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的背面
时暑
①你知道人的皮肤分为几层吗?你知道一粒雀斑要在皮肤下埋伏多久才会浮现上来,宛如“恶魔”般吞噬掉面颊的无瑕吗?前者的答案是三层,后者的答案我并不清楚,但我知道它摧毁一个人的自信只需要旁人的一句“小林,你家孩子脸是不是脏了”。比起我妈淡淡说出“没有,是雀斑”5个字后就继续挑选衣服的冷静,我在她身后时不时偷瞄大落地镜中的自己的行为,则显得窘迫得多。
②如果是秋冬季节,我至少还能在口罩与围巾的掩护下,借助冬日雾霭的朦胧,掩盖自己的丑陋。而那时是盛夏,所有的掩饰都会在炽热的温度中褪去行踪。最要命的是,我即将去南方的小岛上参加夏季游学。报上名的那一刻,我就开始和朋友计划如何度过那15天。
③然而,就在出行前,我满腔的期待被阿姨的那句话绊了个踉跄。我脸上那些如芝麻粒般丑陋的小东西,是什么时候茁壮成长到足以引人注目的程度的?没人能说出具体的日期,但我知道,它必须要被消灭。
④我们是在清晨抵达小岛的,一车学生在整夜疾驰的大巴上睡得酣甜,唯有一个早醒的被晨光中的飞鸟惊艳,兴奋地唤醒了其他人。“我的相机放哪儿了?”“哎,我的眼镜!”在一众混乱中,我从贴身背包的后袋中掏出一管粉底液,挤出一些,躲在座椅后面急急将它涂抹上脸。这是我从我妈出差的洗漱包中偷来的。
⑤那年我14岁,试图让自己与电视及书籍上呈现出的女孩模样相符;我甚至想
⑥宿舍的后山上有一个观景台。“据说在那个观景台上还能看到流星呢!”我把旅游手册上的这行字读出声。“真的吗?”同宿舍的朋友听见我的话,把头凑到我旁边看手册,虽然只是个平常的动作,我却紧张极了。她会不会发现我有偷偷化妆?我的粉底有没有花掉,像斑驳的墙壁?但她似乎没注意到,转头高兴地问另一位室友要不要去老师那里问一下有没有租借望远镜的地方。在我满脸窘迫的映衬下,她白净的脸在阳光中愈发可爱。
⑦余下的几天,我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冲进卫生间洗漱上妆,睡前的最后一件事是摸摸粉底液是否还在枕头下。
⑧游学的第二周,有天下午的阳光好极了,我换上特意准备的衣服,和朋友们打着遮阳伞往山上去。即便是爬山途中,我仍带着那管粉底液,每前行一阵,我都要偷偷慢走几步,落后人群一些,掏出小镜子看看脸上的颜色有没有什么异常,如果有,就挤出粉底液修饰一下。
⑨日光滚烫,汗水让衣服贴住后背,令人不适。我一路上走得提心吊胆,恰如我背负那份秘密时沉重的心情。
⑩“咱们来合张影吧?”室友问阿常。阿常是另一个宿舍的女孩,我们不太熟悉,平日里她似乎很少说话,大多数时候都埋头在后排画画。因为妈妈是摄影师的缘故,这次出游,她是班级中为数不多带来相机的同学。
⑪“好呀。”她停下拍景色的动作朝我们走来。然而等她站到我们面前时,却停顿了一下,低声惊呼:“哎呀,相机没电了。”
⑫“怎么会没电了?”室友急忙凑过去看。
⑬“我忘记充电了,明天吧,明天我们再来拍?”大家只能说好。阿常合上镜头盖,冲大家笑了笑,目光扫过我的时候多停留了几秒。
⑭我几乎是立刻警觉地摸了一下自己的脸,背过身掏出镜子,才发现下巴上挂着一些白色的汗珠,脸颊侧面出现了几道白印子,一定是走路的时候出汗,汗水把“假面”冲垮了。这使我的脸看起来愈发丑陋,甚至有些滑稽。
⑮我几乎是恍惚地下了山,又恍惚地在床上睡了一觉。醒来时,已是傍晚,室友都不在房间,暗淡的夕阳也正要从窗户离开。热闹的声音自宿舍外的草坪上传来,衬得屋里有些凄凉。
⑯“她们都去哪儿了?”阿常敲门走了进来。“估计都在下面玩儿呢,你怎么没一起去?”我问她,想起她下午必定是注意到我的滑稽了,我装作穿鞋避开她的目光。
⑰“从山上回来我就一直自己画画到现在。”她竟然坐了下来,没有转身离开的意思。我只好硬着头皮去洗漱,顺便戴上我的“假面”。我伸手去枕头下找粉底液,没有,裙子的口袋里也没有。“怎么了?”阿常看到我的着急,站起身来。
⑱7月,遍布山野的芒草充满生机,落羽杉高大挺拔,偶尔有叶子被风吹落,宛如羽毛般在我们头顶打转。我和阿常各自拿着一根手电筒,在通往观景台的道路上弓腰寻找那管丢失的粉底液。几个小时前,我们还是不熟的同学,几个小时后,她便知道了我在偷偷化妆的秘密,知道了我脸颊两侧布满了丑陋的雀斑,知道了我脆弱的自尊心正摇摇欲坠。她,成了我的“共犯”。
⑲那天夜晚,我们始终没找到那管粉底液,故事的尽头,是我们站在山坡上看星空。她说,“如果没有星星,夜晚的天空看起来一定很吓人。”她说,“你的雀斑就像星星一样可爱。”
⑳从小岛回去后,妈妈无意地问过我有没有见过那管粉底液,我最后还是选择了撒谎,这与我的雀斑一起,成了那个夏天的秘密。
