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健康。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透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疲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袅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请结合文章第②-⑤段的内容概括。
2.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3.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第⑥段中写母亲接连打电话叮嘱“我”端午节插艾草,表现出母亲对“我”的思念和关爱。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洒满我心

①清晨,一阵刺耳的手机铃声惊醒了我的美梦。是谁呀?大清早打电话来。奶奶咋没带手机?我无奈地爬出被窝,不耐烦地摁下接听键。

②“谁呀,干什么?

③“请问,您是冯大恩同学的家长吗?

④声音有点熟,好像是张校长。我在心里嘀咕着,带着一丝疑虑小心翼翼地说:请问,您是?

⑤“我是学校的张桂才老师,你是大恩吧?

⑥啊!张校长,他想干什么?

⑦难道昨天跳窗户的事儿东窗事发啦?

⑧“是,校长。您有事?

⑨“你家长在吗?

⑩“不在,手机落家里了。

⑪“好,大恩同学,你马上想办法找到你的家长,半个小时后,我到你家。再见!

⑫校长家访,没啥好事吧!可又没办法阻止,我既担心又着急,迅速穿好衣照,瞥了一眼饭桌上的早饭,随手抓了一个馒头,边吃边一溜小跑往猪圈奔去——找奶奶。

⑬“奶奶,赶紧的,教我的张校长要来家访了。

⑭“什么?家访,我还想去找他呢!为什么别的孩子定为‘贫困生’,又是给钱,又是慰问,咱家的情况谁不知道?

⑮啊!奶奶咋这么激动?不行,我得劝劝。

⑯“奶奶,老师平时对我挺好的,咱家是穷点,也不至于差那点钱吧?只要人家别格外欺负咱们就行。

⑰“去,抓紧扫扫地,把桌子上的碗筷收拾到一边去。

⑱“好!好!好!我飞奔到家,端起碗来,一口喝了个底朝天,三口吞下一个馒头,抓起一口老咸菜疙瘩,咬了一大口,剩下的往碗里一扔,所有的碗筷都进了盆,然后藏在床的下面。

⑲收拾完了,我该咋办,是在家还是溜?三十六计走为上——溜之大吉。转念又一想,不行,他如果说我什么坏话怎么办?那我藏在哪里?床底下吧。

⑳突然,院子里响起阵阵脚步声,我知道,奶奶回来了,我屏住呼吸,静静地听着:

㉑“大恩,大恩!这孩子又去哪儿了,自从他爸妈得病,我这日子……

㉒这时院外响起了汽车的喇叭声,紧接着传来敲门声:请问是冯大恩同学家吗?

㉓“是呀,你是谁?

㉔“您好,我是学校的张老师,是来找您的。

㉕“什么事?快说,我还忙着呢。

㉖“我能拍几张您家情况的照片吗?

㉗“干什么?

㉘“事情是这样的,经过学校贫困生认定委员会认定,咱家大恩被认定为班级贫困学生。我想拍几张家庭情况的照片,让学校贫困资助委员会确认一下,上级批准后,每年孩子可以得到500元的资助。

㉙“是吗,还有这好事?那快拍快拍,我还用换件更破的衣服吗?

㉚“不用,实事求是。我们要张榜公布:让老百姓监督我们的工作,不准弄虚作假,出了问题,要追究我们的责任!我们是按上级的政策秉公办事的。

㉛“谢谢老师,孩子一定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真对不住了。

㉜“大恩的情况我刚刚知道,因为刚到水城屯小学任校长,时间短,很多事需要慢慢了解,对不住了。请您相信我一定会更加关注孩子,先让孩子成人,再让孩子成才,有困难找老师、找我,咱们一起解决。

㉝床底下的我已泪流满面。爬出来抽泣着说:校长,您放心!奶奶,您放心!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㉞校长走了,我和奶奶送出门外。初冬的阳光照在我身上,暖暖的,我的心里也感到一股暖意在流淌……

㉟我懂得了党和国家一直在关心着我们,老师一直在关注着我们,我家的困难肯定是暂时的。我爱这阳光,我更爱这股暖流!

