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一条鱼
①元宵前后和阳春三月,是父亲最忙碌最苦累也最欢快的日子。
②在这段时日里,母亲帮着父亲煮大锅大锅、鲜鲜嫩嫩的鲤鱼招待那些买鱼苗的客人。酒足饭饱后,父亲才根据买主对鱼的尺寸、数额,心花怒放地开价出售鱼苗。在一阵友好的不太经意的讨价还价后,父亲便依依不舍地将精心喂大的各种鱼苗卖给这些鱼客。此刻,只见父亲满脸的欢悦将往日的辛劳困倦镀得铮亮。待来家里求购的客人逐渐稀少后,父亲只好一个一个地方去赶鱼市,这些小镇集市,最近的也离我家有十余里,远则三四十里。父亲鸡叫头遍就起床放干水池,将鱼捉进鱼盆里,然后打着手电筒,顶着寒雾冷露去赶集。两只比米筛还要大的鱼盆将干瘦细小的父亲夹在中间,仿佛不是父亲挑着它们,而是他们拥着父亲在行进。待到池里的鱼苗卖完,我家屋角落里早就积了一大堆已磨成草筋的烂草鞋……
③接下来,父亲又要着手为幼苗培植而忙碌不休。父亲精心修整好鱼池,买回鱼苗后,父亲就开始像喂养婴儿般悉心照料。父亲每天一大早就下到池里,用木耙将宁静的池水搅动,然后泼洒肥水,早中晚三次。这些幼鱼在父亲精细料理与守候中逐渐地长到寸许两寸粗细。待布谷鸟在我的家乡山野不知疲倦的婉转啼鸣时,父亲便浴着三月的阳光和布谷鸟清丽的音韵悠然端坐于屋前的枣园里,用一只精致的小碗将脚盆里的小鱼按照鱼种分门别类地舀进一只只鱼盆里。然后,父亲挑着鱼盆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在父亲拖着悠长的声调沿村叫卖时,布谷鸟的叫声也在春光里此起彼伏。
④我没有想到,那年秋天,父亲那如同阳春三月布谷鸟鸣唱般的叫卖声,竟然成了他撒在我家乡那些村庄的一曲绝唱。父亲去世的两个月前,我回去看望过我的父母。母亲告诉我,早几天,父亲去给姑奶奶做生日,穿着我的皮鞋,显得特别高兴。我很纳闷,我没有什么皮鞋留在家里啊。母亲就从父亲的床底下拿出一双棕色的皮鞋。看到这双皮鞋,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这是我早已丢弃的一双皱巴巴的皮鞋,父亲竟从屋外捡回来,还喜滋滋地穿着去给姑奶奶做生日,那么炫耀!那么得意!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这时我才想起,父亲一生赚了那么多的钱,对到我家来买鱼苗的所有人都是那么大方,那么舍得花钱招待,却从没想过要给自己买双皮鞋。
⑤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那一次,父亲站在鱼池边,和我说着他已经说了很多遍的话,要我多写信回来,要我好好工作,要我冷了多穿衣……可现在我想听父亲那些重复啰嗦的话却再也听不到了。
⑥父亲离我而去了,我好想再读读父亲,读读父亲在生命的轮回路上是沧桑依旧还是宁静如莲。父亲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鱼。我仿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
1.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
(节选自《醉翁亭记》)
(轼)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A.“往来而不 |
B.“起坐而 |
C.“树林阴翳,鸣声 |
D.“ |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由于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北宋革新运动庆历新政,欧阳修被贬放滁州。他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使百姓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4.欧阳修遭贬谪后,曾表示不愿做“穷愁怨嗟”的“庸人”。苏轼是“庸人”吗?请结合乙文段中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玉米地里的身影
(1)正月初六,暖阳似金。春节假期还没结束,父母便扛着锄头去地里忙活了。