㉑秋日袭来,我们收拾东西回了学校。阿常把旅途中拍的照片打印出来,分发给了同学们。我则比别人多收到一份礼物——一本黄色封面的《长袜子皮皮》,上面画着一个长满雀斑的小女孩,她头发火红,自信极了。掀开来,里面有落羽杉树叶做成的书签,夹有书签的那页写着:“‘这里阳光不够充足,我的雀斑多不起来。’皮皮说,‘我觉得有雀斑是件大好事。’说完,她和最好的朋友们坐在日光下,享受起美味的野餐。”
㉒多年后,我看到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一句话:“友谊的最高境界,是守护彼此的孤独。”我又想起那个盛夏的山坡。雪白的背面可以是秘密,可以是丑陋,但也有可能,是另一种可爱。
(选自《青年文摘》2022年第5期)
1.阅读全文,从“我”的角度梳理时间和事件,填写下表。时间 | 事件 |
游学出行前 | ① |
游学第一周 | “我”用粉底掩饰雀斑 |
游学第二周的一天下午 | “我”脸上的妆容被汗水弄花了 |
游学第二周的一天傍晚 | “我”弄丢了粉底液 |
游学第二周的一天夜晚 | ② |
③ | “我”收到阿常送的书和书签 |
在成长路上,我们总还有一本想读未读的书、一堂想听未听的课、一次想去未去的旅行、一位想交未交的朋友、一些想说未说的话、一份想还未还的人情……回望过往,立足当下,这些想做未做的事情,是会成为你人生中的遗憾,还是成为你奋勇前行的动力呢?
当我们在进取前行的路上茫然不知所措时,需要有人给予我们精神的引领,这个人很可能来自于我们阅读的名著。
圣王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也;郊望神禘尝①,非求报于鬼神也。山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②。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
盂简子相梁,有罪而走齐。管仲迎
(节选自《说苑·贵德③》)
文言字词 | 方法 | 解释 |
山 | 参考成语法:学以 | A |
门下使者 | 语境推测法 | B |
一人兄有 | 课内迁移法:小大之 | C |
吾 | 查阅字典法:①极;②穷尽:③穷困;④止,息;⑤特指不得志。 | D |
A. |
B. |
C.管仲迎 |
D.我 |
摘录内容 | 批注 |
【甲】她去了有一点钟。跑回来,她已喘得说不上来话。扶着桌子,她干嗽了半天才说出来:医生来一趟是十块钱,只是看看,并不管接生。接生是二十块。要是难产的话,得到医院去,那就得几十块了。“祥哥!你看怎办呢?!”祥子没办法,只好等着该死的就死吧!愚蠢与残忍是这里的一些现象:所以愚蠢,所以残忍,却 ——《骆驼祥子》 | 【批注一】请结合小说情节和主题分析加点处的原因有哪些? ① |
【乙】汤知县将范进的文章称赞了一番,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说:“世先生因尊制,想是不用这个杯䅲。”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陶瓷杯,一双象䅲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䅲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后来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儒林外史》 | 【批注二】范进是我们所熟知的人物,这段文字让我们对范进有了更多的了解,请问这段文字体现了范进② |
【丙】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 ——《水浒传》 | 【批注三】画波浪线处“这条计”是:③ |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未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节远自《送东阳马生序》) |
A. | B.挑拨离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①,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是风景;云起云涌,山长水阔是风景……风景是大自然的恩赐。静阅万卷诗书是风景,洞察世间百态是风景……风景是生活的馈赠。慢慢走,用心赏,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请以“风景在路上”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可以记叙、抒情和议论;③不少于600字。
