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刘禹锡

《浪淘沙九首·其八》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解]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到夔州时所作。

◎白居易

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噫!凡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

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注解]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四月九日,白居易上书触怒权贵,以“越职言事”被贬江州司马。①匡庐:庐山。②嗒然:物我两忘的样子。③蹇剥:指时运不济。④锦绣谷:与后面石门涧、虎溪、炉峰等都是当地景点。
1.《陋室铭》是我人生态度的体现,这首诗也是,尤其是最后一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你仔细品品。
2.补充加点字意思(注意结合方法)
(1)其境       __________(查字典法:①胜利;②打败(对方);③胜过,超过;④优美的,美好的)
(2)乐天来为主__________(词语推测法:既成事实)
(3)旁竹树云石__________(课内迁移法:睨之,久而不去)
(4)应接不       __________(联系语境法)
3.刘禹锡说他的“陋室”不“陋”,我的草堂也不“陋”,你通读一下我的文章,就可以分析原因了。
4.写文章肯定要有所抒发,最后一句“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中,一个“焉”字就藏了我当时的心境,你仔细联系文章内容体会一下。

5.留言墙:刘禹锡与白居易能成为知己吗?——同学甲
请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陋室铭》跟“课外拓展”中的诗与文,谈谈你的看法,帮这位同学解惑。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题目:我走进一片新天地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炊烟从未散去

李新章

①同事提出组织郊游,建议去我爱人的老家,晚饭就在土灶上烧咸肉菜饭、肉皮汤吃。我扫兴地说:“老宅早已出租,还是另选别处吧。”那位提议的同事便感慨道:“现如今,乡下的土灶成了稀罕物,炊烟已难见了。”

②这让我想起了故乡的炊烟,想起了故乡。这思虑如一支笔,笔尖划过生我养我的那处水乡,划过屋前那条小河,笔头滴下的墨水在水面慢慢扩散、变幻,似缕缕炊烟。河边隐隐约约的,是我们兄弟仨小时候嬉闹的身影……笔轻轻一转,带我进了童年。

③小时候,农家的一日三餐是从炊烟开始的。黑色的瓦、黑色的烟囱之上,白色的炊烟陆续升起,在各自的天空浮想联翩。远眺村庄,各家各户的炊烟看似不分彼此,却各有各的味道。比如,阿小家的炊烟,散发着大米饭的谷香;彩珍家的炊烟,飘溢着咸肉菜饭的肉香;约弟家的炊烟是有声响的,闹腾着煸煎带鱼时油锅的尖叫;而我家的炊烟里,常年夹杂着外婆翻炒青菜时的咳嗽声。渐渐地,炊烟也被人比较来比较去,炊烟与炊烟之间也分出了等级。

我家穷,父亲是唯一的男劳力,却远去外地当兵工。家里全靠外婆和母亲两个妇女苦撑着,拉扯着我们弟兄三人。平时,我们能吃上白米饭和炒青菜已是伙食“天花板”了,哪来余钱割肉买鱼。

⑤有一次,为了能让我家的炊烟也飘出点荤腥味道,12岁的大哥带着我和三弟跳进屋前的小河里摸螺蛳,这一趟收获还不错。从未烧过饭、炒过菜的大哥想给外婆和母亲一个惊喜,指挥我与三弟在灶膛引柴烧火,自己则在灶前垫个小木凳,学着大人的样子煸炒起螺蛳来。

⑥想不到,端上饭桌的半脸盆红烧螺蛳一颗也没动。而母亲非但没有表扬我们,还臭骂了大哥一顿。外婆对我们说:“野生的螺蛳壳里全是泥沙,所以不可以捉回来就马上炒来吃。先要放在清水中浸养一天,再剪掉后面的壳,这样烧熟后才可以嘬出螺蛳肉,还要再在清水中浸养半天,才可以下锅。”

