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读整本书时,关注前后关联之处,往往会有奇妙的发现。仿照示例,写一写你的阅读感受。(本试卷中出现的情节不可作为答题内容)(《儒林外史》)
提示:前后情节关联的常见方式有发展式、相似式、对比式、因果式等。

示例:①兴建泰伯祠并举行祭祀大典是小说的高潮,有辉煌的建筑、隆重的仪式和成群的真儒。整体体现出抵制当下一味追求功名富贵颓风的愿景。

②到了本书之末,当年费了很大心力、财力、物力修建起来的祠堂已经完全荒废,结局凄凉。作者用无情的笔墨流露出自己的痛惜和无奈之情。

③前后关联,其间巨大的张力表明作者内心深切的矛盾,既力图改造当下的社会风气,又深感此路不通,梦想幻灭。通过前后关联,还可以进一步发现,王冕隐居,泰伯祠落寞,市井四大奇人独善其身,隐士、贤人、奇人都无法改变浊世,作者悲凉的文字分明能让我们听到那穷途末路的哭声。

类型:名著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槐

①一直对北京充满向往,且越和着祖国强劲发展的律动前行,就越热切地渴盼亲近北京。心向往之,却身不能至,有时竟羡慕起扎根于京、生长于京的那些树木来。有幸在今年,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特殊年份,我到北京工作了一段时日,从而有缘深度融入,亲身感受她的气息与热度,触摸她的厚重与脉动。在诸多树木中,能广而久、亲而详地记录北京时事变迁的,当槐树莫属。北京的槐树与北方其他地域的槐树并无二致,可不管古木还是新枝,皆因生在首都,长于街巷,既浸润尊贵之气,又沾染烟火之气;既历经悠悠过往,更亲历火热时代,从而修为了独特的气质。故而,我愿亲切地称之为“北京槐”。

②槐树之于北京,就如胡杨之于大漠,提起来便有种难以言表的情结。这情结,既来自于槐树的古老、广布、寻常,更来自于槐树的质朴、坚韧、蓬勃。张恨水在《五月的北平》中记述:“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在五月里,你如果登上景山之巅,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舍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可见,槐树在北京由来已久,且一直都在。

③初到北京时,正值槐树萌芽。与太行深山家乡小城的槐树―模一样,高高的干、黑黑的枝、嫩嫩的芽,一眼便可识得。如今,离家在外,望见这熟稔的槐树,便如遇到老乡一般,我急忙上前,张开双臂,搂住树干,打个招呼,瞬时有了种莫名的安全感。与北京槐成了朋友,既成朋友,便时常拜访,一年有期。

④槐树开花的时节,我们在一起。粉白的槐花隐在墨绿的槐叶之间,色彩明丽,相映成趣,构成北京五月标志性的绝美画面,令心一片静净。更可人的是,那满胡同弥散的馥郁的槐花香,甜甜蜜蜜,偶尔佐进些沿街门店的卤煮、烤鸭、烧烤、糕点香味,全然将工作的疲累与离乡的寂寞驱散尽净,周身舒爽地轻快漫步。

⑤槐树葱郁的时节,我们在一起。槐树高大,枝叶繁茂,自然长成大伞模样,撒下一片阴凉。夏日的北京很是炎热。每每骑车或散步走过槐阴路,我都要紧行几步,如获救星般地躲到浓阴之下休息片刻,大口呼吸着凉凉的风,如获重生,再次登程。如遇雨天,到槐树下避个雨,也是惬意得很,偶尔有几滴雨从叶隙滴落,滴在发间、脖颈,倏地一凉,倒是有趣。

⑥槐树叶落的时节,我们在一起。我踩着枯黄的落叶,仰面接几片落叶,感受着那曲曲折折的叶脉间所蕴含的生命轮回的律动。

⑦槐树覆雪的时节,我们在一起。那风骨外露的黑色枝干,在寒冷的西北风中抖落一身枯叶,昂首挺胸傲然迎接瑞雪的降临。让白雪映衬下的苍劲虬枝定格成凄美的瞬间,入照片入画作,入文入诗,成为永恒。

