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0.15
所属科目:初中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篾匠

……纺织娘,没衣裳;泥瓦匠,住草房……童谣道出生活的不易,泥瓦匠住不起瓦房,好歹也得有个自己的窝。要修草房,就离不开篾匠。

②篾匠的手都厚实,骨指关节都肿大,手心手背都干燥皲裂,沟壑纵横。嫌戴手套笨拙麻烦,篾匠从不用手套。篾刀挥起来,片开的篾条有的尖似针,有的绕指柔。篾条也是锋利的刀和剑。人与刀切割一根根与世无争、浑圆中通的竹,也慢慢被竹和时光反击,切割、穿刺。哪一个篾匠的手,哪一把篾刀不是伤痕累累,百孔千疮?

③劈篾是篾匠的基本功。嘣,嘣,嘣,一根根大青竹被篾刀伐倒。剔去竹丫,篾匠开始劈篾。篾刀将一筒青竹剖开,一剖二,二剖四,四剖八……哗,哗,哗,裂帛一样撕下去,破竹之声噼啪四起。备好料,有人蹿身上梁。上面的接,下面的抛,篾匠把一根根竹竿和一捆捆剖得粗细均匀的篾条都弄上了房顶。篾匠用整竹作房檩,以一指宽的粗篾为龙骨,把细如麻绳的篾丝当绳子。篾匠在新搭起的房架上一层层铺开早已用刀切齐的麦秸秆或稻草,然后层层捆扎,层层推进。最后,篾匠甩开膀子,提起梳板层层拍打房顶。打到房顶平滑得像两张斜贴在墙顶的亮黄厚纸,一座崭新的草房才算大功告成。

④近日,我在网上看到成都杜甫草堂大规模翻新茅草屋的视频。视频中,那几位篾匠都已年近古稀,他们站在房顶,颤颤巍巍的,让人不由得替他们捏一把汗。记者采访那些老篾匠,问他们的徒弟怎么没来。他们自嘲:现在哪里还有草房子?现在的年轻人,哪个还肯学这个手艺喔?

⑤我的父亲也曾是无数篾匠中的一员。我们举家搬离农村时,父亲虔诚地取下他的那把挂在墙壁上的篾刀,还执意到灶房外的土里起出那块他磨了几十年刀的石头,用报纸裹了,放进我车的后备箱。进城后,父亲的篾刀和父亲一样威风不再,沦落为只配砍骨头的家伙什。再后来,父亲终于找到钢筋水泥的一处软肋,那块磨刀石在小区花坛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立了起来,像它依然站在故乡的土里一样。我一直在想:父亲固执地将坚硬的磨刀石插入柔软的泥土,是否也算固执地留存了温柔的乡土记忆?

⑥我和妹妹分别住在同一省城的不同郊县。在妹妹家生活一段时间后,父亲准会抽空往我这边跑。每次来,父亲进门的第一句话总是我先把刀拿下去磨一下。磨刀时,父亲来回推拉,额头沁出汗珠。自来水和着父亲的汗水,和着石与刀的汗和血,磨成了石浆。石浆从磨刀石上一股一股往下流,流成一条条灰褐色的蚯蚓。磨一阵,父亲直起佝偻着的腰,眯起一只眼,对着光看刀刃。刀终于磨好了,我仔细观察父亲的那把篾刀,刃正,不偏不卷。我的拇指在刀刃上横向轻轻滑过,有强烈而细密的颗粒感。至此,父亲的篾刀又一次火中凤凰一样涅槃,成为了全新而锃亮的自己。

⑦进城十多年后,父亲的那把篾刀曾经一直直溜的刀脊变得坑坑洼洼,曾经略微外凸的刀刃往里凹了进去,还出现了两个豁口。用刀的父亲,曾经健硕的父亲,身体单薄到像他的那把被岁月磨小的篾刀。父亲和他的篾刀以及他的磨刀石,都成了永远挂在故乡夜空中的那片消瘦的月亮。

(作者:宋扬。有删改)

1.按照时间顺序,简述“篾刀(或磨刀石)”随父亲进城后的经历。
2.品读第②③段,从描写方法和词语运用两个角度,分析文章是如何表现篾匠形象的。
3.请你谈谈对选文结尾处画线句的理解。
4.如果你打算向校报推荐这篇文章,你会推荐给以下哪个专栏?请说明理由。
栏目一:文化传承       栏目二:故土记忆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