1.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事件清早接电话B校长说明来意
“我”的心情A担心又着急C
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标题“阳光洒满我心”的含义。
3.你怎样理解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难道昨天跳窗户的事儿东窗事发啦?

4.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5.请你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床底下的我已泪流满面”的原因是什么?
6.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张校长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7.读完选文,你的内心一定有所触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两则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②杨振宁有一次回母校,看到大门口挂着一副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杨振宁建议校长把对联摘下,并重新写了一副对联挂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请根据你阅读上述材料后的思考、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得抄袭或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可能透露答卷者信息的地名、校名、班级名、人名等。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材料作文

李鸿章早年任安徽知事时,一次他到京城来,按当时官场规则,拜同乡会。他来到了梁府,被管家领进了客厅。偌大的客厅里,李鸿章端坐在那里两个小时,梁大人还没有露面,他起身告辞。李鸿章离开后,梁大人笑眯眯地来到客厅,环视了一眼,不住地点头。翌日,梁大人让管家陪同前去拜访李鸿章。梁大人亲临,李鸿章受宠若惊,俩人一边饮香茗,一边谈论古今,气氛非常融洽。临行前,梁大人再次盯了一眼李鸿章的双脚,微笑离开。回去后,梁大人兴奋地对管家说:“这个叫李鸿章的青年日后必成大事!”管家听罢,疑惑地问:“大人,您根据什么能判定这个毛头青年日后必成大事呢?”梁大人笑着答:“昨天他冒雨前来,在客厅呆有两个钟头,脚步未曾挪移过,今天前来谈心一个钟头,他的脚在原地,也未曾挪移。这就说明,成大事者必定先成就好小事,他的脚就是修养的见证。”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不难得出这些道理:细节决定成败;遇事沉稳,是干大事之人必备的素质;修养是人生的境界。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 不少于600字④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沦溟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李邕(yōng):李邕(678年—747年),字泰和,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江区)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文选学士李善之子。是一个侠义豪迈、天纵英才的人物,而且对后辈多为照顾。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②假令:假使,即使。③簸却:激扬。④沧溟:大海。⑤殊调:格调特殊。⑥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
1.《行路难》一诗虽是短篇,却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原因之一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复杂变化。诗篇以欢乐宴饮起笔,接着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心绪急转,表现诗人内心的________;中间四句,运用象征和典故,展示了诗人心理上________变化交替;结尾句,经历了前文的反复回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________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2.以上两首诗是李白不同时期的作品,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②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③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④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⑤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⑥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材料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有删改)


注释:①服膺:这里是指道理牢牢记在心里,衷心相信并佩服。②曾子易箦:《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弟子曾子病重卧床,他没有做过大夫,无意中用了大夫专用的席子。弥留之际,他认为死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是“非礼”。命令儿子更换掉与自己身份和地位不符的席子,刚换完,他就无憾而终了。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用传统来维持的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B.礼是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养成的一种做得对的行为。
C.礼与法律、道德都不同,礼是由社会舆论来维持。
D.礼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要求自己服从传统习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社会要求人们“克己”,主动服从于社会成规。
B.礼治是传统社会的产物,在现代社会里是不可能存在的。
C.礼治是礼俗社会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而进行的社会管理。
D.在社会管理中“自律”与“他律”是礼治与法治的根本差别。
3.根据材料内容,文中画线句中的“克”“约”两字的意思分别是(     
A.战胜   节俭B.约束   节制C.雕刻   阻止D.限定   约定
4.请概括说明为什么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为了推广戏曲文化,请你在班级就“戏曲与语文”这一话题发表微演讲。结合打卡体验,撰写演讲词。要求:①观点明确,条理清晰;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50字左右。
类型:语言表达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按要求写作。

感动中国2022 年度人物中,有人“了却家国天下事,一头白发终不悔”;有人“珍惜陇亩颗粒,心怀天下仓廪”;有人“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最美的文字,致敬最温暖的人!


