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学校启动了“航天科技进入生活”宣传项目,你作为该项目的参与者,请完成小题中的三个任务。
【材料一】

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723日发射升空,2021210日到达火星轨道之后天问一号的着陆巡视器将于20215月~6月在火星表面进行软着陆,候选着陆点为乌托邦平原。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任务,这在人类火星探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个方式虽然效益高,但是起点高、挑战大。若成功将推动中国深空探测能力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3个在火星着陆、第2个在火星巡视的国家。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着陆巡视器(进入舱和火星车)组成,总质量约5吨(含燃料)。

(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21年第4期)


【材料二】

面临如此艰巨的挑战,天问一号又是如何漂亮利索地完成整个过程的?

5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随后,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开始器器分离,继而环绕器升轨返回停泊轨道,着陆巡视器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开始进入火星大气。

天问一号的降落过程历时约9分钟,大致分为气动减速段、降落伞减速段和动力减速段。9分钟内,着陆巡视器奖完成10多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要一气呵成,而且只有一次机会,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步步惊心。

王闯(中国火星采测器总体设计主任)告诉记者,天问一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这个过程中克服了高温和姿态偏差,气动减速完成后天问一号的下降速度也减掉了90%左右。

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逃行伞系减速,主要有降落伞展开、抛大底、抛伞抛背平几个步艰。超音速降落伞是减速技术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天问一号在使用降落伞时要保证在超音速、低密度、低动压下打开,这个过程存在开伞困难、开伞不稳定等问题。王闯介绍,火星大气非常稀薄,要求探测器的气动外形具备高效的减速性能,同时需要更轻量化的防热材料。

当速度降至100米/秒时,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在距离火星地表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避障和缓速下降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机构的保护下,抵达火星表面。

孙泽洲(天问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表示,火星探测器继承了嫦娥三号、四号、五号成熟的悬停、避障技术,以确保安全着陆。科研人员还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基于配平翼的弹道——升力式进入方案,以降低火星大气参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提高适应能力。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6日第2版,记者:冯华)


【材料三】

此次火星探测器上采用的是经配方优化设计的新型超轻质蜂窝增强烧蚀防热材料。

前辈相比,此材料密度更低、防热效率更高,并且可以根据承受的气动载荷分布进行变厚度优化设计,在保证探测器拐角部位能够耐受更严苛的气动载荷的情况下,让整个结构的材料更加轻质化。同时,探测器大底结构具有非常好的整体性,确保在弄向火星过程中,即使承受高低温交变,也他保证结构的可靠性。

(节选自《科技日报》2021年5月17日第2版,记者:陈瑜)

1.为了正确宣传科技知识请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与上述材料信息最符合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着陆巡视器(进入舱和火星车)组成,总质量5吨(含燃料)。
B.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同时运行到距离火星表面125千米高度的进入点,开始进入火星大气。
C.因为存在开伞困难、开伞不稳定等问题,所以超音速降落伞是降落技术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
D.探测器大底结构具有非常好的整体性,即使承受高低温交变,也能确保在奔向火星过程中结构的可靠性。
2.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任务,这在人类火星探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将推动中国深空探测能力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3个在火星着陆、第2个在火星巡视的国家。
B.天问一号的降落过程要完成10多个动作,因为只有一次机会,所以必须每个动作一气呵成,不能出错。
C.材料二中的划线句,运用了列数据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天问一号在抵达地面之前的最后的操作过程。
D.此次火星探测器上采用的防热材料是目前全球最轻质化的。
3.科技改变生活,请你推测在今后降落伞技术的革新和消防队员消防服的改进上,可能会利用这次火星探测的哪些相关技术,为了向同学说明推测的合理性,请结合上述材料阐明理由。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捕蛇者说(节选)

柳宗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日: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夫观人风者得焉。


[注]①蹙(cù):窘迫;②殚:尽,竭尽;③顿踣(bó):(劳累地)跌倒在地上;④疠(lì):这里指疫气;⑤曩(nǎng):从前;⑥隳(huī)突:骚扰;⑦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⑧熙熙:快乐的样;⑨毒:怨恨;⑩人风:即民风。唐代为了避李世民的讳,用“人”字代“民”字。
1.解释文加点词的意思。
(1)往往(     )             (2)退(     )             (3)俟(     )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选文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类型:课外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受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刷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著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拔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欢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袋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段卒章显旨,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中心,升华了情感。
B.文章标题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本文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D.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2.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4.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
①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②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符渐渐地消失了罢。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作文。
“晒”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网络用语,“晒”就是一起分享。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情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同学们,你想“晒”点儿什么呢?
请以:“晒出我的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字数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暴雨频至,班级开展“雨”主题活动,同学们分组搜集资料进行汇报,请根据汇报内容完成学习单。

