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一: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选文二:
太阳的大小与冷热
早晨,太阳的背景衬托物是树木、房屋、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些事物的衬托下,太阳就显得大。中午,太阳的背景村托物是广阔无垠的天空,这样就显得小了。再加上,早晨的天空不是特别亮,与明亮的太阳形成强烈对比,在视觉上就显得太阳大。而中午,天空也很明亮,视觉上就不能突出太阳,因此,太阳就显得小。
早晨,太阳斜射大地,照射面积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少,再加上夜里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许多,所以早上,人们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直射地面,照射面积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多,所以中午,人们感到热。
1.选文一中,“及其日中如探汤”,这个“汤”的意思是小儿甲 观点:日始出时去人近,日中时远。 现象:初出, 依据: | ←辩→ | 小儿乙 观点: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现象:初出, 依据: |
A.“日初出大如车盖”是因为日初升时,以树木、房屋、远山等作为衬托,所以显得大。 |
B.“及其日中如探汤”是因为太阳在中午直射地面,照射面积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多。 |
C.以选文二可以推断两小儿辩论的依据是有道理的,结论也是对的。 |
D.以选文二可以知道太阳给人的不同感觉和背景衬托物、照射角度有关。 |
啊,时间
我在最富有幻想的年龄,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懂得了时间就在洗脸的水盆里,就在吃饭的筷子尖上,就在人们的脚下奔走。从此,我觉得天空大地、一草一木,无一不是时间的化影:那流水不是时间在流淌?那轻风不是时间在飞舞么?
可是,什么是时间?是地球的转动?是日升月落星移斗转?生命的一始一终?还是表针的圆周运动?
我也曾坐在大地的边沿上,望着深邃的星空,想:永恒的字宙不像地球那样转动,拿什么来标志它的时间呢?哲学家所说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流淌就是时间么?为什么多少年过去了,地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呢?我怕我匆匆地走来又匆匆地走去也只是“弹指一挥间”,因此,我不再陷入冥冥的空想了,只是想着怎么样使用时间,把时间留住。
后来,我读了苏联作家格拉宁的小说《奇特的一生》。主人公柳比歇夫驾驭着时间的飞马,一生写出了科学史、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无神论等领域的许多著作,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和大量日记…我从柳比歇夫身上学会了在公共汽车上背外语单词,在睡前阅报纸。时间的“下脚料”被我一分一秒地用上了,但是时间总是潺潺地流淌着。
在杯盘狼藉的叮当声中,醉醺醺的是时间么?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除了“创造”这唯一的标准外,还能用别的什么来说明吗?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复”字的音序为,部首为。“复”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重复;②恢复;③再;又;④答复。文中加点的“复”字应选择种解释。A.对比,提起下文 | B.排比,点明题意 |
C.比喻,烘托气氛 | D.排比,引出联想 |
生活中的小镜头
生活,宛如一部情节曲折的电影,一个个精彩的镜头,便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我热爱生活,也热爱那一个个小镜头,她们使我受到教育,得到启迪。然而,我更偏爱图书馆里那一个个小镜头。
清晨,图书馆的大门敞开了,各种各样的人便争先恐后地涌进图书馆。留披肩发的,梳辫子的,剃平头的,梳分头的,黑发的,白发的……宽敞的图书馆似乎显得拥挤了些。
人们进了图书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欣慰地笑了笑,似乎这封闭了一夜的图书馆空气很清新似的。紧接着,那双眼皮,那丹凤眼,那眯眯的笑眼,那有神的大眼睛……都各自盯上了自己的目标;那粗糙的手、细腻的手、宽大的手、纤细的手,都小心翼翼地拿下书,极温柔地抚摸着,就像抚摸着孩子光滑的脸蛋儿……
图书馆里骚动了一阵之后,又恢复了平静,只能偶尔听到翻书的声音,也显得极少,极短。人们完全沉醉在书的海洋里了。
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一边看着,一边伏案疾书,有时,还停下来皱紧眉头想想什么,时不时地扶扶那已滑落到鼻梁上的眼镜;一位梳披肩发的姑娘,此时已顾不及去整理那些散乱的头发,只是用大眼睛在书上贪婪地扫着,不时地甩一下那束垂到额前的刘海儿,看那神情,要是有把剪刀的话,她一定把那束刘海儿铰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鼻梁上架着老花镜,眯着眼睛,把书拿得远远的,显得很费力,但仍旧舍不得把书放下;几个孩子趴在桌子上,用手指着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着,很吃力,却很专注……
我,没有打扰任何人,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图书馆。但这生活中的小镜头,我却怎么也忘怀不了,它似乎告诉了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1.本文表示“人多”的写法,很有特色。如抓住人们的“头发”描写:“留披肩发的,梳辫子的,剃平头的,梳分头的……”请你仔细阅读文章,再举一个例子。蜡烛
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的纱罩,腰干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台灯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它,就高傲地向被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自己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用。可你呢?土里土气,在桌上也占地方,简直是废物,有什么用?”
