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①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②“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③“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④“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
⑤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猫》(节选)
①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②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③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④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
⑤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⑥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⑦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⑧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⑨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对于选文(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中的父亲是一位遇事沉着冷静且善用智慧解决问题的父亲。 |
B.文段中儿子经历了从畏惧困难、惊慌失措到战胜困难、获得成就感的过程。 |
C.从父亲的正常的反应可以看出,儿子过度恐惧的反应有点小题大做。 |
D.文段启示我们要善于将生活中的困难化整为零,一步一步地解决。 |
A.“一定是猫”“好像”可以窥探出“我”对第三只猫心存偏见。 |
B.“我”的“怒气冲天”和猫的“悲楚”突出了“我”给猫造成的伤害之深。 |
C.“刺我良心的针”“我家永不养猫”等话语可见“我”的悔恨及自省。 |
D.第三只猫自身“不活泼”“忧郁”“懒惰”的性格是被冤枉的主要原因。 |
A.两个文段都擅长通过对话来推进情节发展及表现人物心理。 |
B.两个文段都讲究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如:“要吃晚饭了。”中句号体现父亲的镇定;“一定是猫!”中感叹号则加强愤怒,突显冲动。 |
C.选文(二)结尾表明作者在经历三次养猫后,因为厌烦而不愿再养猫了。 |
D.两个文段都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这样借“我”之口抒发真情实感,揭示主题。 |
A.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角度看,“老奸巨猾”是贬义词,“深谋远虑”是褒义词。 |
B.《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是按作者的朝代顺序排列的。 |
C.花甲之年和耳顺之年都指六十岁。 |
D.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鄙、愚、久仰”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先生、大人”等。 |
A.他的想法与别人 |
B.遇到事情要仔细分析,不能没有证据就 |
C.这两本词典 |
D.好小子,你还知道回来呀,我还以为你偷吃了我的橙子就 |
A.并 |
B.收 |
C. |
D. |
中小学生使用手机问题
《中国教育报》2021年 2月1日讯 为保护学生的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湎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中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给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手机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 避免出现简单粗暴的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某社会调查小组在某中学做了关于“初中学生使用手机的不良影响”的调查统计,其具体数据见下图:
意大利是欧洲第一个禁止学生上课时使用手机的国家,早在 2007 年就颁布了一道全国禁令,一旦发现学生在校违规使用手机,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校方可对学生处以没收手机或取消期末考试资格等惩罚。2018年7月,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法案,明确规定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禁止在校内使用手机,覆盖 3 岁至 15 岁的学生,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课间休息,甚至在校外进行教学活动时,都禁止使用手机。
某中学校长认为,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序稳妥积极推进禁止手机进校园,防止机械的“一刀切” 。禁止学生带手机,可能会让极个别心理特殊的学生无法接受,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要采取“堵”和“疏”、“管”和“控”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与此同时,还必须意识到,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还来自社会和家庭,这不是靠学校禁令就能解决的,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了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法案,该法案适用于幼儿园到初中的孩子,覆盖了3岁至15岁的学生。 |
