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927年4月(约占比) | 1928年7月(约占比) | |
工人 | 55 | 7 |
农民 | 20 | 70 |
其他 | 26 | 12 |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27—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开展的相关革命实践。
村料二 一方面应该规定地主实行减租减息,方能发动基本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但也不要减得太多……另一方面,要规定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所有权和财产权仍属于地主,不要因减息而使农民借不到债,不要因清算老账而无偿收回典借的土地。
——毛泽东《论政策》(1940年12月25日)
(2)依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我党土地政策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政策的有效实施有何积极作用?
材料三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
(3)材料中“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指什么?结合材料指出实行土地改革目的。
材料四 马列主义竟出在你们这小茅屋里了。你们干得好,能完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社员生活水平能提高,这是对国家有利,对集体有利,对你们个人也有利。哪个再说你们走资本主义道路,不搞社会主义,这个官司交给我万里(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给你们打好了。
——《转折年代:1976—1981年的中国》
(4)依据材料回答,万里是对安徽农村实行的哪一举措的充分肯定?为什么说这样做仍然是走社会主义道路?
(5)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党的土地政策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们怎样的历史启示?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