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陈俊
①父亲六十多岁时,还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他越来越老了,背有些佝偻,头发日渐稀少,但他仍然挑着几十斤重的补鞋挑子,走东村,穿西村,为五分钱五分钱的生意奔波着。
②大哥分家后,家里只剩下四口人,我在校读书,弟弟初中未毕业就停了学,在城里做小工。母亲多病,只能做些家务。全家的重担只有父亲默默扛着,父亲却从不叫苦叫累。
③父亲小时候只读过几年私塾,想读书却家境贫寒读不起书,所以就把读书的希望压在我身上。上初中那会儿,他见我很用功,就不让我干田地里的活儿,只偶尔在农忙时帮家里打打下手,他说:“你哥哥错过好机会,你弟弟大脑不发墨,不是读书的料,就让他去学个手艺,你要发狠呃,全家就指望你多认几个字了。”
④我考进师范学校那一年,父亲特别高兴,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使不完的劲。有一次我周末回家拿御寒的棉衣。早上很冷,我躺在床上,恋着被子里暖和,不想起来。太阳已升了老高,但冬天的太阳绵软无力,出门一看,门前的塘里已结了一层薄冰,西北风像小时候挨打的细条子抽到脸上,令人直打寒噤。我退回门里把门关上,看见母亲在灶前烧锅,我正准备走过去帮忙,母亲站起身来说:“小进,你伯伯碾米去了,你过去搭把手,他这几天感冒了,也不见好。”我吃惊不小,父亲昨晚咳嗽了大半夜,怎么今早还去碾米?我开门向街上稻米加工厂跑去,这时,我一点也不感到寒冷了。当我风风火火跑到碾米厂时,父亲已把稻碾好了,正待挑着走,我上前迎住,他一见我就露出不高兴的脸色,说:“谁叫你来了,怎么不在家读书?”我说:“是妈妈叫我来的,说你感冒了,我考的是铁饭碗,还怕端不住?”父亲沉着脸说:“浑蛋话,铁饭碗就不要学习了?
⑤但没过一会他就改了语气道:“不过劳动劳动也好,
⑥到了大塘埂,他让我歇下,叫我先回去看书,剩下一节路他挑着不费力了。我放下担子摸摸压胀的肩,想不到百十斤的担子才走了两三里路就累得吃不消,而父亲母亲常年要这样,真的有些感慨。
⑦碾米回来,父亲把米倒进米缸里,又转身进里屋,打开稻仓的门,倾着大半个身子从稻仓里一筲箕一筲箕往外面的稻箩里扒稻,一边装了大半稻箩,挑出屋要去换粮票,我忙挡住,我说:“伯伯,上午歇着吧,下午再去。”父亲说:“不行,你和小红都急着要粮票,你吃过中饭就要走。”父亲温和对我笑笑,他说:“只四五十斤,一点路,不要紧。”他显得无所谓的样子,却不能掩饰越来越厉害的咳嗽,我越发心里不安,我说:“我来挑吧,我已十八岁,四十斤挑得动。”
⑧“不用你挑,我还没老得挑不动担子!”没等我走过去,父亲已挑担上肩,一边扭头对我说:“没事看你的书去,功课不要丢。”
⑨我无话可说,自感惭愧,脸火辣辣的发烧。
(选自安徽作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父亲走东村穿西村补鞋,极力表现父亲为了家庭奔波的辛苦。 |
B.父亲看“我”读书很用功,就把家里读书的希望放在“我”身上。 |
C.文章把“我”挑担子吃不消与父母常年挑重担进行了对比,表达了自责。 |
D.文中父亲是一个表面上缺乏温情,对孩子读书严格督促和要求的形象。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苏轼仕途坎坷,但生性放达,为人率真。 |
B.成语“妄自菲薄”“豁然开朗”“温故知新”分别出自《出师表》《桃花源记》《论语》。 |
C.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代表作品《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属唐宋八大家之一。 |
D.端午又称端阳、重五,有挂香袋、吃粽子、斗百草、驱“五毒”等习俗,屈原投江和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都是与它相关的故事。 |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以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A.“政事弛废”与“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的“废”用法和意义相同,可翻译为“废除”。 |
B.“读书辄成诵”与“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醉翁亭记》)中的“辄”意思相同,可译为“就”。 |
C.及,古时写作“![]() |
D.成语“三更半夜”的“更”指古代计时单位,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但依据语境,这里“晚更号六一居士”的“更”应该是“更换,改变”的意思。 |
A.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
B.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
C.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
