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一碗饭
李晓
①早年在乡下,乡人们在路上遇见,开口问候的第一句话就是:“吃了么?”那时候人们的日子大多清寒、简单,吃饭是头等大事,这样的问候里有一种关切之情。
②人们吃饭,还喜欢碰头一起吃。我老家村子里乡亲们吃饭时,常捧着饭碗聚集在村口的黄葛树下,一边哧溜哧溜地扒着食物,一边闲聊着村里的“桑麻事”。乡亲们彼此间还互相打量着碗里食物,看到谁的菜少了,就往其碗里添一些自己的;若谁的碗里菜色相对不错,就会向之讨一筷子……在一碗饭的时间里,人情得以凝聚,乡情得以升腾。
③而夫妻二人在烟火漫漫的日子里吃着共同的饭菜,食物对他们的灌溉滋养,或许能够融合、改变彼此的面相。爸爸七十五岁生日那天,和妈妈去小城老街相馆里照了合影。照片上,妈妈眼帘下垂,爸爸也如是;爸爸眉头紧锁,妈妈也如是。爸爸和妈妈,连鼻翼两旁的法令纹脉络都是十分相像的。我很少看到爸爸笑,妈妈也是,他们一辈子都有着无法解脱的忧郁心事。
④爸爸五十岁、妈妈四十二岁那年,失去了我十九岁的哥哥。有一年除夕,妈妈照常做了丰盛的家常菜,城市温暖安详的灯火里飘着万家团圆的饭菜香。等到一家人吃年夜饭时,妈妈突然挥舞着锅铲对我说:“快,喊你哥哥回家吃饭!”
⑤一家人顿时懵了。那顿年夜饭,妈妈很少动筷子,一直凝视着享用美食的家人,目光沉沉。我们知道,那时妈妈心里在念想什么。那年城市还没有禁放鞭炮与烟花,我和爸爸在阳台上燃放了烟花。哧哧哧上蹿的烟火升到天空中爆开一朵花,城市在呛鼻的烟味里迎来了新年。妈妈做了汤圆,依然多盛了一碗,那是给哥哥的--大年初一,也是我哥哥的生日。
⑥每年清明节,妈妈会在家里摆上饭菜碗筷,双手作揖,嘴里喃喃。她呼唤的,是逝去亲人们的名字,呼唤他们回来吃上一顿饭。每逢那样的日子,妈妈总是眼神发亮,鼻翼翕动——她似乎在空气里嗅着了与平常不同的气味。
⑦前年秋天,爸爸毫无征兆地突发疾病离开人世。妈妈说,那之后总觉得老屋子里有风吹来吹去,即使门窗关得再严实。爸爸和妈妈在一起生活了五十八年。五十八年里,爸爸吃妈妈为家里做的饭应该有数万顿了。爸爸离世后,妈妈很少往桌上摆饭菜了,她一个人坐在小板凳上,用拔了八颗牙的嘴缓缓地嚼着饭菜。这和妈妈当年在乡下时的习惯是一样的——她为全家人做了饭菜,自己一个人则坐在柴火灶前的小板凳上,随随便便扒拉几下简单的吃食就算是一顿饭了。妈妈由此落下了胃病。
⑧妈妈做的饭菜,爸爸爱吃。爸爸当年还在县城机关工作时,周末回家还要干农活。我记得那是一个春天,布谷鸟在林子里叫得正欢,稻田里水光闪闪,年少的我跟着妈妈把饭菜送到爸爸耕作的农田边。爸爸吃着妈妈做的可口饭菜,田里的老水牛则用老实的眼神望着我爸吃饭。等吃完饭,满腿泥浆的爸爸把老水牛牵到田边吃茂盛的青草。爸爸扭头对我说了一句话:“今后你长大成人了,要自己挣上一口饭吃。”年少的我内向木讷,爸爸总担心我将来没能力稳稳当当地端上一个属于自己的饭碗。
⑨我十八岁那年去一个小镇单位工作,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饭碗。去报到的头一天,爸爸让妈妈做了一桌好菜好饭为我践行。爸爸没有多讲什么,但从他充满慈爱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的肯定和放心。
⑩结婚成家以后,我和爸妈分开居住。他们更多的日子,是在烟熏火燎中一起默默吃着家常饭菜,静守日落日出。