B.现在禁止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普遍存在执行难的问题,学校可采取“堵”和“疏”、“管”和“控”相结合的方式,防止机械的“一刀切”。 |
C.法国通过的校园禁止使用手机法案,对我国治理学生使用手机有借鉴意义,但并不是说只要法律出台,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问题就能解决。 |
D.治理手机仅靠学校治理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这就需要社会和学校联合起来,辅以家庭力量形成合力。 |
A.材料一用新闻报道《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出台的原因及要求。 |
B.材料二采用画图的方法说明了某中学初中学生使用手机对视力影响最大。 |
C.材料三表明,意大利早在 2007 年就禁止学生在校内外使用手机。 |
D.从相关阅读材料中可以发现,意大利、法国对学生的手机管理比中国要求更严格。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选取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最后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故乡的冬天
①回乡下老家看望父母的哥哥发来飘着雪花的视频,也许是因为久离故乡的缘故,也许是在南方沿海工作,多年没见下雪的缘故,这段视频我看了好几遍,使我不由得想起儿时在老家生活的情景,想起故乡的冬天。
②我的老家在一座大山的深处,记忆中大山里故乡的冬天既不像北国冬天那样到处冰天雪地,也不像我现在生活的城市,冬天繁花满树,温暖如春。故乡的冬天别具一番风味,有它独特的韵味。
③故乡的冬天是美丽的,冬夏常青的松树、杉树、柏树、竹子穿上了黛绿装,落叶乔木枣树、梨树、梓树被寒风吹成了光胳膊,房前屋后菜园子里的白菜、萝卜、菠菜、大蒜、葱等冬菜一片绿油油,错落有致、生机勃勃,小溪也不结冰,依然哗啦啦地哼着歌,欢愉地从村子里流过……要是下雪,那银装素裹的故乡更是一幅美丽的山村淡墨画,虽然没有缤纷的五彩,却格外好看,让儿时的我们很是心醉。
④儿时的故乡,冬天特别冷,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家家户户都用火炉来取暖。记得在村小上学时,教室没有玻璃,也从不生火,坐在里面,如入冰窖,我们常常冻得手脚都生满冻疮,手握不了笔,脚走不了路。放学回来,我们兄妹第一件事就是去茶屋里的火炉边把生着冻疮的小手伸到熊熊的炭火上,烤得热乎发痒,感觉格外舒服。大山的冬天,夜来得早,也特别长,我们常常是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父母在忙各自的事情,我们写作业或看借来的小人书,大家的事忙完后,我们也会在火炉上煨红薯,烤糍粑,拉着家常,听父母讲家族的故事和励志的故事,有时父亲还会从地窖拿出收藏的用来招待客人的物什分给我们吃,一家人其乐融融,那温馨的场景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
⑤因为天气冷,乡亲们对冬日的阳光格外珍重。要是碰上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对乡亲们来说那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也是一大乐事和美事,乡亲们三五成群地聚在晒谷坪里沐浴着温暖灿烂的阳光,有时甚至会像夏天吃晚饭一样,把午饭也放到屋外的太阳底下来吃。也有不少乡亲还会把被子什么的拿出来晒晒,去去湿,让晚上睡觉时更暖和……
⑥记忆中,故乡的冬天每年都会下几场大雪。一场大雪把村子变成了童话般的世界。下雪时往往是晚上先下冰粒子,然后再是鹅毛般的大雪,大山里的冬夜万籁俱寂,静得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仿佛都听得见,下冰粒子时那细细碎碎清脆的声音听起来非常有趣,让儿时的我们常常兴奋得很难入睡。第二天一早,父亲高兴地喊道:“孩子们,快起床,下雪了。”听到喊声,我一个鹞子翻身,迅速起床,打开门一看,一夜的雪使村子完全变样了,山上山下全白了,房顶、树枝、小路、田地,全都笼罩上了一层白茫茫的厚雪。行人在厚厚的雪上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音,留下一串串脚印,不远处偶有树丫被雪压断,发出清脆的响声。最开心的,我和小伙伴们在我家门前的那棵老梨树下堆雪人、掷雪球、打雪仗,雪球乱飞,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叫喊声把老梨树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
⑦儿时的我喜欢冬天,还缘于冬天有过年。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孩提时的老家,乡亲们的日子都过得很紧巴,孩子们平时很难穿新衣服,吃到好东西,孩子们特别渴望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到平时很难一齐上桌的鸡鸭鱼肉,能穿上一年难得穿到的新衣服,过年这几天大人大多也不批评小孩,可以尽情地玩,还有压岁钱……
⑧已有十余年未看到雪了,静夜回想,儿时的点滴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真想回到久别的家……
(选自《中国文化报》,2021年02月02日,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乡的冬天别具一番风味,有它独特的韵味”表现在哪些方面。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某校文学社随机调查了部分学生,就“你喜欢的图书类别”(只选一项)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做了调查统计,将调查结果统计后绘制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