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观察图示,完成下列要求。

图1汉武帝                 图2孔子            图3汉光武帝            图4韩非                    图5张仲景            图6祖冲之
(1)请给图示中的人物分类。(写序号即可)
(2)题目自拟。
(3)上述历史人物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请任选其中四人,结合相关史实论述他们的历史功绩或历史成就(各自一例即可)。从上述人物身上你可以继承和发扬哪些精神?
(4)史实准确,表述成文,字数200字左右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形式多是“家书”或“遗令”,重视教育子弟,内容涉及从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此后各朝,上至达官下至平民,多有家训问世,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家训
A.只出现在显贵家庭B.受儒家思想影响大
C.形式单一内容统一D.满足科举考试需要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动荡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文公)四十一年(前632年),助楚击晋。三年(前625年),郑从晋伐秦。(郑襄公)元年(前604年),楚伐郑。郑背楚,与晋亲。(郑襄公)五年(前600年),楚复伐郑,晋来救之。

——司马迁《史记》


(1)材料一中郑国短短30年的历史反映了春秋时期怎样的历史现象?这一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谁?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2)请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哪一幅是春秋形势图,哪一幅是战国形势图?并将图二的诸侯国名称补充完整填入下表。
ABCD




材料三   “及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班固《汉书·食货志》


(3)材料三中的“商君”是谁?结合所学说出材料三中涉及到的变法措施。

材料四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中外历史纲要》(上)


(4)根据材料四指出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以下表格,可以说明
诸子百家代表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
儒家:仁义礼智信
墨家:兼爱、非攻
法家:注重法律
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法治、爱国
A.百家争鸣流派众多B.诸子思想影响深远
C.百家争鸣禁锢思想D.古今思想认知一致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施。汉武帝的目的是
A.巩固大一统B.繁荣思想文化C.扩大地方权力D.发展小农经济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流行北方民族的裤装。但是,北方民族的窄口裤被汉族采用后,裤口被加大,形制上向汉族传统的长衣靠拢,有点类似于“喇叭裤”。这股流行风甚至刮到了军队里面,军人们也开始穿“喇叭裤”。遇到军事任务时,就用带子在裤子膝盖处绑紧(见如图)。服饰的变化,说明南北朝时期(     
A.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加强B.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C.从分裂开始走向局部统一D.科学技术有着显著的进步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是中国人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进行的三次艰辛探索。其共同点是
A.维护封建统治B.挽救民族危机
C.推行君主立宪D.建立民主共和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两次分裂与合作,到今天两党联系进一步加强,国共两党互信的加深,随着海峡两岸的密切联系、两岸同胞交往的增多,可以乐观地预见两党再次合作的希望。近代后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影响了中国政局的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兄弟携手】

材料一   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吾所著《建国大纲》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孙中山《国事遗嘱》


【兄弟反目】

材料二   19274月清晨,蒋介石的反动军队以“工人内讧”为由,强行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枪支,并打死打伤工人三百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材料三   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毁,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同仇敌忾】

材料四



【分道扬镳】

材料五   文献记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材料六   1948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1)“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哪一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为了完成尚未成功的革命,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
(2)国共关系的破裂使得日本乘虚而入,结合材料三回答日本制造了哪一侵华事变,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3)材料四中,图一人物在1936年发动了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的解决对当时改善国共关系起到了什么作用?说出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史实与图四之间的关系。
(4)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上述材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5)“三大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被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分别是哪些战役?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结合材料分析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近代中国,众多仁人志士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内心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翁氏(翁仕朝)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材料三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民族主义》

材料四“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张謇什么主张?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孙中山提出“用民族精神来救国”。为此,他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4)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的“民族意识”被唤醒与哪一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该怎样理解“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5)综合上述材料,青少年应具有怎样的家国情怀?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确立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上;之后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说明
A.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B.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
C.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