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进行预叙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总体上可以分为直接预叙和暗示两种形式。前者是由故事讲述人对未来发生的事情直接进行交代,比如第三回贾雨村送林黛玉入京后的一段描写: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不在话下。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晚于当时的故事时间,但却在此之前讲述出来,显然是属于预叙,目的在于使贾雨村之事完整叙述,借此了结。这种预叙往往用不在话下这是后话等词语作标志。

这种直接性的预叙也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人物之口道出,如第十三回秦可卿给凤姐托梦,从其将来败落”“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败落下来”“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等语来看,这明显是在说贾府将来的命运,同样是属于预叙。

不过总的来看,《红楼梦》一书中像上述较为明显的预叙不是太多,作品更多的则是采取种种带有暗示性的手法来进行预叙,具体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大体有如下三种:一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暗示了《红楼梦》中主要女性的命运。

二是通过诗词曲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红楼梦》套曲,其中《终身误》预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的结局及贾宝玉当时的思想和情感。

三是通过谜语、酒令等形式。如第二十二回诸人所制谜语,其谜面和谜底都带有预言色彩,如贾政所想: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这段描写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读者的一种暗示,提醒他们注意这些谜语背后的内涵。

上述这些预叙方式与全书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述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严密的预叙系统。这些预叙大多是以暗示的形式进行,之所以如此,也与诗词、谜语等文学样式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双关性特点有关。它使作品中的不少语句获得双重蕴涵:一方面以字句表面的含义参与、完成作品的叙事,另一方面则隐藏着另一层具有预言、象征性的内涵。从艺术表达的角度看,它使作品的蕴涵更为丰富,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近乎猜谜的艺术享受,主动性和参与性都大大增强。

不过同时也要看到,曹雪芹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似乎并未完全达到其创作目的,甚至形成了对读者理解作品的一种干扰或误导。既然设谜,就会有人来解谜,解谜的意见不同,作品又没给出明确的答案,就会形成悬案。比如凤姐判词,读者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多种说法。还有一些读者无限放大作品的这一特点,忽略作品正常的人物、故事叙述,把注意力都放在对隐含意义的探索上,求之过深、牵强附会,得出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观念、方法的错误会造成对《红楼梦》主旨理解的偏差。索隐派红学就代表了这一研究思路,正如俞平伯所总结的: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底通病。

可见对《红楼梦》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应该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把握好尺度和方法,既不能对作品的叙事意图不加理会,也不能将无中生有的观点强加到作者身上。在作品中,哪些诗词、语句具有预言意义,哪些没有,区分的标准何在,该如何判断,这是解读《红楼梦》的一大难题,许多争议也由此产生。在这一方面,研究者还有很多工作可做,目前大家可达成的共识并不算太多。

(摘编自苗怀明《论<红楼梦>的叙事时序与预言叙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会借助图画来暗示书中主要女性的命运,如“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等。
B.《红楼梦》在书中设置谜语,但有时会不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会让读者的理解产生分歧。
C.《红楼梦》中的诗词曲全都属于暗示性预叙,隐藏着预言性的内涵,需要读者放大分析。
D.索隐派红学过于注重对文本隐含意义的探索,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受到学者批评。
2.关于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红楼梦》中预言叙事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并具体分析了暗示性预叙的特点。
B.文章例举《红楼梦》中暗示性预叙的内容及作用,说明作者对此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C.文章评述了红学在研究《红楼梦》预言叙事方面的状况,呼吁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
D.《红楼梦》中的有些预叙没有明显特征,但学界在辨别预叙内容的标准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暗示性预叙的一项是(     
A.巧姐的判词附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B.贾惜春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C.贾探春《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D.故事开头僧道二人对顽石语:“究竟是到头-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类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

