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篾匠

……纺织娘,没衣裳;泥瓦匠,住草房……童谣道出生活的不易,泥瓦匠住不起瓦房,好歹也得有个自己的窝。要修草房,就离不开篾匠。

②篾匠的手都厚实,骨指关节都肿大,手心手背都干燥皲裂,沟壑纵横。嫌戴手套笨拙麻烦,篾匠从不用手套。篾刀挥起来,片开的篾条有的尖似针,有的绕指柔。篾条也是锋利的刀和剑。人与刀切割一根根与世无争、浑圆中通的竹,也慢慢被竹和时光反击,切割、穿刺。哪一个篾匠的手,哪一把篾刀不是伤痕累累,百孔千疮?

③劈篾是篾匠的基本功。嘣,嘣,嘣,一根根大青竹被篾刀伐倒。剔去竹丫,篾匠开始劈篾。篾刀将一筒青竹剖开,一剖二,二剖四,四剖八……哗,哗,哗,裂帛一样撕下去,破竹之声噼啪四起。备好料,有人蹿身上梁。上面的接,下面的抛,篾匠把一根根竹竿和一捆捆剖得粗细均匀的篾条都弄上了房顶。篾匠用整竹作房檩,以一指宽的粗篾为龙骨,把细如麻绳的篾丝当绳子。篾匠在新搭起的房架上一层层铺开早已用刀切齐的麦秸秆或稻草,然后层层捆扎,层层推进。最后,篾匠甩开膀子,提起梳板层层拍打房顶。打到房顶平滑得像两张斜贴在墙顶的亮黄厚纸,一座崭新的草房才算大功告成。

④近日,我在网上看到成都杜甫草堂大规模翻新茅草屋的视频。视频中,那几位篾匠都已年近古稀,他们站在房顶,颤颤巍巍的,让人不由得替他们捏一把汗。记者采访那些老篾匠,问他们的徒弟怎么没来。他们自嘲:现在哪里还有草房子?现在的年轻人,哪个还肯学这个手艺喔?

⑤我的父亲也曾是无数篾匠中的一员。我们举家搬离农村时,父亲虔诚地取下他的那把挂在墙壁上的篾刀,还执意到灶房外的土里起出那块他磨了几十年刀的石头,用报纸裹了,放进我车的后备箱。进城后,父亲的篾刀和父亲一样威风不再,沦落为只配砍骨头的家伙什。再后来,父亲终于找到钢筋水泥的一处软肋,那块磨刀石在小区花坛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立了起来,像它依然站在故乡的土里一样。我一直在想:父亲固执地将坚硬的磨刀石插入柔软的泥土,是否也算固执地留存了温柔的乡土记忆?

⑥我和妹妹分别住在同一省城的不同郊县。在妹妹家生活一段时间后,父亲准会抽空往我这边跑。每次来,父亲进门的第一句话总是我先把刀拿下去磨一下。磨刀时,父亲来回推拉,额头沁出汗珠。自来水和着父亲的汗水,和着石与刀的汗和血,磨成了石浆。石浆从磨刀石上一股一股往下流,流成一条条灰褐色的蚯蚓。磨一阵,父亲直起佝偻着的腰,眯起一只眼,对着光看刀刃。刀终于磨好了,我仔细观察父亲的那把篾刀,刃正,不偏不卷。我的拇指在刀刃上横向轻轻滑过,有强烈而细密的颗粒感。至此,父亲的篾刀又一次火中凤凰一样涅槃,成为了全新而锃亮的自己。

⑦进城十多年后,父亲的那把篾刀曾经一直直溜的刀脊变得坑坑洼洼,曾经略微外凸的刀刃往里凹了进去,还出现了两个豁口。用刀的父亲,曾经健硕的父亲,身体单薄到像他的那把被岁月磨小的篾刀。父亲和他的篾刀以及他的磨刀石,都成了永远挂在故乡夜空中的那片消瘦的月亮。

(作者:宋扬。有删改)

1.按照时间顺序,简述“篾刀(或磨刀石)”随父亲进城后的经历。
2.品读第②③段,从描写方法和词语运用两个角度,分析文章是如何表现篾匠形象的。
3.请你谈谈对选文结尾处画线句的理解。
4.如果你打算向校报推荐这篇文章,你会推荐给以下哪个专栏?请说明理由。
栏目一:文化传承       栏目二:故土记忆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饮酒·其八