⑪有次我提前告诉妈妈自己第二天要回老家吃饭,妈妈头天晚上便在老炉子里咕咕嘟嘟炖肉。夜里门响,妈妈迷迷糊糊起床开门,以为是我深夜喝醉后直接回家来了,结果是一只流浪猫用爪子在扑腾着房门。后来那只流浪猫被我妈收养了,它喵喵喵的可爱叫声打破了老屋里的沉默时光。
⑫今年初春,爸爸墓前的一株桃树早早地开花了。我和妈妈来到爸爸墓前,妈妈把从家里端来的饭菜放在地上,然后抚摸着冰凉的墓碑,嘟囔了一声:“老头儿,吃饭了。”墓碑上相片中的爸爸,慈祥微笑里有着掩不住的忧愁。
⑬瘦小的妈妈坐在墓碑前,目光痴痴,等着爸爸“吃饭”。那一刻,我就在心里对天上的爸爸说,爸爸,您走了,我会多陪妈妈吃饭。那锅里、碗里食物腾起的热气,那在一个桌子上一同咀嚼食物的声音,就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最深情的岁月歌谣。
⑭人间一碗饭,静静地等待,静静地陪伴……
(选自《中国城市报》2023年04月03日 第24版)
1.文中那些事体现了人间一碗饭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最深情的岁月歌谣”?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最美的一觉
①我读初中时,大哥就已辍学帮父亲去后山采石场拉石头了。那时家里穷,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学,于是大哥选择了放弃,帮家里干活供我上学。
②大哥和我睡在一间小屋里,大木床是父亲钉的。拉了一天的石头,大哥吃过饭上床便睡。大哥总是侧卧着睡觉,蜷着双腿,有时在灯下学习的我抬起头看见大哥睡觉的样子,心中便会涌起浓浓的感动与感伤。后来我上了镇里的高中。镇上高中离我们村有9公里的山路,我每天都要步行上学。当初父母也让我住校,我坚持不住,除了为省钱,更是想和大哥住在一起。
③那时我的个子已远远地比大哥高了,可就是这样瘦小的大哥,把一车车的石头拉到了山外,用窄窄的双肩,撑起这个贫穷的家。
④那天,干了一天活儿的大哥刚从山里回来,饭还没顾上吃,便被舅妈带着去相亲了,这是第一次有人给大哥介绍对象。大哥很快便回来了,说对方是个寡妇,没有看中他。
⑤吃过饭,大哥便回屋躺下了,依然是侧卧的姿势。那晚我没学习,早早地躺在大哥身边。大哥并没有睡着,过了好久,他忽然问我:“小弟,知道大哥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我的心变得沉重起来。大哥说:“我就是想能平躺着好好睡上一觉!小弟,平躺着睡觉是不是很舒服?”【甲】
⑥大哥生下来就是驼背,后背高高耸起,像背了一个大大的包袱。他只能侧卧着睡觉,整日超强度劳动的他,能平躺着睡一觉竟成了最大的心愿!
⑦第二天,我早早地回到家,把床板拆下来。翻出父亲的木锯,在大哥睡觉后背的位置,用锯锯开了一个方洞,然后把床板安回去,铺好了褥子。
⑧大哥回来了。吃过饭上床睡觉,我说:“大哥,今晚你可以平躺着睡一觉了!”大哥一愣,我掀开了被子,床凹下去一个坑,大哥的眼睛一下子湿了。
⑨那天晚上,大哥平躺在床上,痛快地舒展着四肢,不停地说道:“太舒服了!从头到脚都可以好好休息了!”【乙】
⑩第二天早晨,大哥显得比平时都有精神,连腰背都仿佛挺直了许多。可是晚上放学回来后,发现大哥把那块床板又钉上了。他对我说:“有昨晚那一觉就够了,知道了平躺着睡觉的滋味儿。以后还是老样子吧,我怕睡惯了自己会变懒啊!”
⑪我的心颤抖了:大哥是不想让自己过得太舒适了。看见我难过的样子,大哥轻声说:“别难受,小弟,总会好起来的。我会记住昨天晚上的,那是我这辈子睡得最美的一觉!”