以上文字带给你哪些思考和感悟?请将它们记录下来。
要求:①自定立意、文体;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从《雁门太守行》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战场氛围?请仿照下面示例,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示例:紧张危急的氛围。诗中以“黑云压城”描写了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表现守城将士的处境艰难,渲染了战场紧张危急的氛围。

2.这两首诗歌都写到了军营生活,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你简要说明。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直播展演,非遗实现掌上“活态传承”

①年轻人在短视频、直播中感受戏曲唱腔,品味民乐音韵,已是普遍现象。2022 年12 月8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课题组联合抖音发布《活态传承——直播打赏与非遗传播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非遗从业者通过直播间、短视频进行文化展演,扩宽创收渠道,获得观众认同;大众借打赏进行文化消费,助力非遗实现“活态传承”。

②非遗,是五千年文化版图上赓续不绝的美妙之谜、才思之力。它从历史纵深处走来,又往未来辽阔处迈去。它是中华民族骨血里的山水,亦是亿万国人生命中的乡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非遗传承的题中应有之义。“传承”二字,关键在于“活化”。剪纸、京剧脸谱、年画、风筝、中国结……这些浓浓的中国味道,需要滚烫的时代表达。

③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活水,才能养真鱼。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国家级非遗项目抖音覆盖率99.74%,相关视频点赞超94 亿。过去一年,抖音非遗项目直播场次同比增长642%,平均每天直播1617场,获得打赏的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打赏总金额同比增长533%;其中,获得收入的非遗传承人数量同比增长34%,非遗好物销量同比增长668%。有人说:“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诚哉斯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青年一代的点赞与转发,如果没有粉丝们的下单与抢购,寂寞的非遗,迟早会成为休眠的文物。

④“活态传承”,是真正的活水养鱼。一方面,它让非遗文化鲜活生动起来,拉近了非遗艺术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直线距离。指尖屏幕、星辰大海,天南海北、一键触达。另一方面,它打破了非遗文化展示的时空限制,传承者可以借助线上引流,带动线下的文化消费,推动非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过去一年,抖音戏曲直播超过80万场,累计看播人次超25亿,场均观众3200人次,相当于每次戏曲直播都是一场中型演出。一言以蔽之,网络平台和非遗传承的“双向奔赴”,不仅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性传承带来更多可能性,亦将进一步推动实现数字非遗事业的快速精进与普惠共享。

⑤匠心之韵、文化之美,短视频与直播里的非遗,是不一样的精彩呈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点费、打赏、消费等方式表达对非遗的“欣赏”,非遗从业者在获得经济和物质双重认同的同时,必会激发创作热情、坚定传承信心。当然,这也启发我们,要继续秉持“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思路,政府、社会、平台、传承人多方合力,培养欣赏非遗的审美氛围,推动更多的非遗创作走进生活、走向未来。

⑥非遗不是老古董,非遗必有新生力。当我们用“互联网+”思维去认知和传承非遗,传统与潮流融合发展,“遗产”才能化身“财产”、“活态”才能绽放“姿态”。

(选自2022年12月11日中青网)


【材料二】

前段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工具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正式出版,并在近期举办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展出。该辞典的编纂出版对近年我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大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如今,非遗逐渐成为线上线下的流行热词。透过现象看本质,非遗的流行实际上反映了非遗概念深入人心,非遗文化嵌入百姓日常生活的现状,力证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发展进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一是顶层设计为非遗保护指明方向。二是宣传引导让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三是非遗“活”起来激发无限潜能。近年,“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等活动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十直播”等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同时也激发出无限可能。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成效显著。一些珍贵、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得到有效保护,非遗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选自2022年11月2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述材料都认为非遗要“活”起来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B.材料一列举数据具体地说明,网络平台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性传承带来更多可能性,将进一步推动实现数字非遗事业的快速精进与普惠共享。
C.材料二分析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发展进步的三个方面,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非遗“活”起来激发无限潜能。
D.材料一重在说明如何使非遗更好地传承,材料二重在对我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大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并分析其原因。
2.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3.结合两则材料,你认为非遗工作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做好哪些具体工作?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