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全诗情景交融,描写虚实结合,上阙对月,下阙怀人,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B.“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极富动感,表现出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联想到舞姿的美妙。 |
C.下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朱阁”“绮户”,与上阙“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主题。 |
D.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味深长,传为佳句。 |
高骈开海路
孙光宪
安南高骈奏开本州海路。初,交趾①以北,
(选自《北梦琐言》,[五代]孙光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A.或/言骈以术假雷电/以开之 | B.或言/骈以术假/雷电以开之 |
C.或言/骈以术/假雷电以开之 | D.或/言骈以术/假雷电以开之 |
A. | B.多 |
C. | D.乃 |
满山的春天
①一夜春雨,沉睡了整个冬天的山野渐渐舒展身姿。大娄山脉,春在层峦叠嶂中渐渐生发,道路两旁,桃花、李花、山茶花、油菜花……花色与青山交织,宛如一幅秀丽的画卷。
②我们前往贵州省桐梓县大河镇石牛村,拜访八十岁高龄的造林模范魏发府。车穿过浓浓晨雾,驶过著名的七十二道拐,往东进入石牛村,魏发府一家种植的三十余万株杉木就生长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大坪山上。阳光渐渐拨散晨雾,远处,大坪山的莽莽林海在春日的阳光下,像被水洗过一样,格外干净、翠绿。
③沿着山路,我们走进一片绿色的海洋。林间,空气格外清新凉爽,处处弥漫着花草、树木与
泥土的气息。在一处山坡上,远远看见魏发府老人正背着竹篓俯身捡拾林间垃圾。老人见到我们,停下手中的活,笑盈盈地走来与我们握手打招呼。老人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花白的头发上顶着一层淡淡的露珠,脚上的胶鞋沾满了草屑。他的手掌宽大,结着厚厚的老茧。
④阳光透过密林,由高处斜斜地照射在笔直挺拔的杉树上。几只鸟儿在一丛丛新叶上跳跃,叽叽喳喳地传播着春天的消息。
⑤“你看,树有了,鸟就来了。鸟来了,虫就少了。鸟粪肥土,树木也长得好了。”老人摸着一株粗壮的杉树高兴地说。
⑥“这些树全是您种的呀?”
⑦“不止这些,一共有一千一百多亩。”老人领我们站到高处,指着远处连绵的高山:“这几座山都是,最远那里,如果走路的话,一来一去需要一整天呢。”
⑧我举目远眺,看不清最远的山头。很难想象,魏发府一家仅靠肩挑背驮,步行几十里山路,将一株株小树苗种成如今的参天大树,付出了何等的艰辛?
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过度开垦,大坪山的生态环境令人忧心。那时,魏发府常常独自一人在山上徘徊,望着满山荒芜,听着山风在光秃秃的山上肆虐,卷起漫天的尘土,他的心仿佛被紧紧地揪着。1985年春天,时任生产队长的魏发府决定把坡耕地退掉,用来种树。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多种树,尽早把荒山变绿。”他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⑩“每天,天刚蒙蒙亮,我们一家人就出发了,每个人都背着上百斤重的树苗。肩膀都被勒出了两道红印子,几天就磨出水泡了。坡陡路远,我们每天只吃两顿饭,省下的时间都用来赶路。一天下来,常常是上衣浸满汗水,裤子沾满露水,浑身都是湿的。”老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⑪然而,第一年春天,因为大坪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蓄水能力低,再加上缺乏种树经验,种下的树只活了一小半。魏发府重整旗鼓,水不够,他们就背水上山。他每天在林里一干就是十个小时,栽树的动作越来越娴熟。他一手扒土,一手执苗,捋直根须,小心翼翼地把苗放进坑。杉树和松树苗枝多叶硬,常常扎破手指,他就用松软的蚂蚁窝土止血止痛。夏秋季节,他早出晚归进林拔杂草。哪怕是寒冷的冬天,他照样隔三差五巡护山林。一年下来,他走坏了十多双鞋。这年,树苗成活率高达百分之九十。
⑫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十年之后,在魏发府的努力下,大坪山一个个荒芜的山头渐渐苍翠起来,一度断流的山泉水又恢复了,解决了当地村民饮水和灌溉的难题。他说:“这么多年,我为的是绿水青山,树就是我的孩子。”三十七年里,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山林从未遭受过一次山火。如今,老人依然坚持每个季节都去林间转悠。与树为伴的时光,成为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⑬他的付出逐渐被更多人知晓。他捧回了贵州省道德模范、贵州省劳动模范等荣誉。如今的他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2021年5月,七十九岁的魏发府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是石牛村历史上最年长的入党申请者。
⑭远处清风徐来,林间绿波荡漾。侧耳听,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青山在向老人致意。
(原文有删改)
1.下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描写大坪山秀丽的风光,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
B.第③段末句聚焦主人公魏发府手掌“厚厚的茧”,特写突出其植树造林的艰辛。 |