(2)他们弯着腰,锄头举过头顶,挖进地里,轻轻一撬,再把土块敲碎。我送午饭时,地已经挖了一大片,父母额头上的汗珠如雨水般滚进衣裳,背部已然湿透。他们年过花甲,头发皆已花白,还如此劳累,我见了不由心疼,他们却是笑意盈盈,一边吃饭,一边讨论下午以及最近的计划,争取在清明节前把玉米种全部播进地里。
(3)父母种了一辈子的玉米,以前种玉米为生,如今种玉米致富。
(4)小时候,家里比较穷,玉米面饭是主食,餐餐吃,天天吃。母亲怕我们三兄妹厌食,就会变着法儿做,一会儿土豆拌玉米饭,一会儿麦面拌玉米饭,一会儿又变成菜蒿蒸玉米饭。秋收后,家里满院子都是金黄的玉米,父母商议后划成三份,家人吃一份,养家畜一份,一份给我们兄妹当学费。进入新世纪,家乡的日子越过越好,大米代替玉米成了餐桌上的主食。村里的一些叔叔伯伯纷纷外出打工,父亲却选择留了下来。他说:“我习惯了种地,种玉米让我感到踏实。”他和母亲租了一些空地,全部种上玉米。
(5)种玉米看似简单,传统的种植方法,是一套完整的工作步骤。松土、运粪、发酵,到了清明前后,确保气温不再降低后,再把玉米种播进地里。播种时间很讲究,清明节前后半个月内最佳,出苗率最好,收成更有保障。父母对玉米细心,他们顶着烈日除草,在田间插放稻草人,让每棵玉米苗都茁壮成长,收成后的玉米堆满一个小粮仓。这些玉米不再是家里仰仗的口粮,而是用来养殖家禽和家畜。
(6)日子好过了,我们三兄妹都各自有了自己的事业,父母也在逐渐老去。他们年复一年的劳作,背慢慢驼了,腰渐渐弯了,天气变化时,偶尔就会引发腰酸背痛的毛病。我经常劝他们少种一些玉米,该休息时就要舍得花时间静养。他们满口答应,但一转眼,就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论哪块庄稼长势好。只要谈到玉米,他们就会一副欢天喜地的笑颜。
(7)父母种了一辈子玉米,玉米的丰收,让贫困的家庭脱掉贫根,过上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劳动,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享受,一种珍惜。因为他们坚信:越勤奋,越幸福。
(8)当天晚上,一家人围着火塘而坐。侄女看着疲惫的爷爷奶奶有感而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兄妹对视了一下,默然点头。
(10)第二天,天刚亮,我们就起床。吃过早餐,扛着农具,带着孩子,跟父母一起下地里干活。我们早已不仰仗这些玉米生活了,但是我们兄妹都觉得,要把父母一辈传承下去。
(11)清香的春风吹在身上,舒适惬意。阳光下,柳枝静静发芽,桃花悄悄吐蕊,
1.本文围绕玉米地写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华子岗①
唐·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②。
云光侵履迹③,山翠④拂人衣。
我真不想脱贫
侯发山
①听说月亮湾村脱贫了,我决定瞅个星期天,到村里看一看。我算了算,张蕾研究生毕业刚参加工作就下来当驻村第一书记,已经四年了。如果月亮湾村能够脱贫摘帽,张蕾就可以打道回府。她是签订了“军令状”的,不脱贫摘帽,不能回城。
②我打算到老福家看一看,如果他脱了贫,月亮湾村应该都OK了。老福是村里的老大难,一直拖着月亮湾村致富奔小康的后腿。老福的父母去世后,他也因病致贫,五十多了还没成家,破罐子破摔,成了村里有名的懒汉,说句不当说的话,混成了茅子的石头——又臭又硬。
③当年我曾帮扶过老福。头一次去时,家徒四壁,像大水冲过一样,估计老鼠都不过夜。我回来没多久,就去旧货市场给他买了电视、沙发等家电家具。再去时,他已经把电视卖给了收破烂的。后来,我用自己的工资给他买了两头波尔山品种羊。隔了五天,村主任老贵说,老福已经把羊给赶到集上换成了油盐。我决定不再从物质上资助他,于是又破了半个月工资给他购买了西瓜种子。我担心他把西瓜种子当零食吃了,便和老贵一道帮他把种子种下,叮嘱他注意除草、打药等。到了秋天,我赶到老福的瓜田,真算是开了眼界,田里的草深得能撵出狼来,我来回走了几趟,终于找出了两个跟小孩儿拳头大小的西瓜蛋……唉,他又辜负了我的帮扶。恰巧这时候,张蕾来当“替死鬼”,我才得以脱身。
④河洛地方邪,光说不敢嗽
⑤听我这么一说,老福慌乱地摆着手,说:“叶书记,我不想脱贫!”