⑦后来,大哥还偷偷跟舅舅学“捉麦钓鱼”。天蒙蒙亮,大哥就起床了,背上鱼篓、抄起网兜,摸黑出门捉麦钓鱼。被他吵醒的我,也揉着睡眼紧随其后。

⑧麦钓是前一天夜里提前放在河里的。一根十来米长的细棉线,一头系着一根比毛笔长一点的细竹,细竹上放一粒蒸熟的喷香的麦粒,另一头系着一个贝壳,中间等距离系上七八个麦钓。把细木插在与水位相平的河岸后,再把有贝壳的一头抛向河当中,诱饵便随长线没入河中。最后用东洋草稍作伪装,便可静候鱼儿上钩了。

⑨大哥做了十几条短线麦钓,在村庄周围各处的小河里夜放晨收,每天都能捕到几条鲫鱼和鳊鱼。从此,我家不再总是飘出青色炊烟。

⑩最有意境的炊烟往往出现在傍晚。太阳落下去了,炊烟升起来了,那柱呛着稻草味的白色烟雾直冲上苍,与晚归的云朵遥相作揖。

⑪而那些在浜滩头、垄沟桥、稻柴堆里捉着迷藏的村娃子,看到炊烟袅袅升起,就如同古代的将士看到了烽火台上的信号烟,争先恐后地奔跑着回家。

⑫我喜欢站在故乡的黄昏里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⑬鸟儿归巢前不忘亲吻彩霞,羞红的村庄含情脉脉,炊烟也变得异常绚丽。我站在老屋的烟囱下,那柱连接着天与地的炊烟像一道醒目的分界线,把白天与黑夜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我就站在白天与黑夜的交接点。

⑭天地之间,仿佛只有一段炊烟的距离了。

⑮“现如今,早已难见炊烟。”同事的话把我从遥远的故乡拉回来。如今,农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更安全、更卫生、更便捷的煤气,炊烟也结束了持续千百年的历史使命,烟消云散了。

⑯但在我心里,故乡的炊烟从未散去。它时常升起在一个肉眼无法看见的地方,并悄然染白了我的头发。

(解放日报,2023年2月12日)

1.文章叙述了与“炊烟”有关的童年往事,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炊烟中飘出各家的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黄昏里欣赏大自然美景
2.请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笔轻轻一转,带我进了童年。(品析加点字)
(2)而那些在浜滩头、垄沟桥、稻柴堆里捉着迷藏的村娃子,看到炊烟袅袅升起,就如同古代的将士看到了烽火台上的信号烟,争先恐后地奔跑着回家。(从修辞角度品析)
3.第④段画波浪线语句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
4.本文的语言朴实,又充满了画面感。请结合文章第⑧自然段简要分析。
5.有人说“故乡对每个人,是根脉的事,是血液中的事,更是精神和灵魂的事。”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对“炊烟”的理解。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学校组织开展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帮助同学完成演讲稿的修改任务并对演讲提出合理化建议。

开场白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厚植家国情怀 砥砺强国之志》。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勇于担当。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年华。

1.同学想在PPT背景中放入“家国情怀”四个字,根据他的开场白,你觉得选哪种书体好,并说明理由。
书体选择:________
理由:________

正文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无所不在的精神体。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的整体。家国一体、家国同心,既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深层逻,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支撑。史书万,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气度;无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诚执着,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誓言......家国情怀早已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2.文稿中加点字的字音和括号里填写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载(zǎi)   辑(jí) 卷(juàn)   B.载(zài)辑(jì)   卷(juǎn) 忠
C.载(zǎi) 辑(jì)   卷(juǎn)   D.载(zài) 辑(jí)   卷(juàn)忠
3.你根据语境判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①密不可分   ②沉淀B.①亲密无间     ②沉淀
C.①密不可分   ②沉积D.①亲密无间     ②沉积

正文二

千百年来,家国情怀已经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家国情怀”,既是【甲】,又是【乙】,更是【丙】。

汉代的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北宋的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这种家国情怀渗透在每一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理念当中。中国从不缺少脊梁。不仅有历史上的屈原、文天祥、岳飞等还有程开甲、袁隆平、屠呦呦等当代的爱国者。他们虽然身处岗位不同,社会职责有别,但是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杰出表现诠释着家国情怀。正是这样的情怀,感召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跨过一道道关、迈过一道道坎正是这样的情怀,陪伴着我们踏实坚定地走过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

