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伟大历史贡献。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
——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的经验及各种影响,在以多种复杂的方式对我党的政策起作用。但是在这种受影响及学习甚至“照抄”苏联道路的过程中,党的主要领导人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有必要使苏联经验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于是,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们党采取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具体方法……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方法上按照自己的国情……寻找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子,中国……才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材料一
不平等条约 | 开辟租界 |
《 ①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 鸦片战争后十余年,上海开辟英、法、美三国租界。 |
《天津条约》:增开汉口、镇江、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 ②战争结束之际,英国开辟了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等6个租界;法国开辟了天津、广州等2个租界;美国开辟了天津租界。 |
《 ③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甲午中日战争后5年,德、俄、法、日等国在汉口、天津、苏州、杭州等4处共开辟8个专管租界。 |
材料二 纵观(中国)各地租界拓展的全过程。在时间方面,外人拓展租界的时间跨度远远超过开辟租界的时间,几乎包括存在租界的整个历史时代。在规模方面,扩展区域的面积远远超过租界开辟时的面积,甚至大大超出全国所有租界原有面积的总和。在方式方面,其拓展的办法使人防不胜防。如:蚕食界外地区,侵占沿界公路,建立界外飞地等。
——摘编自费成康《中国租界史》
材料三
材料四
时间 | 中国收回的租界 | 国内外形势 |
1917-1924年 | 收回德、意、俄3国在天津、汉口两地的5个租界。 | 1917年,北洋军阀收回租界的机会,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 |
1925-1927年 | 收回一批英国租界。 | 1924年1月,实现“国共合作”的中国国民党,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将收回外国租界作为一项对外政策。 |
1929-1931年 | 收回天津比利时租界,并正式收回镇江、厦门的2个英国租界。 | 1927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后,将收回外国在华租界和租借地作为对外交涉的一项重要内容。 |
1931-1945年 | 收回日、法、英、意在华的全部租界。 |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
A.自强求富 | B.民主科学 | C.三民主义 | D.反帝反封建 |
A.具有争取抗战和民主的目的 | B.表达了七七事变之后人民的心声 |
C.试图推翻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 | D.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
A.八股取士弊端暴露无遗 | B.政治权势对社会影响加重 |
C.商品经济发展惠及百姓 | D.官商勾结玷污了社会风气 |
材料一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经济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实行均田法;政治方面,隋朝确立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三省六部制;军事方面,采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寓兵于农,隋在文帝统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间,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库充实,外患不生,社会呈现了一片繁荣,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
材料二 唐玄宗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之后,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清朝前期,自康熙(1661—1721)经雍正(1722—1734)至乾隆(1735—1796)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甚至超越汉、唐、宋,创造了“历史奇迹”。当前,许多专家认为康乾盛世是“落日的辉煌”。
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 B.苏俄内战 | C.俄国二月革命 | D.苏联成立 |
材料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并逐步赢得胜利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大革命遭到失败、敌我力量对比极端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这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农村改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和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经济发展困境决定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亿万农民为改变农村面貌和自身命运,勇敢冲破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从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
——《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四: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材料五:
口述人: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 调查人:澎湃网记者 口述内容: 我叫陆德兴,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在九十年代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浦东就是一片小渔村。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很差。199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浦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闹的建设景象。就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 |
材料一:春秋末年,贵族阶层分化,有些低级贵族不得不以传授知识为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士人创办的私学由此兴起。在鲁国,孔子广收徒众,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私学”走向兴盛,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一一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唐代学校教育主要服务于科举,是科举赖以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而成为政府的官员,学校教育往往成为科举考试的准备。贞观年间,唐太宗数次亲临最高学府一一国子监以示重视,他还下令增盖学社1200余间以满足学校需求。唐朝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等纷纷派遣子弟入学。
一一摘编自宋大川、王建军《中国教育制度通史•隋唐卷》
材料三: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新式文化事业,同军工事业,民用事业相比,不见得逊色。这一批事业,向中国人传播了声、光、化、电和西方的史地国情,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另一片天地。这是一种真正的智力开发,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哺育了戊戌维新的成批志士。从某种意义来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
一一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民族存亡之际,联大师生赓续文化,弦歌不辍……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无论是投笔从戎走上抗战前线,还是在校园继续刻苦学习,都是一种爱国。
一一摘编自《西南联大:抗战烽火中的不辍弦歌》(中国教育报)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节选)
时间 | 事件 |
1978年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1978年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 |
1980年 |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
1984年 | “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提出 |
1997年 | 香港回归 |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2008年 | 成举办奥运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