陆游

兰亭绝境擅吾州,病起身闲得纵游。

曲水流觞千古胜,小山丛桂一年秋。

酒酣起舞风前袖,兴尽回桡月下舟。

江左诸贤嗟未远,感今怀昔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交代了兰亭的地理位置与地位,以及得以游览的原因。
B.颔联写流觞曲水古迹还在,山上桂花芬芳,与首联“绝境”照应。
C.“酒酣起舞”和月下归舟的场景,形象描写出诗人借酒浇愁的情状。
D.诗人秋游兰亭陈迹,看曲水小山,怀想江左诸贤,表达了深沉感慨。
2.本诗与《兰亭集序》“兴怀”的原因相同,但内容不同。请简要分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1.句式的灵活使用可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请对画横线句进行赏析。
2.使用标点与否,可以流出不同的情绪,荡出不同的节奏。画波浪线句与“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哪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赏析。
3.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
类型:简答题组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亚运筹办、场馆先行”,杭州亚运会的主场馆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28片大花瓣、27片小花瓣组成:形象地被称为“大莲花”。“大莲花”看起来动感飘逸,其灵感源自于钱塘江水的动态和杭州丝绸的妩媚,将原本生硬的钢筋骨架转化为呼应场地曲线的柔美形态。“大莲花”外观设计独具杭州之美,内里布置充满科技智能,可谓是“人文美”与“科技范”十足。

与“大莲花”遥相呼应的是“小而美”的“小莲花”——杭州奥体中心网球中心。平时,它静谧地开放在江畔,夜幕降临,“泛光照明”系统在花瓣上打出柔和紫红色,呼应杭州亚运会主形象色“虹韵紫”。建筑下半部分由24片“小花瓣”组成,犹如水中芭蕾一般优雅协调。(①),每片“大花瓣”重达160吨,8片“花瓣”相当于1000辆小汽车的重量。顶棚首创“旋转开闭屋盖”功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同步张开、闭合,彰显亚运智能理念。

“大小莲花”旁边还有一只“蝴蝶”——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和游泳馆。体育馆和游泳馆并列在同一个建筑中,银白色金属屋面和两翼张开的平台式设计,(②)此设计灵感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相恋在杭州,最终双双化成了蝴蝶。

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类型:简答题组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向德才兼备的人学习以提升自己。在《论语·学而》篇中,他告诫君子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论语·里仁》篇中,他倡导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又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意境相通。
(3)《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出乐观自信的积极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蔑视权贵的人生态度。
类型:情景默写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平之元,董卓杀主鸩后,荡覆王室。是时四海既困中平之政兼恶卓之凶逆家家思乱人人自危山东牧守咸以《春秋》之义言人人皆得过贼于是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而山东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并。会黄巾盛于海岳,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

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曰:“将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夫驰平原,赴丰草,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穹,所中必洞,斯则妙矣。”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拊手曰:“善。”

余于他戏弄之事少所喜,唯弹棋略尽其巧,少为之赋。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所著书论诗赋,凡六十篇。

(节选自《典论·自序》)

材料二: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邛、笮、昆明,还报命。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时四海既困A中平之政B兼恶卓之凶逆C家家思乱D人人自危山东牧守E咸以《春秋》之义言F人人皆得G讨贼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波浪线句中的“恶”,与《墨子·兼爱》“恶施不孝”中的“恶”含义不同。
B.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兼采封建及郡县制,分天下为郡与国,后用来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C.文中“要狡兽”的“要”,与《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含义相同。
D.略,文中指巡行,巡视,与《送东阳马生序》“略无慕艳意”中的“略”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生于乱世,时值董卓专权,颠覆朝政,各方豪杰,群雄并起,黄巾军盛行于海岳,山林强盗横行在并州冀州,百姓暴尸荒野。
B.曹丕长于军中,自幼习骑射,颇受曹操喜爱,常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并与曹操部下荀彧、张京等参详军务,探讨骑射技术。
C.曹丕自叙生平,娓娓道来,从时政之乱、民生之苦,到一己之好,作者不忌琐细,笔势纵笔驰骋,收放自如,文风通脱自然。
D.司马迁十岁习诵古文,曾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耕种畜牧,二十岁即纵游四方,遍历胜迹,出仕之后曾奉命出使巴蜀,巡视昆明一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2)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5.两则材料均为“自序”,请概括回答两则材料的相同点。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风与党风同社会风气是紧密相连的,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

长,就是有意无意地将文章、讲话添枝加叶,短话长说,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群众形容说,这样的讲话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这样的讲话汇集的书,有价格无价值,有厚度无深度。

空,就是空话、套话多。照抄照搬、移花接木,面孔大同小异,语言上下雷同,没有针对性,既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答群众关切,如同镜中之花,没味、没用。