4.结合文段,下面三句话填入【甲】【乙】【丙】三处,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   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众多志士仁人的杰出表现       ③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延绵不绝的精神动力
A.①③②B.②①③C.①②③D.③②①
5.你确认在横线处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① 。       ②……          ,B.①,       ②……   ③ ;
C.① 。       ②,           ,D.①,     ② ,       ③ ;

结尾

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要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我们当以家国情怀为立身之本,以强国富国为终身之志,胸怀天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我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我为创造祖国的辉煌未来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6.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你帮他改正。
7.同学想在结尾处拟一副对联,他写出的上联是“心系家国立强国富国志”,你帮他选出作为下联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兴邦志气如虹展画图
B.继往开来兴民族之伟业
C.胸怀天下践爱国报国行
D.逐梦征程献力量建新功
类型:基础知识综合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故乡的渔鼓》,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渔鼓

洪波

①故乡的渔鼓是我人生记忆里的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迹。

②它仿佛神秘的精灵,时不时的倏忽闯入我的脑海,刹那间鲜活的形象带给我惊喜,却又转瞬远去,追寻无迹。

③现在的我,已经记不清楚具体的渔鼓唱词了,但是那时而悲怆苍凉、时而慷慨激昂的渔鼓曲调,始终挥之不去,回响在我的记忆里。

④上小学时,每逢集日,下午放学后,班里第一个背起书包就跑的肯定是我。不过我不是急着回家,而是向集市上跑。

⑤我总是一边跑一边竖起耳朵听远方集市上隐隐传来的渔鼓声,希望能够赶得及听渔鼓艺人临近散场时的最后一段说唱。

⑥到了集市,不用特意寻找,只要朝着集市深处隐约传来的渔鼓声奔过去,就可以轻易地找到地方——那里早就被一大圈人围着了。

⑦从渔鼓艺人的口中,我结识了很多很多的古代英雄豪杰,如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的瓦岗英雄;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岳飞;为民做主、刚直不阿的包拯……这些被渔鼓艺人传唱的英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是我少年时代最向往的偶像,也是我向同伴们炫耀知识的资本。

⑧渔鼓艺人说书时,多数时候是坐在凳子上,怀中抱着三尺长的渔鼓(用竹筒做成,一头筒底蒙着猪皮),左手夹击简板(两片一尺多长的狭长木板,可相互敲击)发出清脆的啪啪声,时快时慢,节奏恰好与艺人口中唱词的缓急相对应,而每到一句唱词临到结尾的时候,艺人的右手无名指和中指便敲击渔鼓的筒底,发出低沉的咚咚声。

⑨他们在演出时,唱到精彩的地方,常常是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咿咿呀呀地唱,自己就先陶醉在他本人所营造的精神世界里了。

⑩渔鼓这种说唱的道具虽然简单,却极具魅力,与渔鼓艺人的唱腔相得益彰,珠联璧合,一点也不亚于其他戏曲里伴奏的乐器。

⑪艺人的说唱,嗓音一般略微有些沙哑,富有沧桑感,极具艺术感染力。

⑫在简板时缓时急的节拍伴奏下,其唱腔的音调千转百回,如故乡崎岖不平的羊肠小路,盘旋曲折,时而山重水复、晦涩难走;时而柳暗花明、悲喜交集。而在这些声调转折的关口,配以渔鼓的咚咚声,便更觉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⑬渔鼓艺人在说唱的时候,围绕在四周的观众们,也都微合着眼睛,竖起耳朵听得如醉如痴。

⑭集市上喧闹嘈杂的声音,都变成了背景声音而显得遥远陌生。置身于此,即使你不懂艺人的说唱方言,也会因为他吟唱语调的高低婉转,悲喜哀叹而深受感染,沉浸在说书艺人所营造的悲欢起伏的精神世界里。

⑮这简直和在巍峨庄严的音乐厅里聆听意大利歌剧里的咏叹调一样,单单是听声音之激昂跌宕,慷慨悲壮,不必懂歌词,也能心领神会,沉浸其中。

⑯而在表现英雄豪杰比武的时候,这三尺长的渔鼓就不单单是乐器,还成了代表主人公兵器的道具,时而化身为狼牙棒,举火烧天;时而化身为点钢矛,拧身直刺;而渔鼓艺人也在不断地变换神色姿势,俨然成了英雄的化身。观众眼花缭乱,心动神驰。

