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
-
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登录
|
注册
试卷
|
试题
|
走进学进去
|
学进去
试题
试卷
字/词
搜索
购买服务
首页:
小学语文 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
>
1 古诗三首
部编版
|
三年级下册
版本
部编版
人教版(2001)
苏教版(2016)
苏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16)
北师大版(2001)
语文S版(2016)
语文S版(2003)
西师大版(2016)
西师大版(2003)
北京版(2016)
北京版(2004)
教科版(五四学制)(2016)
教科版(五四学制)(2003)
冀教版(2002)
鲁教版(五四学制)
沪教版(2015)
沪教版(2007)
长春版(2016)
长春版(2003)
鄂教版(2016)
鄂教版(2003)
冀教版(2016)
教科版(2003)
教科版(2016)
人教版(1990s)
湘教版(2003)
湘教版(2016)
语文A版
浙教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绝句
惠崇春江晚景
三衢道中
2 燕子
3 荷花
4*昆虫备忘录
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
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
5 守株待兔
6 陶罐和铁罐
7 鹿角和鹿腿
8*池子与河流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习作:看图画,写作文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元日
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 纸的发明
11 赵州桥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语文园地
第四单元
13 花钟
14 蜜蜂
15*小虾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语文园地
第五单元
16 小真的长头发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习作例文:
一支铅笔的梦想
尾巴它有一只猫
习作:奇妙的想象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19 剃头大师
20 肥皂泡
21*我不能失信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语文园地
第七单元
22 我们奇妙的世界
23 海底世界
24 火烧云
口语交际:劝说
习作:国宝大熊猫
语文园地
第八单元
25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6*方帽子店
27 漏
28*枣核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
语文园地
试题
题型:
全部
选择题
填空题
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信息匹配
书面表达
句型转换
连线题
判断题
排序题
书写
诗词曲鉴赏
修改病句
简答题
其他
听读鉴赏
难易程度:
容易
较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排序:
综合排序
试题难度
使用次数
真题次数
共
7
道相关试题
阅读《三衢道中》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诗人的心情,判断。
1.这首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 )
2.诗中的“绿阴”和“黄鹂”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三衢山秀丽的景色。
( )
3.“黄鹂四五声”中的“四五”是实写,表明黄鹂的叫声太少了。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绝句》理解诗句中动静结合的好处,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燕子的“飞”表现了燕子的勤劳,而鸳鸯的“睡”表现了鸳鸯的懒惰,这样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 )
2.这说明燕子总是在飞儿,鸳鸯总是在睡,这是两种动物的常态。
( )
3.一“飞”一“睡”,体现了有动有静,这样动静结合的画面,使人觉得生动而有趣。
( )
4.燕子也有停歇的时候,鸳鸯也有活动的时候,诗中的“飞”与“睡”表现了动物有时是活动的,有时是静止的。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三衢道中》,了解纪行诗,判断。
1.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
( )
2.从“道中”看,诗人写出游,只写到“去”,并没有写到“回”。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 )
2.宋代诗人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这首诗再现了惠崇画中的江南晚春景色。
( )
3.曾几的《三衢道中》描写了梅子成熟时节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
(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绝句》和《惠崇春江晚景》都通过对春天景物的直接描写使人感受到春天之美。(
________
)
2.“迟日江山丽”中的“丽”字把春天的阳光明媚、景色秀丽全表现出来了。(
________
)
3.“小溪泛尽却山行”中“却”的意思是“再,又”,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游兴的高涨。(
________
)
4.从“梅子黄时日日晴”可以看出,《三衢道中》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________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判断下列句子,对的打“√",错的打“”。
1.这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人。(
______
)
2.《惠崇春江晚景》写的是晚春的景色。(
______
)
3.“小溪泛尽却山行”中的“尽”和“白日依山尽”中的“尽”意思一样。(
_____
)
4.“添得黄鹂四五声”中的“四五声”表示虚指。(
_____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QOrDeR]]“沙暖睡鸳鸯”一句描绘了春暖花开时鸳鸯在水中嬉戏的情形。(
________
)
【小题2】由“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可以看出作者描绘的是暮春时节的景物。(
________
)
【小题3】“梅子黄时日日晴”一句描绘了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的晴朗天气,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________
)
【小题4】这三首诗的作者依次是杜甫、苏轼、曾几,他们描写的都是春天的事物。(
________
)
类型:判断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