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说明读书不要专心看一本书,要看看这本书又看看那本书,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 |
B.说明读书不要只看一个人的书,要博览群书,取百家之长,才能具有多方面的知识。 |
C.说明读书不要只看一个人的书,不要专心看一本书,要看看这本书又看看那本书,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 |
A.著名作家秦牧主张采取“牛嚼”和“鲸吞”的方法:既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的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
B.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对人则言语无味。
C.余秋雨说:“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D.刘心武说:“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作为重点来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觉得徒有其名,粗读可矣。”
1.上面四则材料中,符合“读书方法介绍”这个主题的材料有A.诸葛亮(liàng) | B.水浒传(hǔ) | C.鲁智深(lǔ) | D.津津有味(jīng) |
A.③②⑤①④⑥ | B.②③⑤①⑥④ | C.⑤①④⑥③② | D.①⑤②③⑥④ |
向中国人致敬
记得那是十二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
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说过对话课教授的问题刁钻古怪,要我小心。
我上第一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名来提问。
在我自认为巧妙地回答了他的问题后,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吗?”
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听清你的问题。”
他清楚地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告诉他我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受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积……
“只有一个中国。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金班同学一起,都转过脸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教授盯牢了我,又问:“您走遍了中国吗?”
“除台湾外,先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政府不允许,先生。”
“那么,”教授又问,“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该是我们的父辈,先生。”
教室里有了笑声,教授却不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该如何解决?如今?”
“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没有权利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地发现,教授的思路十分敏捷:“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是您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上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教授浓浓的眉毛如旗般展了开来。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才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我实在愿意知道: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也有兴趣清楚这一点。”
我忽然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地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一宇一字地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要承受的这类刁难。”教授离开讲台向我走来,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想知道,一个普通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自己的国家的。”然后,他大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致敬!下课。”
走出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儿后,我们俩人不约而同地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1.从文章内容来看,教授的刁钻体现在: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1.“总而言之”“统而言之”都是A.修身课本中没有讲那些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所以“我”不喜欢读修身课本。 |
B.“独立思考”的大道理是作者在读书过程中体验并总结出来的,是修身课本中所学不到的。 |
A.读与所学课文有关的书籍。 |
B.读与所学课文类别相同的书籍。 |
C.读同一作者写的其他书籍。 |
D.读同一体裁的书籍。 |
E.碰到什么读什么。 |
F.别人推荐什么就读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