D.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
我的梦想
史铁生
①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虽一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我不光喜欢看足球、篮球以及各种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当然都是从电视里看,体育馆门前都有很高的台阶,我上不去。如果这一天电视里有精彩的体育节目,好了,我早晨一睁眼就觉得像过节一般,一天当中无论干什么心里都想着它。一分一秒都过得愉快。有时我也怕很多重大比赛集中在一天或几天(譬如刚刚闭幕的奥运会)。那样我会把其他要紧的事都耽误掉。
②其实我是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我能说出所有田径项目的世界纪录是多少,是由谁保持的,保持的时间长还是短。譬如说男子跳远纪录是由比蒙保持的,20年了还没有人能破。不过这事不大公平。比蒙是在地处高原的墨西哥城跳出这八米九零的,而刘易斯在平原跳出的八米七二事实上比前者还要伟大,但却不能算世界纪录。这些纪录是我顺便记住的,田径运动的魅力不在于记录,人反正是干不过上帝;但人的力量、意志和优美却能从那奔跑与跳跃中得以充分展现。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比任何舞蹈都好看,任何舞蹈跟它比起来都显得矫揉造作甚至故弄玄虚。也许是我见过的舞蹈太少了。而你看刘易斯或者摩西跑起来,你会觉得他们是从人的原始中跑来,跑向无休止的人的未来,全身如风似水般滚动的肌肤就是最自然的舞蹈和最自由的歌。
③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十秒以内,随便一跳就在八米开外。而且在最重要的比赛中他的动作也是那么舒展、轻捷、富于韵律,绝不像流行歌星们的唱歌。唱到最后总让人怀疑这到底是要干什么。不怕读者诸君笑话,我常暗自祈祷上苍,假若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就好。我还设想,那时的人又会普遍比现在高了,因此我至少要有一米九以上的身材;那时的百米速度也会普遍比现在快,所以我不能只跑九秒九几。作小说的人多是白日梦患者。好在这白日梦并不令我沮丧,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我对刘易斯的喜爱和崇拜与日俱增。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我来世能有那样一个健美的躯体,今天这一身残病的折磨也就得了足够的报偿。
④奥运会上,约翰逊战胜刘易斯的那个中午我难过极了,心里别别扭扭别别扭扭的一直到晚上,夜里也没睡好觉。眼前老翻腾着中午的场面:所有的人都在向约翰逊欢呼,所有的旗帜与鲜花都向约翰逊挥舞,浪潮般的记者们簇拥着约翰逊走出比赛场,而刘易斯被冷落在一旁。刘易斯当时那茫然若失的目光就像个可怜的孩子,让我一阵阵的心疼。一连几天我都闷闷不乐。总想着刘易斯此刻会怎样痛苦;不愿意再看电视里重播那个中午的比赛,不愿意听别人谈论这件事。甚至替刘易斯嫉妒着约翰逊,在心里找很多理由向自己说明还是刘易斯最棒;自然这全无济于事,我竟似比刘易斯还败得惨,还迷失得深重。这岂不是怪事么?在外人看来这岂不是精神病么?我慢慢去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一个美的偶像被打破了么?如果仅仅是这样。我完全可以惋惜一阵再去竖立起约翰逊嘛,约翰逊的雄姿并不比刘易斯逊色。是因为我这人太恋旧,骨子里太保守吗?可是我非常明白,后来者居上是最应该庆祝的事。或者是刘易斯没跑好让我遗憾?可是九秒九二是他最好的成绩。到底为什么呢?最后我知道了: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刘易斯那茫然的目光使我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了继而粉碎了。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假若刘易斯不能懂得这些事,我相信,在前述那个中午,他一定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⑤在百米决赛后的第二天。刘易斯在跳远比赛中跳出了八米七二。他是个好样的。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人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我不敢说刘易斯就是这样,但我希望刘易斯是这样。我一往情深地喜爱并崇拜这样一个刘易斯。
⑥这样,我的白日梦就需要重新设计一番了。至少我不再愿意用我领悟到的这一切,仅仅去换一个健美的躯体,去换一米九以上的身高和九秒七九乃至九秒六九的速度、原因很简单,我不想在来世的某一个中午成为最不幸的人;即使人可以跑出九秒五九,也仍然意味着局限。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我的白日梦到底该怎样设计呢?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兼得你要哪一个?不要这样说,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
