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儿
侯发山
①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觉当下过年有点寡淡,越来越怀念童年时期的年味儿。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穿新衣,吃饺子,还可以尽情地玩耍——那时候好像没有多少寒假作业,也没有辅导班。仔细回想一下,过年期间,记忆最深的当属贴春联、放鞭炮、拜年以及串亲戚。
②贴春联的日子雷打不动,腊月二十八。“二十八,贴花花”,说的就是贴春联。那时的春联不是印制的,都是手写的。左邻右舍的春联都是哥哥写的,哥哥写时,身边围着不少孩子。春联的内容大同小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等等。横批一般都是“万象更新”“春回大地”之类的。等到春联晾干,开始贴,一个门一个门贴,一家挨一家贴。我们一帮孩子分工合作,有的拿对联,有的清扫门框和门楣,有的刷浆子,有两个孩子专门贴,有的负责神平,有的搬凳子。十来户人家,需要大半晌时间。知道“左为上”的道理,就是从那时贴春联开始的。那时的春联,不仅门上贴,水缸上贴“川流不息”,油灯旁边贴“小心灯火”,面瓮子上贴“五谷丰登”,笼屉上贴“蒸蒸日上”,树上贴“欣欣向荣”,牲口圈里贴“六畜兴旺”,木质的独轮车上贴着“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横批是“出入平安”,院子里贴的是“春色满园”。从大门口直到家里,满眼火红,一片喜庆的色彩。
③放鞭炮是在大年初一。那时候,家里的条件不好,鞭炮也不是想买多少就买多少的。一般情况下,买一挂一千响的鞭,再买数个食指粗细的炮。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就被左邻右舍的鞭炮声给惊醒了,不用早早就起来包饺子的爹和娘叫我,我就蹬上棉裤穿上棉袄,脸也顾不上洗,开始放鞭炮。找根燃着的线香或者柴火,斜着身子,歪着头,小心翼翼地伸过去,把火头指向炮捻,眼看着引着了,便迅速撤离,谁知虚惊一场,根本没燃着,只得战战兢兢再次前来。等到噼里啪啦炸响,却背着开花的鞭炮,用力捂着耳朵。烟消云散之后,才过去打扫战场,若是有没炸响的鞭,便如获至宝,或直接燃爆,或一层层剥开来,拿火头去引燃药面——鞭炮剥开后,不会炸响,只会“呲呲”响,弥漫着一股硫黄味,那时觉得真好闻。自家的战场清理后,还会去没有孩子的人家院子里捡。当时的炮论个卖,兜里如果有零花钱,还去合作社再买几个。当然,这些炮舍不得燃放,用一根一头带环的铁针扎进炮的中间,然后把炮固定起来,再找根绳子穿进铁针的环里,在远处猛拽绳子,这时候,因受到摩擦发热的炮也会被炸响。有时候,把炮从中间锯开,分两次玩。或者把炮剥开,把里面的火药取出来,当自制的“玩具手枪”的弹药,也是挺刺激好玩的。
④大年初一放过鞭炮、吃了饺子后,开始拜年。几个孩子结伴,从村里的第一家开始,挨家挨户去拜年。我们叽叽喳喳一进门,没等把祝福的话语说出口,主人家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糖果、核桃、红枣拿出来,每人一把。那时候,几乎没有红包,都是用这些代替——这些东西在那个年月也是稀罕物儿,也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见到。等到稀罕物儿进了口袋,转脸就跑,去下一家。有时候走到半路,身上的口袋装满了,就拐回家把这些乡亲赏赐的物品倒出来,然后继续拜年。有时一个年能跑半道沟,百十户人家。有的人家等了半天,没有孩子去热闹,他们会很没面子的。从另一方面说,这也看出他们平时的为人如何。
⑤现在的年味淡了许多,走亲戚大都开着车,后备厢装满方便面纯奶之类的东西,好像送快递似的,到了亲戚家东西一卸就走,一天串好几家;红包也不当面发了,改成微信转了……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只是简化了许多程序的过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1.作者在第②段中回忆小时候贴春联的往事,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贴春联的知识?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3.阅读第④段,简析小伙伴们挨家挨户给长辈拜年的目的。
4.这篇文章在选用时删减了一部分,你知道删减了哪一部分内容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文章结尾说现在的年味淡了许多,“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你觉得缺的是什么?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