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材料一
材料二 “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同“奴”)。”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一11世纪前后,随着生产力提高,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起来。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江海口岸或教堂、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生产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经商。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材料三 工业草命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在那里,出现了诸如曼彻斯特、利物浦等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大批农村人口流向这些新兴的工业城市。在18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到1850年,则上升到了1/2。在19世纪中期,伦敦已有“世界首都”之称,其居民已大大超过同期的巴黎。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
【材料二】(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它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摘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册)
【材料三】哥伦布自小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受《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特别向往到东方寻找财富。为了获得航海所需的财力支持,他曾向多国王室游说,后得到西班牙国王的支持。同时,在15世纪末,帆船的改进、罗盘针的运用和“地圆说”的传播,都为哥伦布远洋航行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改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一
材料二 汉初几任皇帝最为重视的就是国之命脉农业的发展。汉文帝曾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汉景帝曾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三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再到十六国时期,北方更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流徙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而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经济持续发展。
——摘自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材料一: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丝织品)者……(蔡)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
——范晔《后汉书》
材料二:盖纸旧已有之,特蔡伦善造(善于改造)尔,非创也。
——陈槱《负暄野录》
材料三:如下图[西汉]纸本地图(出土于甘肃省天水放马滩五号汉墓)。
①实物:嘎仙洞《石刻祝文》拓片:刻石文字共二百零二字,刻在洞内西侧石壁经过修整的平面上,书体为汉字隶书,记载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东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此祭祖。
②史书:《魏书》记载北魏用强制手段把汉语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语言,采用中原的传统服饰,提倡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以及与汉族士族通婚等内容。
③图像:敦煌莫高窟壁画:描绘了“汉人胡食图”和“汉人演奏琵琶”“着汉族服装的人物坐于胡床上”等景象。
④专著:《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以平城及洛阳为基点,讨论拓跋魏文化变迁的历程,对两种文化的交融进行了深层的分析。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储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庄园领地上有农田、牧场、森林和水源示了领主住宅与农奴房舍之外还有教堂、磨坊、面包坊、铁匠作坊等。还设有由领主或管家主持的庄因法底以传统的习惯方式来协调处理庄园成员间的社会关系。
材料三 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作…城市的市成为代的。
材料一
长平之战 | 巨鹿之战 | 赤壁之战 | 淝水之战 |
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材料一
材料二当时党的特委和军委的政策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正规军队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材料三
材料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任务一:线上研学——考察城市遗址】
据传说,罗马城由战神马尔斯的两个儿子在公元前753年建立,它见证了古罗马文明的辉煌。 | ![]() 罗 马大竞技场 |
佛罗伦萨地处意大利中北部,具有适于新文化生长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 | ![]() 佛罗伦萨远眺 |
巴黎是一个充满众多历史记忆的城市。巴士底广场是法国首都巴黎的一个广场,过去是巴士底狱所在地,是法国自由民主的象征。 | ![]() 巴士底广场 |
【任务二:实践活动——体验文明交流】
【任务三:材料研读——了解法制建设】
查士丁尼下令以拉丁语重新汇编法律文件、补充新法,还附加学习指南。 ——《全球通史》 | 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标志着现代民法的开端。它以罗马法为蓝本,巧妙的运用法律形式把刚刚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则直接“翻译”成法的语言。……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 ——《民法的发展》 |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 ——摘自人民网 |
【任务四:撰写短文——学习先进理论】
世界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 事件 |
18世纪中期 |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
1848年 | 《共产党宣言》发表 |
1864年 | 第一国际成立 |
1871年 | 巴黎公社爆发 |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