弟三个帮母亲摘棉花 | ③ |
宣纸的“前世今生”
①“宣纸制作技艺”与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不少人对其发展演进及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为有必要对宣纸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②“宣纸”二字连用,成为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始于唐代《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种“宣纸”还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蜡之”后才可以用的皮纸。可见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而称的。
③宋末元初,“以蔡伦术为生业”的曹氏一支因避乱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试制和生产。宋朱经元到明中叶之前,皖南山区社会
④明朝中叶后,选址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一种,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青檀皮浆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宣纸因其质地绵韧、纹理纯净、不蛀不腐、润墨性强的独特禀赋,成为书画家们的最爱。
⑤如今,宣纸产地早已由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今天所谓正宗宣纸,就是用生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做原料,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书画、裱拓用纸。
⑥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经历了上千年岁月,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笈的宣纸,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作者:曹天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宣纸”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内涵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宣纸”这一说法始于唐代,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命名的。 |
B.宋末至明朝中叶,“宣纸”以青檀皮为原料制成的纸张,开始用于装裱托纸等,成为书画家的最爱。 |
C.明清时期,“宣纸”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的高级书画纸张。 |
D.如今,“正宗宣纸”是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原料,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书画、裱拓用纸。 |
A.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宣纸一词的起源及内涵。 |
B.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宋元时期宣纸的主要功用。 |
C.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单一用青檀皮纤维成纸和掺加了沙田稻草纤维的纸作比较,突出强后者绵柔度高、润墨效果好的特点。 |
D.第⑥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宣纸在我国书法绘画中不可取代的妙用。 |
A.“相对”表范围,准确地说明了皖南山区社会的稳定保障了当地造纸业快速发展。 |
B.“恰到好处”说明了安徽泾县小岭独特的弱酸水质为泾县制作高质量宣纸提供了极好的客观条件。 |
C.“崭露头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泾县宣纸的独特品质开始显露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
D.“稚嫩”一词说明了宋末元初的宣纸制作工艺还不十分成熟,仅能用于装裱托纸等。 |
A.文章题目“宣纸的‘前世今生’”中“前世今生”是人格化的写法,意在通过对比突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宣纸在过去与现在制作功能及质地上的不同。 |
B.正宗宣纸起源于泾县,是以造纸为业的曹氏一族来到这里根据当地条件结合当地特有的山泉水质制作出了初始的泾县宣纸。 |
C.现今,国内少数地方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因为原料及水质的不同,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 |
D.宣纸虽经历了上千年岁月,但仍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
“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卡塔尔世界杯中,梅西手捧大力神杯的画面与《早安隆回》的旋律相互交融,令人激荡难忘。对足球的热爱是梅西人生中“最美的星星”,照亮他“一路前行”;绿茵场上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是球迷们“最美的星星”,照亮他们一路前行……在你的人生中,也一定有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一直激励着你一路前行,成为你夜空中“最美的星星”。