假,就是夸大其词,言不由衷,虚与委蛇,文过饰非。不顾客观情况,刻意掩盖存在的问题,夸大其词,歌功颂德。堆砌辞藻,词语生涩,让人听不懂、看不懂。

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文风不正,危害极大。它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不良文风蔓延开来,不仅损害讲话者、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群众疏远干部,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可以说,一切不良文风都是不符合党的性质、宗旨的,都是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相背离的。大力纠正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一项重要任务。

(摘自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材料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道出了写作的不易。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即使是下笔千言、一气呵成,其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一种文章,被很多人认为很容易写,就是所谓的官样文章。如何看待所谓官样文章以及官样文章容易撞脸的问题,有许多需要分析和澄清的工作要做。

慎提官场文章,警惕官样文章官场文章这个词既不科学,其边界也比较模糊,因为其内容涉及官方,写作主体也多出自官方,所以被一些人称为官场文章。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执政党是代表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我们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们的党政干部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公仆,既无所谓的,也不存在旧社会那样的官场,因此官场文章的提法并不科学,应当慎用。我们认为应当慎用官场文章这一提法,但并不否认官样文章的存在。官场官样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反映的事物却不相同。如前所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正风肃纪的政治生态中,官场已无栖身之地,但官样在一些干部身上还客观存在着,就是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作风,在一些往来公文、总结材料和理论文章中也有所体现,就是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文风。这个意义上的官样文章是我们应当警惕和反对的。

坚持一分为二,剖析撞脸问题。说起官样文章,很多人就会想到曾被毛泽东同志猛烈抨击的党八股党八股可谓官样文章的极致。随着党风的改进、社会的发展,党八股的现象虽不能说已经绝迹,但确实是越来越少了。在警惕和防止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的同时,也应认识和解决文章撞脸的问题。一些党政机关的公文、领导干部的讲话和报刊发表的文章为何会撞脸?为何会形成不良文风?这里面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看,上述公文、讲话和文章都属于特殊的文体,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和较为常用的思路,如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启示思考”“基本概况——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涉及的一些重要政治术语,也必须准确规范。此外,这类文章写作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提法,也必须与党中央的重大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不能出现偏差和背离,也造成了一些表述有所重复或似曾相识。上述这些客观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使得这类文章撞脸的几率,比纯学术性的文章大为增多。

就主观方面来说,文章撞脸很大程度上则是作者的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造成的。文以载道、言之有物,很多文章空话、套话连篇,是因为作者没有足够的理论水平和经验储备把大道理即党中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自己的正确理解认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只会做规定动作,不会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造出自选动作,结果只能照搬照抄、到处套用,即使涉及了一些实际工作和具体实例,也往往是两张皮,没有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作者或思想懒惰或眼高手低,不愿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不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只会依赖从现成的文件和书本上讨生活,这是一种很不良的文风,对干部来讲,也是一种懒政

(摘编自张健《用优良文风告别撞脸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在写作中要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但二者的出发点与针对性并不相同。
B.材料一提到,一些机关文件、讲话和理论文章的文风仍然存在突出的问题,想要纠正这些不良文风,需要一定的时间。
C.材料二指出,“官场文章”并不科学,我们应当慎用这一提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否认“官样文章”的存在。
D.材料二认为,如果能警惕和防止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就不会形成官僚主义的作风和形式主义的文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虽然“官场文章”与“官样文章”只有一字之差,但不加以区分,就有可能影响材料二论述的严谨性。
B.“党八股”是“官样文章”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党风的改进、社会的发展,目前“党八股”这种现象已经绝迹。
C.一些公文、讲话和文章涉及的重要术语,必须准确规范,这造成文章中一些表述“似曾相识”,增加了“撞脸”的几率。
D.写作者即便在提高学识水平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文献资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也很难完全告别“撞脸”文章。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先明确了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然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阐述了观点。
B.材料一第四段,在分析不良文风的特点时,使用“言不由衷”“堆砌辞藻”等四字短语,体现了论证语言的简洁性。
C.材料二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为例,论述写文章即使能下笔千言、一气呵成,也需要长期的积累。
D.材料二第三段,认为要坚持一分为二地剖析“撞脸”文章,这为下文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论证奠定了基础。
4.材料二最后一段使用“两张皮”“讨生活”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不良文风,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