⑥莫不是狗改不了吃屎?或者是老贵和张蕾给我的信息有误?“今年西瓜卖了多少钱?”我知道老福承包了十亩地,勤勤恳恳地全部种上了西瓜。不说往年,只要今年纯收入达到4000元,就算脱贫了。我给老福接了一杯水递过去。今年没有大风、没有冰雹,应该说是风调雨顺,不会出现意外。我想套套他的话, 给他算算账。
⑦谁知道,老福比山里的猴还精。他接过水,咕咚了两口,狡黠一笑,说:“叶书记,今年没卖上钱!不信,咱算算?”
⑧“好。”我想听听他怎么狡辩。
⑨老福一下子精神起来,神采飞扬地说:“十亩地,西瓜种苗八千块。土地租金六千块,肥料农药七千块。农膜、水电、燃料等各种杂费,加起来有一万,总投入将近四万。”
⑩我打断他的话,说:“西瓜的亩产按3000公斤计算,西瓜的收购价格每斤一块二左右,一亩产值约七千,除成本,纯利润至少两千六,十亩西瓜也该有近三万。”
⑪“不信你问老贵,我今年真的没得钱,谁得钱谁是河里爬的。”老福两手比划着“王八”,信誓旦旦地说。
⑫难道老福卖西瓜的钱丢了?我知道他是肚子里玩杂戏——怪主意多,便趁机给老贵打电话。老贵在电话里说,老福良心发现,为了感恩社会,今年的西瓜一个也没卖,全部捐出了,给敬老院送了一车,给村小学送了一车……接下来,老贵着急地说:“张蕾找来《中州晚报》的记者宣传他呢,这货不知躲哪儿了,电话也不接。”
⑬我心里松了口气,告诉老贵让记者到乡政府来,然后对老福跷着大拇指:“老福,行啊。土话咋讲来着?乌鸦照镜子,刮目相看啊。”
⑭老福有点不好意思了,说:“反正我不想脱贫!”
⑮“为什么?你不摘帽脱贫,人家张蕾就不能回城。你想想,人家一个大姑娘,三十好几,对象都没时间谈……”我越说越来气。
⑯老福打断我的话:“叶书记,说实在的,我真不想脱贫。脱了贫,张蕾就要走了……为了帮扶我种西瓜,她可真没少操心。我无儿无女,她……她就像我的‘小棉袄’。”说着,老福的泪已经把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给填满了。
⑰是啊,她的青春之花在这里绽放,“她”也在月亮湾村人的口里变成了“我们”。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6期,有改动)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老福父母去世后 | ① |
“我”做驻村第一书记帮扶期间 | ② |
③ | 老福承包土地做西瓜种植,渐渐脱贫 |
④ | 老福为留下张蕾,故意捐出西瓜以证明自己没有脱贫 |
采访对象 | 东盟各国客人 |
采访目的 | 了解东盟各国客人此次来怀化参加经贸博览会的感受 |
采访问题 |
一棵丝瓜爬上楼
①搬到小区一年多了,我还不知道同一栋楼里住户的名字。这很正常,他们肯定也不知道我的名字和其他基本情况。但是我的母亲很不理解,怎么可以这样呢?在村里,谁家的孩子上几年级,谁家的姑娘和哪村的小子订了婚,谁家的老太太该过寿了……她都一清二楚。同样,村里别的人也知道她几个孙子,上次回来给她带的什么……可是在这儿,谁与谁也不说话,偶尔碰到了也都端着一副没表情的脸,母亲说:“城里人那么多,怎么住在这里感觉空空的呢?”
