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弥:更加。②兢慎:兢兢业业,小心谨慎。③虽休勿休:即使做好了也不自夸。④股肱:大腿和胳膊。这里与前面的“耳目”,都是比喻左右辅佐之臣。⑤备尽肝膈:做到推心置腹,坦诚相照。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无触犯,必至殒命。 |
B.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无触犯,必至殒命。 |
C.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无触犯,必至殒命。 |
D.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无触犯,必至殒命。 |
(1)
(2)亲戚
(3)治国亦
(4)若便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
4.对甲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
B.文中先用“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极言城之小,“环而攻之”,攻城者勇猛并占有战斗的主动权却无法取胜,由此得出“天时不如地利”的结论。 |
C.“城非不高也”以下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极力铺陈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条件,但结果却是“委而去之”,由此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
D.接下来由“人和”进一步推演,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这是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
6.甲文中孟子论述的“得道”,乙文中唐太宗与侍臣探讨“治国与养病无异也”,试分析其目的有何不同?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