⑰如今,在家乡已经很少能看到渔鼓艺人的身影了,但是渔鼓的声音,却始终回荡在我的心里,成为我关于故乡记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⑱我常想,渔鼓说唱这种已经流传了千年的传统艺术,它已经根植于家乡的山山水水之中,融汇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人的血液灵魂之中,它不会消失。总有一天,它也会登上大雅之堂,传唱四方。只有传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真理。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文章开篇说“故乡的渔鼓是我人生记忆里的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迹。”
2.本文融合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从下面表格中任选一处,联系上下文,仿照示例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完成批注。
原文批注

在简板时缓时急的节拍伴奏下,其唱腔的音调千转百回,如故乡崎岖不平的羊肠小路,盘旋曲折,时而山重水复、晦涩难走;时而柳暗花明、悲喜交集。而在这些声调转折的关口,配以渔鼓的咚咚声,便更觉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上小学时,每逢集日,下午放学后,班里第一个背起书包就跑的肯定是我。不过我不是急着回家,而是向集市上跑。

通过叙述的表达方式,记叙了“我”上学时急于去集市上看渔鼓表演,表达了“我”急切的心情,和对渔鼓的喜爱。

只有传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真理。

3.文章第段和下面的材料同样是写表演者,请从写法角度具体分析两者的异同点。

【链接材料】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节选自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黄河之水天上来》,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之水天上来

刘白羽

①细雨蒙蒙的秋天,我从北京乘飞机到兰州,机上即兴吟诗一首:“十年未可乘长风,一羽凌霄上碧空。拂去云烟十万里,来看黄河落日红。”

②不过,说实在话,兰州的黄河令我失望。黄河在我记忆中永远是奔腾呼啸的激流啊!第一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那是四十年前了,我从风陵渡口眺望黄河,滚滚狂涛冲着巨大冰排,万雷轰鸣,天崩地裂,一泄而下,那是何等惊心动魄的气概呀!兰州的黄河未免太安逸平静了。

③到兰州后,一连落了几日雨。一个下午,我静静地望着窗口,窗中间巍然耸立着碧森森的皋兰山,这整个窗口就像给烟雨淋得湿蒙蒙绿茫茫的一幅画,一阵惊喜微颤过心头,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呀!的确,生活有如迂回曲折的画廊,一下是幽深的峡谷,一下是开阔的原野,谁知当我埋怨兰州的黄河平淡无奇的时候,就在离兰州不远的地方,黄河向我显示了雄伟壮观的景象,这就是刘家峡。

④霁雨初晴,西北高原阳光格外灿烂。【甲】也许是延安生活在我心中的再现,我总觉得空中响着牧羊人的嘹亮歌声。汽车时而在碎石如斗的山谷之中,时而在辽阔的高原之上。远望刘家峡,层峦叠翠、静谧安详,谁料当汽车转折而下驶到刘家峡电站大坝下,突然冲入淋漓大雨之中,我非常惊讶,天上晴空万里,哪儿来的暴雨狂风呢?我下车转身一看,怔住了,我看到的是什么!?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这些乌云先是从下面向上喷射,喷到半空,又跌落下来,化成茫茫银雾,这一卷卷云雾,给阳光照得闪亮,又飞上高空,乌云白雾,上下翻腾,再向上如浓墨,如淡墨,直耸高空,像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亭亭而上,岿然不动,这场景真有点惊人。原来接连落了几天雨,水位陡增,水电站提起溢洪道一扇闸门,刚才所见,就是黄河之水从溢洪道口喷射而出的情景。我再举首仰望,只见蟾岩壁立,万仞摩天,峡谷之内,烟雾缭绕浪花飞溅,发出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黄河有如无数巨龙扭在一起飞旋而下,在窄窄两山之间,它咆哮,它奔腾,冲起的雪白浪头竟比岸上的山头还高,是激流,是浓雾,旋卷在一起,浩浩荡荡,汹涌澎湃,远去,远去,再远去,整个黄河都为白烟银雾所笼罩。

⑤我却没有料到,我真正一览黄河雄伟神姿,却是在从乌鲁木齐飞回北京飞机上。地面一片飞云骤雨,升上高空,忽然一道灿烂阳光透过窗射在我脸上,急忙向下看,云雾里巍然耸立着雪峰,雪峰白得像冰霜塑出的,像是那里刚刚落过一阵大雪,雪峰高低不一,层次分明,这是何等雄伟的冰雪的海洋啊!

