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其实就是用笔说话,可以抚今追昔,也可以畅想未来。文字是家园,可以保鲜你的昨天,安放你的心灵;文字是驿站,可以昂扬你的明天,助力你的脚步。文字可以把时光变成成长的财富,可以让我们过好每一个今天。
小时候总盼着长大,
长大后却渐渐懂得:
风雨里做个大人,
阳光下做个小孩。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A.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无触犯,必至殒命。 |
B.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无触犯,必至殒命。 |
C.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无触犯,必至殒命。 |
D.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无触犯,必至殒命。 |
A.文章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
B.文中先用“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极言城之小,“环而攻之”,攻城者勇猛并占有战斗的主动权却无法取胜,由此得出“天时不如地利”的结论。 |
C.“城非不高也”以下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极力铺陈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条件,但结果却是“委而去之”,由此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
D.接下来由“人和”进一步推演,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这是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
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荒野中。两只老虎都认为自己所处环境不好,互相羡慕对方。它们决定交换身份,开始时十分快乐,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因饥饿而死,一只因忧郁而死。
有时,人们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总是把眼睛看向别人的幸福。其实,你所拥有的正是别人所欣美的。
珍惜身边的“片片好雪”
①刚入住新居,楼门处有一道铁门,很沉,每次拉开都很费劲。我进出门后,总是任门自然合上。门合上时总会发出大声响,我平日里匆匆忙忙未曾在意这一点。久而久之,也就习惯如此了。
②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我刚出家门口,发觉楼上也有人下楼,但我并未多注意,因为着急去学校接孩子也没等着打个招呼。住在这里几个月了,我天亮上班、天黑下班,很少遇到楼里的邻居,更谈不上认识。以前我们住在胡同里,整个胡同、甚至邻近胡同里的人都相识,出门大家笑脸相迎,热闹闹地聊天,人情味浓厚。可是,在这居民楼里,人情味明显淡得多,大家虽然在一个楼门中进进出出,却互相十分陌生。
③我快到孩子学校门口时,突然感觉有人从背后轻拍了一下我的肩。我回头看见一位阿姨正注视着我,轻声说:“姑娘,我想给你说件事。”
④原来她就是刚才从楼上下来的邻居,一路跟着我走了那么远,就是想提醒我下次关楼门口的那道铁门时要轻轻合上,因为一楼的两家住户都是老人,心脏不好。
⑤我有些尴尬,没想到自己无意识的动作竟惊扰了他人。当然,我也有些感动:这位阿姨跟了我那么远,只为言辞得当好心提醒我,而一楼的老人和她既非亲又非故。
⑥经过这事儿,我和阿姨就认识了。我早晨上班时经常会遇到她在小区里遛狗,远远地她就会笑着和我打招呼,很亲切。每天早上出来溜一圈是她的习惯,以前我们也许遇到过,可是谁会轻易地记住一个陌生人的面孔呢?
⑦不久后,我又认识了这栋楼里的邓阿姨,她总是骑着一辆小三轮车,上面堆着旧纸箱、空瓶子。她说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捡些废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总比闲着好,心里有着落。
⑧我和邓阿姨认识也是因为无意的间接交往。那是一个星期天,我拎着积攒的纸箱下楼准备扔掉,正好看到邓阿姨的车子在楼下,就顺手放在了她的三轮车上。没想到,她却因此记住了我。第二天我下班回来时,天已经黑了,邓阿姨竟拿着一把葱和一棵白菜在楼门口等我。她说:“我昨天看到你了,真谢谢你。你当时走得太快,我在后面叫你,你没听到。”她竟是认得我的。是啊,在同一个楼里住着,大家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⑨邓阿姨要把手中的葱和白菜送给我,并指着小区边上的一块小菜地告诉我,那是她侍弄的绿色蔬菜,一定要我收下。
⑩我和热诚的邓阿姨站在楼门口,就着昏黄的灯光闲聊了一会。天气已十分寒冷了,我的内心却一点不觉得冷。
⑪都市里人情味淡薄吗?到这时我才恍然明白,只要你自己不是薄情的,无论居住在哪里,走到哪里,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意依然存在。
⑫我总是会常常想起一个小细节:有一天我乘地铁下楼梯时,有个清洁员就站在边上,不厌其烦地提醒每一个乘客小心台阶。虽然只有几秒钟我就从那里走过了,可留给我的温暖感动却一直在绵延,直至心灵深处。
⑬作家林清玄曾在《好雪片片》中提到禅师庞蕴的话: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林先生这样为其释意:“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见,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⑭我想,生活中的“好雪”便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些善和深情,它们干净明朗地落在了我们的心上,润泽滋养心田,让我们感受到匆匆人世的美好。
(选自《中国城市报》,略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与文中人物对应的事件。人物 | 事件 |
楼上下来的邻居阿姨 | ① |
邓阿姨 | ② |
清洁员 | ③ |
A.李明非常喜欢鲁迅,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他说:“我要把《朝花夕拾》中另外9篇小说都看一遍。” |
B.李明通过学习《孙权劝学》,了解了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
C.李明的文章富有文采,思考深邃,经常邀请他人拜读。 |
D.李明向朋友介绍自己的弟弟:“2023年是我的本命年,舍弟小亮比我小两岁,属虎,希望大家多多关照。” |
记游定惠院
苏轼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
晚乃步出城东,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③,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④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
A.则园己 | B.然以予 |
C.时何氏 | D.晚乃 |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①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沿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虽然已经往返了若干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存在于我们身边。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他在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是俨然有所焦灼。如果稍微有一点愉快来找寻他,也只能是由别人的提醒叫他偶然反顾到自己那几个陈旧小角落,而这些角落的许多情景于他也是模模糊糊的。这种人的惟一乐趣就是埋首于那贫乏的回忆里。
②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消费在期待一个时刻上,那个时刻对于他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失去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而无所作为。也许真的那一刻可以令他满足,可是不知道他袋子内所有的时间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
③一条溪水离开它保姆的湖泊启程时,它就喃喃地,冲击地,发光地往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漩涡,一块红砂石可以让它跳跃。它不怕时间像风磨一样转,经过无数曲折,不少别的细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被人赞赏决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必然要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闪光和青春;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力量和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过程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它已经没有了。它永远消失。
④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个瞬间!
⑤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说话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
⑥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万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煜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或者甚至于没有了。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星只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和智慧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得失,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发现过那蓝空里的一点,却又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
⑦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却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
条线长呢?
⑧忽略了最完全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
⑨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真能超过以前的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
⑩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细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得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成为乐曲,各个色有规律的组合起来成为一幅画完全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美好时刻,就好像是在等待一个乐曲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忽略了整个乐曲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刻完成他的杰作?
⑪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生命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逝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都没有虚掷,它的整个存在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余烬,它的生命发挥得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有什么比那一闪而过的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
⑫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
(选自《严文井散文》)
1.阅读哲理散文,仿佛是与作者面对面交谈,聆听人生感悟,获得思想启迪。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于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愚公移山》)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A.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
B.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
C.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
D.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
A. | B.汝之不 |
C.子何 | D.西蜀之 |
A.甲文“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少、运输难等方面表现了移山之艰,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 |
B.甲文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
C.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加文章的劝服力,甲文将愚公与智叟作比,突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
D.甲乙两文都是通过一则寓言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无必定联系。只要有决心,去行动,就能达到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