②我们住在一楼,窗台下面有一块巴掌大的空地。闲不住的母亲在地里种了丝瓜。这怎么行?丝瓜要爬架的,爬上二楼遮了人家窗户怎么办?但是母亲还是不解:“丝瓜蔓子爬上去不好吗?咱村谁家的丝瓜、南瓜爬过墙头,谁也不说什么,有菜大家吃嘛!”唉,怎么跟老太太说这个道理呢?不是人人都喜欢别人家的植物爬到自己家的。况且二楼的住户我也不认识,人家会生气吗?
③丝瓜不管我的忐忑,见风就长。很快,就爬上了我的窗台。翠绿的叶子,柔婉的卷须,隔着竹帘看过去,就像一幅写意画。还懂事地开出一朵朵金黄的花,摇曳给我灿烂的喜悦,尤其是有雨的下午,坐在窗前,想起很多事,随着丝瓜的藤蔓,铺衍成一片梦境。
④但是不管梦能走多远,人总是活在红尘俗世的。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只要丝瓜爬到窗户顶部,我就爬上去把它掐掉,迫使它只在我家的墙壁范围内生长。每次掐顶的时候,我都感到自己的残忍,高处的阳光那么强烈明亮,是每一棵植物的梦想啊。如果丝瓜有知,它会怪我还是会悲叹自己的命运呢?
⑤有几天工作很忙,我加班到深夜才回家。那几株丝瓜湮没在一件又一件的杂事中,被我忽略了。
⑥再次注意到它们,哎呀,它们已经偷偷地窜到二楼,把人家的窗台都快爬满了!现在再去掐藤蔓,是不是晚了?木已成舟,秧已成片,人家会不会杀下楼来,指责我家的丝瓜“侵占领空”?我想,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一次友好的拜访吧,请他们宽恕主人的管教不严。
⑦但我还没去,楼上的住户先来拜访我了:“我是你们楼上的,请问方便说话吗?”我赶紧把客人让进来,倒上茶,惴惴不安:“对不起,那些丝瓜……我马上就剪了……”客人却笑嘻嘻地拿出几根脆嫩的小东西:“这是你们种的丝瓜,结了七八根呢,我们炒了几根,这是给你们留的。”见对方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我才放下心来。还没说话,母亲已经热情地唠叨了:“丝瓜熬汤也很好喝,以前我们农村媳妇坐月子,从河里抓几条卸鱼,摘几根小丝瓜,喝了奶水足得很呢!”
⑧“是呀,丝瓜可是个好东西。嫩了能吃,老了能刷锅,我家闺女这几天还对着丝瓜画画!”眼见母亲与对方的会谈亲切友好,我才放下心来。
⑨从此我们与二楼的关系开始密切,不但见面打招呼,有时候还会约着去散步。这样的转变我始料未及,丝瓜却俨然以外交功臣自居,生长得越发骄做起来。不仅二楼,又开始往三楼攀爬,我又开始新的惴惴不安。但是有一天,有个人在楼下跟我说,他是三楼的,请我们不要把丝瓜掐掉,“让我们也沾染一点光哈。”
⑩现在,丝瓜已经爬到了四楼。我们这栋楼的住户关系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不但见面热乎乎地说话,三楼的大姐姐给二楼的小弟弟辅导作业,四楼的奶奶和母亲一起相约去买菜。前几天,母亲神秘地告诉我:“二楼张阿姨的外甥女来摘了一朵丝瓜花,被四楼的小刘看见,托我做媒呢!”