〔晋〕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释】①殄(tiǎn腆):灭尽。②异类:指众草。③连林:松树连成林。④众乃奇:众人认为奇特。⑤寒柯:指松树枝。⑥绁(xiè):系马的缰绳,引申为牵制。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


【注释】①属文:撰写文章。②颖脱:锥芒显露,比喻充分显现才华。③堵:墙壁。④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⑤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⑥大适融然:大适,非常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⑦徽:系琴弦的绳子。
1.小语不知道下面加点字的含义,请帮他解惑。
原文例句解释加点字释义方法(供参考)
博学善(1)_____查阅字典法:①撰写,撰著;②类③嘱咐;④隶属。(《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亦雅咏不(2)_____参考成语法:不劳作
素琴一张(3)_____通假借鉴法:便还家(同“邀”)
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1)少 怀 高 尚 博 学 善 属 文。
(2)每 一 醉 则 大 适 融 然。
3.根据相关提示,补全下面内容。

4.【乙】文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与《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会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是否符合陶渊明真实的内心世界?说明理由。
5.甲诗借孤松写出自己(1)_____的人格,乙文通过喝酒,抚琴,体现了他(2)_____的性格。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杜甫的《狂夫》,完成题目。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 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严武接济。②筱(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同“浥”,沾湿,滋润。
(1)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歌却先从美妙的___________写起,和后半部分生活的潦倒穷愁构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狂夫”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赏析颔联“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中“含”“裛”两个动词的妙处。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一边走路,一边嗑着刚收获的葵花子儿,一不小心葵花子儿从你的手指缝里漏下去不少,沿途掉了一路。来年,你再从这里路过,一排排向日葵托举着一轮轮太阳,簇拥在路边,夹道欢迎你。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得与失谁又能分得清楚呢?


请把“那失去的 给了我惊喜”补充完整,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和要求】:(1)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年十二,举于乡;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

乾清宫灾,廷和请武宗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武宗早朝晏罢,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武宗不省。

武宗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武宗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武宗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武宗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武宗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武宗趣愈急,且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武宗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武宗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武宗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武宗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选自《明史·杨廷和传》,有删改)


【注】①比岁不登:连年歉收。②中官:宦官。③趣:通“促”,催促。④敕:帝王的诏书。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
A.九庙祭祀     躬:亲自B.廷和疏     谢:谢绝、推辞
C.且毋渎扰执拗   戒:谨慎D.廷和先疏乞休 累:多次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
(2)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
3.文章最后写“武宗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你认为“武宗慨然”中包含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回答并分析其原因。
类型:课外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皮 影

①沿着小河,拐过一道弯,再向前走几十步,就是老林的家了。在一片竹林间若隐若现。说到老林,可是全村要皮影的好手。若他要说哪天耍皮影,到时来的人定将看台围得水泄不通,瞪着眼望着台上的戏。

②可这戏也不是能常见的。村里的习俗,只有当人还愿时,才请艺人要上几段。一年中仅有那一两回。老林可是相当的清闲,天天在村里转悠,逮着孩子便仔细看上两眼。可老林长着络腮胡子,孩子们都怕他。一见着,便躲得远远的。老林也只好摇摇头,叹息着离开。

③这年,老林的儿子考上大学,回来还愿。老林喜得说不出话来,应了村的习俗,便准备要一场皮影。也想乘此机会,让儿子能将这皮影戏传下去。可谁知道,儿子不但不愿,还以退学相逼。老林没有法子,只得作罢,将心思放在皮影上。我第一次回到家乡,正赶上这样的好事,心里可是激动。对那皮影有着强烈渴望,没有哪天不念的。

④可母亲还没有提起这事,我心里便越发得着急,高涨的情绪渐渐回落了,连饭也吃得少了。母亲担心我这样,又没个办法,只得让我去。

⑤夜里,远处竹林里的灯火摇曳,融在这朦胧的月光中。我敏捷地跨出门,母亲便走了出来,嘱咐路上小心。正当她又要说些什么,我飞奔起来,顷刻之间就跑远了。只是依稀听到说,不要走近屋。