⑦后来知道。约翰逊跑出了九秒七九是因为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我在报纸上见了这样一个消息,他的牙买加故乡的人们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1.这篇文章以“梦想”为线索,请根据提示,完成情节梳理以及转变的原因。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北京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他于1969年到陕西延安清平湾下乡插队务农,1972年一场大病导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也治疗无效。之后,他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他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生前遗愿,他将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将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首联中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科技是改变世界的工具,但是要看使用者如何利用了。——卡利•托伯曼
①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生活压力大,内心焦躁,出去跑几圈,心情立马好很多。伤心难过,提不起劲儿,马上暴汗一场,瞬间就能释然不少。运动,似乎有种魔力,能让人释放压力,纾解烦闷,快速走出情绪困境。
②关于这点,美国《体育与运动心理学》杂志,曾发布过相关研究结论:仅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就可以立即改善抑郁情绪状态和快感缺失。让自己动起来,其实是我们缓解焦虑、化解压力最简单的方式。
③运动,是一场“精神排毒”。心理学家曾研究发现:运动拥有“短期情绪效应”。具体来说,就是人在运动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水平会显著下降,愉快度则会显著提升。这种现象,其实是由人体的特殊结构所决定:人在面对困境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不断分泌压力激素,让我们觉得紧张、焦虑。而运动,能让体内的额叶及海马体抑制功能更强,从而抵抗杏仁核的过度反应,缓解情绪。可见,运动是治愈情绪的速效药。
④有句话说得好:“跑步能治百病,运动能解千愁。”小说家乔伊斯·卡罗尔·奥茨说,心情沮丧甚至绝望时,他会去跑步,以此来舒缓情绪。
⑤运动提升认知,认知影响情绪。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著名的“情绪ABC理论”:A(事件)→B(认知)→C(情绪及行为后果)。认知决定情绪,认知不同,对事情的感受,就会迥异。所以,想在根源上管理情绪,就要改善自己的认知。而提升认知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运动。芬兰科学家曾对此进行过专项实验:他们找到10对双胞胎,让一半人每周至少跑2次,而另一半人不运动。3年后发现,每周都跑步的人,脑部灰质区域更发达,思维更清晰,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科学研究证明,运动能增加大脑神经元数量,提高大脑认知能力。想获得持续的情绪掌控力,就要保持长期运动状态。如此,才能从认知根源上,解决情绪问题。
⑥“运动,是最强劲的精神药物。”运动,不仅能治愈当下的糟糕心情,更能给予长久的精神滋养。
⑦英国诗人奥登说:动起来,像跑步者那样四肢运动,绕着圆圈,奔跑在无尽的道路上。当你遭遇挫折,满心悲伤时,去运动吧。昂首阔步,挥汗如雨,内心的阴霾终会一扫而空。当你烦闷焦虑,陷入内耗时,也去运动吧。伸开双臂,步履不停,所有的压抑也将随风而逝。当你足够自持、自律,你会发现,没有跨不过去的坎,也没有过不去的事。
(摘自《读者》2022年8月,有删改)
1.给选文加一个体现主要观点的标题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由“父亲的肖像
迟子建
①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却从未从我们心底和梦里消失。
②父亲盛年离世,他留给我们的形象,也就儒雅潇洒,从无老态。我还记得父亲过世后,我初来哈尔滨工作,去探望抚养过父亲几年的四爷爷,他见了我,也不顾我是女孩家,扯着一条白毛巾,失望地擦着泪说:“你不随你爸啊,你爸小时那个好看!你爸找的你妈,是一般人啊!”四爷爷是第一次见我,那时我二十多岁,不算漂亮,但也不丑吧。而父亲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因贫穷不能继续求学,自愿报名去了大兴安岭参加开发建设,再没回过哈尔滨。四爷爷记忆中父亲最后的形象,是他不到二十岁的模样。只能说四爷爷为了强调父亲的英俊,不惜嘲讽他的骨肉。