⑧槐树再度萌芽的时节,我们还将在一起,共叙一年友情,然后,挥手告别,期待有缘再会。槐与“怀”同音,我会在家乡的槐树下,怀想起北京槐,就像在北京想起家乡槐一样。

⑨我有时走在槐阴下就想,这些槐树像极了众多游子,扎根于此,耐得了孤寂,耐得了寒暑,耐得了贫瘠,在北京开枝散叶,可那深扎于北京土地的根系却指向一个个遥远的故乡。不由得对所有在北京漂泊或定居的游子心生敬意,太多的艰辛与苦楚定如这繁密的槐叶一般生了落,落了生,最终滋养自己,站立成一株挺拔的槐,庇护着北京这个大家与个人专属小家的一方晴空,为后来者遮风挡雨,虽渐渐韶华远去,却更加根深叶茂。

⑩如今,我每天从古老的什刹海胡同出发,穿过现代的金融街到达工作地,无数棵高大茂盛的槐树被我甩在身后。我们在前行,北京在前行,中国在前行,唯有这些极具生命力与忍耐力的北京槐,一直站在这里,见证这座古城从历史走来,与时代前行,向未来进发的速度与非凡。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解的一项是(       
A.我愿亲切地称之为“北京槐”,是因为北京的槐树与北方其他地域的槐树并无二致。
B.文中第②段引用张恨水的记述是为了强调槐树在北京由来已久,且一直都在。
C.极具生命力与忍耐力的北京槐,见证了北京的历史、现在与向未来进发的速度与非凡。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抒情。
2.文章以“北京槐”为题有哪些作用?
3.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画线句子。
4.一年四季,作者笔下的北京槐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5.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游览完阳台山,同学们感触良多。项目组决定带领大家品读经典游记,深刻理解历史文化与当下生活的链接。借助整本书阅读,对自然、人生、社会有更丰富而宽广的认识。

在断层间旅行

卜进善

①断层是由瓦当延伸的。

②残损了三分之一的瓦当背依大地,静静歇在时光缝隙里。我走近它时,它呻吟一下。我本来没有听见它的呻吟,它又用刺目的光和我打了个照面,接着又呻吟一下,我的眼灼伤了一般开始向它,向一切深藏不露的事物低垂下来,继而发亮。我或蹲或站,调整光圈、焦距,用镜头拍下它,然后跪下来凝视它。

③太阳的光芒照在瓦当和瓦当的周围。瓦当有着葵花一样的心脏与脸庞,它凝重、亲切地半依在土地的怀抱,半依在一种叫时间、文化、社会、精神等诸多概念与事物集合的断层上。

④旁边,是一块带着山河纹路的青白玉石,或许是来自和田的玉壁玉璜玉琮,可最后残了;或许是来自昆仑山、阿富汗、俄罗斯的玉圭玉璋玉珑,可最终毁了。再次搜寻,绿草东北瓦当的上方,四枚骨质样的物质正往土里钻,但风尘太多,时间尚短,钻的姿势也就定格成所谓的镶嵌。这块残损的瓦当、瓦当依附的土地、瓦当周围的物什镶嵌在我的眼眶时,我的内心如同它们一样凝重、辉煌。

⑤这是在泾川,这是在龙兴寺遗址。晌午后宝石蓝的天空之下,禁外线仿佛落在大地的熔炉里,色彩斑斓的阳光在大地上沸腾。我知道,比起太阳的温度,我更热爱大地的光芒,比起时间的从容,我更相信瓦当对岁月的指引与担当。

⑥公元1013年,也就是宋大中祥符六年,泾川龙兴寺僧人智明将约二千粒舍利安葬于此。此后整整千年,2013年的时候,众多的造像、遗物得以重见天日。时间仿佛在大中样符以后停滞,我们回头时,只见由残损了的瓦当、玉器、大砖大瓦构成的断层,绵延在不语的黄土层里。在此之前,我总把诸如瓦当一类的器物仅仅看成是建筑的需要或者生活中陈设的部分,把一座院落、一处房舍、一具器皿,看成是生活、生存的外衣与表象,可任由时间与灾难弃之毁之,再任由时间与劳动建之存之。世象如天,风云变幻,我们何惧一块瓦当的残损,何惧一种文化断层在地下的诉求。