生活中的惊喜让我们感到无限欢悦。意想不到的礼物是惊喜,柳暗花明的发现是惊喜,雪中送炭的帮助是惊喜……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①谓②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③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④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⑤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⑥走。
(《颜氏家训(节选)》)
A.择其 |
B.回也不改其 |
C.匹夫不可夺 |
D.思 |
A.本文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
B.第三章孔子自述了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会逐步提高。 |
C.颜回能经受贫穷困苦的考验,孔子以“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品德。 |
D.“逝者如斯夫”表现了孔子告诫弟子们“时光易逝,要珍惜时间,及时建功立业”这一道理。 |
父亲的灶台
陈满意
①炊烟是灶台盛开的花。
②灶台像是一家之主,左右着乡下人的日子。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支灶台有一定的学问和规矩,烧起来要省柴,还要美观耐用。父亲充分考虑到柴草燃烧时发出的热量和使用时的方便,每次总能把灶台支出新意。
③那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砌好后的灶台用石灰粉平、刷白,一口大锅坐在上面就可以“热锅”了。所谓“热锅”就是在新支起的灶台上做一顿饭,“热锅”既表达了主人的一番谢意,又检测了匠人的手艺。热锅时左邻右舍都会到主人家祝贺,父亲总会醉醺醺地十分得意地回家。
④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台面是泥灰抹的。厨房低矮、昏暗、潮湿,炊烟把厨房熏得黑黢黢的,房顶上挂着黑灰条,墙角缀着蜘蛛网。日子一长,灶面就会裂开道道深浅不一的缝隙,用洗碗布棉洗时,常会沾起泥浆,总也抹不干净。
⑤父亲从东家到西家忙着做些泥水活,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既要围着灶台转,又要打理田里的一切。父亲很少坐在灶膛前烧火,灶台是母亲一个人的舞台。母亲从田里回到家时,总是风风火火连夹带拖地拽进一捆棒子秸放在灶台跟前,在她松手的瞬间,抖落满地深秋的气息。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秸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
⑥烧火是一份苦差事,硬柴棍好烧,可不多,过多的是棒子秸和树叶,却都不耐烧,得寸步不离地在灶口守着。但看着柴火在灶膛里翩翩起舞,又觉得十分温馨。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灶膛里,一灶膛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安详地走过的一生。揭开锅盖,会飘起一屋子的蒸汽,幸福便像饱和了一样,弥漫在周围,香喷喷的。
⑦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膛里塞上一块红薯,让将灭未灭的灰烬慢慢地烘熟它。上学时,母亲把红薯掏出来,在两只手上不停地翻动着,一边翻动一边拍打红薯上的草木灰,然后用一块棉布包严实了交给我,让我带着一路上捂手,等到学校的时候,红薯也渐渐凉下来,很快就成了我的腹中之物,天气再冷我的手也从未冻坏过。
⑧我们兄妹逐渐长大时,土灶台换成砖灶台并砌上烟囱,用水泥抹上光滑平整的灶面,灶身、烟囱全都抹上石灰,一片洁白。日子在母亲的侍弄下如灶膛里的火又红又旺。后来我们像散落的种子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根发芽。吃饭的人少了,母亲说烧大灶废柴,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还贴上瓷砖,十分洁净、漂亮。灶台就这样烹调着母亲的苦乐年华,洗刷着生活日记里的一页页美与酸。
⑨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只要灶膛里有火,日子就不会停止,乡下人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安慰、踏实,家就永远那么温暖怡人。
1.文章围绕灶台写了四件事,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李少翁传(节选)
李少翁者,豫章人。翁家世受医,精脉法。翁乃沉默长者,入门无流视,未尝预问病者病,第令伸臂出示,手指一着腕上,形神忽往①。久之,指离于腕,徐以一二语病者隐结②,少焉投药,犹掇③之耳。
余始不甚识翁,会余弟妇病风眩,状类尸蹶④,举家喧言“暝矣”!翁至,视其脉:“治也!”进一匙而苏。期以逾月,法当病如前,再进一匙,乃愈。余始奇其言,神其术。后余数患奇疾,法当死,翁数起之。
翁性不以人所不能而愧人,不以人所不知而傲人。其为长者如此。
(选自《钟惺散文选集》,有删改)
A.已而友得/绵疾翁起/如之以是/益神翁医。 |
B.已而/友得绵疾/翁起如之以/是益神翁医。 |
C.已而友得绵疾/翁起如之以/是益神翁医。 |
D.已而/友得绵疾/翁起如之/以是益神翁医。 |
A.李少翁不太爱说话,病人进门,他很少去看,也不事先问病人的病情。 |
B.“我”的弟媳得了风眩病,全家都觉得不行了,李少翁看了一下脉,喂了一勺药,弟媳就病愈了。 |
C.李少翁给病人看病,能急人所难,会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而答应什么时候去诊治。 |
D.李少翁如长者一般德高望重,不因为别人做不到而让别人惭愧,也不因为别人有所不知而轻视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