⑫如今,我已远在千里之外,大哥依然在家乡忙碌。我在心底默默祝福着大哥,祝福他里每个夜里都能有最好的梦。
1.在文中找出两个与第②段划横线之句相照应的句子。铅笔大事图
(一)使用石墨条
①1564年,在英格兰一个叫巴罗代尔的地方,人们发现了一种黑色矿物——石墨。当地的牧羊人用石墨在羊身上画记号。受此启发,人们把石墨切成小条,用于写字和绘画。
(二)发明铅笔芯
②1761年,德国化学家法伯尔把石墨矿石研磨成粉末,用水洗去杂质,掺入硫磺、锑、松香等物质,加热凝固,压制成笔的形状,这是铅笔最早的雏形。后来,法国化学家孔德改用黏土作增固剂,制出的笔芯更加坚实耐磨。
(三)制造铅笔杆
③1812年,美国一位木匠威廉·门罗切割出5厘米到18厘米的标准化细木条,并在细木条中间挖出一条刚好适合的凹槽放入铅笔芯,再把两根木条对紧、粘合,就制成了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铅笔杆。直到2018年,这仍是制造普通笔杆的标准化流程。
(四)发明自动铅笔
④1915年,日本人早川德治发明了自动铅笔,一举奠定了现代自动铅笔的基本形态。
(五)成功研制太空书写笔
⑤2008年,由中国科研团队研制的铅笔—— “中华神七太空书写笔”,伴随着航天员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铅笔的样式大同小异,但细心的人会发现,铅笔杆上都标有英文字母,这说明铅笔其实也是有分类的(见下表)。铅笔是以笔芯的软硬度分类的,我们常见的有H类、HB类和B类。“H”代表硬质铅笔,H前面的数字越大,铅芯越硬,颜色越淡;“B”代表软质铅笔,B前面的数字越大,铅芯越软,颜色越黑。不同的铅笔适应不同的场合,例如 HB 铅笔虽然普遍运用于平常的书写,但因为颜色较淡和容易在纸张上留下印痕,碰上对色度和精准度要求更高的机器识别时,HB 铅笔显然不如2B铅笔适用。这也正是考试时要求我们采用 2B铅笔填涂答题卡选择题的原因。
铅笔分类表
分 类 | 笔芯软硬度 | 颜色 | 用 途 |
H 类 | 硬质 | 较淡 | 使用于界面相对较硬的物体,如:木工划线等 |
HB 类 | 软硬适中 | 适中 | 适合一般情况的书写 |
B类 | 软质 | 较黑 | 适合绘画和填涂机器可识别的卡片 |
据“中华神七太空书写笔”研制团队介绍,字航员带着手套,难以使力,所以铅芯的浓度要高,要一划就能上色。但浓度和硬度又是矛盾的,浓度越高铅芯越软,就越容易断裂。如何在提高浓度的基础上保证铅芯不会在火箭飞行途中断裂,成为太空笔生产的最大难点。此外,太空中的温差极大,还必须保证铅笔的木杆不会因温度变化而开裂。经过两年反复试验和调整,我们研制的中华太空笔终于成功“上天”,以独特的科技含量填补了国内航天技术装备的空白。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一位木匠威廉·门罗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铅笔。 |
B.铅笔的笔芯主要成份为铅。 |
C.在提高浓度的基础上保证铅芯不会在火箭飞行途中断裂是生产 “中华神七太空书写笔”的难点之一。 |
D.从“中华神七太空书写笔”的研制成功,可以看出我国的铅笔制造技术已经远超欧美,走在了世界前列。 |
生活就是这样,又难过又难说…
那些,你不能发在朋友圈,以及无法和朋友诉说的委屈,那些你默不作声暗自消化的各种情绪,才是让你成长最快的东西。
生活很苦,自己加糖,乐观和爱才是生活的解药,今天不容易明天会更难,但后天终将美好!请迎着阳光,温暖前行!