第一组

阿华:我们在陶红亮、郝言言编著的《自然灾害防范救助手册》上找到了“暴雨”的相关资料。

①暴雨袭来之前,气象部门一般都会提前发出通知,因此同学们一定要根据所提供实时的暴雨天气信息,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什么是暴雨?暴雨有哪些级别?暴雨的危害究竟是怎样的?遇到暴雨天气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②所谓暴雨,是指24小时降水量达到50毫米或者以上的“雨”。根据降水强度的大小,暴雨可以分为三个等级,24小时降水量达到50~99.9毫米,一般称之为“暴雨”;100~250毫米以下,则称之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则可以叫做“特大暴雨”。暴雨的预警信号有四级,分别是蓝色、黄色、橙色、红色。暴雨蓝色预警的标准是降雨量在12小时内可以达到50毫米以上,或者已经达到了50毫米以上,并且还有持续降雨的可能性;暴雨黄色预警的标准是降雨量在6小时内达到了50毫米以上,或者已经达到了50毫米以上,并且还有持续降雨的可能性;暴雨橙色预警的标准是降雨量在3小时内达到了50毫米以上,或者已经达到了50毫米以上,并且还有持续降雨的可能性;暴雨红色预警的标准是降雨量在3小时内达到了100毫米以上,或者已经达到了100毫米以上,并且还有持续降雨的可能性。

③暴雨形成的过程非常复杂,就宏观物理条件而言,暴雨之所以产生,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是其主要的物理条件。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以及下垫面尤其是地形的有利组合,也可以造成比较大的暴雨。

④暴雨一般都是从积雨云中落下来的,积雨云之所以会形成,主要是因为大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产生,这样就可以迅速将水汽向上输送,上升运动不断影响云内的水滴,一旦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哗啦啦地降落到地面上。

⑤来得快,雨势猛,这是暴雨的主要特点。在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集中天气,暴雨的影响和危害就更大了。它不仅可以影响到工农业的生产,而且还会威胁到人的生命,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⑥一般来说,暴雨的到来常常都是急而大的,倘若排水不畅,很容易引起积水成涝。这样一来,水便流进了土壤的孔隙,从而使陆生植物的根系部位出现缺氧,而且还会影响到根系的生理活动,使厌氧过程得到加强,最终会产生有毒物质,使作物受害,从而出现减产。在我国历史上,大部分的洪涝灾害都是因为暴雨而引起的,例如1954年7月长江流域大洪涝,1963年8月河北的洪水,1975年9月河南大涝灾,1998年中国全流域特大洪涝灾害,这一系列的大洪灾都是由于暴雨而导致的。

第二组

阿兰:我们在网上收集了暴雨时的避险自助方法,总结如下:

①室内:检查居住的房屋,如果是危旧房屋,或者位于低洼的房屋,立即转移。

②室外:不得不外出时,要紧贴建筑物,以防摔倒,不行走在流水中。注意观察路面、示警标志,躲避电线、电器等设施。

③交通:骑行时遇暴雨,要下车,尽可能推车走,不在积水中行走,;在公交车上要提醒司机,路面有较深的积水要绕行,不可强行通过。

第三组

阿发:我们组找到一篇毕淑敏写的有关暴雨的文学作品《暴雨筛》。

①南方的女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②她说:“我三十五岁的时候,考上了一所夜大。每天下班后,要穿越五条街道去读书。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像牛仔的皮带一样宽,翻卷着抽打天地。老师还会不会上课呢?我拿不准。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考虑了片刻,我穿上雨衣,又撑开一把伞,双重保险,冲出屋门。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衣阴险地背叛了我,胀鼓如帆,拼命要裹挟我去云中。我只有扔了雨衣,连滚带爬。渺无人迹的城市中,我惊惶地想到,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傻?也许今天根本就不上课。

③“我迟疑了片刻,但咬紧牙,继续向前。好不容易到了学校,贴身的衣服已像海带一般冷硬,牙齿像上了发条似的打战。没想到看门的老人说:“从老师到学生,除了你,没有一个人来!”