⑥一路的月光,轻敏地跳跃在水面上,泛起点点波光。夜静极了,将一切都拥入怀中。远处声音传来,似如横笛,宛转,悠扬。心里是说不出的舒畅。雾色里的竹林,带着几点灯火,便近在眼前了。

⑦入了林,便是戏台。远远的一个小人儿和着只黄纹大虎在跳动着。我疑心那是武松,只想近些观看,却被照攘的人群拥了出来。无奈,只得远远地看罢。那武松轻轻一跃,便落在大虎的身上,提起拳头……老林的手艺真绝,每个动作都浑然天成。在灯光下,人物似活的一般,拉住人群的心。我看得投入但有些模糊,于是,便向侧台跑去。

⑧刚移几步,有人技住我的衣服,我回头望去,竟是邻居的孩子。见我吃惊的样子,只淡淡地说:“姑姑让我来看看你。”随即又笑道,是否饿了,走,我带你摘果吃。话未完,就拉着我向瓜地里跑去。摘了几个小瓜给我,还说,这瓜田是他家的,不打紧。

⑨等到半饱,又想起看戏。于是他们将我送回戏台,悄声说:“这戏又不好看,总是那几场。赶明儿,我带你去钓鱼,如何?”我呆呆点头,只想着看戏,一句也没听。邻居只好无趣地离开了。

⑩跑到侧台边,武松早就没了。只见两个小人儿,在那布上走着。

⑪月光薄似纱,虫儿在草丛里轻轻鸣唱。皮影结束了,人们陆续地离开。我却跑到戏台后,想寻找那武松。艺人们正收拾道具,准备结束一天的疲劳。我见着那皮影,静静地躺在盒子上,心中正是欣喜。正要去拿,却被一个声音给喝住了。

⑫老林走过来,仔细打量着我,“你,喜欢这个皮影?”我微微地点头。老林的眼里闪着光,将那武松拿起来,放在我的手里。“你喜欢皮影!那你愿意学皮影吗?”老林笑着望着我,声音充满渴求。

⑬我正要说些什么,母亲急匆匆走了进来,看了一眼老林,拽着我的手就往外走。嘴里还不停地念叨。我回过头,只见老林发愣地站在那里,望着我们,一双像火光熄灭似的眼睛……

   ⑭已经多年不见老林了。村里的老人说,老林有一手绝活,可惜没能找到徒弟传承。在那次皮影之后,他就离开村子,也不知去了哪里。或许,他是去别的地方找寻希望了吧?

⑮直到现在,我从未见过,像那一夜的好戏了。这么好的皮影戏,可千万别只叫我们这代人看到。

1.文章围绕“皮影戏”,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在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补全情感。
______ → 愉悦、投入→②_______ →失落、遗憾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一路的月光,轻敏地跳跃在水面上,泛起点点波光。夜静极了,将一切都拥入怀中。(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老林走过来,仔细打量着我,“你,喜欢这个皮影?”我微微地点头。老林的眼里闪着光,将那武松拿起来,放在我的手里。(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文章开头母亲说“不要走近屋”,结尾处母亲又急匆匆“拽着我的手往外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最后一段所要表达的意思?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5.“人性的光辉在于坚守”,文中的老林有着他独特的坚守。下面哪个人物也有着类似的人性光辉?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具体事例加以阐述。
A.《儒林外史》中的王冕    B.《红岩》中的江姐
C.《简·爱》中的简·爱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了解一座城,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听,让我们来聆听一座城。请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成都方言】
(1)结合下面材料,简要概括“成都方言‘好耍’”的具体表现和原因。每空不超过8个字。

成都人一开口就是在画画,把高兴叫“笑眯了”、把专注叫“尖起耳朵”、形容人呆萌傻叫“闷墩儿”、形容人极好表现叫“颤花儿”。成都人尤其擅长浓墨重彩地“画”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似乎只有“好乖哦”才能表达对俊美之貌的极致赞叹,似乎只有“哦豁,惨了噻”才能道尽内心的深深遗憾……“哈”“噻”“噶”“喃”“嘛”铺满了成都人的聊天记录。最有意思的是,泼辣硬气的成都人,指物说器竟然会用“包包儿”、“杯杯儿”、“飞飞儿”、“叮叮猫”,这类言辞有没有萌化你的心?而当你如坐针毡时,成都人一声“矮子过河——淹心”(意为安心),紧张不安皆付谈笑中;当你行差踏错时,成都人一声“跛子进医院一要治脚”(意为“要自觉”),把严肃的责备说出了别样的味道。所以有人说,成都方言很好耍。