(选自《中国视窗》,有改动)
1.文章情节动人,请在下面的表格上填写适当的内容,补充情节和表明作者在母亲种下丝瓜后的内心情感变化。情节 | 作者心理 |
丝瓜开始生长 | 忐忑担心 |
① | 惴惴不安 |
三楼住户要我们不要把丝瓜掐掉 | ② |
住户关系发生了变化 | 内心愉悦 |
我的理想
①屋里只有晨曦一人。茶几上,一盘饺子
②晨曦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新闻频道里正播报疫情,有多少疑似病例和确诊人数。画面切到医院现场,晨曦不禁坐直了些,目不转睛地盯着画面中一个个忙碌的白色身影。突然,晨曦的手颤了颤,伸向前,想要透过屏幕抚摸谁。电视里,一位女医生正向主任汇报情况,女医生不经意抬起头,口罩上方,露出一双明亮的双眼,眼尾微翘,和屏幕前的晨曦一模一样。
③妈妈!晨曦的眼角晶莹闪烁。终于见到妈妈了。
④晨曦出生在医学世家。除了住在一起的父母和外公,舅舅、姨妈、二叔、小姑也都是医生。因为医生的工作性质,晨曦家的春节聚会常常聚不全。今年春节,只剩她一人。
⑤从很小开始,晨曦便自己上学。虽然学校离家不远,可看着同学都有家人接送,自己形单影只,心里总不好受。小学午餐自备,小伙伴会互相分享,晨曦便一个人悄悄地拿着饭盒往外走,饭盒里有时是软烂的米饭和焦煳的鸡蛋,有时是皮开馅露的饺子,这是晨曦早起自己做的。偶尔父母在家也会帮她准备,不过爸爸总是点外卖,妈妈的烹饪水平有时还不如自己。外公包的饺子很好吃,但外公很忙,晨曦不愿给他添麻烦。
⑥这样的生活直接影响了晨曦的个人理想。晨曦百日抓周,家人在桌上堆满各式物件,晨曦一把抓起外公的银色听诊器。外公两眼眯成了缝,抱起晨曦亲了两口。全家喜笑颜开。到了幼儿园大班,老师问晨曦长大想做什么,晨曦不作声。老师引导着:想不想像爸爸妈妈一样做医生?晨曦听完大哭。这事传到爸妈耳里,两人对视片刻,沉默无言。小学时,语文老师让他们用“我的梦想”造句,晨曦咬着笔头半晌,看了眼饭盒,写了两个字:厨师。高中分文理科,妈妈问她以后想做什么,晨曦看着妈妈疲惫的双眼,说了一句:“只要不从医。”妈妈默然,摸着她的头,说:“妈妈对不起你,不过你长大就知道了。”
⑦如今,距离晨曦高考还有几个月。
⑧晨曦看看窗外,雾蒙蒙一片。突然,一个视频通话请求发来,晨曦
⑨视频通话就这样结束了。晨曦抬头看了一眼客厅墙上挂的一幅字,那是十年前外公写的——大医精诚。四个字,苍劲有力。
⑩时钟滴答滴答,雾渐渐散了,月光洒进房间。晨曦坐在书桌前,手边是一副银色的听诊器。她咬着笔头,看着作文纸上“我的理想”四个字,工整地写下了第一句话: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和我的爸爸,妈妈、外公一样……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钟丽琳)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一盘饺子“圆润饱满”,与下文的“皮开馅露”形成对比,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晨曦的成长变化。 |
B.听说晨曦在幼儿园被问到想不想像爸妈一样做医生时大哭,爸妈沉默了,他们对女儿的表现感到失望。 |
C.第⑩段中“雾渐渐散了”与第⑧段中窗外“雾蒙蒙一片”相照应,显示了时间的推移,并暗示晨曦思想的转变。 |
D.第⑨段的画线句看似闲笔,实则通过字的内容和特点,赞美了医生的职业精神,有助于表现文章主题。 |
课堂上,科学老师让孩子们观察草莓。孩子们发现“草莓外面有很多小小的籽”“草莓的籽在一个个坑里”,老师认为如果将这些发现转化为“这些小籽是什么”“籽是怎么固定在坑里的”等问题,并自主查找相关知识以及实验探究,就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重构对所观察事物的认知。这种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