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场洁白的盛典 ① 。朵朵雪花在空中缓缓地飘,慢慢地舞,层层叠查、密密麻麻,一层一层往下落。这就是哈尔滨江北的雪,江北冬日里声势浩大的雪。
大雪小雪下了几十年,离家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故乡。曾被红棉袄映衬的田野,曾刮着风雪的江北大地;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新区。看,江北的雪片片如鹅毛,纷纷扬扬;看,江北的雪轻轻盈盈,朵朵绽放。
在我看来,没有雪花的飞舞,江北大地就少了一份冬日独有的美感。江北,有飞雪迎春的信念,更有桃花盛开的期待。在冰雪大世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雪的无畏光芒。数十台造雪机一字排开,正以每小时三十立方米的速度与天然雪共同打造着江北的新童话。 ② 的冰灯引导着雪飞舞的方向,最美的摩天轮成为江北新地标,与江北美丽的夜色和星空融为一体。
银的大地,银的楼宇,银的江岸,到处都是雪的欢腾。几个孩子在小区门前堆雪人打雪仗,活泼而热闹。我情不自禁抓起一把雪,向湛蓝的空中抛去。顿时,片片银屑如蝶飞舞,它们动情地唱着歌儿,似在传递春的消息……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州杂诗(其十五)①
杜甫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
塞门②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③隐不还。
东柯遂疏懒,休镊鬓④毛斑。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因安史之乱,杜甫辞去朝廷官职,从长安出发,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此诗即他到达秦州暂住东柯谷期间所作。②塞门:边关。③庞公:东汉末年隐士。④镊鬓:拔掉鬓角上的白发。古人为出仕而常有此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写自己还没来得及泛舟大海,就已经陷身于无尽的战火之间。 |
B.“悠悠”本指从容自然,此处为反语,指诗人四处奔走躲避战乱的惊慌窘态。 |
C.颔联明写风吹叶落、秋雨不止的自然景象,实则抒无奈漂泊的凄凉悲切之情。 |
D.颈联用典,借用阮籍的任性不羁和庞公的隐居选择,为尾联表白心志张本。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
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A.举,指“举荐、推荐”,与《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不同。 |
B.适,指“到、到达”,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 |
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
D.“祜复表曰”中的“表”与“非能水也”(《荀子·劝学》)中的“水”用法相同。 |
A.晋武帝策划消灭吴国的计划得到了羊祜、杜预、张华的支持,羊祜因为病重,向晋武帝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 |
B.杜预到任后,整修装备,训练士兵,打败了吴国西陵都督张政,又向晋武帝请示发兵攻打吴国的日期,得到了晋武帝的明确答复。 |
C.杜预在给晋武帝的表书中借西汉宣帝评论赵充国一事,希望晋武帝尽快与朝中大臣权衡一下攻打吴国的利害关系。 |
