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风与党风同社会风气是紧密相连的,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
长,就是有意无意地将文章、讲话添枝加叶,短话长说,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群众形容说,这样的讲话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这样的讲话汇集的书,有价格无价值,有厚度无深度。
空,就是空话、套话多。照抄照搬、移花接木,面孔大同小异,语言上下雷同,没有针对性,既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答群众关切,如同镜中之花,没味、没用。
假,就是夸大其词,言不由衷,虚与委蛇,文过饰非。不顾客观情况,刻意掩盖存在的问题,夸大其词,歌功颂德。堆砌辞藻,词语生涩,让人听不懂、看不懂。
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文风不正,危害极大。它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不良文风蔓延开来,不仅损害讲话者、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群众疏远干部,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可以说,一切不良文风都是不符合党的性质、宗旨的,都是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相背离的。大力纠正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一项重要任务。
(摘自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材料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道出了写作的不易。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即使是下笔千言、一气呵成,其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一种文章,被很多人认为很容易写,就是所谓的“官样文章”。如何看待所谓“官样文章”以及“官样文章”容易“撞脸”的问题,有许多需要分析和澄清的工作要做。
慎提“官场文章”,警惕“官样文章”。“官场文章”这个词既不科学,其边界也比较模糊,因为其内容涉及“官方”,写作主体也多出自“官方”,所以被一些人称为“官场文章”。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执政党是代表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我们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们的党政干部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公仆,既无所谓的“官”,也不存在旧社会那样的“官场”,因此“官场文章”的提法并不科学,应当慎用。我们认为应当慎用“官场文章”这一提法,但并不否认“官样文章”的存在。“官场”与“官样”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反映的事物却不相同。如前所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正风肃纪的政治生态中,“官场”的“场”已无栖身之地,但“官样”的“样”在一些干部身上还客观存在着,就是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作风,在一些往来公文、总结材料和理论文章中也有所体现,就是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文风。这个意义上的“官样文章”是我们应当警惕和反对的。
坚持一分为二,剖析“撞脸”问题。说起“官样文章”,很多人就会想到曾被毛泽东同志猛烈抨击的“党八股”。“党八股”可谓“官样文章”的极致。随着党风的改进、社会的发展,“党八股”的现象虽不能说已经绝迹,但确实是越来越少了。在警惕和防止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的同时,也应认识和解决文章“撞脸”的问题。一些党政机关的公文、领导干部的讲话和报刊发表的文章为何会“撞脸”?为何会形成不良文风?这里面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看,上述公文、讲话和文章都属于特殊的文体,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和较为常用的思路,如“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启示思考”“基本概况——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涉及的一些重要政治术语,也必须准确规范。此外,这类文章写作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提法,也必须与党中央的重大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不能出现偏差和背离,也造成了一些表述有所重复或“似曾相识”。上述这些客观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使得这类文章“撞脸”的几率,比纯学术性的文章大为增多。
就主观方面来说,文章“撞脸”很大程度上则是作者的学识水平不够和思想认识偏差造成的。文以载道、言之有物,很多文章空话、套话连篇,是因为作者没有足够的理论水平和经验储备把“大道理”即党中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自己的正确理解认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只会做“规定动作”,不会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造出“自选动作”,结果只能照搬照抄、到处套用,即使涉及了一些实际工作和具体实例,也往往是“两张皮”,没有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作者或思想懒惰或眼高手低,不愿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不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只会依赖从现成的文件和书本上“讨生活”,这是一种很不良的文风,对干部来讲,也是一种“懒政”。
(摘编自张健《用优良文风告别“撞脸”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在写作中要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并提出了具体的做法,但二者的出发点与针对性并不相同。 |
B.材料一提到,一些机关文件、讲话和理论文章的文风仍然存在突出的问题,想要纠正这些不良文风,需要一定的时间。 |
C.材料二指出,“官场文章”并不科学,我们应当慎用这一提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否认“官样文章”的存在。 |
D.材料二认为,如果能警惕和防止注重形式、脱离实际的“官样文章”,就不会形成官僚主义的作风和形式主义的文风。 |
A.文章指出,虽然“官场文章”与“官样文章”只有一字之差,但不加以区分,就有可能影响材料二论述的严谨性。 |
B.“党八股”是“官样文章”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党风的改进、社会的发展,目前“党八股”这种现象已经绝迹。 |
C.一些公文、讲话和文章涉及的重要术语,必须准确规范,这造成文章中一些表述“似曾相识”,增加了“撞脸”的几率。 |
D.写作者即便在提高学识水平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文献资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也很难完全告别“撞脸”文章。 |
A.材料一首先明确了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然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阐述了观点。 |
B.材料一第四段,在分析不良文风的特点时,使用“言不由衷”“堆砌辞藻”等四字短语,体现了论证语言的简洁性。 |
C.材料二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为例,论述写文章即使能下笔千言、一气呵成,也需要长期的积累。 |
D.材料二第三段,认为要坚持一分为二地剖析“撞脸”文章,这为下文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论证奠定了基础。 |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不良文风,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