C.尾段直接地点明老人植树造林的巨大贡献,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之情,揭示了主旨。 |
D.文章运用插叙,补充交代了魏发府改造荒山的经历,使行文富于变化,内容更加充实。 |
奶奶的星星
史铁生
①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象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么……?”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噢噢——,睡觉吧,麻猴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阳光。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
②我是奶奶带大的。不知有多少人当着我的面对奶奶说过:“奶奶带起来的,长大了也忘不了奶奶。”那时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就是:这话用你说么?
③奶奶愈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笑:“等不到那会儿哟!”仿佛已经满足了的样子。
④“等不到哪会儿呀?”我问。
⑤“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⑥我笑个没完。我知道她不是真那么想。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都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身上去,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乎乎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耐烦干这个,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够漫长的。“行了吧?”我问。“再踩两趟。”我大跨步地打了个来回:“行了吧?”“唉,行了。”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长大了我给您踩腰。”“哟,那还不把我踩死?”过了一会我又问:“您干嘛等不到那会儿呀?”
⑦“老了,还不死?”
⑧“死了就怎么了?”
⑨“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⑩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依偎在奶奶怀里。那又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恐怖的印象。
⑪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扒着窗台喊她,四处都是风和雪。“奶奶出门儿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喊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我意料地回来。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了,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⑫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
⑬“怎么呢?”
⑭“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⑮“干嘛变成星星呀?”
⑯“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⑰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轰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这感受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⑱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⑲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摸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选自《史铁生小说选》)
1.文中写了我和奶奶的哪四件生活琐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斯坦福大学曾统计,超过50%的学生使用ChatGPT写论文。2023年1月,一项对1000名18岁以上的美国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89%的受访学生使用ChatGPT来完成家庭作业。
ChatGPT是由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在2022年11月30日发布的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是聊天的意思,GPT,就是可以聊天的GPT。GPT是Generative Pre - trained Transformer的简写,即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简单来说,它的原理是:先给它提供一个庞大的语料库(通常是直接从互联网上抓来的),让模型通过上千亿个参数对这些文本进行打散、标记、学习,构建起一个复杂的预测模型。然后再依据这个预测模型,判断一个单词在这个情境下应该接哪一个单词。就这样一个一个单词串起来,形成一段话,或者一篇文章。这种预测的模式,其实跟我们大脑的学习和加工模式是非常相似的。因此,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前后的聊天内容轻松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交流。