【成都说法】
(2)请根据上下文在短文空缺处补充恰当内容,注意语意连贯。

若问成都人最喜欢什么花?答曰:“①”_______。的确,“豆花儿”、“脑花儿”“腰花儿”、“郡花儿”、“蹄花儿”……在成都,遍地都是这样的“花儿”。为什么它们也叫“花”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花有“形状像花的东西”这一释义,所以“郡花”就是一个偏正短语,成都人把整块的胗叫做“郡肝”,而②_______ 。 《说文解字》中提到“花”字“从帅”,意思是与草木新生有关,因此,花又有③_________ ,想来入口即化的“豆花儿”、“脑花儿”的“花”应属此类吧。“郡花”、“豆花”、“脑花”这些活跃在成都百姓日常餐桌上的“花儿”,既书写着成都人对美食的喜爱、更④_________,人们坚信:幸福终将像花儿一样盛开。


【成都声音】
(3)城市的声音蕴含城市的气质。请仿照示例,在下面诗歌空缺处填上恰当内容,注意语言生动鲜明。

成都声音

悦来茶楼上

_____

_____

这最慢的声音中

讲述着成都人的不躁不忙

“川西坝子”里

红油翻滚,铜锅滋响

味蕾舒展,家人和乐

_____

_____

文殊院坊间

晨钟袅袅,祝祷声声,

虔许所愿,诚祈安康

这最长的声音中

走过了古蜀地的千年时光

类型:综合性学习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

阎连科

①小时候,觉得母亲语言罕寡,句句真理:中年后,觉得她说话更少,重在木讷了。到现在,我又觉得母亲口才甚好,自立逻辑,并且表达任何物事和理道,都有自成一派的言说风格和思维方式存在着。

②十五年前,医院诊断我母亲肺上有阴影,后来得知是误诊。皆大欢喜。我们决定赶往三亚去旅游。

③这是母亲平生第一次坐飞机,我让她坐在窗边上。飞机升到天空后,她望着窗外的絮絮白云说,有一年她种的棉花比这白云还要白。飞机遇到气流猛烈颠荡了,我吓得赶快去扶母亲,母亲却很平静地说:“没事儿,坐汽车也经常遇到不好的路。”

④三亚到了。我们住在三亚海边的一个招待所,一入住趁着天还不黑去看海。母亲第一次见到海。但她说她在几岁时,听说过世界上有个东西叫大海。还说她知道,海比陆地大许多。因为世界的划分是“三山六水一分田”,所以海就一定比“三山”大多了。那时落日的余晖亮着,我领着母亲一出招待所的门,她就惊得站在那儿了,脸上挂满惊愕和兴奋,呆在那里望着眼前的海,说了一句只有她的才华才能说出来的话:“也太多了!”

⑤我扶着母亲坐到海边沙地上。她一把把抓着海岸上的沙,望着长长的海岸线:“这沙要是粮食,人就不愁没有吃的了。”

⑥黄昏走去,夜来了。

⑦三亚的夜和北方塬梁上的夜完全不一样。在北方的村落山梁上,夜是一团一团的,静月挂在天空间,每月圆一次,圆得像神笔画的一样,还能看见月亮上的墨晕和不慎浸染上去的洗笔水。但若在南方,在距赤道三千公里的三亚秋夜里,月亮有时会是夏阳色,金黄金红的,悬在天空像天空有团散发着寒气的火。从我们住的房间露台望出去,天空是刚从织机上卸下来的绸白色。在那绸白中,若能找到一点污染你会觉得你在天空有重大发现了。若没有一丝污染,你又会觉得这天空何等寡淡。好在有大海。大海的夜响把天空的寡淡填补了。在金色冷红的月光下,海面上荡漾着来自天边、去自岸边的波浪与海纹,水涛哗哗的声响砸在窗玻璃上,像有人在窗外拍着玻璃呼唤你,又怕唤声、拍声把他人吵醒了,于是就压着嗓子急急地唤,隐忍地一下一下拍在窗户上。