④“那一瞬,我非常绝望。不单是极端的辛苦化为泡沫,更有无穷的委屈和沮丧。

⑤“老人看我失魂落魄的样子,让我进他的小屋歇口气。喝着他沏的热茶,我心灰意懒。伴着窗外瀑布般的水龙,老人缓缓地说:‘你以后会有大出息。’

⑥“我说:‘我是一个大傻瓜啊。’

⑦“他说:‘所有学生里,只有你一个人来上学了。看,暴雨是一个筛子。胆小的,思前想后的,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量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⑧“那一瞬,好似空中打了一个闪电,我的心被照得雪亮。也许我不是三千学生当中最聪明的,但今晚的暴雨,让我知道了,我是三千学生中最有胆量和毅力的人。

⑨“从那以后,我就多了自信。你晓得,天地万物都会齐来帮助一个自信的人。所以,我就一步步地有了今天的成功。”

⑩我说:“那位老人是你人生最重要的导师之一啊。”

第四组

阿美:我们组节选了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的一部分。

①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②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③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④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漕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⑤大多数的雨伞想必不会为约会张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中,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听听那冷雨。


【背景简介】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梳理单
1.根据汇报,阿华整理了一份要点,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暴雨是指24小时降水量达到50毫米或者以上的“雨”,来得快,雨势猛,是暴雨的主要特点。
B.暴雨可以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个等级,暴雨的预警信号有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C.充足的、不断的水汽,强盛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市暴雨产生的根本原因。
D.在我国历史上,大部分的洪涝灾害是因为暴雨而引起的,暴雨会影响工农业,威胁到人的生命。
2.简要概述第三组同学汇报的《暴雨筛》讲了一件什么事?
3.第四组的材料中有多处能体现作者对祖国的思念,请选一处,工整地抄下来。
探究单
4.暴雨天,奶奶要出门寻找未回家的小狗,请你结合一二组的材料,劝说奶奶。
5.看完这组材料后,有人说《暴雨筛》写得不好,因为暴雨天上学不安全。你觉得这篇文章好不好呢?
6.以下是第四组同学对《听那冷冷的雨》的赏析,你觉得有误的一项是(     
A.句式长短参差,文言口语和欧化语言穿插,自如而连贯,读来很上口。
B.大量使用叠音词,节奏、韵律感强,描写细腻,读者似能用文字听雨。
C.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有力烘托了孤独之情。
D.作者巧妙化用不少古诗词,使得文章典雅,朦胧含蓄,让人爱不释手。
7.活动即将结束,请你结合阅读学习体会,写一写参与本次班级主题活动的收获。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乙】

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梁书·陶弘景传》


【丙】

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於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宋史·范仲淹传》


【注释】制中:居丧期问。昭烈:刘备的谥号,指刘备。自知之审:指了解自身,有自知之明。器:才干,指治理国家的才干。
1.参考表格中的示例及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文言词句参考方法解释
1)晓雾将语境推测
2)书问不成语印证:络绎不绝
2.下列关于语段(一)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写给谢中书的回信,通过描写山川美景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
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既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愉悦的审美感受。
C.文章语言清丽含蓄,多用整句,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整齐中又有变化,呈现流畅之美。
D.结尾作者提及“康乐”,意在表现自己追慕先贤,能超越前人,领略山水之妙的得意之感。
3.语段(一)中的作者写山林景色的瑰丽独具匠心。请结合文中划线部分的词句简要分析作者选取了哪些写法来表现景物特征。
4.与儒学倡导的“积极入世”不同,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但并不是脱离世俗,无所作为。请结合材料内容,用自己的话阐释两种思想在范仲淹和陶弘景身上的具体体现。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按要求写作。

鲁迅有句名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萤火”成为微小个体散发光芒的经典比喻。

这世上,可能确实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光……


请以《点点萤火,汇成人间星河》为题写作。
【写作提示】你可以叙述自己的在班级活动中的经历;可以为自己身边的“萤火”写一篇小传;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以班级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你还可以……
【写作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以《变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油茶花儿开

遇见

①那是去年冬天,朋友约我去黄盖湖观鸟。

②湖南省临湘市聂市镇大星村的鸭雀咀是黄盖湖的最佳观鸟点。我们站在湖边,纵目远望,但见湖面空阔,水天一色,阳光在粼浪之上闪烁,发出金子般的光芒。没有看到百鸟翔集的壮观场景,偶尔有几只雁划过天空,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处。

③看不到鸟群,心中不免遗憾。当我们准备驱车返程时,突然发现向阳的山坡上,白茫茫一片。朋友说,那是油茶花。我一听,便兴奋起来,说:“去看看油茶花也不错啊!”我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应和。

④油茶树才过人头,繁花满树。油茶花的花瓣白如凝脂,花蕊金黄,根根花丝晶莹剔透,用手轻轻一触,便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萦绕指尖。若用舌尖稍稍碰一下,一丝丝清甜即刻从味蕾间化开,直沁入心脾。我们恣意地穿行花间,沐浴着冬日难得一见的暖阳与花香,耳旁突然传来一阵辽远悠长的歌声:“对门山上茶籽多,圆圆滚滚满山坡,扛根竹竿打茶籽嘞,一打打上几皮箩!”