(根据上海科技报等编写)
ChatGPT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一对一的学习支持。比如,ChatGPT拥有快速、准确和全天候的回应能力,能够在课堂上回答学生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对学生的作业或作文进行评分、分析和反馈,包括试卷答案的反馈;为学生提供如何学会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挑战,减轻一些压力、焦虑和困惑。此外,ChatGPT还可以进行文学、媒体相关领域的创作,包括创作音乐、电视剧、童话故事、诗歌和歌词等。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测试并明确ChatGPT在设计巧妙地提示语指令帮助下,可以协助教师设计随堂练习和测验题,通过头脑风暴汲取教学点子和灵感协助设计学习活动,生成常规性问题的文本解答等。可以预料ChatGPT将成为课堂和在线学习环境中越来越有价值的工具。凭借快速处理大量信息并提供智能响应的能力,ChatGPT有可能颠覆我们教学与学习方式。
(摘编自《ChatGPT:学校教育的朋友?还是敌人?》)
要判断一项技术究竟是朋友,还是敌人?核心与关键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做什么, ChatGPT有很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威胁,如抄袭、真假信息难以辨别、不具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问题,违规及恶意使用致使青少年或者其他弱势人群身心健康受到威胁,尤其是由于其训练数据的来源和处理方式等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导致其输出具有意识形态和特定价值导向的结果,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禁止学生将生成性人工智能应用于代写作业。国际文凭组织在官网上申明:“IB相信这种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拼写检查器、翻译软件和计算器一样。因此,我们需要调整和转变我们的教育计划和评估实践,以便学生能够合乎道德并有效地使用这些新的人工智能工具。IB不会禁止使用此类软件,并会与学校协力制定规则,支持学生如何根据学术诚信原则合乎道德地使用这些工具。”
(摘编自《ChatGPT:学校教育的朋友?还是敌人?》)
互联网领域,开始出现了不少专门帮助学校和教师鉴别检测学生习作和相关作品中哪些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哪些是自己创作的之类的检测软件。OpenAI也发布了类似的工具。
同时,老师必须学会如何考核。学生用ChatGPT完成一道题后,必须能给别人讲清楚答案中哪些是对的,又有哪些是错的。可能学生又会把这个问题抛回给ChatGPT,再采用它的答案,但关键是,如果你问得太深入,ChatGPT自己就会“崩溃”,答案也会漏洞百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必须要动脑子,要靠自己找到最初答案的漏洞。而老师正可以对这一点做考察,看学生能否找到ChatGPT的漏洞,能找到,就说明学生已将知识掌握透彻。
(摘编自《ChatGPT对未来教育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ChatGPT的工作原理。A.ChatGPT成为当今课堂和在线学习环境中越来越有价值的工具,颠覆了我们教与学的方式。 |
B.ChatGPT不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青少年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
C.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禁止学生将生成性人工智能应用于代写作业,这一做法有利也有弊。 |
D.国际文凭组织申明IB不会禁止使用ChatGPT,放任学生违背学术诚信原则,突破道德底线。 |
A 咏竹
清风拂面惬闲情,竹影松间舞翩跹。
哗哗竹叶添乱水,入夜疏星点翠天。
B 咏竹
绿色竹子摇曳间,亭亭玉立如仙山。
叶簇枝繁犹自秀,婀娜身姿别有韵。
人类思想情感的微妙细腻处,ChatGPT是难以解析的,真正的艺术关乎生命能力和活力的传递,这是人之为人的更重要的层面。
4.班上将举行“ChatGPT究竟是学校教育的朋友还是敌人”为辩题的辩论赛。你作为正方辩手,根据上述四则材料,完成以下任务。像花生一样活着
①乡下老家种植着大面积的花生,父亲则是种植花生的大户。很多人慕名向他请教,父亲笑眯眯地点起一支烟,说:“花生啊,好活……”声音拉得倍儿长,像讲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
②好活?还真是如此。似乎从有记忆开始,秋田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花生。这一种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③印象里,每年在麦子将要熟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种花生了。一个三角撑子,一把铲子,就是全部工具。不几天,小种子已在土里发了芽。等到麦子收割完,青青的小苗已摇曳满地了。看着它们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宝贝得不得了。父亲开着农用车一趟一趟拉麦子麦杆,车轮碾在花生苗上,花生苗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我们心疼得直哭,父亲却哈哈大笑,说:“没事的,它们结实着呢!”