⑦泾川人仿佛听到了来自文化断层的声音,我在新建的大云寺的宝塔高处俯瞰山川大地。近处的西平铁路如一条钢铁醉汉横卧东西,远处朦胧的高楼驿次栉比,更远处的群山之外,仿佛有滕子京治下的巴陵郡岳阳楼。当年,范仲淹在泾川写《岳阳楼记》时,他断然想不到,大地上会有如此丛林一样的高楼,会需要时间的传递,需要历史的打磨,使其附着上岁月的包浆,才会被人珍爱。龙兴寺遗址的文化断层静使在阳光下或者地层里,大云寺舍利塔终于建在了文化断层之上。

⑧由大云寺地宫登塔,拾级而上,我看到了塔基那些冷暖绵延的文化断层。我伏在透明的玻璃上,仔细看仔细听。又是陶片,又是碎裂的瓷器,还有瓦砾、木块、绳索……它们的原身遇到了灾难:一次坍塌或者一种挤压,经过某种短暂的土崩瓦解,它们迸裂、扑腾、挣扎,最后归于寂静。一些布帛菽粟、一些修饰文字和一些杂木一起慢慢腐朽,而另一些树木昆虫或许会变成化石,至于那些青花上映衬的主人的矜持与微笑,面对石壁的思悟,面对苍穹的追问,至于一个人一家人一些人的情结、精神追逐,以及一个时代的威仪、风尚,或者一个时代的苦痛、辉煌……一切的一切,都不可名状地聚拢在这些被今天称之为文化断层的土壤里。

⑨断,是一种灭失、归途,又是一种呼唤、壁始。放弃岁月的焦灼与慌乱,追寻人生的智慧与从容,人生之灯应该是从点燃之初到油尽灯灭时的一种精神历程。透过冰凉、茫然、黑暗,把思想和精神的温度镶嵌在文化的断层上,使其新生。

(选自《人民文学》2020年第2期,有删改)


【注释】瓦当:瓦当俗称瓦头,用以覆盖古代建筑中的建筑檐头。其始于周代,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1)作者在断层间旅行,穿越古今,主要看到了什么?请补充信息。
   



(2)这篇游记语言表现力很强,任选一句,任选角度品味赏析。
①我走近它时,它呻吟一下。我本来没有听见它的呻吟,它又用刺目的光和我打了个照面,接着又呻吟一下,我的眼灼伤了一般开始向它,向一切深藏不露的事物低垂下来,继而发亮。
②晌午后宝石蓝的天空之下,紫外线仿佛落在大地的熔炉里,色彩斑斓的阳光在大地上沸腾。
(3)第⑥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4)题目中的“断层”指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5)作者在龙兴寺遗址的残缺瓦当中,思索文化传承与创新。请结合作者的思考和你的游历,说说你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温暖的围巾

①我满怀崇敬之情,去拜访两位老人。一位是个头不高黑红脸膛的瘦弱老人,一旁是比他还瘦的老伴。两位老人像一对日夜不倦、吐丝不止的春蚕,从早到晚织围巾,一年四季织围巾,十四个年头坚持不懈织围巾。

②老人织的围巾,不买卖,不送亲朋,不赠好友,而是送给生活在祖国边疆的人们。

③玉麦小学,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该校新生在国庆节前夕故到千里迢迢寄来的围巾。孩子们围上色彩缤纷的围巾,顿时感到暖融融的。师生们决定回送老人一份有意义的礼物。9月27日,乡小学与两位老人进行视频连线。在玉麦乡标志性山坡上,学校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师生们向国旗敬礼,也向尊敬的爷爷奶奶敬礼。

④地处东海的北端岛,冬天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人。牛年春节前,守岛官兵收到老人邮寄来的一批色彩缤纷的围巾。戴上爱心围巾的官兵们笑容洋溢,胸中荡漾着无限温暖。他们找来精美鹅卵石,一面画上海鸥、渔船、护渔舰艇、灯塔和哨兵;另一面写上心里话:赠子敬爱的爱心爷爷——北礵岛全体官兵。一同寄来的还有感谢信:“您的爱心,给了我们极大的幸福感。我们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坚决完成好光荣使命,誓死守护祖国的万里海疆。”

⑤挂在老两口织巾工作间墙上的一张中国地图上,沿着祖国的万里边防海防线,贴上了一百一十三颗醒目和耀眼的红色五角星,照耀着两位老人用围巾温暖的一个个解放军哨所、公安边防派出所、边疆学校。这些年,老两口用坏六架纺车,寄出上万条围巾,也收到许许多多边关人的滚烫心意……

