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苏教版(2001)| 五年级上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课内短文

阅读《天火之谜》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zuàn)住丝带。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yàng)了。

1.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雷电交(   )  不足为(  )  无稽之(  )
(   )为一谈  怒发冲( )   (  )喜若狂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习惯地认为,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内容填空。
(1)富兰克林是(    )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    )和(   )他发明的(  ),不但破除了(  )迷信,还使人类避免了雷击灾难。
(2)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  ),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   )”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  )、(   )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  )、(   ),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节选)
  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 的)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 查)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 急)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详 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1).用“  ”画出括号中正确的汉字。      
(2).用“”画出文中具体描述《国榷》的句子。      
(3).照样子,写句子。
面对4284千字的新《国榷》,我要对它说:你是谈迁用生命撰写的。
面对        的新《国榷》,我要对它说:                    。 
(4).读了最后一段话,我明白了                             
(5).我国历史上像谈迁一样名垂青史的人很多,请按要求写出他们的名字。(不少于两个)
民族英雄:                                       
科学家: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类文阅读。
苏 武 牧 羊
西汉大臣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君主(1)于多次威胁利诱,许以丰厚的俸禄和高官,劝其投(2),苏武严词拒绝了。
单于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直到19年后,苏武才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1.加线字选择合适的读音。
(1)A、dān  B、chán C、shàn (_____)
(2)A、jiàng B、xiáng (_____)
2.“严词拒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面对单于一次又一次的威胁利诱,苏武会这样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A. 礼貌地拒绝;你们不要再劝我了,我是不能投降于你们的
B. 用很高的声音拒绝;你们不要痴心妄想了!我是不会投降于任何人的!你留住我的人,也留不住我的心,我的心将永远与大汉在一起
C. 用严厉的话加以拒绝;你们不要痴心妄想了!我是不会投降于任何人的!你留住我的人,也留不住我的心,我的心将永远与大汉在一起
3.“单于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这里的”酷刑”指的是_______,而苏武_______。 (    )
A. 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改变了信念
B. 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濒临死亡仍然不屈服
C. 让苏武吃雪、嚼羊皮袄;受尽折磨
4.单于先许以高官厚禄,后又施以酷刑,他前后的做法可以用“__________”这个成语来形容。 (   )
A. 想尽办法    B. 威逼利诱    C. 不择手段
5.苏武的信念是什么? (   )
A. 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
B. 苏武想凭个人的能力逃出去。
C. 苏武一心想坚持着活下去。
6.下列对短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 短文表现了苏武不畏强权、忠贞不屈的精神。
B. 短文表现了苏武非常爱国且不向挫折屈服低头的精神。
C. 短文表现了苏武不怕孤独和困难,与使节和羊群作伴,终于等来了救援。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完成1-4题。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学家谈迁。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què)》。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è)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1.第一自然段主要写谈迁自幼_______,他克服_______,经过20多年的_______,完成了_______《国榷》。(   )
A. 刻苦好学;家境贫寒;努力;明朝编年史
B. 刻苦好学;生活的艰难;时间;清朝编年史
C. 刻苦好学;生活的艰难;奋斗;明朝编年史
2.第一自然段中,从“20多年”、“6次”、“50多岁”、“400多万字”等词可以读出谈迁著书的_______和_______。 (   )
A. 刻苦;信念的坚定    B. 刻苦;做事的执着    C. 认真;严谨
3.第二自段主要讲_______的谈迁_______,但他没有被厄运击垮,决心_______这部史书。从谈迁身上,我们可以深刻地明白:一个人有了真正_______是不容易被打垮的。 (   )
A. 年近花甲;书稿被盗;重新撰写;坚定的信念
B. 50多岁的;书稿丢失;重新撰写;坚定的信念
C. 50岁的;书稿被盗;重新撰写;坚定的希望
4.这两自然段中共有5处的_______,作者用这些具体的_______就能更清晰地体现出谈迁在逆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品质,从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_______。 (   )
A. 数字;数据;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内容
B. 数字;数字;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内容
C. 数据;数字;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中心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巩固
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这种炸药必须引爆后才能爆炸。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1.“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这种炸药必须引爆后才能爆炸。”这句话中的折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递进    B. 表示意思的转折    C. 解释说明
2.“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中的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    )
A. 不能;从加点的词语可以看出诺贝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不怕困难的精神。
B. 不能;加点的词语可以让句子表达更具体。
C. 能;加点的词语不要后,句子的表达效果没有受到影响,表达仍然是清楚、正确的。
3.从文段的阅读中,我们可以知道炸药的作用有(   ) (多选)
A. 劈山筑路    B. 打通隧道    C. 开凿矿井等
4.从课文片段中,能读出诺贝尔的什么精神?  (    ) (多选)
A.不怕困难的精神B.献身科学的精神C.锲而不舍的精神D.胆大妄为不顾后果。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类文阅读。
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常常被人们称为“科学怪人”。说他怪,也确实有点怪。
英国人的衣着一般是比较考究的,而开文迪许却总是穿着过时的服装。他的衣服很少有一件是纽(niǔ)扣齐全的。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客厅被他改作实验室,楼上卧室的床边堆满了仪器。开文迪许的主要家当就是图书和仪器。
开文迪许十分珍爱图书。他的藏书很多,别人向他借书要办借书手续,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个手续。他的书从哪里拿,以后还要放回到哪里去。
开文迪许非常珍惜时间,不喜欢那些慕名来访的人打扰他的研究工作。别人来访问时,他常常是一言不发,还在思索着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呢。迫不得已时,他才应付一两句,声音尖锐而急促,似乎想尽快地把话说完。客人走时,他刚送到门口,就飞也似地奔回实验室。诸如此类关于开文迪许的怪事多得说也说不完。
其实,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他不过是不愿意把心思用在生活琐(suǒ)事上罢了。开文迪许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他死后,人们找到他的许多遗著,发现其中不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选择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考究(_____)A.究竟    B.讲究   C.考察
(2)思索(_____)A.思考    B.思念   C.探索
2.开文迪许的“怪”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
A.家里的布置十分特别
B.即使自己拿自己书架上的书也要办理手续
C.穿着不讲究
D.不喜欢慕名来访的人打扰他的研究工作
3.这篇文章的多次提到的“科学怪人”都加了引号,这样做的原因是(    )
A. 特定称谓    B. 特殊含义,表示强调    C. 引用
4.其实,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他这样做是(    )
A. 不愿意把心思用在生活琐事上。
B. 他就是不会穿着打扮。
C. 他就是不喜欢生活中的琐事。
5.请给短文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
A. 开文迪    B. “科学怪人”    C. 英国化学家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完成1-5题。
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pēng)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1.给中的句子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
