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年轻一代受欧美潮、日韩风影响不小。如今,新生代群体放下对国外品牌的盲目崇拜,热衷“国潮”,喜爱“国风”。“国潮热”的背后是文化自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会更加强烈。
“国潮”产品走红,国产动漫爆火,“老字号”纷纷推陈出新……“国潮”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消费时尚。因为经济高速发展,民众在物质需求上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文化需求。
汉服春晚是汉服圈中颇有规模的一个线上晚会,从2010年开始,已举办了12 届,用晚会的形式让全球各地的汉服爱好者参与其中。每到岁末,各地汉服社团通过汉舞、雅乐、戏曲等形式,开启线上联欢。2022 年晚会直播期间,吸引了30万人观看。
着汉服霓裳云端相聚
黑暗中前行的人总会期待一束照亮前路的灯光,你想要成为用灯光照亮他人的人,还是被他人灯光照亮的人?
蝴蝶庄之树
①20世纪70年代末初春的一天,满身浮土的乡邮递员老赵在路边喊:“恒子,你的信!”恒子的父亲当时是蝴蝶庄小学的校长,新中国成立前曾当过中共地下交通员,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省任地方区委书记。上级提拔他时,他坚持要回家乡办小学,在这一带名气挺大。
②小学建起来后,周边的闲地就被他栽上了树。人们常常看见老校长课余时间领着孩子们在地里忙活,渐渐地那里就有了一片清亮亮的绿色,长得最快的就是那三棵法国梧桐,那树是老校长到北京参加全国英模代表大会后带回来的,刚栽下时只有大拇指般粗细。
③已是代课教师的恒子接过信函,瞄了一眼便掖怀里了,照旧请乡邮递员到屋里喝水,对方说忙,一蹬车就走了。乡邮递员并不知道,此时老校长已重病卧床,很少能见到他的身影了。
④不久,老校长去世了,临终前对恒子说:“照顾好你娘,还有那几棵树…… ”
⑤接了父亲的班,恒子一干又是几十年。其间,他结婚生子,给儿子起乳名学儿。
⑥树长大了,学儿也长大了。人大了,心里就有了膨胀的枝枝叶叶。有一次他问父亲: “有人说您连个大学文凭都没有,您是咋当上这校长的?”恒子想了想,对儿子说:“我没想当什么校长,只想照顾好你爷爷、奶奶和那些树…… "
⑦18岁那年,学儿考入外省一所重点大学。临走时,父亲让他去看看爷爷栽的树。看过那些树,学儿带了一片硕大的树叶去报到了。到大学后没几年,学儿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一家科研单位工作。
⑧一晃,又10多年过去了。一个周五,学儿的母亲突然打电话说:“你爹想你了,赶紧回来一趟…… ”
⑨学儿匆匆赶回家,见父亲躺在床上,脸色蜡黄,旁边除了母亲,还有乡邮递员老赵。见到他,父亲伸出一只手,笑了笑,说:“学儿回来了,好,好。”
⑩手被父亲紧紧地抓着,学儿泪水止不住地涌,低泣道:“爸,我这就带您去省城看医生…… ”
⑪“我没什么大碍,就是垒墙累了,歇歇就好了。”说着,他缓缓地坐起来。扶好父亲,学儿转身问母亲:“妈,垒什么墙能把我爸累成这样?”“有开发商出大价钱要挖走你爷爷栽的那几棵树,你爹死活不让,围墙都被扒开几次了,次次得补。补好了又给扒开,还不止一处…… ”“甭说了,我也想去垒墙——走,看你爷爷栽的树去!”乡邮递员拉起学儿往外走。出了门,学儿问:“赵叔,您又给我爸送信来了?”“只要是你家的信,别看我退休了,也必须亲自送到,交给年轻人我不放心…… ”
⑫“赵叔,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是您给送来的哩。”
⑬“还有你爹的!”
⑭“您说我爸也考上过大学?”学儿一脸惊诧,“我怎么不知道?”“那是1978年,40 多年过去啦…… ”学儿猛地一愣,桩子一般立住了:“真的?”学儿和乡邮递员从学校回来,母亲已将几个菜做好,让学儿陪乡邮递员喝几杯。乡邮递员喜滋滋地说:“再喝,您家三代的酒我都喝了,越喝越有滋味儿!”
⑮席间,话题离不开那几棵树。喝到动情处,乡邮递员突然站起身,说:“放心吧,谁也弄不走那三棵树,还有我老赵哩!”
⑯送走乡邮递员,学儿问母亲:“妈,我爸也考上过大学……录取通知书还在吗?”
⑰母亲起身到里屋拿出一本旧杂志,怕惊动躺在床上的恒子,悄声对学儿说:“就是这,就是这…… ”
⑱打开旧杂志,一张泛黄的纸无声地飘落到地上,学儿俯身拿起来仔细一看,落款正是他就读的那所大学的前身!