⑥飞机继续上升,下面出现了莽莽云流,向后飞速驶去,望眼所及之处,有一道整整齐齐的白云线,云线上悬着一条蓝天。飞机再上升,下面完全是旋卷沸腾的云海怒涛了。

⑦又过了一段时间,云海忽然逝去,下面展现出一望无际的深褐色大地,阳光从上面像千万道聚光灯照亮了大地。一种出乎意外的梦幻一般的奇景突然出现,实在惊人,我想一个人一生一世也许只有这样一次吧!我们所生存的地球向你露出神奇风采。在这茫茫大地上有一条蜿蜒盘旋的长带,这个长带有的段落是深黑色的,有的段落是银白闪光的。开始我茫然不知这是什么!仔细看时,才知道这是黄河。这苍莽无垠无际的母亲大地啊,是它的乳汁,从西北高原深深地层中喷涌出这一道哺育着千秋万代、子子孙孙的河流,它纵横奔驰,旁沱摇泄,呼啸苍天,排挞岩谷,这条莽荡的黄河,一下分散作无数条细流,如万千缨珞闪烁飘拂,一下又汇为巨流,如利剑插过深山,势如长风一拂、万弩齐发。多么辽阔无垠的西北高原啊,高原上空,无数美丽发亮的银白色云团,飘忽闪烁,如白玫瑰花随风飘浮。我发现,云影遮罩着的地段黄河是深黑色的,阳光直射的地段,黄河就闪着银光。这广大的高原的奇景,使我惊讶得无法形容,如科学发现了宇宙无穷,如思想探索到人生的奥秘,如艺术施展出富有的、奔驰的幻想的巨大魅力。【乙】这时那一曲牧羊人的歌声又嘹亮地响起,不过,这一次它不是在空中,是从我心中飞出,飞下长天,飞下黄河,在随惊涛骇浪而飞扬,而回荡

(选自《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

1.本文主要写黄河带给作者不同的感受。开头用一首诗表达自己想看黄河的______,再表示自己对兰州黄河的_______,先抑后扬,之后集中笔墨突出写刘家峡看到的黄河以及在飞机上看到的黄河,给作者带来的_______
2.作者善于从不同视角表现黄河的风采。请结合文章第④段内容梳理作者观察视角的变化。
3.选文中【甲】【乙】两处都出现了“牧羊人的歌声”,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分别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要求作文。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学子的心灵……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一个故事,一道风景,一缕阳光,一张笑脸……它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请你以“触动我心灵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2)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3)不少于 600 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班级组织名著阅读辩论会,请结合具体情节在横线上补全辩词。

小志:本学期阅读的杜少卿和简•爱都是有待商榷的人物。杜少卿是个败类,他不善识人,别人有求必应,他不会持家,无生财之道,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

我:我认为,杜少卿不但不是败类,(1)__________

小志:那再看看简•爱这一人物吧!“我轻轻推开了门,还是那张梳妆台,那把安乐椅,那个脚凳。在这脚凳上,我曾数百次地被她罚跪。令人高兴的是,时光销蚀了我复仇的念头,我现在回来仅仅是出于对她极度痛苦的同情和握手言和的强烈愿望。”对方辩友,你可知道文段中的“她”是哪个“恶人”?简•爱因何事回来?你认为,简•爱值得这么做吗?请回答。

我;首先,我回答你提出的前两个问题:(2)“她”_______是;简•爱因为_______而回来的。我认为简•爱这么做很值,她因此看到了“恶人”之人性的光辉;也因为摒弃前嫌,简•爱还得到了叔父留给她的(3)________