③但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说明父亲在别人眼里是其貌不扬的。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
④其中一位回忆说,他10岁随父亲来到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所以他过了上学年龄却无书可读。1966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父亲从哈尔滨高中毕业,是当年大兴安岭的人才了,所以一个人得兼多门课。
⑤父亲的学生还回忆到,1970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仪式结束,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雪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
⑥能和我的记忆重叠上的,是信尾记叙的一件事,说是永安学校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时,父亲从家里端了一盆新好的土豆和新炒的黄豆,师生们吃着土豆,嚼着黄豆,开着毕业式。这确实是父亲的风格。父亲喜欢把家中吃食拿给别人,也常把他喜欢的孩子带到我们家吃饭。
⑦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他欣赏人才,有一年从教育局为我们山镇学校,要来一位大学毕业生做教师。因为学校还没建起教工宿舍,他就让这位新教师携着家眷,在我们家一住两年,吃一锅饭却分文不要,直到他们有了宿舍搬出。记得有一年涨工资,身为校长的父亲,把仅有的一个指标,给了另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因为先前住过我家的老师已涨过一次,谁知这位老师认定还应该是他调资,找父亲去闹。父亲没满足他的要求,他对父亲的恩情,也就被一笔勾销。父亲自此很难过,常说有的知识分子真是难交,你对他一百个好,只要一个不顺他意,你就成了他的敌人了。
⑧父亲做了二十年山镇学校的校长,直到辞世。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可家长认定,一家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部分孩子的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致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接受教育的那几个孩子,回家将知识传与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好成绩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
⑨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了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了他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还在。我很担心父亲的灵魂出游时,对着空荡荡的校舍会伤感,怎么不闻读书声了呢?看见我家荒草萋萋的老院也会伤感,家里的烟囱咋不冒烟了呢?
⑩父亲大约明白大地没他的春天了,他不再醒来。
(有删减)
A.第①段“父亲留给我们的形象,也就儒雅潇洒”,四爷爷却认为父亲英俊、好看,可以看出四爷爷比我们更疼爱父亲。 |
B.第④段“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从侧面写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 |
C.第⑦段将父亲帮助老师的做法与那位老师以德报怨的做法比较,突出父亲的慷慨无私和正直善良。 |
D.本文与朱德《回忆我的母亲》都选材于生活中平凡而有意义的事件,彰显人物形象。 |
多种回忆视角勾勒父亲肖像 | |
学生的回忆 | “我的回忆” |
① | ② |
父亲带学生扫墓,暴雪后安全转移 | 父亲增资指标给他人,先前教师生怨情 |
首届学生毕业,父亲从家端来食物 | ③ |
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 再现。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 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 中的宝贵财富。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 鲁迅《藤野先生》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