黄庭坚

簿领文书千笔秃,公庭嚚讼百虫鸣。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

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任叶县县尉时。②嚚(yín)讼:奸诈而好争讼。③退食:这里指公余休息。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诗人担任县尉时的繁忙,画面形象生动。
B.颔联描绘诗人休息时偶遇邻家书生的场景,书生讽刺了好争讼者的无礼之举。
C.本诗选取了公堂上调节纠纷、公余休息挑灯夜读等生活细节,文字质朴动人。
D.本诗与《劝学》都谈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子追求学问精进具有启发意义。
2.黄庭坚爱书,一日不读便觉庸俗,甚至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本诗是如何体现黄庭坚爱读书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虚假同感偏差,是说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人们通常都认为,自己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认为自己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不会喜欢;自己做出这样的选择,别人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虚假同感偏差会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而获得自尊和自豪感,但也可能让你产生认识偏差并带来决策和选择的错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类型:材料作文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受酷刑喊冤阎罗殿   遭欺瞒转世白蹄驴

莫言

我的故事,从195011日讲起。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阴曹地府里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审,我都会鸣冤叫屈。我身受酷刑而绝不改悔,挣得了一个硬汉子的名声。我知道许多鬼卒对我暗中钦佩,我也知道阎王老子对我不胜厌烦。为了让我认罪服输,他们使出了地狱酷刑中最歹毒的一招,将我扔到沸腾的油锅里,翻来覆去,像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痛苦之状,难以言表。鬼卒还用叉子把我叉起来,高高举着,一步步走上通往大殿的台阶。鬼卒小心翼翼地将我安放在阎罗殿前的青石板上,跪下向阎王报告:

“大王,炸好了。”

我知道自己已经焦煳酥脆,只要轻轻一击,就会成为碎片。我听到从高高的大堂上,从那高高大堂上的辉煌烛光里,传下来阎王爷几近调侃的问话:

“西门闹,你还闹吗?”

“冤枉!”

我喷吐着腥膻的油星子喊叫:冤枉!想我西门闹,在人世间三十年,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修桥补路,乐善好施。高密东北乡的每座庙里,都有我捐钱重塑的神像;高密东北乡的每个穷人,都吃过我施舍的善粮。我家粮囤里的每粒粮食上,都沾着我的汗水;我家钱柜里的每个钢板上,都浸透了我的心血。我是靠劳动致富,用智慧发家。我自信平生没有干过亏心事。可是——我尖厉地嘶叫着——像我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大好人,竟被他们五花大绑着,推到桥头上,枪毙了!我不服,我冤枉,我请求你们放我回去,让我去当面问问那些人,我到底犯了什么罪?

阎王与身边的判官低声交谈几句,然后一拍惊堂木,说:

“好了,西门闹,知道你是冤枉的。世界上许多人该死,但却不死;许多人不该死,偏偏死了。这是本殿也无法改变的现实。现在本殿法外开恩,放你生还。”

突然降临的大喜事,像一扇沉重的磨盘,几乎粉碎了我的身体。间王扔下一块朱红色的三角形令牌,用颇不耐烦的腔调说:

“牛头马面,送他回去吧!”

掖了令牌的那位鬼卒,搡了那个扯我胳膊的鬼卒一把,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教训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的口吻说:

“你的脑子里灌水了吗?你的眼睛被秃鹫啄瞎了吗?你难道看不见他的身体已经像一根天津卫十八街的大麻花一样酥焦了吗?”

在他的教训声中,那个年轻的鬼卒翻着白眼,茫然不知所措。掖令牌的鬼卒道:

“还愣着干什么?去取驴血来啊!”

那个鬼卒拍了一下脑袋,脸上出现恍然大悟般的表情。他转身跑下大堂,顷刻间便提来一只血污斑斑的木桶。

他将木桶沉重地蹾在我的身边,使我的身体都受了震动。我嗅到了一股令人作呕的腥气;一股热烘烘的腥气,仿佛还带着驴的体温。一头被杀死的驴的身体在我脑海里一闪现便消逝了。持令牌的鬼卒从桶里抓起一只用猪的鬃毛捆扎成的刷子,蘸着黏稠的、暗红的血,往我头顶上一刷。那鬼卒如一位技艺高超、动作麻利的油漆匠,一刷子紧接着一刷子,将驴血涂遍了我的全身。到最后,他提起木桶,将其中剩余的,劈头浇下来。我感到生命在体内重新又汹涌澎湃了。我感到力量和勇气又回到了身上。没用他们扶持,我便站了起来。

