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梅并作十分春
①蜡梅与梅花,并非姐妹,也不沾亲带故。蜡梅的颜色是单一的:蜡黄。蜡梅之称,也由此而来。此梅者,花梗短,带蜡质,开小花,具芳香,待雪而生,雪落花开。所谓踏雪寻梅,寻的即是蜡梅。
②古诗中咏梅者众,蜡梅入诗也多与雪相连。“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是唐代诗人张谓笔下的蜡梅。早行之人发现早梅,有意也无意,是一种缘分。“缟衣仙子换新装,浅染春前一样黄”,这是宋人郑刚中笔下的蜡梅。雪落梅梢,催出几点浅黄,成了一分春意。“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是“梅花屋主”王冕笔下的梅,既有骨气也有芳馥。余亦喜蜡梅,许是与前人诗歌对梅的赞赏与推崇有关。
③因喜梅,每年去探梅,就成了我和妻子不成文的家规。探梅之地不远,下地铁,进颐和园北宫门,左拐,走一段山路,即可到达。乐农轩,显得有些老旧,人们之所以奔它而去,是为了它门前的那几十株蜡梅树。所处环境虽然破败了一些,而那几十株蜡梅,却井然有序,年年依时而开,从不迟到。它们默默地来,然后默默地离去。素净的花瓣带着一股子与世无争的气息,留下点幽远淡雅的芬芳,绝无一点张扬和炫耀。
④探梅之人,大多是白发人。他们也都默默地来,站定,凝视,嗅香,留影,摸索无叶的枝干。而后坐在草地,喝水,休息,再度凝视花瓣与蓓蕾,起身,再回头,默默离去。也有年轻人来探梅的,气氛则截然不同。他们在树下来来往往地喧嚣着,评论着蜡梅的花色与形态,以梅为背景不断地自拍或者摆拍,扮的是过客的身份而非花木的新朋或旧知。无须责怪,他们尚年轻,入世不深,不会将花木的枯荣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想。
⑤因为疫情,今年的探梅之旅只好取消。好在杭州友人分享了他拍到的杭城蜡梅。这组蜡梅照留下的绝非仅仅是花木之物象,而是有生命脉络贯穿其中,不仅生动,亦喜人。这算是遗憾中的慰藉了。
⑥杭州这座古城,是天堂之外的天堂,一年四季花事不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绝非虚言。杭城的蜡梅先花后叶,把个“红花还得绿叶扶”的观念颠覆给人看。它凌寒而开,当古城万木尚在酣睡之时,惟它独独醒来,披衣来到大地,报春讯于万物。它虽据有古城享誉四方之名,却丝毫没有傲视它物的骄气,有的,只是一种骨气。花不一定都是弱不禁风的,懦弱不该是花的品性。友人所拍杭城早梅,春寒之下,无华衣,无媚态,骨朵饱满,内里不虚,透过肉质可见其坚毅的骨骼。这或许就是拍摄者所追求的。于是,杭城蜡梅,展现出另一种生命的底色。
⑦与其它花木一样,蜡梅亦有魂。而它的魂,在冰雪中孕育,也在冰雪中得到丰满。宋代诗人卢梅坡就有“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慕诗成天又雷,与梅并作十分春”的句子。说来有趣,有一年的晚秋时节,我在云南迪庆的梅里雪山脚下,猛然臆测,蜡梅之魂可是从这里飞向辽阔大地的?因为这里有永恒的雪,译音里也有个梅字,难道只是巧合吗?我想,这大概就是蜡梅与雪的缘分吧:冰雪涵养了蜡梅洁白淡然的性情,也铸就了它坚毅的风骨。于是,我们在花木冰雪中发现人生的真谛。
⑧蜡梅之魂降临京城,是冬去春来的盛事。不仅报刊、电视台有报道,朋友圈里也见有友人发来的蜡梅之清冽骨朵。今年,乐农轩的蜡梅,卧佛寺的蜡梅,紫竹院的蜡梅,中山公园的蜡梅,潭柘寺的蜡梅,都先后吐出了喜人的骨朵,疫情形势也大有缓解。前不久,京城下了一场大雪,踏雪寻梅只是朝夕之间的事了。
(选自《人民网》2022.3,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说说本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腊梅的。2.阅读第②段,说说引用多位古人写蜡梅的诗句,有何用意。
3.阅读第③段,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4.阅读全文,说说你对第⑦段中“我们在花木冰雪中发现人生的真谛”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