⑲学儿喉咙紧抽,喘不过气来似的。明亮的灯光下,他像小时候一样默默地卧在父亲的怀里,抓起父亲的手贴在自己泪水横流的脸上。
⑳“爸,我也要保护那些树…… ”此刻,外面下雨了,是春雨。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小说围绕“树”讲述了一家三代的故事,梳理故事情节,完成下面的图表。依照最初的设计,高尔夫球并没有凹点,但是几乎所有的高尔夫球手都喜欢用旧球,特别是有划痕的高尔夫球。原来有划痕的球比光滑的新球有更好的飞行能力,于是,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科学家设计出了表面有凹点的高尔夫球。从此,有凹点的高尔夫球成为比赛的唯一用球。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①,予客济源②,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A.这首词以“荷叶荷花何处好”这一设问开篇,引出昔日与友人畅游大明湖的回忆。 |
B.上阕将荷花、荷叶喻为“红妆”“翠盖”,抓住了“新秋”的景物特征。 |
C.下阕“千里”极言相距之远,“三年”则点出了与李辅之分别时间之长。 |
D.这首词上下两阕所记出游,既不同时也不同地,但都表现了词人的欢欣、愉悦之情。 |
习总书记告诫青年人:“所有知识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以下诗词中均出现了“悠悠”一词,但表达效果不同。请完成表格。作者及作品 | 诗句 | 表达效果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念天地之 | (1) |
崔颢《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 | “悠悠”写出白云飘荡的样子,表达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千古兴亡多少事? | (2) |
作者及作品 | 表达情感 |
杜牧《赤壁》 | 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1)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 (2) |
与梅并作十分春
①蜡梅与梅花,并非姐妹,也不沾亲带故。蜡梅的颜色是单一的:蜡黄。蜡梅之称,也由此而来。此梅者,花梗短,带蜡质,开小花,具芳香,待雪而生,雪落花开。所谓踏雪寻梅,寻的即是蜡梅。
②古诗中咏梅者众,蜡梅入诗也多与雪相连。“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是唐代诗人张谓笔下的蜡梅。早行之人发现早梅,有意也无意,是一种缘分。“缟衣仙子换新装,浅染春前一样黄”,这是宋人郑刚中笔下的蜡梅。雪落梅梢,催出几点浅黄,成了一分春意。“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是“梅花屋主”王冕笔下的梅,既有骨气也有芳馥。余亦喜蜡梅,许是与前人诗歌对梅的赞赏与推崇有关。
③因喜梅,每年去探梅,就成了我和妻子不成文的家规。探梅之地不远,下地铁,进颐和园北宫门,左拐,走一段山路,即可到达。乐农轩,显得有些老旧,人们之所以奔它而去,是为了它门前的那几十株蜡梅树。所处环境虽然破败了一些,而那几十株蜡梅,却井然有序,年年依时而开,从不迟到。它们默默地来,然后默默地离去。素净的花瓣带着一股子与世无争的气息,留下点幽远淡雅的芬芳,绝无一点张扬和炫耀。
④探梅之人,大多是白发人。他们也都默默地来,站定,凝视,嗅香,留影,摸索无叶的枝干。而后坐在草地,喝水,休息,再度凝视花瓣与蓓蕾,起身,再回头,默默离去。也有年轻人来探梅的,气氛则截然不同。他们在树下来来往往地喧嚣着,评论着蜡梅的花色与形态,以梅为背景不断地自拍或者摆拍,扮的是过客的身份而非花木的新朋或旧知。无须责怪,他们尚年轻,入世不深,不会将花木的枯荣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想。
⑤因为疫情,今年的探梅之旅只好取消。好在杭州友人分享了他拍到的杭城蜡梅。这组蜡梅照留下的绝非仅仅是花木之物象,而是有生命脉络贯穿其中,不仅生动,亦喜人。这算是遗憾中的慰藉了。
⑥杭州这座古城,是天堂之外的天堂,一年四季花事不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绝非虚言。杭城的蜡梅先花后叶,把个“红花还得绿叶扶”的观念颠覆给人看。它凌寒而开,当古城万木尚在酣睡之时,惟它独独醒来,披衣来到大地,报春讯于万物。它虽据有古城享誉四方之名,却丝毫没有傲视它物的骄气,有的,只是一种骨气。花不一定都是弱不禁风的,懦弱不该是花的品性。友人所拍杭城早梅,春寒之下,无华衣,无媚态,骨朵饱满,内里不虚,透过肉质可见其坚毅的骨骼。这或许就是拍摄者所追求的。于是,杭城蜡梅,展现出另一种生命的底色。
⑦与其它花木一样,蜡梅亦有魂。而它的魂,在冰雪中孕育,也在冰雪中得到丰满。宋代诗人卢梅坡就有“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慕诗成天又雷,与梅并作十分春”的句子。说来有趣,有一年的晚秋时节,我在云南迪庆的梅里雪山脚下,猛然臆测,蜡梅之魂可是从这里飞向辽阔大地的?因为这里有永恒的雪,译音里也有个梅字,难道只是巧合吗?我想,这大概就是蜡梅与雪的缘分吧:冰雪涵养了蜡梅洁白淡然的性情,也铸就了它坚毅的风骨。于是,我们在花木冰雪中发现人生的真谛。
⑧蜡梅之魂降临京城,是冬去春来的盛事。不仅报刊、电视台有报道,朋友圈里也见有友人发来的蜡梅之清冽骨朵。今年,乐农轩的蜡梅,卧佛寺的蜡梅,紫竹院的蜡梅,中山公园的蜡梅,潭柘寺的蜡梅,都先后吐出了喜人的骨朵,疫情形势也大有缓解。前不久,京城下了一场大雪,踏雪寻梅只是朝夕之间的事了。
(选自《人民网》2022.3,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说说本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腊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