天问一号,走出地球
张小红
①2020年4月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线上启动仪式上公布: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火星任务依次编号。“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将于2020年7月下旬择期发射,开启创造世界历史的“绕、落、巡”三位一体探测任务。
②去火星寻找生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抵达火星不是一场说走就能走的旅行。受天体运行规律约束,每隔26个月,地球、火星和太阳就会合成一条直线,此时地球与火星距离最短,也是最适合发射探测器的时间。如果错过今年,下一次发射就要等到2022年。抓住最佳窗口时机,仅是火星探测的基础条件,火箭的运载能力、入轨精度和可靠性才是火星探测的重要前提。
③相比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要进行更多次、更精确的轨道修正,才能精准地进入火星轨道,到达目的地。如果探测器在地火转移轨道近地点有每秒1米的速度差或1千米的高度差,到达火星的位置误差就可达10万千米。这一高难动作被称为“从巴黎打一颗高尔夫球,一杆落入东京的球洞”。在探测器切入火星轨道的过程中,如果切入点离火星略远,则无法被火星引力捕获;如果切入点太近,则可能闯入火星大气层导致坠毁。1999年,美国火星气候轨道器在入轨时,就因混淆了英制和公制单位造成了导航误差,使其距离火星太近而被烧毁,真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④如何把探测器中的火星车从火星轨道降落到火星表面,则是更大的挑战。月球与地球之间平均距离约为38万千米,而火星与地球的最近距离约为5500万千米,最远为3亿至4亿千米,因此火星对探测器的测控能力要求极高。火星距离地球越远,信号越弱,且两者距离还有至少10分钟的信号延时。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和着陆的关键时间,只能依靠研究人员提前输入数据,由探测器自主判断,相当于“
⑤进入火星大气层后,着陆的巡视器还要进行气动外形、降落伞、发动机、多级减速和着陆反冲软着陆等一系列工作。环绕器将为火星车提供中继通信链路,并开展环绕科学探测。此时,才算真正意义地完成了火星探测的“绕、落、巡”任务。
⑥所以,我国一次发射就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任务,是世界航天史上的第一次。之所以敢大手笔进行尝试,是因为我国已建成仅次于美国的深空测控网。2018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天津武清站新建70米高性能接收天线,它是完成中国火星探测器科学数据接收任务的关键设备,也是亚洲在建最大的单口径全可动天线。按计划,该天线将于2020年10月具备火星探测的数据接收能力。也就是说,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前往火星的路途上,天线就可以接收其发回的信号了。深空测控网技术的成熟,意味着我国将逐渐拥有在地球和宇宙间近乎无死角的深空通信能力。
⑦虽然说实现火星探测的难度,远远超过“上九天揽月”,但人类走出地球、探索宇宙的梦想,始终不曾遗忘。正如《下一站火星》中说的那样:“走出地球似乎是我们从渺小迈向伟大的必经之路。”
1.本文介绍了火星探测的艰难历程,探测火星有哪些难度?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A.“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发射,开启了创造历史的“绕、落、巡”三位一体的探测任务。 |
B.“从巴黎打一颗高尔夫球,一杆落入东京的球洞”这句话,说明国外火星探测器着陆的精准。 |
C.第③段画线句的意思用本段中的一句话说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D.第④段中加点的“盲降”的意思是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和着陆的关键时间,完全失去人的因素,有探测器自主判断降落。 |
记忆中的年味儿
侯发山