D.在湘江以南到交、广二州以及吴国其他州郡投降后,杜预在这些地方颁布安民告示,尽力做好安抚工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子(节选)
石钟山
在我上小学二年级前,从没见过爷爷奶奶,甚至在父母嘴里都没听过关于爷爷奶奶的片言只字。可别人却有爷爷奶奶,比如王大头、朱革子等人,①从我记事起,他们的爷爷奶奶就生活在家里,似乎与生俱来他们就是一家人。上幼儿园时,朱革子的爷爷和奶奶还成双入对地每天接送他。刚上小学那一年,朱革子在外面打碎了人家一块窗子上的玻璃,人家找上门来时,朱革子他爹从树上折了一根柳树条要抽朱革子,我见到他爷爷死死地抱住朱革子的爹,把朱革子隔在身后,气喘吁吁地说:要打你就打我吧,不就是块玻璃嘛,我去赔人家就是了。我眼见着朱革子他爹挥舞柳树枝的那条手臂垂落下去。
从那一次开始,我就非常羡慕朱革子,因为他有爷爷奶奶。
有一次,趁父亲心情较好的时候,我问父亲:别人家都有爷爷奶奶,我怎么没有?我问这话时,正是某天吃晚饭时,记得二哥在桌子下踢了我一脚。当时我不明就里,拿眼睛瞪了二哥几眼,他却没看我,匆匆扒拉几口饭,便离开了饭桌。父亲似乎没有看我一眼,他把酒杯里还剩一半的酒一口倒进嘴里,喉咙里发出咕噜一声响,之前心情还算好的父亲,似乎不好了,脸阴着,眉头疙瘩似的拧在一起。
记得那天晚上,父亲背着手,望着窗外,许久,动都不动一下。②母亲的目光在我身上扫了几个来回,我在母亲的目光中读到了叫复杂的东西,又说不准到底是什么。总之,那晚,家里的气氛很凝重。从那以后,我没敢再提爷爷奶奶的话题。
直到我上了小学二年级,记得是一个夏天,我放学回家,突然发现家里多了两位老人,确切地说是一男一女两位老人。我们那会儿,一般会把这个年龄的老人称为爷爷、奶奶。我进门时,两位老人一起把目光集中在我的脸上,那位奶奶坐在沙发上的身子似乎欠起来一些,想站起来,目光又瞥到正站在窗前背对着他们的父亲,最后终于没站起来,但我能感受到他们投在我身上的目光是火热的。因为不知家里发生了什么,我像一只老鼠似的钻回到了我和二哥住的房间,把门留了一条缝,暗中观察着外面的动静。
许久,我听见父亲长长叹息了一声说:跟我去招待所吧,家里孩子多,没地方住。另两个人没说什么,就听见他们移动身子的声音,然后就是门响。
从那天开始,我知道,那一对老人就是我的爷爷奶奶,但他们和别人家的爷爷奶奶又不太一样,父亲似乎对他们很疏远,一点儿也不像一家人。
③过了几天,听二哥说,爷爷奶奶搬到院外去住了,在一条胡同里,有一片平房,是父亲为爷爷奶奶租下来的。我还看到,父亲肩上扛了米袋,手里提着面袋,在那条胡同口出入过。那会儿,大姐下乡,大哥刚参军不久。家里只剩下二姐二哥和我三个孩子,其实凑合一下,完全有爷爷奶奶住的地方。但不知父亲为何为爷爷奶奶租了一处房子,而不让他们住到家里来。
我晚上睡不着,曾和住在上铺的二哥探讨过这样的话题。二哥刚上初中,总把自己当成大人模样,对我问他的许多问题,总是嗤之以鼻,果然,那天也是同样以不耐烦的口气对我说:咱们的爷爷奶奶跟别人家的不一样。
我在放学的路上,途经爷爷奶奶居住的那条胡同口,每天放学时分,都会见到爷爷奶奶。两人小心地站在胡同口,爷爷的腰佝偻着,奶奶立在爷爷的身旁,两人看见我的那一刻,爷爷用手背擦擦眼睛,奶奶抿着嘴,小声地叫道:三儿。爷爷也把缺了门牙的嘴咧开一条缝。因为父亲对爷爷奶奶的态度,我一时拿捏不好和爷爷奶奶的关系,况且,我就和爷爷奶奶在家里见过几次面,别说有感情,连熟悉都算不上。面对爷爷奶奶的热情,我只能快步,逃也似的过了马路,一直走到军区大门前时,才回头向马路对面望过去,见爷爷奶奶仍立在原地,奶奶还用一只手搭了凉棚向我这里张望着。
他们不仅对我这样,对二哥二姐也一样热情。有两次我看见二哥途经爷爷奶奶面前时,还停了下来,离爷爷奶奶很近地站着,我不知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见奶奶伸出手在二哥的脸上摸了一把。二哥离开爷爷奶奶时,还挥舞了几次手臂,一步三回头的样子。
晚上,我冲上铺的二哥问:今天爷爷和奶奶跟你说了什么?