一团绿火像镁光一样,在保尔眼前闪了一下,耳边响起了一声巨雷,烧红的铁片灼伤了他的头。大地可怕地、不可思议地旋转起来,向一边翻过去。保尔像一根稻草似的,被甩出了马鞍,翻过马头,沉重地摔在地上。黑夜立刻降临了。
青春胜利了。伤寒没能夺走保尔的生命。保尔已经是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又回到了人间。卧床一个月之后,苍白瘦削的保尔终于站起来,迈着颤巍巍的双腿,扶着墙壁,在房间里试着走动。……紧靠窗户的樱桃树枝上,神气十足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麻雀,它不时用狡猾的小眼睛偷看保尔。“怎么样,冬天咱们总算熬过来了吧?”保尔用指头敲着窗户,低声说。
枪口轻蔑地直视着他的眼睛。他把手枪放到膝上,恶狠狠地骂了起来:“这算什么英雄,纯粹是冒牌货,老弟!任何一个笨蛋,随便什么时候,都会对自己开一枪。这样摆脱困境,是最怯懦、最省事的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对懦夫来说,也不需要更好的出路。你试过去战胜这种生活吗?你尽一切努力冲破这铁环了吗?你忘了在诺沃格勒——沃伦斯基附近,是怎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枪藏起来吧,永远也不要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纵然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他站起来,朝大道走去。
1.下面四幅图出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连环画的画面和文字所表现的情节,应处于片段【甲】和【乙】情节之间的一幅是( )A.红军攻克了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这天,骑兵师秘密集中起来,等待进攻命令。夜晚,战士们在篝火旁休息。保尔凑着火光,专心地读小说。 |
B.当杜林尼听到老犯人说了保尔被捕的原因时,就非常惊讶地看着保尔,紧坐在他身边和他低声说起朱赫来的事。保尔却十分机警,故作不知。 |
C.保尔鄙弃地回答说:“你用不着担心我的生活,倒是你的生活已经变得比我想的还腐朽。两年前你把手伸给工人还不脸红,可是现在连这点勇气也没有了。现在我和你再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
D.他所写的每一件事,每一句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加以回想,而当记忆失去了线索时,工作往往中断下来。他母亲老是提心吊胆地窥视着儿子的工作。 |
片 段 | 批 注 |
【甲】 | 为保尔受伤而担心。保尔在战场上受伤了,可在保尔的意识里却不是自己摔倒,而是大地“旋转起来,向一边翻过去”,真是一个勇猛的真汉子呀。 |
【乙】 | 为保尔骄傲。这里的“冬天”,既指小鸟的冬天,也指他自己生活上的困境。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后,他依然不断鼓励自己,积极面对。 |
【丙】 |
没有一滴水能独自成为大海,也没有一个春天不拥有万紫千红。但若失去那每一滴水、每一朵花的“我在”,大海也会干涸,春天终将无色。“我在”,是我的存在;“我在”,是我的参与;“我在”,是我的状态:我思,故我在……
活动一
火红的五月,是一首英雄的史诗;五月的日历,书写着
五月的光荣,须用我们绚烂的青春续写。先辈的教诲历历在目:“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肩上的使命激励我们昂首阔步,勇往直前。我们坚信,青春之光在执着追求和
A.“锲”字的意思是“坚持”,应读“qiè”。 |
B.“荷”字的意思是“扛着”,应读“hé”。 |
C.“狂斓”应写为“狂澜”,“澜”字的意思是“波浪”。 |
D.“不懈奋斗”应写为“不泄奋斗”,“泄”字的意思是“泄露”。 |
A.热火朝天 | B.可歌可泣 | C.历历在目 | D.勇往直前 |
活动二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一首《东方红》乐曲响彻神州,震动世界,中国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纪元。
五十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航天精神也在载人航天等工程中得到丰富。无数航天工作者在铭记与传承中逐梦、圆梦。迄今为止,我国已成功发射各类航天器500多个。一箭三星、太空行走、“嫦娥”奔月、“长五”飞天……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跨越离不开航天精神的坚定支撑【甲】离不开几代航天人、几十万航天大军的不断探索与顽强拼搏。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他们的风雨兼程。航天三大精神【乙】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必将代代相传,激励着中国航天人不断创造新的高度。
首个中国航天日以“航天梦,中国梦”为主题,自设立以来,有关部门已开展“开放日”“科普周”等系列科普活动。2023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今年的中国航天日以“格物致知,叩问苍穹”为主题,预计将开展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繁荣学术、培养航天下一代的一系列活动,向全社会宣传航天精神,激发全民的探索热情。
,是中国航天日的目标和愿景。中国航天将向着星辰大海昂首迈进,图新思变,续写辉煌。
3.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你以为正确的一项是( )A.【甲】分号【乙】冒号 | B.【甲】逗号【乙】破折号 |
C.【甲】逗号【乙】冒号 | D.【甲】分号【乙】破折号 |
A.②③① | B.③②① | C.②①③ | D.①②③ |
活动三
清明时节,我们缅怀追思英烈,为的是重温红色历史,牢记英烈遗志,传承英烈精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烈者,军之剑,国之干,民族之魂。方志敏、夏明翰、张思德……中华大地到处都有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凯歌以行的英风浩气。每一次对英烈的缅怀,都是一次砺初心、担使命、催征程的庄严洗礼。英烈的事迹启示我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勇毅前行,才能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担当新时代的使命。
前人肇始,后继不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不断焕发学习的热情,凝聚拼搏奋进的力量,传承英烈的精神。在新征程中,通过我们明确目标、只争朝夕,将英烈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6.小彦在设计演讲活动的背板图时,需要一副表达礼敬先烈、慎终追远之意的对联,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将下联补充完整,推荐给小彦。你看锦绣江河,
那些岁月铭记了勇者。
风雨之后,千万次坚信过的
黎明从此来了!