①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觉当下过年有点寡淡,越来越怀念童年时期的年味儿。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穿新衣,吃饺子,还可以尽情地玩耍——那时候好像没有多少寒假作业,也没有辅导班。仔细回想一下,过年期间,记忆最深的当属贴春联、放鞭炮、拜年以及串亲戚。
②贴春联的日子雷打不动,腊月二十八。“二十八,贴花花”,说的就是贴春联。那时的春联不是印制的,都是手写的。左邻右舍的春联都是哥哥写的,哥哥写时,身边围着不少孩子。春联的内容大同小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等等。横批一般都是“万象更新”“春回大地”之类的。等到春联晾干,开始贴,一个门一个门贴,一家挨一家贴。我们一帮孩子分工合作,有的拿对联,有的清扫门框和门楣,有的刷浆子,有两个孩子专门贴,有的负责神平,有的搬凳子。十来户人家,需要大半晌时间。知道“左为上”的道理,就是从那时贴春联开始的。那时的春联,不仅门上贴,水缸上贴“川流不息”,油灯旁边贴“小心灯火”,面瓮子上贴“五谷丰登”,笼屉上贴“蒸蒸日上”,树上贴“欣欣向荣”,牲口圈里贴“六畜兴旺”,木质的独轮车上贴着“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横批是“出入平安”,院子里贴的是“春色满园”。从大门口直到家里,满眼火红,一片喜庆的色彩。
③放鞭炮是在大年初一。那时候,家里的条件不好,鞭炮也不是想买多少就买多少的。一般情况下,买一挂一千响的鞭,再买数个食指粗细的炮。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就被左邻右舍的鞭炮声给惊醒了,不用早早就起来包饺子的爹和娘叫我,我就蹬上棉裤穿上棉袄,脸也顾不上洗,开始放鞭炮。找根燃着的线香或者柴火,斜着身子,歪着头,小心翼翼地伸过去,把火头指向炮捻,眼看着引着了,便迅速撤离,谁知虚惊一场,根本没燃着,只得战战兢兢再次前来。等到噼里啪啦炸响,却背着开花的鞭炮,用力捂着耳朵。烟消云散之后,才过去打扫战场,若是有没炸响的鞭,便如获至宝,或直接燃爆,或一层层剥开来,拿火头去引燃药面——鞭炮剥开后,不会炸响,只会“呲呲”响,弥漫着一股硫黄味,那时觉得真好闻。自家的战场清理后,还会去没有孩子的人家院子里捡。当时的炮论个卖,兜里如果有零花钱,还去合作社再买几个。当然,这些炮舍不得燃放,用一根一头带环的铁针扎进炮的中间,然后把炮固定起来,再找根绳子穿进铁针的环里,在远处猛拽绳子,这时候,因受到摩擦发热的炮也会被炸响。有时候,把炮从中间锯开,分两次玩。或者把炮剥开,把里面的火药取出来,当自制的“玩具手枪”的弹药,也是挺刺激好玩的。
④大年初一放过鞭炮、吃了饺子后,开始拜年。几个孩子结伴,从村里的第一家开始,挨家挨户去拜年。我们叽叽喳喳一进门,没等把祝福的话语说出口,主人家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糖果、核桃、红枣拿出来,每人一把。那时候,几乎没有红包,都是用这些代替——这些东西在那个年月也是稀罕物儿,也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见到。等到稀罕物儿进了口袋,转脸就跑,去下一家。有时候走到半路,身上的口袋装满了,就拐回家把这些乡亲赏赐的物品倒出来,然后继续拜年。有时一个年能跑半道沟,百十户人家。有的人家等了半天,没有孩子去热闹,他们会很没面子的。从另一方面说,这也看出他们平时的为人如何。
⑤现在的年味淡了许多,走亲戚大都开着车,后备厢装满方便面纯奶之类的东西,好像送快递似的,到了亲戚家东西一卸就走,一天串好几家;红包也不当面发了,改成微信转了……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只是简化了许多程序的过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1.作者在第②段中回忆小时候贴春联的往事,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贴春联的知识?漫长的告别,亦是相聚
①两年前的中秋节,她的老父亲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主治医生跟家属交代各种注意事项时,她只见医生的嘴在翕动,却完全没听明白医生在说什么,内心只有一个念头在轰响:我的父亲,多才多艺,永远是家中顶梁柱的父亲,居然要倒下了,这是多么荒诞的事情啊!