二哥身子没有动,也没有说话,静了好半晌,才鼻子不通气似的说了句没头没脑的话:咋说,也是咱们的爷爷奶奶。
我对二哥故作高深的回答很不满意,伸出脚朝上铺踹了两下。
二姐那会儿上小学五年级,有天放学我看见她照着镜子正朝头发上扎红头绳,那条红头绳很显眼,鲜艳得有点刺眼,映得二姐的一张小脸也红扑扑的。二姐见我望着她,她转过身子,把那条红头绳在手里抖了抖说:你知道这是谁送给我的吗?——是奶奶送给我的。二姐的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瞪大眼睛说:你见到爷爷奶奶了?二姐抿着嘴一边笑一边说:爷爷奶奶每天等在胡同口,一放学就看到了。
二哥和二姐都见了爷爷奶奶,就我像胆小的老鼠一样从他们眼皮底下溜走。④再一次见到爷爷奶奶时,我大胆地走过去,显然,这有点出乎爷爷奶奶的意料。爷爷还把双手在裤子上蹭了蹭,奶奶又揉了揉眼睛,伸出手在我头上摩擦了一下,颤了声说了句:三儿……我看见奶奶湿了眼睛,眼泪含在眼圈里。爷爷也咧着嘴,热气从缺牙的嘴里呼出来,黏稠着扑在我的脸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讲述了别人家爷爷奶奶疼爱孙子的故事,与“我”家的家庭状况形成对比,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往事的方式进行叙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缓,给读者展现出两代父子之间的亲情关系。 |
C.对于“我怎么没有爷爷奶奶”的问题,二哥想要阻止“我”又怕被父亲发现,而父亲没有看“我”,是因为根本无法回答。 |
D.小说未明确指出写作背景,却通过“下乡”“军区大院”等词暗示了当时的特殊背景,这似乎也是“父子”关系尴尬的缘由。 |
A.句子①中“似乎与生俱来”强调了“我”作为孩子对家庭关系的一种懵懂认知。 |
B.句子②母亲的目光既有对“我”的责怪,又透露出母亲对父亲的父子关系的无奈和难受。 |
C.句子③中“听二哥说”可见二哥一直关注着爷爷奶奶,并经常去他们住的地方。 |
D.句子④中“我”的“大胆”与前文形成照应,反映出“我”对爷爷奶奶态度的改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早的香蕉跟我们今天吃的香蕉完全不是一个东西。最早的香蕉都是野生的,在这些野生香蕉中,就有我们今天栽培的香蕉的“父母”——野蕉和小果野蕉。
野生香蕉的原产地是马来群岛及大洋洲北部地区,在那里,当时的人类通常采集富含淀粉的植物茎干和地下根茎来充饥,比如西谷椰子树的茎干。研究者推测,也许当地人最开始接触香蕉,并不是为了吃它的果实,而是为了吃它的地下根茎——球茎。因为香蕉球茎富含淀粉,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能填饱肚子。而最早的野生香蕉果实不仅很难剥开皮,而且里面的种子又大又硬,根本无法下口。
那人类是何时开始吃香蕉果实的呢?这就需要找到人类最早种植和驯化香蕉的地方了。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种植香蕉的地区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研究者发现,大约在6800年前,当地人已经开始种植香蕉,而小果野蕉很可能就是在那里被选择驯化成半可食用的香蕉的。然后,随着自然传播和人类活动,野蕉和小果野蕉相遇结合并形成杂交种。这些杂交种被人们引种到世界各地,不断地杂交、选育和栽培,最终得到完全可食用的香蕉。
在几千年的种植驯化过程中,人类关注着香蕉果实的口感和香蕉种子的变化,不断选育适合食用的品种,并最终得到软糯香甜的香蕉。这些香蕉的种子最终退化成果肉里的小黑点,失去繁衍能力,而香蕉也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无籽香蕉。
1870年4月,一位叫作洛伦佐·贝克的美国船长,驾驶着漏水的帆船进入牙买加海港进行维修。码头上的一串黄色水果吸引了他的眼球。贝克从未见过这种水果,好奇的他赶紧去询问当地人。原来,这种水果名为大麦克香蕉(又称大米七香蕉,曾广泛种植),它皮厚耐寒,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贝克只尝了一口,就被大麦克香蕉软糯香甜的口感征服了。
对牙买加人来说,大麦克香蕉是一种稀松平常的水果。早在19世纪初,一个法国博物学家在游历东南亚后,带了些大麦克香蕉的球茎到加勒比海上的马提尼克岛种植。1835年,种植在该岛的香蕉又被一名法国植物学家引进到牙买加。然而,生活在美国的贝克却是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种水果。他意识到买卖大麦克香蕉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便马上购买了一百多捆香蕉放到自己的船上。这些香蕉漂洋过海最终抵达美国的港口,然后被高价卖出。贝克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便开始长期进行香蕉贸易。后来,他干脆在牙买加的港口买了大片土地,开发成了香蕉种植园,这就是现代香蕉种植和贸易的正式开端。
随着香蕉贸易的开展,香蕉逐渐成为欧洲和北美地区最常见、最便宜的水果之一。因为价格亲民、健康美味、食用方便等特点,大麦克香蕉的需求量如吹气球一般激增,并快速成为美洲、欧洲以及世界上更多地区的人们喜欢的水果。一位名叫班尼斯特的美国人还专门建立了香蕉博物馆,将多达1.7万余件与香蕉有关的各色展品陈列其中。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香蕉刚开始风靡全球的时候,1903年,香蕉枯萎病(也称巴拿马病,一种通过土壤传播的香蕉传染病,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袭击了巴拿马地区的一个香蕉种植园,成片的香蕉植株枯萎死亡,而且情况愈演愈烈,以致整个中美洲的香蕉种植园都没能逃过此劫。
为什么香蕉对疫病的抵抗力如此之差?其实,这本质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大麦克香蕉是人们长期以来杂交育种的产物,属于高度不育品种,无法进行有性繁殖。然而,无性繁殖产生的所有后代均来源于同一母株,因此,所有大麦克香蕉的基因几乎完全一样,可以说全世界的大麦克香蕉园里本质上是种了同一棵大麦克香蕉植株。一旦疾病来袭,往往就是“一蕉得病,全家遭殃”,因为所有香蕉的“软肋”都是一样的。此外,无性繁殖会随着种植代数的增加而造成内源性病毒的积累,这会极大降低香蕉的免疫力。
