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乙】
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梁书·陶弘景传》
【丙】
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①,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②数语,生平事业备见於是。豪杰自知之审③,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④,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宋史·范仲淹传》
【注释】①制中:居丧期问。②昭烈:刘备的谥号,指刘备。③自知之审:指了解自身,有自知之明。④器:才干,指治理国家的才干。
1.参考表格中的示例及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文言词句 | 参考方法 | 解释 |
(1)晓雾将 | 语境推测 | ① |
(2)书问不 | 成语印证:络绎不绝 | ② |
A.本文是写给谢中书的回信,通过描写山川美景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 |
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既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愉悦的审美感受。 |
C.文章语言清丽含蓄,多用整句,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整齐中又有变化,呈现流畅之美。 |
D.结尾作者提及“康乐”,意在表现自己追慕先贤,能超越前人,领略山水之妙的得意之感。 |
4.与儒学倡导的“积极入世”不同,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但并不是脱离世俗,无所作为。请结合材料内容,用自己的话阐释两种思想在范仲淹和陶弘景身上的具体体现。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