⑤朋友说:“这是黄盖湖特有的渔歌调,但这词又不是渔歌,有点意思!”

⑥我们循着歌声,穿过小径,在一处山坡上,远远看见一位老人,一边给油茶树施肥除草,一边唱着歌。老人黑瘦黑瘦,满脸皱纹,一看就是位成年累月漂在湖上的渔民。

⑦见有人过来,老人停了口中的调子与手中的活儿,笑呵呵地与我们打招呼。我问道:“老哥,这一片油茶林都是您家的呀?”

⑧老哥笑了,说:“我哪有这么大的能耐!这油茶园大得很,看,这坡上坡下,一大湾全是,一千多亩呢!我只承包了一小片,五十亩。”

⑨原来,老哥本是黄盖湖上的渔民,大前年黄盖湖禁渔了,渔民们都上了岸。为了解决上岸渔民的生计问题,政府引进油茶林项目,渔民全都转行成了林农。

⑩“老哥,你家这五十亩地,收入应该不少吧?”

⑪“还行还行,比打鱼强多了。”谈到收成,老哥的脸上全是笑。

⑫据老哥介绍,这油茶基地由公司分片承包给上岸渔民管理。前三年,油茶园没有收成,公司每年补贴抚育与管理费用。从第三年起,茶树开始挂果,到第五年进入丰产期,承包者不需给公司上交任何承包费用,只需将油茶果按市价卖给公司就行。一亩油茶林,一年的收入可达到两千多元。

⑬我们一听,不禁吃了一惊,这油茶林,还真是个绿色银行啊!但我还是有些疑惑,一个在湖上漂了一辈子的渔民,会侍弄这些“金疙瘩”吗?老哥往山坡上一指,说:“我们有老师指点呢,从防虫、防病到抚育采摘,老潘一条龙全程指导!”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果然看到远处山坡上那个忙碌的身影。

⑭我们走过去与老潘攀谈,得知老潘是一名退休林业高级工程师、园艺师,退休后被公司聘请为公司技术顾问、油茶基地技术员,直接指导生产。

⑮谈起油茶经,老潘神采飞扬地说,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优质食用油料作物,油茶历五季才能成熟,花果同树,是一大奇观……

⑯我们在老潘的指导下观察,果见一棵树上,既有白里吐黄的花,花下还有沉甸甸的果,真是大开了眼界。

⑰“这茶籽,好销吗?”我问道。

⑱“我们公司有自己的榨油厂,这么好的茶籽,纯天然,没有半点污染,榨出的山茶油,畅销得很!”老潘更得意地说:“老百姓脱了贫,干起活来更起劲。产品销路好,公司发展也更快。这是个双赢的事儿,我作为技术指导,脸上也有光!

⑲“那是那是!”我们都笑着称赞。

⑳“再过两年,等这油茶林全部长起来了,公司还规划在这块基地上开发文旅项目。夏天,这满湖的荷花。冬天,这满山坡的油茶花。再赶个好日子,湖上天上,黑鹳、白鹳、仙鹤、灰雁、天鹅……成千成万的鸟雀子飞起来,那景色!”老潘将头抬起来,眯缝着眼,一副陶醉的样子,把我们也带进了他描绘的那幅美丽山水画中。

㉑顺着他的目光,我们发现,在湖天相接的地方,有一大片黑点浪涛般滚滚而来。黑点越来越近,越来越大,并由黑变白。哦,原来是一大群叫不出名字的白鸟。它们越过油茶林,落在不远的滩涂上,发出一声声“嘎嘎”的鸣叫!

㉒这时,远处山坡上的老哥又唱起了动听的歌。老潘听了,有些得意又有些腼腆地笑着说:“这是我作的词,他们用渔歌调唱,蛮好听的!”

㉓湖光映着山色,歌声和着鸟鸣,黄盖湖喧腾了起来。

1.请按照文章内容,填写空白处。
没有看到鸟群,我们遗憾→____________,我兴奋→和老人聊油茶园,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称赞→听老潘说前景,我们____________
2.请按照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油茶花的花瓣白如凝脂,花蕊金黄,根根花丝晶莹剔透,用手轻轻一触,便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萦绕指尖。(从修辞角度赏析)
(2)老潘将头抬起来,眯缝着眼,一副陶醉的样子,把我们也带进了他描绘的那幅美丽山水画中。(从描写角度赏析)
3.请简要分析文中渔民的形象。
4.请结合全文谈谈油茶花的含义。
5.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