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藏记
宗璞
①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②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③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④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
⑤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
⑥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⑦紧急警报响了,讲课
⑧“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⑨听到学生这一叫,弗之猛然想到:“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
⑩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⑪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⑫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他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用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⑬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⑭“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⑮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⑯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节选自《东藏记》,有删改)
1.文中多次出现“蓝天”,请分析其不同含义。紧急警报响了,讲课
他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用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
4.第⑭段中为什么要写两个化学系学生“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①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A.①又 |
B.① |
C.①媵人持 |
D.①归而形 |
A.①无从致书 |
B.①门人弟子填 |
C.①足肤皲裂 |
D.①弗 |
A.“序”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甲文属于赠序。“说”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
B.甲文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平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
C.乙文作者就青年黄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布谈论,借此鼓励黄生要珍惜时机、认真学习,层次清晰地证明“读书能够改变命运”这一中心论点。 |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将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自己的“缊袍敝衣”进行了对比,乙文将自己年少时借书苦读与做官后有书不读进行了对比。 |
等着我
①《等着我》仅录了三回,我就知道了,在这个栏目里,不是我付出了,是我得到了。
②有些朋友看了节目,说哭得稀里哗啦,劝我远离这样的苦难,显然是心疼我。其实我不这么看。你上哪儿能找到这些苦难啊?谁会面对面地向你讲述人性的挣扎啊?体味别人的命运,等于你又活了几回。在他们面前,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分担、分享……
③灵魂的成长,多数来自苦难。
④她是一个白头发、白眉毛、浑身上下都白成一片的白化病女孩,她一上台就把我震住了。
⑤她说:“我走在大街上,回头车比你们名人高,有一个男孩为了看我,头都撞到树上了。”她一米四几的个子,顿时就在你面前高大起来了。
⑥她说她清楚地记得父亲是怎样抛弃她的。那时她已经7岁了,父亲扔她的那一天对她很好,先问她想吃糖吗,她说想吃,父亲就领着她上村里的小卖部买了糖,然后领着她向村外走。走到镇上的一家小店又买了糖,继续领着她往人多的城里走。这回她紧紧地抓住父亲的衣服,害怕走丢。父亲被她扯着走了很远,最后他们停在一条小街道上,那是个路口。父亲说:“你在这儿等着,我去给你买吃的。”父亲指着东,却走向了西。“我害怕,追上了父亲,这回我是死死地扯着父亲的衣角。不知为什么,父亲又领着我上了火车站,那是我第一次看见火车。那时候天黑了,我也饿了,父亲说给我买吃的去,就再也没回来。半夜警察把我带到了派出所,后来又把我送到了杭州福利院,我在那儿一待就是十几年。”
⑦我问她恨父母吗,她说不恨。“想找父母也不是为了让他们必须认我,我就是想告诉他们,他们的这个孩子不是那么糟糕。”小姑娘边说边晃荡着挂在胸前的那三枚特奥会奖牌。震撼哪!一个清楚记着被亲生父亲抛弃的孩子,心里没有仇恨。如此豁达!
⑧她说要为我唱首《隐形的翅膀》,可她一张嘴我就哭了,一分多钟的歌,我哭得站不住。不是悲伤,是欢喜,是温暖,是力量。懂事的她看见我突了,竟然在台上说:“我抱抱你吧,倪萍阿姨!”强大的我被更强大的她融化了。
⑨告诉她结果吧,这样的孩子还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她的求助失败,我们并没有找到她的父母。本来这是一个我们最有信心成功的案例,因为它具备了所有能找到的条件。或许她父母不愿接受,或许再次抛弃了她,或许……
⑩站在台上听到这个结果的她还是有些失望。我离她很近,看着她似笑似哭的表情有些心痛,想问问她今后的打算。现场的赵忠祥老师建议她去主持一个励志的节目,因为她声音很美。我现场反对。谁愿意天天从电视上看到这么一个特殊的孩子?孩子本身也会受到伤害的。还是做幕后吧,我和小倩都可以帮她!在当地找一个广播时段,以心变心地和不想露面的听众建立热线。
⑪孩子感动了,说:“倪萍阿姨,我十几年前见过你,你不记得我了?”我不记得了。因为这样的孩子外表都差不多,真不记得了。一张照片出现在大屏幕上,啊,想起来了!十几年前,我去杭州福利院做好事来着,那个时候的她更矮。想起来了,使劲扯着我衣服的那个小白姑娘!天哪,我的心更不能平静了。
⑫回到家里,依然放不下这个女孩。由衷地想为她画幅大画,画如果值钱,就更能帮她了。
⑬等着我!