A. !!!,。,。,:“!!”
B. 。。。,。,。,:“!!”
C. !!……,。,。,:“!……”
2.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可以从_______得知,通常这样的句子被称为_______。(    )
A. 第二句;中心句    B. 第一句;中心句    C. 第一句;重点句
3.当实验室发生大爆炸时,从人们的语言可以体会到他们_______的心情。 (    )
A. 惊慌和担心    B. 紧张和疑惑    C. 悲痛心碎
4.这一自然段详细描写了一次_______,其爆炸声“震撼着大地”,当人们惊慌地以为诺贝尔“完了”时,_______的诺贝尔却“冲出浓烟”,高呼“成功了”。一个科学家家为了_______全身心地投入创造发明,连_______都不顾,这种_______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    )
A. 试验性的大爆炸;满身鲜血;造福人类;个人的生死;勇往直前
B. 大爆炸;满身鲜血;获得成功;自己的生死;无所畏惧
C. 试验性的大爆炸;满身鲜血;造福人类;个人的生死;无私奉献
5.文段中恰当地运用了_______,如“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成功了!成功了!”,这些_______的使用,突出了_______,升华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 (    )
A. 重复句;重复句;中心;主题;真情实感
B. 反复句;反复句;中心;主题;真情实感
C. 强调句;强调句;主题;中心;真情实感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内巩固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1.为了使编写的书更加完备、准确,谈迁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    )
A. 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亲自到郊外考察历史的遗迹。
B. 他四处奔波,考证研究。
C. 面对孤灯,日夜读书。
2.一部新的《国榷》诞生是如何得来的?  (    )
A. 这是谈迁终日奔波得来的。
B. 这是谈迁重新照着第一次的样子再次写出来的。
C. 这是谈迁在《国榷》被盗后重新考察、寻访、奋笔疾书的结果。
3.读读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谈迁这么做是为了(    )
A. 使新的《国榷》与之前的不一样
B. 使《国榷》更加完备、准确
C. 使内容更加完整、具体
4.文中的“崎岖和坎坷”比喻        。“厄运”的意思是        。 谈迁遇到的“崎岖和坎坷”是指        ,谈迁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        。(    )
A. 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挫折;多灾多难的命运;一贫如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B. 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挫折;多灾多难的命运;《国榷》被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C. 人生旅途中的困难和挫折;多灾多难的命运;一贫如洗;名垂青史
5.“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这句话的含义是:        。 (    )
A. 只要有重新再来一次的勇气就一定能成功。
B. 只要坚定信念,满怀希望,就可以战胜厄运,获得胜利或成功。
C. 所有的事情只要从头再来就可以获得成功。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展览厅。
诺贝尔
诺贝尔为了(发现   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接连   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乱   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1.在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并打“√”。
2.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句子更生动?为什么?
A.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
B.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看着缓缓移动的火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要写人们“齐声惊呼”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说明人们很害怕炸药。
B. 说明炸药的声音惊天动地。
A.从侧面烘托出炸药声音响亮,诺贝尔专心致志地研究炸药,为了发明炸药,他已奋不顾身,如痴如醉了。
4.画线句子是对诺贝尔的________、________描写,塑造了一个________的人物形象。
5.“他,就是诺贝尔。”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瞭望塔。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片断)
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    ),广泛(    )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    )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名垂青史。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1.下列各组词语用在文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查访   搜寻   考察
B.寻访   搜集   考察
C.寻访   查找   考查
D.拜访   搜集   考查
2.片断中标下划线的词“此”指的是________。
3.对于谈迁来说,“崎岖和坎坷”指的是________;“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信念”指的是________。
4.“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根据这句话中的“终日”展开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________,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________,他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________,他一袭破衫,依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5.用“________”画出文中揭示道理的一句话,并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