⑧我被月光和海声吵醒了。

⑨扭头朝母亲的床上看一眼,见月光中那床不仅是空的,而且毛毯也还原封叠在床头上。整个房间都没有。母亲去哪儿了?我暗想,并朝门口跑过去。一到沙滩上,果不其然看到了母亲坐在海面前,目视大水,背对夜陆,望着海面上粼粼的月光和卷来退去的潮水,人像塑在了沙地或是溶在了月光里。

⑩我的脚步放缓了。朝着母亲过去后,悄悄地坐在她身边:“你不怕浪子上来把你卷走吗?”

⑪我轻声问着,母亲扭过头看我一会儿,她又思虑着那句话:“这儿咋有这么多的水。”然后把目光回到海面上,盯着升至空中的红月亮,盯着无边无际的海和卷来退去的银白色水,犹豫着也慎重地对我说出了她的不解和思考。“连科,你说世上真的有神吗?没有神,世上怎么会有白天和黑夜、日头和月亮、大海和高山?可你说有神了,神咋会这么不公呢?让这儿的水多得用不完,让我们那儿吃水、浇地都困难。还有这儿的树,叶子肥厚成黑颜色,花开得和假的一样儿。可北方——我去过陕西的西安、临潼那地方,农民没有房子都住窑洞。庄稼草木盼着一点雨,像娃儿盼着亲娘回家样。”母亲说,“既然神总是对人好,那为啥不当初创世时,让缺水的地方多点水,山高的地方多条路。住在水边天天泡在雨里、水里的人,也让他们少些水灾和大风。何苦到现在,弄得天下那儿缺的这儿又太多,那儿多的这儿又太缺。”

⑫说完后,母亲坐在那深邃静亮的大海边,望着寂寥茫茫的世界和天空,等着我的解答如等着大海水干一样。可是我,怎么能回答母亲这关于人类起源与世界盈缺、公正的问题呢?母亲她不仅懂得语言学,可能还是一位同苏格拉底一样敢于面对真相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而我只是她的一个愚笨、懦弱而无知的学生和孩子呀!

1.选文开篇有什么作用?
2.阅读选文第③段,怎样理解飞机遇到气流时,我和母亲的不同表现?
3.从修辞角度品析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一到沙滩上,果不其然看到了母亲坐在海面前,目视大水,背对夜陆,望着海面上粼粼的月光和卷来退去的潮水,人像在了沙地或是在了月光里。

4.在选文第⑦段中,三亚的月夜和北方塬梁上的月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两地的月夜之景?
5.阅读选文第段,如何评价母亲一系列的不解和思考?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事情不是这样的

裘山山

①每天晚饭后,我总是去河边散步。走到靠近桥头的地方,我忽然看到那个戴红色棒球帽的男人了,他的旧书摊摆在路边。看到书总归是亲切的,虽然摆在那里的是些乱七八糟的书。演艺圈的八卦以及政治八卦,我都没兴趣。还有一些所谓中华传统文化,比如易经、王阳明心学之类,但一看就是粗制滥造的盗版。

②男人坐在小板凳上,手上拿了本书,估计是掩饰无人光顾时的尴尬。我刚要走过去,一本放在左上角的天蓝色封面腾的一下跳入我的眼帘。不会吧?不可能吧?我转身细看,还真是我那本——《红围巾》,天蓝色的封面,有一抹红。

③我问红帽子:这本书也是卖的吗?我指着天蓝色。听见我问,他头也不抬地说,要卖。我蹲下,翻开那本书的扉页,上面赫然写着:刘贤义先生存正。下面是我自己的名字。时间是2011年。

④我问,多少钱?他拿起来看了一眼封底说,五十。看来他是在定价上加了一倍。我说,这么旧一本书还卖五十?他说,有作者签名。我说,这作者也没啥名气呀。他不吭声。我又说,十块钱我拿走。他冷笑一声,显然觉得我很过分,不是拦腰砍,而是打骨折。

⑤我做出要走的样子。红帽子说,来来,我优惠给你,你四十拿走。我白了他一眼,还哼了一声。他说,那就三十,三十不能再少了。我说,二十,就二十。他说,喊,比原价还低。我说,新书都还有折扣呢。