②父亲是一所大专院校中文系的副教授,退休后回到乡间生活。他用了十多年时光,将老宅改造成花园中的房子。他会好几种乐器;他的书法亦写得很好;他还有一手好厨艺……退休后,父亲还迷上了视频拍摄和剪辑,将自己的乡居生活拍摄成小视频,配上音乐、字幕,传给远方的儿女看。他一直是个无所不能的中年人的样子,所以,她虽然已经结婚生子、年届不惑,但只要回到娘家,就感觉自己依然是一个备受宠爱的少女。父亲的健硕与能干,让她误以为这种生活是永恒的。而今,命运突然在暗处发出裂帛之声。
③她和弟弟没有把病情的严重程度向父亲和盘托出,但父亲是何等聪明之人,她不相信能瞒得过他。表面上,父亲是豁达的:他依旧平静地带着小拖车,与母亲一早就出门买菜;他会写“秃头老于又回来了”之类的行草,裱好,张挂起来,来调侃自己的变化。但知父莫若女,她依旧会敏锐地捕捉到父亲的慌张:他的药快吃完了,新买的药刚用加急快递发货,他为此焦虑了一天;他记不起专家的名字了,满脸是迷路小孩的惶恐……他忽然而至的软弱与慌张让人揪心。
④那天,他看到女儿在微信朋友圈晒出往返老家的一百多张高铁票,就不安地问:“闺女,都是我拖累了你,将来,回想起这段生活,除了劳苦,你会觉得一无所得吗?”
⑤最后这句话提醒了她,她意识到,要令父亲感到安心,两代人都必须扬去那些临近告别时分的惊慌,软弱与忧郁。她必须为每周回家探望父亲的漫漫长途,寻找新的意义。因为父亲的病,她的先生推掉了去北京进修的机会,弟弟关掉了他的麻辣烫店,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围绕在父亲身边。如果仅仅是为了陪伴父亲度过最后的时光,只剩下面对病魔的无奈与感伤,那么,家人的探望越是频繁,家人的爱越是深厚,家人对他越是有求必应,父亲心中累积的负疚感恐怕越是沉重。
⑥她必须想办法,让父亲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从而平静安然地接受这些为了告别的相聚。
⑦她想出的办法,是与父亲一同重读《唐诗三百首》。她的理由是,作为理工科博士,她如今文学方面的记忆已经被消磨得差不多了,她想补补课。父亲听闻自己还有这等余热可以发挥,欣然应允。他特意请人在庭院中搭了一座竹木小亭子,并在亭子里安设茶几一张,软凳三两只。天气好的时候,就与女儿在里面喝茶、品诗。
⑧父亲通晓音律,有时,他还为唐诗《春江花月夜》配上曲调,吟唱出来。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开阔,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喜悦;从“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怅惘,到“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深情……他吟唱时,她在一旁弹拨古琴。一曲毕,二人久久不言,沉浸在春江月夜的场景中,完全忘记了尘世中的种种无奈与苦痛……一年前的初秋开始,每个周末,她都会回家上一堂这样的“诗词课”。她私下里期待,父女俩的课可以上得久一点,再久一点。上完唐诗,还有宋词;上完宋词,还有元曲。
⑨父亲偏爱沉郁顿挫、悲凉慷慨的杜诗。一谈起杜诗来,他就忽然恢复了当年在讲台上的精神头,踱步来去,敲打案几,为杜甫的意气风发而目光炯炯,为杜甫的失意困苦而黯然神伤。他忘了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忘了一针自费药的价钱,忘了化疗时那翻江倒海的难受劲儿。他豁达地说:“女儿,我竟然有机会重讲杜诗,我要感谢你,不知道为什么,讲起诗歌来,好像生老病死都不那么可怕了。老爸虽然没有老杜的才气,没有给你留下一首好诗,可将来,你会记起这个月夜,记得多少年前老爸是怎么跟你说杜甫的诗的,那一天你会忽然记起我来,我们就好像重逢了。”
⑩终于,父亲不再为他的病如此拖累儿孙而满心歉疚了,他接受了她的说法:“现在的人忙于生计,都聚少离多。但是老爸,你这一病,让我们明白,人间最珍贵的是什么。”既然短的是相聚,长的是分离,子女与父母之间,可以交心的相聚就更难得,所以应该对这种相聚心怀感恩。
⑩又一个秋天到了,桂花香了,剃了光头的父亲还活着。在父亲的“吟诗亭”里,父女二人围绕古诗的漫谈还在继续。她意识到,亲情像桂花一样,近嗅香味浅淡,若你在月夜下远远行来,它却像风中的蜜糖一样丝丝流淌,这种幸福,是告别也泯灭不了的。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