④果然,一段时间后,再见到它们,都好好的,青色的叶间还缀满了小黄花。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他又给我们讲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我们听得有趣,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心里溢满了欢喜。
⑤花生的生命力之强简直让你不敢相信。有一年,麦收过后,邻家图省事,就把田里的麦茬点燃了。谁知火势借着风力块及到我家的地,一地青青,几个小时后,变成了一片黑乎乎的地。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街上重新买了花生种子。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⑥花生特别易于管理。一遍除草剂,就任其自由生长了。长长的夏天,容易干旱,花生可不怕。当玉米、棉花牵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秋天收获的时候,又会碰上连绵的风雨天,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果实长在下,雨水反而滋润了它。
⑦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做着一份不如意的工作,时常心灰意懒。秋忙时节,正赶上放假,我便回去帮父亲收花生。父亲见我闷闷不乐,问缘由,我一股脑儿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惑。父亲听了,一边拔花生,一边和我聊起了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他借用许父的话,说:“花生不像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做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发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看,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果实。”
⑧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拔出一株花生,抖抖土。白花花的花生,太阳下,晃人的眼,那一刻,我心里豁然开朗。
⑨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像贫苦人家的孩子,容易养,给口吃的,便蹿着往上长。它不挑三拣四,安于自己的环境,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安安然然。不管生活赐予的是灿烂阳光,还是一地风雨,它都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样子。风光是你们的,热闹是你们的,它只把自己藏在朴实的泥土下,悄悄地成长。
1.梳理文章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段落 | 主要事件 |
③④ | A |
⑤ | 花生被大火烧过,夜里一场雨后又冒出绿绿的嫩芽。 |
⑦⑧ | B |
①“专”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一只手摇动纺锤,将丝盘绕在纺锤上。随着手转纱轮,离散的纤维被集中于一束,这就是“专”最初的样子。所以,“专”蕴含着专一、专注的意思。
②当我们把力量聚焦于一点时,才更容易取得突破、有所成就。《北齐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信都芳以研习算术、天文为乐,尝对人言:“算历玄妙,机巧精微,我每一沉思,不闻雷霆之声也。”专心一意就是这个样子。它能使人心毛旁骛、全情投入,从而日日精进,达到极高的境界。
③《三国志·魏书》有云:“守少则固,力专则强。”意思是说:守卫的据点少,阵地就能牢固;兵力集中而不分散,战斗力就会强大。用兵作战要集中兵力,同理,做事也要舍多守少、志恒力专。只有把目标集中在一点,锲而不舍地钻下去,才能掘井及泉、功成事立。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专”要有矢志不渝的目标。树木只有剪去不必要的枝丫,主干才能充分吮吸养分,向上生长。一个人只有学会给欲望做减法,舍弃多余的,方能用心专一,终有所得。面对林林总总的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数学家陈省身只爱好数学,画家黄永玉只爱好作画,他们守住了“专”,做到了“精”,留下了“艺”。
⑥“专”要有笃定不殆的恒心。人如果坚守初心,将时间和精力聚焦于关键目标,做到“择一事,终一生”,勤耕不辍、精业笃行,就一定能有所成就。近代学人杨树达,一生专注于破解语言文字的奥秘。晚年研究甲骨金文时,他不顾身体有恙,仍然每天坚持早晨三四点起床工作,最终将一张张学术资料卡片整理成为一部部考证严谨的学术著作。其所著《积微居甲文说》中的诸多考释,至今仍为人们引用。
⑦有人说,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是“时间复利”。专于一事,一天天坚持,一点点积累,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的飞跃。袁隆平一辈子研究杂交水稻,演绎出“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神话;屠呦呦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青蒿素的抗疟研究,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就会像狗熊掰棒子,掰着扔着,到头来只落得两手空空。
