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根源在于
A.封建制度的腐朽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西方列强的侵略
D.八股取士的影响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主要讲述了,19世纪一位名叫唐泰斯的大副受到陷害后的悲惨遭遇,以及日后以基督山伯爵身份成功复仇的故事。“伯爵”这一封号最可能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西周分封制
B.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C.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D.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   
A.13世纪后,西欧出现了手工工场B.文艺复兴是一次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C.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D.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战队”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1953年,《人民日报》出现了12次“共同富裕”,主要集中在“向农民宣传总路线”专栏,鼓励“大家联合起来,用大规模生产和新的农具、农业机器,使大家能够共同富裕”。对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农民迫切希望能实现共同富裕
B.目的是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C.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D.说明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这是溥仪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
A.陈独秀的《敬告青年》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鲁迅的《狂人日记》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见下列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8月南昌起义
1927年10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6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伟大转折的历史事件。此后,在我国兴办的经济特区中,地理位置最靠南的经济特区是哪一个?最后,逐渐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格局?
(2)任意选择大事年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者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固定式动力源装机容量统计表(单位:千马力)
1760年1800年1830年1870年
蒸汽机5351602060
水车70120160230

——摘自【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


(1) 根据材料一,归纳英国固定式动力源装机容量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洋务官僚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却不自觉地走向自己预期目的的反面。

——摘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2) 洋务运动创办了哪些重要的民用工业?为什么说他们“走向自己预期的目的反面”?
材料三 然而,恰恰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这种多少有点无规则的市场波动,在同时代人们之间引发了恐慌。在……公共医疗卫生取得重大进展之前,工业城市的死亡率一直比农村更为糟糕。

——摘自【英】尼尔•弗格森《文明》                                                                         


(3) 针对材料三揭示的现象,有人提出人类应该回到工业革命前的农耕文明时代,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反驳这一观点。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发动农民、依靠农民、服务农民,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深情拥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4月(约占比)1928年7月(约占比)
工人557
农民2070
其他2612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27—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开展的相关革命实践。

村料二   一方面应该规定地主实行减租减息,方能发动基本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但也不要减得太多……另一方面,要规定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所有权和财产权仍属于地主,不要因减息而使农民借不到债,不要因清算老账而无偿收回典借的土地。

——毛泽东《论政策》(1940年12月25日)


(2)依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我党土地政策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政策的有效实施有何积极作用?

材料三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


(3)材料中“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指什么?结合材料指出实行土地改革目的。

材料四   马列主义竟出在你们这小茅屋里了。你们干得好,能完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社员生活水平能提高,这是对国家有利,对集体有利,对你们个人也有利。哪个再说你们走资本主义道路,不搞社会主义,这个官司交给我万里(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给你们打好了。

——《转折年代:1976—1981年的中国》


(4)依据材料回答,万里是对安徽农村实行的哪一举措的充分肯定?为什么说这样做仍然是走社会主义道路?
(5)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党的土地政策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们怎样的历史启示?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类型、产生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现的主要经济类型、政权组织形式、人民生活改善的途径也大相径庭。了解中西方之间的差异是理解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关键。”

——摘编自霍冬雪《从价值观视角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1)提炼材料一中的核心观点,并从中外近现代史中选择三个方面,结合中外史实加以对比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不少于260字)

材料二   在人们熟悉的教育领域到处可见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学校有权选择所教授的内容和所用教材。课堂教学多采用学生讨论、做实验、搞调查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只起组织作用,但美国的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够扎实。中国的教育由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委统一管理。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统编教材和统一考试。课堂教学多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方法。中国培养的学生背诵能力强,但操作能力弱:服从性好而创造性差。

——摘编自池升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2)依据材料二中关于中西方教育的现状,谈谈你的认识。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

材料二   就英国方面而言,这场战争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只是其发动的无数殖民战争中的一次。18406月末,英国第一批远征军7000人(海军3000人,陆军4000人,包括善战的苏格兰团和爱尔兰团)抵华,英军装备和组织均远胜于清军,未过一旬便占领定海,并封锁了长江及珠江入海口。

——凤凰网《真相》

材料三   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42年移居台湾、1897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老人说自己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跟几个不平等条约有关。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使中国社会性质因此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老人一生流离失所、受尽苦难,可能与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哪项规定有关?
(4)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什么?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