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sú)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xié)调有序(xù)!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②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③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 )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选段选自课文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蔺相如看这情形”中“这情形”指的是什么?用“A.秦王不讲理在先,而如今璧在蔺相如手中。 |
B.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
C.一个“撞”字,把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体现得淋漓尽致。 |
D.他想璧碎了,秦王就得不到这块璧了。 |
故乡的石磨
①回乡下探望岳父母,在他们家的院门口发现了一对石磨。
②石磨很大,由红褐色的花岗岩制成。它们各自躺在大门两侧的柿树下,被一些碎棍半掩着。石磨上的沟槽清晰可辨,雨水把它朝上的一面冲刷得干干净净。每逢夏秋季节,三三两两的村民来此纳凉,喜欢坐在石磨上谈天说地。有人建议把石磨砌进路沟的护坡,省得碍眼碍事。岳母不同意。我知道,她对石磨怀着深深的感情。凡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不会忘记石磨的功劳——石磨方便了农民的生活,咿咿呀呀地转动的石磨成了历史的剪影,定格在一代两代人的心中。
③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广大农村,每个村庄都有一两盘石磨。靠了这石磨,金黄的麦子才变成了白花花的面粉,做成了令人眼馋的馒头。我们村只有一个磨坊,两盘磨轮流“上岗”。那时磨面得提前“挂号”,轮到了就使劲磨上一套,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经常是五更起磨面,天明正好卸磨,不仅磨了面,还不耽误白天下地干活。轮到磨面的前几天,母亲淘了粮食,在苇席上摊开,晒到轻轻一咬“嘎嘣”声就收起来。既不能晒得太干,也不能晒不干。太干了磨出来的面黑,不干出面率低磨面的时候,要给驴子套上夹板,戴上蒙眼(一块透光性不好的黑布),这样驴子就只知道围着石磨转圈,不会偷嘴吃。筛面是在一个大木箱里进行的,箱子里架两根圆木杆手抓着筛圈在上面来回滑动,雪白的面粉就会从筛底漏下,堆在面箱里。麦子经过几遍研磨,最后剩下的是麸(fū)子,可以喂猪养鸡。卸磨后,不能急于赶驴走,要抓几把草木灰撒在地上,待驴翻来覆去地打几个滚后,才能牵出去喂养。
④如今,石磨早已退役,我们吃的面粉都是面粉厂加工的,许多农民甚至把小麦存到面粉厂里,需要时直接去取,少了存储的麻烦。现在,在农村很少见到石磨了,退到幕后的它们自甘寂寞,任凭人们冷落和处置。也许,它们明白,完成了应尽的历史使命,适时的谢幕就是最大的幸福。
⑤那些曾经装点了我们的生活的石磨啊,虽然走出了历史的舞台,却走不出我记忆的长河,它永远是其中的一朵耀眼的浪花。
1.文中第三自然段加点词语中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引用 | B.表示特殊含义 | C.表示讽刺 |
A.对石磨退出历史舞台的惋惜。 |
B.对石磨的怀念之情。 |
C.对石磨被人冷落感到不公。 |
冀中的地道战(节选)
①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这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左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 )一个人拿一根木棒,( )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②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③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
④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1.下面是小亮根据选文内容画的地道示意图,请你帮他在方框填完整。敌人的进攻 | 火攻 | 毒气攻 | 水攻 | 其他毒辣的法子 |
大家的妙招 |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1.这段话以将相和(节选)
①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门客们人可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
②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用“\”画掉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 )不气闷,( )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1.在选文的括号中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理所当然”的意思是A.止步 | B.礼让 | C.友好攀谈 | D.相背而行 |
家乡有一句“ ”的(俗 裕)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恒)。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在横线上补出原文内容。《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节选)三
现在,你一定会认为流星体是人们所能见到的速度最快的物体。_______,还有比流星体运动速度快得多的东西,_______它就在我们身边。_______我们按下手电筒的开关,_______会出现一束光柱。光的速度是惊人的,大约是三十万千米每秒,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如果按照光速运动,我们一秒钟就可以沿着地球赤道转七圈多,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正确的是( )A.不过 只要 立刻 而且 | B.不过 而且 只要 立刻 |
C.而且 只要 立刻 不过 | D.只要 立刻 过 而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