随着香蕉枯萎病肆虐全球,各国研究者都在努力寻找应对方法,遗憾的是没有任何成效,大麦克香蕉眼看就要消失。所幸的是,1939年,一种新的香蕉品种——卡文迪许香蕉(就是我们现在通常吃的华蕉)在南美洲被发现了。不久之后,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大麦克香蕉种植区都开始换种卡文迪许香蕉了。
1965年,当最后一批大麦克香蕉在美国售罄后,曾经雄霸水果市场的大麦克香蕉就“退隐江湖”了。目前,少许当时幸免于难的大麦克香蕉以“改名换姓”的方式存活于东南亚的一些小规模种植园里。虽然大麦克香蕉并没有灭绝,但它也很难“东山再起”了。
(摘编自《香蕉传奇》,刘汉哲编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的香蕉跟我们今天吃的香蕉完全不同,前者是野生的,后者是栽培的,但两者有很大的亲缘联系。 |
B.研究推测,马来群岛及大洋洲北部地区的人们当初不是吃香蕉果实,而是吃它的地下根茎,其原因是其果实根本无法吃。 |
C.野生香蕉的种子又硬又大,经过驯化后的野生香蕉种子最终退化成果肉里的小黑点,香蕉也变成了无籽香蕉,口感也不错。 |
D.大麦克香蕉不能抵御枯萎病侵袭的原因与它属于杂交育种的产物,为高度不育品种,无法进行有性繁殖,对疫病的抵抗力差有关。 |
A.从难吃的野生香蕉进化到人们乐意吃的香蕉,香蕉在此期间经过了漫长的不断杂交、选育和栽培的演变过程。 |
B.文中画横线处括号内的文字通俗易懂,对其前面的名词术语进行了解说,使其更加清晰明了,这样更加易于读者透彻地理解。 |
C.香蕉种植最早发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地区,而现代香蕉种植园模式则发源于美国,是美国人贝克开创的。 |
D.文章主体部分按照香蕉进化历史的时间顺序,依次阐述了香蕉的变迁历程,文章的思路清晰,井井有条。 |
A.文中用了“也许”“可能”等副词来介绍与香蕉相关的知识,突出了作者的科学态度。 |
B.文中虽然在语言上追求通俗易懂,但还是保留了一些科学术语,如“内源性病毒”等。 |
C.文中“父母”“一蕉得病,全家遭殃”“退隐江湖”等语句幽默、俏皮,使文章富有趣味。 |
D.“吹气球一般”比喻形象,表达出作者对大麦克香蕉的需求量增长过快的担忧之情。 |
A.每年,全世界人类吃掉超过1000亿根香蕉,其中大部分是一种叫作卡文迪许的香蕉。 |
B.卡文迪许香蕉在1939年后开始进入了商业化生产当中,它能够抵御香蕉枯萎病的侵害。 |
C.世界上的香蕉品种有一千多种,而卡文迪许香蕉品种的产量最大,目前已经超过50%。 |
D.卡文迪许香蕉目前来看虽然比不上大麦克香蕉的口感和味道,但其味道也还是不错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陆地动物都有游泳这项与生俱来的技能,原因是它们大多是四足动物,对用四肢行走的动物来说,它们游泳不需要变换姿势,和在陆地上行走时姿态基本一样,而且它们的鼻孔的位置又比较高,只要稍微抬起头, ① ,游泳也就自然变得非常容易。比如狗或马的“狗刨”式游泳,虽然算不上有效或优雅的游泳动作, ② ,可让人类以直立行走的方式在水中漂浮是行不通的。
对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而言,人类能否在水中保持平衡,应需要适应脸部被淹没,人类需要学会如何在水中控制呼吸,掌握游泳时特殊的呼吸模式。如果无法控制呼吸,人类能做的就是抬起头游泳,这对于双足直立的人类来说,是没有效率的游泳方式。但即使是这种方式,人类也必须将身体调整为更水平的状态,否则就会溺水。从物理学角度看, ③ ,而为了让身体获得更大的浮力,就必须增大与水面的接触面积。人类的手脚是从身体的两侧和正下方长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同时满足“漂起来”和“游得快”这两个条件,就必须学会把身体位置调整到水平状态,并且掌握适当的呼吸模式。总而言之,游泳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技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对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而言,人类想在水中保持平衡,就需要学会适应脸部被淹没的状态。 |
B.相比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而言,人类想要在水中保持平衡,就需要学会适应脸部被淹没的状态。 |
C.相比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而言,人类想要在水中保持平衡,就需要学会适应脸部被淹没。 |
D.对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而言,人类能否在水中保持平衡,就需要学会适应脸部被淹没的状态.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与非常重视“实”的中国农民不同,中国艺术家更重视虚。他们认为,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面上的东西,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
A.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
B.“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
D.要做移植手术,首先得要有心脏,但目前心脏“供不应求”,因此许多病人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南歌子 苏轼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①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早知身世两聱牙②。好伴骑鲸公子③、赋雄夸。
【注】①化世:治世,政治清明而有德化的时代。②聱牙:乖忤违背。③骑鲸公子:指李白,俗传李白醉骑鲸鱼,水中捉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大江东去”出语不凡,境界开阔宏大;《南歌子》开篇妙用叠词,音韵和谐,表现出时令变化和两鬓的状态。 |