(选自倪萍的博客,有删改)
1.作者在开头说自己“得到了”,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得到了什么。①在我家三角形的菜园,苦瓜似乎总是站在角落里。
②瘦弱的苦瓜苗长到一尺来长的时候,母亲随手在它边上插了一段两米多高的竹梢。这无叶竹梢,每每让我联想到苦瓜苗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小时候闯祸,母亲都是从门后拿出竹梢鞭“伺候”。竹梢鞭伤皮不伤骨,却极能醒人。苦瓜苗果然从此爬得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小细藤抓得紧,脚步也走得稳。等到枝叶布满竹梢,蓬蓬勃勃,倒也有几分趣味。
③到了开花季,它的“臭”脾气便显露出来了。一朵朵小黄花,既没有南瓜花张扬,把大黄蜂都唤来,也没有木槿花的秀雅清香、洁白之姿。整个苦瓜藤散发的“独特”气味,好像谁都不喜欢。每次路过它身旁,我都捏着鼻子,敬而远之。
④小苦瓜结出来,皱皱巴巴的,像个小丑孩儿。不像小黄瓜,连刺儿都剔透可爱,也不像小番薯,那一身红袍着实亮眼。小时候每次去菜园,苦瓜藤那边是很少光顾的。要是看到一根根成熟的黄瓜悬在藤上,我便满心欢喜,摘下来,捋捋刺儿,就放进嘴里,那个脆甜!我也会从土里扒小番薯,在泉水中洗净了,扔到饭甑底下,总能吸引邻家小孩子羡慕的目光。
⑤苦瓜则窝在冷冷清清的角落里。谁叫它守着自己的苦味儿,从不肯放下那股倔劲儿呢。
⑥只有母亲会去照看它,目光中写着怜爱。就这样,小苦瓜日渐丰满修长起来,果肉饱胀,圆润有光。这时我才发现自己误会了它,原来它成熟后有着白玉一般的色泽,那些晶莹如玉的颗粒,是世间巧匠都雕琢不出来的。
⑦等到母亲将它摘下,和丝瓜、茄子放在脸盆里时,一起洗菜的妇人都会忍不住夸一句:“好白的苦瓜!”
⑧白白的苦瓜被母亲切成片,用盐腌上一会儿。柴火灶下燃起大火,切上几片火腿心肉,佐以青椒清炒了,一红一白,相映成趣。这时的我,目光只盯着桌上自己喜欢的菜,从不光顾苦瓜片,仿佛不用尝口中就有一股清苦之味。
⑨“苦瓜苦自身呢!”母亲边说边夹起苦瓜片,嚼得有滋有味。我也夹起一片,但舌尖刚一接触,就被苦到了,立即吐掉,然而吐不掉的是苦味。留在舌尖的那一点清苦,在饭菜填饱肚皮之后,回味时却是令人倍觉清爽。再吃什么,似乎都是甜的。
⑩隔了一段时间,我陪父亲去菜园挖小番薯,父亲忽然指着苦瓜藤说:“裂了裂了,快去摘来吃!”