在两位蓝脸鬼卒挟持下,我们穿越了似乎永远都看不到尽头的幽暗隧道。

终于走出隧道,然后登上高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伸出白胖细腻与她的年龄很不相称的手,从一只肮脏的铁锅里,用乌黑的木勺子,舀了一勺洋溢着馊臭气味的黑色液体,倒在一只涂满红釉的大碗里,鬼卒端起碗递到我面前,脸上浮现着显然是不怀好意的微笑,对我说:

“喝了吧,喝了这碗汤,你就会把所有的痛苦烦恼和仇恨忘记。”

我挥手打翻了碗,对鬼卒说:

“不,我要把一切痛苦烦恼和仇恨牢记在心,否则我重返人间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我昂然下了高台……

我家的大门虚掩着,从门缝里能看到院子里人影绰绰,难道她们知道我要回来吗?我对鬼差说:

“二位兄弟,一路辛苦!”

我看到鬼差蓝脸上的狡猾笑容,还没来得及思考这笑容的含义,他们就抓着我的胳膊猛力往前一送。我的眼前一片昏黄,就像沉没在水里一样,耳边突然响起了一个人欢快的喊叫声:

“生下来了!”

我睁开眼睛,看到自己浑身沾着黏液,躺在一头母驴的腚后。天哪!想不到读过私塾、识字解文、堂堂的乡绅西门闹,竟成了一匹四蹄雪白、嘴巴粉嫩的小驴子。

选自《生死疲劳》(第一部——驴折腾,第一章)(有删改)

文本二:

创作于2005年的《生死疲劳》,是莫言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用莫言的话说,诺奖的评委主要是因为读完了这本书,才把这个殊荣授予了他。

《生死疲劳》讲述了一个冤死的地主西门闹,在历经了六道轮回,依次投胎为驴、牛、猪、狗、猴和一个带着先天缺憾的大头婴儿的故事。故事主要以动物们的独特视角,来体悟和审视19502000这几十年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下,一个叫做高密的乡村,一次又一次发生着的变迁与改革。而引发这一次次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便是土地这个沉重却不可逾越的具体事物。通过对几代典型人物的刻画,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汹涌澎湃的社会变革,和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执着和坚守,以及中国式农民的朴实、勤劳与坚韧。

这是一部具有浓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巨著。然而这种独特的风格,却又带着浓烈的中国风韵味,它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作者深受影响的乡土文化相融合。诸如作为本书主线的“六道轮回”,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传说和民间故事的穿插引用,和具有浓烈地域特色的方言,都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另外,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形式,更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致敬与发扬。总之,在风格上,这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质的《百年孤独》。

摘自孙克艳《飘零而执着的人生之舟——读莫言〈生死疲劳〉有感》

1.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地主西门闹因土改蒙冤被毒毙后其灵魂不服冤情,先大闹阎罗殿,后又先后投胎转世为驴、牛、猪、猴、狗、人的故事。
B.西门闹在阴曹地府受尽了难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审,都鸣冤叫屈,可是阎王也无法改变现实,最后阎王法外开恩,让他转世。
C.“可——我尖厉地嘶叫着——像我这样一个善良的人……”,给人强烈的现场感,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冤屈、不服和不甘。
D.西门闹游走于阴阳两界、人畜六道,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坚韧的精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虽无“下回分解”这一说,但是结尾“我睁开眼睛……竟成了……小驴子”,对读者也有无限的吸引力。
B.西门闹打翻孟婆汤、走下高台一段,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写出他想要与家人相聚,也为下文写他真的转世回到家里做了铺垫。
C.小说语言幽默、诙谐、俏皮,成功化解了故事的沉重感,但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却感受到了“笑中带泪,泪中含笑”的复杂情愫。
D.小说运用了荒诞的笔法,通过写西门闹的转世轮回,反映了世事沧桑、社会变迁,给读者带来“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的感受。
3.文本一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说明。
4.孙克艳说,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质的《百年孤独》,是一部具有浓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巨著。请结合文本,谈谈本篇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
类型: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