⑥织巾拥军,是老人一家五代人的爱心传承。老人的父亲,是河南省安阳市早期的中共地下党员。老人八岁起就为地下党组织送信,从记事起就看着父母给解放军做鞋子、打手套、织围巾。父亲临终前的嘱托,老人一直铭记在心——不要忘了解放军,不要忘了守卫祖国的官兵。逢年过节,一大家人从四面八方团聚老人小院之日,就是四代同堂热热闹闹同织围巾献爱心之时。

⑦一纱一线都是爱。如今,老两口仍然在默默地织围巾。他们要抢在寒冷冬季前,把围巾寄到边疆。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西洪沟村,八十六岁的老人赵中福,老伴张娥梅,孜孜不倦,织出了温暖,织出了大爱。

⑧而老人反复说的只有一句话:“围巾谁都能织。我做了件普通事,不值得说。”

1.本文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2.结合文意,请自选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两位老人像一对日夜不倦、吐丝不止的春蚕,从早到晚织围巾,一年四季织围巾,十四个年头坚持不懈织围巾。
3.第⑥段介绍老人的父亲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琪的礼物

(美)欧亨利

①到了七点钟,咖啡已经煮好,煎锅也放在炉子后面热着,随时可以煎肉排。

②吉姆从没有晚回来过。德拉把表链对折着握在手里,在他进来时必经的门口的桌子角上坐下来。接着,她听到楼下梯级上响起了他的脚步声。她脸色白了一忽儿。她有一个习惯,往往为了日常最简单的事情默祷几句,现在她悄声说:“求求上帝,让他认为我还是美丽的。”

③门打开了,吉姆走进来,随手把门关上。他很瘦削,非常严肃。可怜的人儿,他只有二十二岁——就负起了家庭的担子!他需要一件新大衣,手套也没有。

吉姆在门内站住,象一条猎狗嗅到鹌鹑气味似的纹丝不动。他的眼睛盯着德拉,所含的神情是她所不能理解的,这使她大为惊慌。那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嫌恶,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只带着那种奇特的神情凝视着德拉。

⑤德拉一扭腰,从桌上跳下来,走近他身边。

⑥“吉姆,亲爱的,”她喊道,“别那样盯着我。我把头发剪掉卖了,因为不送你一件礼物,我过不了圣诞节。头发会再长出来的——你不会在意吧,是不是?我非这么做不可。我的头发长得快极啦。说句‘恭贺圣诞’吧!吉姆,让我们快快乐乐的。我给你买了一件多么好——多么美丽的好东西,你怎么也猜不到的。”

⑦“你把头发剪掉了吗?”吉姆吃力地问道,仿佛他绞尽脑汁之后,还没有把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弄明白似的。

⑧“非但剪了,而且卖了。”德拉说。“不管怎样,你还是同样地喜欢我吗?虽然没有了头发,我还是我,可不是吗?”

⑨吉姆好奇地向房里四下张望。

⑩“你说你的头发没有了吗?”他带着近乎白痴般的神情问道。

⑪“你不用找啦,”德拉说。“我告诉你,已经卖了——卖了,没有了。今天是圣诞前夜,亲爱的。好好地对待我,我剪掉头发为的是你呀。我的头发也许数得清,”她突然非常温柔地接下去说,“但我对你的情爱谁也数不清。我把肉排煎上好吗,吉姆?”

⑫吉姆好象从恍惚中突然醒过来。他把德拉搂在怀里。我们不要冒昧,先花十秒钟工夫瞧瞧另一方面无关紧要的东西吧。每星期八块钱的房租,或是每年一百万元房租——那有什么区别呢?一位数学家或是一位俏皮的人可能会给你不正确的答复。麦琪带来了宝贵的礼物,但其中没有那件东西。对这句晦涩的话,下文将有所说明。

吉姆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包东西,把它扔在桌上。

⑭“别对我有什么误会,德拉。”他说,“不管是剪发、修脸,还是洗头,我对我姑娘的爱情是决不会减低的。但是只消打开那包东西,你就会明白,你刚才为什么使我楞住了。”