⑪我抬起头,只见角落里的苦瓜藤上一根白玉苦瓜异常夺目,它全身闪着洁白的光。尤其令人移不开眼睛的是苦瓜下半段已转为红色,并绽放开来。在绽放的地方,鲜红的苦瓜瓤散发着诱人的甜香,绽成了一朵颜色极为红艳的花朵。
⑫我看呆了。这是那皱皱巴巴的小丑孩儿?这是让人一尝难忘的白玉苦瓜?不,这分明是清苦岁月中坚持不懈结出的一枚硕果。
⑬我小心地捧着苦瓜,尝了一口红瓤籽。
⑭“真甜!”谁能相信,这是极苦的苦瓜中酝酿出的甜。
⑮“你只要一直坚守着苦而不自苦,这苦最终是会变甜的。”父亲笑着说。
⑯父母一生吃苦耐劳,辛辛苦苦拉扯我们长大,把磨难刻进细密的皱纹里,却能轻描淡写地说出“苦瓜苦自身”“苦而不自苦”。年幼的我似懂非懂,手里捧着成熟的苦瓜,吃得满嘴都是甜甜的红瓤……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1.以“苦瓜情思”为标题有什么作用?A.文中写苦瓜“白玉一般”、“好白”等词,赞美了苦瓜颜色之美,流露了喜悦之情。 |
B.“苦瓜苦自身”是指苦瓜苦自己,不苦别人,别人尝着先苦,然后有了甜的回味。 |
C.第⑪段写成熟的苦瓜下半段已转为红色,还开出了极为红艳的花朵。 |
D.“极苦的苦瓜中酝酿出的甜”是指成熟的红瓤苦瓜的红瓤籽甜味。 |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下面诗句与“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暗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是(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
李弥逊,字似之,苏州吴县人。宣和末,
秦桧再相,惟弥逊与吏部侍郎晏敦复有忧色。八年,弥逊上疏乞外①甚力,诏不允。赵鼎罢相,桧专国,赞帝决策通和。
弥逊请对,言金使之请和,欲行君臣之礼,有大不可。帝以为然,诏廷臣大议,即日入奏。桧尝邀弥逊至私第,曰:“政府方虚员,
(节选自《宋史·李弥逊传》)
A.宣和末, |
B. |
C.乞 |
D.桧虽不从,亦 |
A.金国遣乌陵思谋等入界/索礼甚/悖军民/皆不平人言纷纷 |
B.金国遣乌陵/思谋等入界索礼甚/悖军民皆不平/人言纷纷 |
C.金国遣乌陵思谋等入界/索礼甚悖/军民皆不平/人言纷纷 |
D.金国遣乌陵/思谋等入界/索礼甚悖军民/皆不平人言纷纷 |
A.金军进犯河朔时,李弥逊奋勇抵抗,迫使金军不敢侵犯冀州城池。 |
B.秦桧担任宰相后,李弥逊坚决反对,导致赞成议和的赵鼎被罢免。 |
C.面对金国使者的无礼要求,李弥逊认为很不妥,高宗要求大臣廷议。 |
D.由于李弥逊的努力抗争,虽然最终宋金议和,但没有接受金人的册封。 |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观第五泄③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洪,忽卷掣折而后注,
A.悄怆幽 |
B.日光下 |
C.疾趋,度石罅,瀑 |
D.而犹不忍 |
A. |
B.不可久居, |
C.潭西南 |
D.心乐 |
A.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生动,甲文画横线句写鱼从侧面烘托水之“清”,乙文画横线句巧用比喻从正面突出水之“伟”。 |
B.两文开头写法相似,都是不见其形,先闻其声,分别用“心乐之”“心悸”写出游者心情,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
C.乙文中“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运用比喻,写出了人在瀑布前的独特感受,表现了空中水雾弥漫的特点。 |
D.甲文寄托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忧伤之情,乙文流露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赞叹。 |
谈独立思考
茅盾
①有人问: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②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
③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④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⑤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
⑥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⑦
⑧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⑨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⑩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⑪“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1.全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