类型:名著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厨艺

①母亲说话爱用比喻,那些比喻很俗气但又像菜市场上浓妆艳抹的女人,让人印象深刻。她在外婆膝下做女儿时,不会煮饭,她这样形容自己:“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都说环境造就人,我妈为人妻、为人母后才有了相当了得的厨艺,烹炸煎煮全部得心应手,无师自通地成为了一名乡村厨子。

②每一个身处童年时期的小孩子,都像原野上的草般疯长。而“长”常常伴随着一个字“吃”。幼时的我们问得最多的话就是:“妈,家里有没有好吃的?”其实,贫穷的家哪有什么好吃的?但一个母亲总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失望的。

③母亲能拿得出来的,无非是自家鸡下的蛋、自家种的大白菜、花生、豆子等。母亲常用一个鸡蛋给我们做蒸蛋,她在鸡蛋里放上一把炒米、一摊细细的肉末撒上葱花,最后蒸出了一大盘别具凤味的蛋,让我们吃得心满意足。一颗卷心菜,母亲把白色的梗和黄绿色的叶分开切,菜叶切成大块儿煮汤,白色的梗切成比小指头还细的条儿,下锅里加大量的猪油爆炒,这样做出来的菜特别下饭。母亲也给我们做零食,从花生里选出个小、卖相不好的,等攒够了一碗,就给我们炒挂霜花生米吃。挂霜花生米——花生米上好像裹了一层薄薄的秋霜,邻家主妇们谁也不会,这让我和小弟的虚荣心在小伙伴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妈做得最好的零食是油炸小鱼。那种一片柳叶儿般长短、细窄的小鱼,人家买来喂食猫,但我妈用来油炸。我妈没花几个钱买回来,用大拇指刮去鱼鳞,挖去内脏,洗净之后擦上薄薄的一层盐,放在太阳下晒干。她用小葱拌干面粉做成糊,裹在小鱼身上,再把小鱼下到滚油里炸,炸到面皮金黄,捞出锅来。一口一个,又鲜又脆。那时,母亲的厨艺正处于巅峰时期。

④我去远方念书的时候,曾把我妈做的藕团子带去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吃,他们说,母亲不开个饭店是我家的重大损失。

⑤我们日渐长大,家境也渐渐好转,但母亲仍然喜欢在做策上花心思,仍是一腔热情,厨艺也依然不减当年。可是, 母亲的美食已留不住我们向往外面世界的心。母亲是一面湖,但是好像鱼儿的我们,怎么甘心仅仅在湖里,不去看看远方的大海,不去尝尝别处新鲜的吃食?新鲜,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⑥终于有一日,我向母亲宣布,我要去吃别人做的菜了。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觉得那位母亲做的菜好吃,但因为她的儿子,她做的菜,我也就能心甘情愿吃下去。

⑦如今,我也做了母亲,母亲做了外婆,我的女儿也长到会品评菜的口味的年纪。一日,在饭桌上,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我点头同意孩子的评价,这并不是孩子偏心和厚爱那一位她的祖母,她只是说实在话。

⑧我和小弟离开了家后,父亲去世,剩母亲一个人过日子。母亲再也没有好好地做过饭,炒上一盘青菜可以吃上两天,炖上一碗红烧肉甚至可以吃上三天,她再也不像年轻时候,挖空心思地弄出好吃的。偶尔,我们回家吃饭,她做出满满一桌菜来,不是油多了,就是盐少了,厨艺大不如从前了。

⑨倒是婆婆,因为我们一家子都围在她身边要吃要喝的,有时我还把办公室里听说到的菜名告诉她,想着我们能吃好的她,就总是愿意一试。婆婆还自创了不少菜式,这些菜无不让家人称好,外人称道。婆婆今日的厨艺早已不是我当初进门时候的样子,她这位母亲的厨艺确实是与日俱好,越发了得。

⑩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此消彼长”这一说,妈妈们因爱逃不脱。

1.“母亲的厨艺”经历了哪些变化?请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概括。
2.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
(2)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
3.文章第⑧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阅读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消”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学术经典也可以不“板着脸说话”,可以引人入胜。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类型:名著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