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蚂蚁
蚂蚁虽小,但力大无比。一只小小的蚂蚁能把一颗米粒拖进蚁穴,如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相当于大象的60倍。
蚂蚁不仅是大力士,而且还是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和杰出的“药剂师”。在南美洲圭亚那的印第安人部落里,当地的大夫做外科手术时,常用一种割叶蚁来进行伤口缝合,大夫先将病人的伤口对合,让割叶蚁咬住缝合口,再剪下蚁身。留下的蚁头就成了最好的羊肠线。它把伤口缝合得紧密无缝,伤口愈合后还不必拆线,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生物学家在对蚁穴的调查中发现,有一种红蚁能把采集到的肥马车、鸢尾花、紫罗兰、报春花的种子混合在一起,“配制”出一种奇效药品,经过尝试,能使人的舌头麻木两三小时,就像是打麻药针似的。
白蚁虽食木毁房,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它又是出色的“地质勘探家”,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矿产。现代科学家对白蚁聚居的土壤进行光谱分析,发现土堆里有三十多种元素 ,其中最高的是硅和铝。在沙漠里,科学家还发现,白蚁常常深挖洞,找水源,经过化验,发现这种水中含有金属盐溶液。因此,只要观察沙漠中的白蚁洞,就可以了解矿物的储量及其分布情况。可见白蚁虽然对人类有害,但也有益。
1.第三段中“外科医生”和“药剂师”两处引号的作用是( )A.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 B.标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
________________
一位老爷雇了一驾马车,想要出远门。
他们走啊走啊,突然看见一只兔子从他们眼前飞跑过去。
“好大一只兔子啊!”车夫赞叹道。
“这兔子也算大吗?我的见识看来是要比你多得多了。我见过一只兔子,有牛那么大。”老爷说。
车夫听着觉得怪有意思。不过,他压根儿就不信一只兔子能有牛那么大。
“那么大,太稀罕了。你真的亲眼见到了?”
“当然,从那兔子里熬出来的油,就有16公斤!”
车夫听着听着,忽然对马说:“驾!亲爱的,快过桥了,就是那座胡乱瞎吹的家伙上去,就要断掉的桥。”
老爷听了车夫的话,就开始担心起自己的安全来,改口说:“车夫,我刚才把兔油说多了一些。十几斤倒真是能熬出来的。”
“谁不知道,兔子就是兔子。”
又往前走了一阵,老爷感到有些坐不住了。
“车夫,你说的那座桥快到了吗?”
“是啊,快了,老爷。”
“你知道的,车夫,那只大兔子十几斤油倒是熬不出。不过,三四斤是能的。”
“这跟我有什么关系?三四斤就三四斤呗。”
又往前赶了一段路。
“车夫,那座桥快到了吧?”
“是的,快了,老爷。一下坡就到了。”
“你停停,好车夫,这只兔子真见鬼!皮包骨头,肉都不长一块,什么油呀,什么油也……也没有!”
下了坡,老爷诧异了——怎么还不见桥呢?他不由得问车夫:“桥呢?你说的桥在哪儿?”“它呀,老爷,化啰,像你的兔油一样,化掉啰。”
1.我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中的词语。在沙漠地区,植物很稀少,它们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便长成了与众不同的奇怪相貌。
号称“无叶树”的梭梭,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叶子已经退化得像鳞片一样裹在树枝上,主要靠绿色的树枝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仙人掌把叶子变成了刺,怪柳干脆没有叶子。
在风沙侵袭、沙丘流动的地区,还常常可以看到沙丘上生长着花儿鲜红的红柳树,为沙漠增添了生气。风卷流沙压埋它一次,它就又迅速地生长一层,始终傲立在沙丘之上,把沙丘踩在脚下。
沙漠里还有一种高大的胡杨树,它不怕沙漠里的盐碱,因为它本身是一座小型的化工厂,把对植物有害的盐碱,变成可以蒸馒头、做糕点和洗衣服的“胡杨碱”。只要在树干上划上一刀,它就会淌下像眼泪一样的胡汤碱来。
不过,沙漠中的植物尽管样子不同,性格各异,但也有其共性。比如,为了吸取沙土深层的水分以维持生命,沙漠植物都有特别发达的根系。有些沙漠植物的主根可以达到20多米深。再如,沙漠植物大都长成“根深但叶不茂”的怪样子——这是它们适应沙漠气候环境的结果。
1.号称“无叶树”的梭梭,叶子退化得像鳞片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A.它原本就没有叶子。 |
B.它的叶子裹在树枝上。 |
C.它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减少水分的蒸发。 |
D.它要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
A.它长得非常高大。 |
B.它不怕沙漠里的盐碱。 |
C.它的树干上会淌下像眼泪一样的胡杨碱。 |
D.它能把对植物有害的盐碱,变成可以蒸馒头、做糕点和洗衣服的“胡杨碱”。 |
A.沙漠土质比较松软,植物容易长根。 |
B.沙漠植物枝叶不茂,营养都集中在根上。 |
C.沙漠植物如果根系不发达,就会被风吹走。 |
D.沙漠植物需要吸取沙土深层的水分以维持生命。 |
A.沙漠中的植物都长着很小的叶子。 |
B.沙漠中的植物虽然很少,但它们枝繁叶茂。 |
C.沙漠中的植物长成与众不同的奇怪相貌,是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 |
D.沙漠中的植物种类很少,只有梭梭、仙人掌、怪柳、红柳、胡杨树。 |
A.奇怪的植物 | B.沙漠中的植物 |
C.沙漠植物的本领 | D.我喜欢的沙漠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