B.《南歌子》“寓身”句中,词人以“尘沙”自喻,感叹个人的渺小,作者在《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
C.《南歌子》语言晓畅,下片虽有用典,但也不生涩难懂。词人认为方士求仙,海人泛舟虽清静恬淡,却不及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有滋味。 |
D.《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抒怀,词人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的英雄,词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真正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劝学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
(节选看在荀子《劝学》)
(二)《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 |
B.而 |
C.喜从滑稽饮酒者 |
D.辄复不 |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
A.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己”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与今天的“步”不同。 |
C.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殊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义不同。 |
A.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以此来阐述道理,像选文第一段,使用大量事物设喻,反复强调了“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
B.荀子在选文第二段中除了设喻,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如“骐骥”“驽马”的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
C.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
D.秦观在《<精骑集>序》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季京味儿
北岛
①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②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③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④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⑤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⑥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⑦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
⑧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⑨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⑩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⑪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⑫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⑬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配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着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A.文本一由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写起,引出了对各种“气味儿”的描写,进而引发了对老北京四季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地域文化深沉的思考。 |
B.文本一第①段,“四海漂泊”“无家可归”“孤魂”等词,表露出游子的孤独和苦楚。作者希望用文字重建“北京城”,表明其精神归乡的愿望。 |
C.文本一第⑬段中写“秋雨阵阵”“发酵的霉烂味儿”,作者感觉到秋天的忧伤,这与《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的意境特点相同。 |
D.文本二既表明了自己创作散文的动机,也传达作者的创作观。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缺乏真情实感是难以写出感人的散文的。 |
A.文章回忆北京四季不同的味儿,由“冬储大白菜味儿”开始,结尾又说“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行文上形成回环,结构完整严谨。 |
B.第⑨段划线句和《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将“嗅觉转为听觉”。 |
C.文章以“四季京味儿”为线索,借此回忆、怀念家乡生活,描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思路清晰,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
D.作者以冷峻沉重的笔调叙写了记忆中冬季的京味儿,有“大白菜的霉烂味儿”“倒灌、呛人的煤烟味儿”和“灰尘味儿”等,怀念中带有心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