⑥老实说,我这么跟他抬杠,其实是想给自己找个不买的理由,因为买回家也不可能再送人了。哪知他抬抬下颌说,拿去吧。我讪讪地说:“二十都高了。你肯定是从废品店淘的,成本也就一两块吧。”他说:“你说得轻松哦,这种有签名的,都是按单本卖的。成本十五,我就赚你五块。”

⑦姑且听之吧。我掏出手机,扫码付钱。输入金额时,还是输入了三十元。实在不忍心这么贱买自己的书。我拎着书回家,感觉找到一名失踪儿童。

⑧第二天早上,我在电脑前坐下,接着写我未完待续的故事。这是我的日常。我写故事,在各种故事里过日子,在各种故事里扮演角色,然后拿出去分享,乐此不疲。

⑨刚摸到键盘,忽然想起头天晚上买的那本书,连忙起身去找。封面的宝石蓝已经成了雾霾蓝,只有红围巾三个字依然很红。

⑩这是我的一本小说集,收录了我七个小说,已经出版十年了。我再次翻开封面,扉页上写着:刘贤义先生存正。刘贤义是谁?我怎么毫无印象。这本集子,我好像用稿费买了一点,但绝不会超过五十本。这么有限的数量,我竟然送给一个不熟悉的人?送书的日期也是当年。一定有什么原因吧。

⑪我翻看着,忽然被什么击中:书中的某一页,闪出几行黑黑的字,比印刷体大一倍,是手写的。怎么?还有人批注吗?我连忙翻到那一页细看,真的是批注,一共四行,写了如下几句话:

⑫事情不是这样的。

⑬没有红围巾。

⑭她不姓邱。

⑮后来又发生了好多事。

⑯我再往后翻,后面没有了,再往前翻,前面也没有了。我一页一页地翻找,确信没有了,整本书只有这一个地方写了这四行字。我说的这个地方,就是一篇小说结束的地方,这篇小说就是《红围巾》。

⑰我反反复复地看,感觉最有意思的是那句她不姓邱。我当初之所以把故事里的医生写成邱医生,完全是顺手拈来,因为我就认识一个姓邱的医生,是我邻居。所以看到她不姓邱,真是又好笑又诧异。其实在诧异和好笑之外,更多的是兴奋。真的,很兴奋。

“事情不是这样的”,是怎样的?“没有红围巾”,有什么?“她不姓邱”,姓什么?“后来又发生了很多事”,是什么事?

⑲我决意要找到这个人

(选自《中国作家》2022年第3期,有删改)

1.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2.分析文中的“我”跟摊主讨价还价时复杂的心理。
3.“我”为什么决意要找到留下批注的这个人?下列推测合理的项有(     )(多选
A.我好奇这个人为什么要留下这样的批注。
B.我内心十分渴望去了解他所经历的故事。
C.我从他的批注中感受到了创作的成就感。
D.我最想知道他为什么卖了我赠送给他的书。
4.对于同样的故事,下面材料中的读者为什么想留下批注“事情就是这样的”?

在写创作谈的时候,我收到一条短信,是关于我这篇小说《事情不是这样的》的读后感。一位读者说自己是报社编辑,他说他看完《红围巾》后也想留下一句批注:事情就是这样的。

(选自裘山山《〈事情不是这样的〉创作谈》)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黄河一掬

余光中

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个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②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友人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我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③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远,似乎再也钩不到边。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       ),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我对友人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我们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nìnɡ       )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⑤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       )。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       )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⑥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⑦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哺育出来的?

⑧【甲】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乙】

⑨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丙】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

⑩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丁】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选自《余光中散文选》,有删改)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1)匀(      )(2)泥nìnɡ(      )(3)脉bó(      )(4)(      )
2.文章围绕“黄河”写景、叙事、抒情。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顺序概括文章内容。
位置内容
未见黄河长风刺脸
走近黄河(1)
(2)兴奋满足
面对黄河(3)
离开黄河(4)

3.赏析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自选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
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绕河套、撞龙门、过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哺育出来的?
4.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根据文意你认为它的位置应该是(       
我的眼睛就湿了。
A.【甲】B.【乙】C.【丙】D.【丁】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句“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的理解。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