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谦虚地说:“朋友,我承认你很漂亮,也很有用,可你应好好想一想,你也有短处,怎么能这样高傲呢?”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行了,有什么好想的,我本来就比你强嘛!”
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忽然闪了三下,就再也不发光了。刹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主人把默默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卖弄自己,还是谦虚地对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明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离开人间。
台灯很受感动,心想:“我要学习蜡烛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作贡献。”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运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翻译” ”的句子。世界杯的来历
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随后风靡世界,由于足球运动的发展,国际比赛也随之出现。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举行时,足球就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丹麦以9:0大胜希腊,成为奥运会第一个足球冠军。因为奥运会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到了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足球比赛已无法持续。
1928年奥运会结束后,国际足联召开代表会议,一致通过决议,举办了四年一次的世界足球锦标赛。这对于世界足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初这个新的足球大赛称为“世界足球锦标赛”。1956年,国际足联在卢森堡召开的会议上,决定易名为“雷米特杯赛”。这是为表彰前国际足联主席法国人雷米特为足球运动所作出的成就。雷米特担任国际足联主席33年(1921——1954),是世界足球锦标赛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后来,有人建议将两个名字联起来,称为“世界足球锦标赛——雷米特杯”。于是,在赫尔辛基会议上决定更名为“世界足球锦标赛——雷米特杯”,简称“世界杯”。世界杯赛的奖杯是1928年,国际足联为得胜者特制的奖品,是由巴黎著名首饰技师弗列尔铸造的。其模特是希腊传说中的胜利女神尼凯,她身着古罗马束腰长袍,双臂伸直,手中捧一只大杯。雕像由纯金铸成,重1800克,高30厘米,立在大理石底座上。此杯为流动奖杯,谁得了冠军,可把金杯保存4年,到下一届世界杯赛前交还给国际足联,以便发给新的世界冠军。此外有一个附加规定是:谁连续三次获得世界冠军,谁将永远得到此杯。
1970年,第九届世界杯赛时,乌拉圭、意大利、巴西都已获得过两次冠军。因此都有永远占有此杯的机会,结果是巴西队捷足先得,占有了此杯。为此,国际足联还得准备一个新奖杯,以发给下届冠军。1971年5月,国际足联举行了新杯审议会,经过对53种方案评议后决定采用意大利人加扎尼亚的设计方案,两个力士双手高擎地球的设计方案。这个造形象征着体育的威力和规模。新杯定名为“国际足联世界杯”。该杯高36厘米,重5公斤,当时价值2万美元。1974年第十届世界杯赛,西德队作为冠军第一次领取了新杯。这回,国际足联规定新杯为流动奖品,不论哪个队获得多少冠军,也不能占有此杯了。
1.目前,我们所说:“世界杯”,它的全称是什么?它的前身又叫什么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