英雄的身影,
是猎猎风旗,插遍祖国的大地;
英雄的故事,
是铿锵音符,谱成豪迈的壮歌;
英雄的品质,
如
A.“你看”要稍作停顿,引出对英雄的赞美,引起读者注意。 |
B.“千万次”要重读,突出强调英雄的信仰和对民族解放的重要意义,表达由衷的敬佩,要读得低沉平缓。 |
C.“猎猎风旗”“铿锵音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英雄铁骨铮铮、一往无前的形象,要读得高亢有力。 |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子建
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②【甲】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团团簇簇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清晨,迎接我的是一夜的寒流和冷月,还有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乙】立春的霜花,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③【丙】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丁】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
1.请把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恰当的位置,应为( )A.【甲】处 | B.【乙】处 | C.【丙】处 | D.【丁】处 |
滚烫的土地
①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②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③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抢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么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
④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
⑤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⑥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⑦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
⑧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⑨娘并没有想象中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⑩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⑪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儿山边子,还能富了?
⑫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⑬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山崖上一棵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
⑭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
⑮“娘让你回去吃饭。”
⑯“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⑰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⑱“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条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⑲“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着这理。”
⑳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㉑“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都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㉒“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
㉓“那你就去呗。”
㉔“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㉕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
㉖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㉗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
㉘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㉙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
1.文中画横线处的语言镜头感强,极具表现力。学习小组想据此制作一幅宣传画。请你为画中的“父亲”形象选择合适的景别,并从景别的角度,为这幅宣传画写几句赏析性文字。100字左右。景别 | 特点 | 景别与赏析 |
远景 | 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以及开阔的场景和场面,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和气氛。 | 我选择使用 |
中景 | 人物的形体、动作、表情、衣着等都得到清晰的展示,同时又不与周围环境脱节,适合表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 | |
近景 | 与中景相比,在近景画面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成为画面表达的重点,因此这种景别特别适合刻画人物性格。 |
雅趣 | 古诗文名句 | 解说文案 |
听雨 | ①黄梅时节家家雨, 。(赵师秀《约客》) | ◎雅义 能,雅形声字。从位,示其为鸟类之义,声符。东汉《说文解字》中“雅”本为⑪ ,鸟名,读yā。后“雅”假借为:规范、标准。引申为:正确的、正统的;又引申:高尚的、不俗的 ◎雅趣 我们读《诗》《书》《论语》,察(nà)⑫ 雅言,吸收经典古籍的思想精(suǐ)⑬ 。我们跟随古人的脚步,或观花听雨,神思(xiá)⑭ 想;或吹笛抚琴,应和心灵,与天地相融;或弄草观花,从古人而来,走入今人心灵。 |
吹笛 | ② ,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 |
抚琴 | ③ , 。(王维《竹里馆》) | |
赏月 | ④ , 。(李白《峨眉山月歌》) | |
⑩ |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 |
观花 | ⑥ ,时有幽花一树明。(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 |
饮酒 | ⑦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 |
寻幽 | ⑧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
读书 | ⑨学而时习之, 。(《论语•学而》) |
北风行〔明〕刘基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①。
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