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 B.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
C.教会精神垄断需要 | D.君生对人才的渴望 |
A.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 B.权利与义务的交织 |
C.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 D.西欧社会有序发展 |
A.航海家们的贡献不足为道 | B.物质的支持是航海活动进行的前提 |
C.企业家们具有冒险的精神 | D.资本的发展需求是殖民扩张的根源 |
类别 | 表现 |
政治方面 | 在承袭东方体制的同时,希腊自治城市把希腊民主传统和商品经济引入东方 |
经济方面 | 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及印度的商业贸易 |
思想方面 |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胸怀,希腊人从此走出狭小的城邦界限 |
A.推动伯里克利改革 | B.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 |
C.加速罗马帝国建立 | D.促进了阿拉伯文化形成 |
材料一 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法典否定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主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民法典的参考蓝本。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从一九五三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宪法起草委员会在从事起草工作的时候,参考了苏联的先后几个宪法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宪法。
——摘编自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与大革命之间的联系。材料一 经商办厂,对张謇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但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张謇看来,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外国资本的侵入,办厂也不失为一种救国之途径。于是,他毅然放弃功名仕途,利用通海地区产棉的优势,着手创办大生纱厂。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謇“毅然放弃功名仕途”的初心。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历史背景。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集中在上海等沿海沿江城市。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纷纷将工厂迁往大后方,如四川、湖南、陕西等省。据统计,到1940年底,陆续内迁的厂矿共448家,机器材料7.09万吨,技工12000余人。在企业内迁过程中,中国工人阶级起了重大作用,他们历尽艰险,运送机器,保护设备,克服了极大的困难,使内迁的工厂尽快恢复生产。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厂迁往大后方”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厂尽快恢复生产”在当时的积极影响。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
材料二 不同时期江南与全国劳动力变动情况
时间 | 江南地区 | 全国 | 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率 | ||
户数 | 农村劳动力人数 | 户数 | 农村劳动力人数 | ||
太平兴国五年 | 349.283 | 890672 | 6418500 | 16367175 | 5.40% |
元丰元年 | 1120331 | 2856844 | 16603954 | 42340082 | 6.70% |
崇宁元年 | 1265762 | 3227693 | 18113945 | 46190560 | 6.90% |
——《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利用与流动分析》
材料三 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几乎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四百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六百八十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亿七千万,嘉庆十七年(1812年)增加到三亿六千万。
——摘编自《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达到“频至丰稔”的经济手段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江南劳动力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历史信息反映的经济现象。A.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B.敢为人先首创精神 |
C.艰苦创业奋斗精神 | D.执政为民奉献精神 |
A.君主专制仍存在 | B.革命果实被窃取 | C.辛亥革命不彻底 | D.民主共和难实现 |
A.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 B.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D.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