⑧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我们当用心体会“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不分心不走神,一心一意把功夫用到正确的事情上,方能行稳致远。
(取材于于海滨的文章)
1.阅读全文,下列语句中最适合作为文章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专”最初的字形中就蕴含着专一、专注的意思。 |
B.行军打仗兵力集中而不分散,战斗力才会强大。 |
C.凡事只有志恒力专,才能够取得突破、有所成就。 |
D.“少则得,多则惑”,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 |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探访笔记
国家版本馆布局
中国国家版本馆被称为“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是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展览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承担着培根续脉的文化功能。建设版本馆,是着眼未来的深远考量。为了保障古代典籍的安全,中国国家版本馆按照“一总三分”的
A.因为表达的是“考虑,思量”的意思,所以“考量”读为“kǎo liàng”。 |
B.因为表达的是“事物的标准样式”的意思,所以“模式”中有错别字。 |
C.因为表达的是“把东西收存起来以免遗失或损坏”的意思,所以“保藏”读为“bǎo cáng”。 |
D.因为表达的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意思,所以“浑然”中有错别字。 |
中央总馆概览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选址于北京城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燕山脚下的青山绿水间。进入中央总馆的正门,拾级而上,可依次行至文兴楼、文华堂、文瀚阁这三大主体建筑。文兴楼是整个中央总馆的入口。正面的主题壁画【甲】□山河揽胜□,主体图像选择了昆仑山脉、三山五岳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名山大川。画面上,云雾在崇山峻岭间穿饺流动.朝阳与绵延千里的山川相互辉映,意境深邃、大气磅礴。文华堂层高约13米,其设计主题为【乙】□国家书房□,是国家级版本陈列殿堂。十五组巨型红木书柜环立四壁,柜中陈列着近四万册建国以来的精品出版物,书卷气息分外浓厚。文瀚阁是中央总馆建筑群的制高点,建筑形式借鉴敦煌莫高窟的九层楼,典雅庄重。阁内陈列着《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珍贵古籍出版物,彰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
3.对文中【甲】【乙】两处应该使用的标点符号,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中央总馆观展
目前,中国国家版本馆存有各类版本2500余万册/件,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出版物版本以及中华古籍、雕版拓片、碑帖家谱、钱币邮票等,其中不乏《山海经全图》《西楼苏帖》等孤本,以及全国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有各种珍贵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简牍、丝帛、纸张,经书、史书、子集、文集,书法、绘画、雕塑等,令人
A.措手不及 | B.琳琅满目 | C.眉开眼笑 | D.目不暇接 |
感悟“版本”
我们该如何理解“版本”?版本,最初指同一书籍的不同印本,后来又指同一类事物在不同介质上的体现形态。所以,古今中外一切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各类资源,都可以称为版本。简而言之,版本就是记录历史印记、见证文明发展的“金种子”,立体呈现着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由此可知,版本馆就是国家用来存放保管文明“金种子”的“库房”。它________________是收藏展示、研究交流的重要窗口,________________是文脉赓续的传世工程。
7.文中横线处缺少关联词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更…… | B.因为……所以…… | C.与其说……不如说…… | D.虽然……但是…… |
中国国家版本馆礼赞
北倚燕山龙首,南临京密通渠
煌煌盛世,典藏大厦
如洪钟玉磬奏响时代之华章
如巨椽大笔书写记录中华文明的每一行甘苦、每一段沧桑
黑墨廉价,狼毫纤柔
却写得碧血丹心,彪炳千秋
版本展开历史的卷轴
我们隔空对望,相叙相守
版本如仓储粟粒,每一粒都是宝贵的精神食粮
版本如窖藏老酒,________________.
版本如修架路桥,沟通四海古今的思想
一份藏品,勾勒出一代人披荆斩棘的模样
民族血脉中同样的信仰,照彻未来的方向
8.在“结束语”的小诗中,你想用三个比喻句来增强表达效果,请在横线处将诗句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