⑮白晰的手指敏捷地撕开了绳索和包皮纸。接着是一声狂喜的呼喊;紧接着,哎呀! 突然转变成女性神经质的眼泪和号哭,立刻需要公寓的主人用尽办法来安慰她。

⑯因为摆在眼前的是那套插在头发上的梳子——全套的发梳,两鬓用的,后面用的,应有尽有;那原是在百老汇路上的一个橱窗里,德拉渴望了好久的东西。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美丽的发梳——来配那已经失去的美发,颜色真是再合适也没有了。她知道这套发梳是很贵重的,心向神往了好久,但从来没有存过占有它的希望。现在这居然为她所有了,可是那佩带这些渴望已久的装饰品的头发却没有了。

⑰但她还是把这套发梳搂在怀里不放,过了好久,她才能抬起迷蒙的泪眼,含笑对吉姆说:“我的头发长得很快,吉姆!”

⑱接着,德拉象一只给火烫着的小猫似地跳了起来,叫道:“喔!喔!”

⑲吉姆还没有见到他的美丽的礼物呢。她热切地伸出摊开的手掌递给他。那无知觉的贵金属仿佛闪闪反映着她那快活和热诚的心情。

⑳“漂亮吗,吉姆?我走遍全市才找到的。现在你每天要把表看上百来遍了。把你的表给我,我要看看它配在表上的样子。”

㉑吉姆并没有照着她的话去做,却倒在榻上,双手枕着头,笑了起来。

㉒“德拉,”他说,“我们把圣诞节礼物搁在一边,暂且保存起来。它们实在太好啦,现在用了未免可惜。我是卖掉了金表,换了钱去买你的发梳的。现在请你煎肉排吧。”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吉姆发现德拉剪掉了长发的震惊。
B.第段,德拉泪眼迷蒙的原因是为自己头发没了,这套发梳也没有用后悔。
C.小说反复写吉姆的奇特的神情是为了侧面烘托这一头秀发对拉德很珍贵。
D.小说结尾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2.请用一句话简要概述选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现在这居然为她所有了,可是那佩带这些渴望已久的装饰品的头发却没有了。(赏析加点词语)
(2)吉姆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包东西,把它扔在桌上。(赏析人物描写方法)
4.文章三次写了煎肉排看似闲笔,实则反映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人物的心路历程。
5.这两份礼物阴差阳错由昂贵变为无用,吉姆却说“它们实在太好啦”,试分析“好”在哪里?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出山上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不向严寒低头弯腰,突出青松的傲骨。
B.三、四句“风声一何盛”突出风的雄健挺拔。“松枝一何劲”突出松枝的迅疾凶猛。
C.五、六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
D.最后两句一问一答,在此处直抒胸臆,直接描写了松柏的品格,点明了作品的主题。
2.结合全诗谈谈“冰霜”“瑟瑟谷中风”这些景物在诗中的作用。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扁豆花

①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②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上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③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④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打嘴也不丢。

⑤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⑥我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他们是浑然一体的。

⑦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页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大悲庵,早已化作尘土。但他那句“满架秋风扁豆花”,却与扁豆同在,一代又一代,不知被多少人在秋风中念起。

⑧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

⑨清代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1.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将百草园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难以忘怀。上面所选文字作者抓住了扁豆花的哪些特点?
2.第④段回忆了“我”儿时哪些情景?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3.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妙处。
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4.说说文章结尾处引用查学礼的诗有何作用。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做题。

你那一刻的随意馈赠,宛如秋夜的流星,在我生命深处点燃了烈焰。——泰戈尔


请你以《你的馈赠,点燃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面是小锦阅读《艾青诗选》时听做的笔记。请完成探究任务。
诗作摘抄探究
《吹号者》

他不能不爱他的号角/号角是美的——它的通身/发着健康的光彩/它的颈上/结着绯红的流苏

结合“摘抄”,简析艾青诗歌创作的特点。
《叫喊》

我从阴暗处/怅望着哪/白的亮的/波涛般跳跃的

宇宙/那是生活的叫喊着的海啊

类型:名著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湖心亭的“一”痕、“一”点、“一”芥,诉说着张岱难言的孤寂;有“九”级台阶的房屋,是“父亲”毕生的追求;爱与暖与希望,汇成一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不满足于“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让我们可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常常牵连着数字,有时又凝结为数字。


关于数字,你有过怎样的故事?又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自拟一个包含数字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④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